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徹底瞭解DVD:從入門到精通

徹底瞭解DVD:從入門到精通

第五章 拿什麼來看DVD?
  
  前文探討了DVD光碟片的相關常識,本章聊一聊DVD的周邊裝置。
  DVD的周邊裝置無外乎音訊裝置(聲音)和視訊裝置(顯示)。這章內容涉及很多,從音響到電視到DVD機,凡是與DVD周邊裝置有關的都帶了出來,以求得到全面而確實的概念,以助於理解下一章要談的千變萬化的D版DVD畫質。
  
  第一節 音響
  
  前文提到,DVD的音訊標準支援AC3和DTS,在家庭影院系統中它們都是以5.1聲道為基礎的,所以要欣賞DVD最好用5.1聲道以上的音響系統。
  在DVD上,5.1聲道是這樣安排的:
  左右兩個前置音箱負責主要音樂與音響;
  中置音箱負責語音對話;
  後置兩個環繞音箱負責背景聲和方位聲(比如海浪聲、子彈落地聲等)。
  除了這五個音箱之外,還有一個低音音箱用來表現低頻聲音(比如恐龍的腳步、鼓點等),俗稱“低音炮”,這就是5.1的“.1”。
  這六個音箱每個都由一個獨立聲道來控制,各有各的用處,在AC3中用6CH(Channel)來表示,所以5.1聲道也被稱為六聲道。
  DVD機的背後都有這些聲道的插孔——“左右主聲道,左右環繞,中置,低音”,將DVD中的各聲音分離開,並送到各聲道去,這個過程被稱為音訊的“解碼”。
  一般影業公司出品的DVD碟片,至少有一個語言聲道是AC3 6CH,其它的如翻譯聲道(比如中文配音)或者導演聲道(評論聲道),這些附加語言聲道一般做成AC3 2CH,也就是普通的立體聲,這樣可以節省空間。
  好的碟片另配有DTS的6CH。
  一些劣質碟片原聲道也只有2CH,效果自然不理想。
  不要說槍版碟片,就是所謂的清晰版絕大部分也是2CH,這在DVD上播放時選擇“語言”來切換聲道便很容易看出。
  請注意“語言聲道”的“聲道”與5.1聲道的“聲道”是不同的概念,前者包含著後者。簡單地說,我們在以前提過DVD支援八個語言聲道,每個語言聲道可能是AC3的6CH(六聲道),也可能是AC3的2CH(雙聲道立體聲),也可能是DTS 5.1聲道。由於空間限制,不可能同時放很多語言聲道,所以在D版中最常見的只是一個AC3 6CH(原聲)和一個AC3 2CH(翻譯或者導演品評),俗稱6+2。在D9中,有可能會有一條或以上的DTS。
  順便說一下,白衣曾碰見過啼笑皆非的事——朋友說他的碟片是比DTS更“高階”的THX。這是把不同範疇的概念弄混了。 杜比AC-3或5.1或DTS都是指音訊的技術格式,而THX(Tomlinson Holman)並非一種音訊格式,它是一種質量控制程式,可以應用在音響系統、影院心理聲學、家庭裝置和數字控制處理領域,簡單地說,可以說是一種質量認證標準。
