Http_4個新的http狀態碼:428、429、431、511
1、428 Precondition Required (要求先決條件)
先決條件是客戶端傳送 HTTP 請求時,必須要滿足的一些預設條件。一個好的例子就是 If-None-Match 頭,經常用在 GET 請求中。如果指定了 If-None-Match ,那麼客戶端只在響應中的 ETag 改變後才會重新接收回應。
先決條件的另外一個例子是 If-Match 頭,一般用在 PUT 請求上,用於指示只更新但沒有被改變的資源。這在多個客戶端使用 HTTP 服務時用來防止彼此間覆蓋相同內容的情況。
當伺服器端使用 428 Precondition Required 狀態碼時,表示客戶端必須傳送上述的請求頭才能執行該請求操作。這個方法為伺服器提供一種有效的方法來阻止 “lost update”問題的出現。
2、429 Too Many Requests (太多請求)
當你需要限制客戶端請求某個服務的數量,也就是限制請求速度時,該狀態碼就會非常有用。在此之前,有一些類似的狀態碼。例如“509 Bandwidth Limit Exceeded”。
如果你希望限制客戶端對服務的請求數,可使用 429 狀態碼,同時包含一個 Retry-After 響應頭用於告訴客戶端多長時間後可以再次請求服務。
3、431 Request Header Fields Too Large (請求頭欄位太大)
我不太清楚為什麼沒有 430 狀態碼,而是直接從 429 跳到 431,我嘗試搜尋但沒有結果。唯一的猜測是 430 Forbidden 跟 403 Forbidden 太像了,為了避免混淆才這麼做的,天知道!
4、511 Network Authentication Required (要求網路認證)
對我來說這個狀態碼很有趣,如果你在開發一個 HTTP 伺服器,你不一定需要處理該狀態碼,但如果你在編寫 HTTP 客戶端,那這個狀態碼就非常重要。
如果你頻繁使用筆記本和智慧手機,你可能會注意到大量的公用 Wifi 服務要求你必須接受一些協議或者必須登入後才能使用,這是通過攔截HTTP流量實現的。當用戶試圖訪問網路返回一個重定向和登入,這很討厭,但是實際情況就是這樣的。
使用這些“攔截”客戶端,會有一些討厭的副作用。在 RFC 中提到以下這兩個的例子:
- 如果你在登入Wifi前訪問某個網站,網路裝置將會攔截首個請求,這些裝置往往也有自己的網站圖示“favicon.ico”。登入後你會發現,有一段時間內你訪問的網站圖示一直是Wifi登入網站的圖示。
- 如果客戶端使用HTTP請求來查詢文件,網路將會響應一個登入頁,這樣你的客戶端就會解析錯誤並導致客戶端執行異常,在現實中這種問題非常常見。
而 511 狀態碼的提出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如果你正在編寫 HTTP 的客戶端,你最好還是檢查 511 狀態碼以確認是否需要認證後才能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