  質量最終目的是為了降低產品成本, 所以長了腦袋的廠商為了控制產品質量, 就要弄自己的質量控制體系。但是廠商要驗證自己的質量控制體系是否對產品質量管用,並能使其讓客戶接受,是一個耗時耗錢的事。最經濟的做法就是找一權威,給自己證明一下。這就是認證。質量體系是一個大工程,小的廠家根本搞不了,所以ISO給出一個標準的質量體系ISO9000族(9001,9002,9003,9004)。但各行業間仍嫌不夠,又給出行業的標準的質量體系。如汽車行業的QS9000,VDA認證。
  盧卡斯影片公司的THX認證開始是針對商業電影院制訂的。其目的是要讓電影院畫面的亮度,均勻性,反差等級,和聲音的聲壓、聲頻響應、聲道平衡度、房間混響時間、隔音要求等等給出各種具體的規定。後來公司的服務又發展到音響裝置的THX認證上,如果裝置能達到THX聲場對某種裝置的要求,就可認證為THX裝置。這樣就有了THX碟片(包括遊戲),THX功放和THX音箱等等。 它主要關心視訊質量、音訊質量和可靠性。DVD碟片的THX 認證, 主要也是對DVD碟片內容的影音質量的認證,它能保證的是所有THX認證過的DVD碟片能在所有THX認證過的DVD回放裝置上完全一致地展現出來。經過THX認證的音響硬體和軟體,意味著其品質達到了一個極高的水準。如果是有THX認證的話,影片中必然會有一些THX的測試專案,包括對視訊系統和音訊系統的。這個也是判斷是否是THX認證的一個方法。
  好,言歸正傳。
  有些喜歡在電腦上看DVD的朋友,只注意了故事的內容,忽略了音訊和視訊的效果。在這裡我還是奉勸一句,儘量配上外接的5.1音箱,然後將DVD的“語言”調到5.1原聲道上,你才會知道在2.1音箱中丟掉了什麼。如果我們的預算不夠,可以買那種組合式免功放的有源音箱。
  在個人家庭影院和電腦多媒體系統中,以5.1聲道為基礎,又出現了6.1、7.1甚至更多的音箱,其本質不過是在加減環繞或者中置等音箱數量而已,比如6.1聲道是加了一個環繞中置,7.1聲道將先置中置音箱增為左右兩個聲道,配上功放特殊的解析,以達到更細膩的表現效果。這個前題是你的DVD盤中有6CH的聲道,如果是2CH的,用什麼音響系統也白搭。
  這裡還有個讓人頭疼的情況,在D版中不是所有6CH都是真正的5.1聲道,有些劣質的6CH不過是聲道的簡單複製,並不能達到前面說的各聲道管理各音箱的效果。
  我們對於音訊討論就點到為止吧,其實以上簡單常識對D版盤中的音訊可以湊合應付,但要原汁原味的欣賞電影藝術為我們創造的聲畫幻境,音響的重要性一點都不遜色於畫畫的重要性,如果僅從投資上來說,音響裝置的投資甚至大於畫面裝置的投資,好在,音響的投資除了看電影,還可以聽音樂,所以,白衣認為是值得的。
  
  第二節 顯示裝置
  
  DVD的顯示裝置有很多,只要有訊號源能呈像的裝置幾乎都被DVD機支援,比如電視機、電腦顯示器、投影儀等。
  電腦顯示器在顯示裝置中可以算是最清晰的,但是一來它的畫面太小,二來亮度不夠,三來微小的點距使得光點間沒有輝度過度,畫面過於精確沒有模擬感,不符合自然的視覺習慣,用來欣賞電影不是最佳之選。
  投影儀普及率太低,反射光的亮度更加不夠,對周邊光線有要求,也不是上佳之選。
  所以電視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是普通家庭影院的顯示裝置,尤其是在大畫面的高清電視普及之後。因此電視機的顯示好壞對DVD這種特殊的家庭影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那就先說電視機
  
  傳統的電視系統分為NTSC制和PAL制兩套不同的標準,前者多用於美國、日本等地,後者多用於我國和歐洲等地。DVD在NTSC制的解析度為720×480,每秒30幀(29.97fps),在PAL制的解析度為720×576,每秒25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這和傳統電視的成像原理有關。
  1、掃描方式
  白衣是那種一聽見專業名詞就頭疼的人,但簡單說一下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的瞭解DVD的成像。
  傳統電視機是由電子槍映象管(CRT)顯像的,映象管中的電子槍將電子流打在熒光屏上會出現一個亮點,電子槍以螢幕的左上角為原點,自左往右打一遍就會有一條橫線的內容被顯示出來(專業詞彙叫電子束的水平偏轉,聽著就讓俺頭皮發緊),自上往下的將這動作重複(垂直偏轉),一螢幕的內容就出現了,這就是其成像原理。
  但是被電子束激亮的熒光點在螢幕上不可能長時間亮著,很快就會消失(衰減),為保持畫面的完整和亮度,電子槍需要不斷重複地打亮這些點,這個動作被稱為掃描(scan),整螢幕的掃描被稱為重新整理。就好象雜技中一個轉盤子的節目,在長長的桌子上擺上幾十個盤子,演員從第一個開始轉起,到最後一個時第一個盤子已經快停下來了,於是又從頭到尾來一遍。
  單就打點的過程很類似於針式或者噴墨印表機的列印,只不過一頁結束時又回到了頁首。於是就出現了兩個較彆扭的名詞,水平掃描頻率(Horizontal frequency)和垂直掃描頻率(Vertical frequency),水平頻率就是一秒能掃多少行,也被稱為行頻,垂直頻率是一秒能掃多少屏,被稱為場頻。用場頻乘以一屏的行數,自然就是行頻。可是在過去,一秒掃多少屏並不如想象的簡單。
  2、隔行掃描
  我們知道電影用每秒24幀的速度播放,使我們的人眼可以對物體有連續移動的錯覺。電視同樣也採用了類似的規格,NTSC(簡稱N制)的標準規定每秒需要30幀畫面,每幀要有525行,在PAL制中規定每幀需要有625行,很明顯PAL制比N制內容要多些,所以掃得速度也就慢些,每秒規定要25幀畫面。
  不管什麼制式總要每秒能掃出大於24幀才算合格,這要求有很快的速度。但是傳統技術使得電視機來不及一次將五六百行的內容都重新整理一遍,電子槍掃描到螢幕下面時,上面的內容已經衰減了。於是採用了奇偶行交替的補救辦法。第一遍先重新整理奇數行,第二遍再重新整理偶數行,第三遍在奇數行剛開始衰減時電子槍又殺回來了,重新重新整理奇數行,如此反覆。這種掃描方式被稱為“隔行掃描”(Interlace scan)。
  隔行掃描一次雖然只能掃描一半螢幕,但畢竟不是上半部或者下半部,而是全屏,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會出現“行閃爍”,畫面橫向上像柵欄一樣有稀疏感。因為成本低,效果也不錯,所以被電視臺廣泛採用為電視播出訊號,我們看慣了也就習以為常了。
  隔行CRT統治了將近半個世紀,這個慣性一直延伸到電腦的顯示器領域。八卦一下,據說IBM三個字的商標設計靈感就來源於當時的隔行顯示器,看一眼IBM的商標你就知道過去我們在看怎樣的電視了——寫到這裡,白衣得意地低頭看了看鍵盤,這是白衣擁有唯一的一件IBM裝置。
  電視機每掃描一遍被稱為“一場”,N制每秒要有30幀內容,每幀要掃兩場,那麼每秒就是60場,所以N制的掃描頻率是60HZ。標準的掃描線要求有525行,水平頻率是30×525=15750Hz=15.75MHz,DVD只要求N制標準有480行就夠了,也就是說真正在電視上顯示出來的只有標準掃描線數的92%左右,於是畫面就要經過一些計算和修飾,只要前者大於等於後者,顯示起來綽綽有餘。當然兩個數字越接近越不浪費掃描線,過去的VCD只要求有240線,為了配合4:3的比例,畫面寬度只有320點,需要經過一些處理才能在電視上“放大”滿屏,這個過程使得畫面損失了清晰度而變得模糊。
  3、逐行掃描
  顧名思義,逐行掃描(Progressive scan或者Non-interlace scan)一幀不再需要奇偶行兩場掃,只需要一行接一行一次完成。其實逐行掃描本身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電視標準制定之初就有過討論,但在同等成本下,電子槍逐行掃描有點“來不及”,掃描頻率只有30HZ,閃爍嚴重,還不如隔行的效果。
  隨著技術的發展,逐行掃描的頻率提高了一倍也達到了60HZ,雖然逐行掃描不新鮮,但是能掃這麼快的逐行才是新技術。現在的逐行已非隔行可比,這樣的速度如果掃描隔行影象,可以比普通隔行多掃一倍的密度,也就是多出一倍的掃描線,也可以在相同掃描線密度下對畫面進行逐行的兩場掃描,使畫面穩定不再閃爍。在密實與穩定之間,逐行可以任選其一。
  逐行掃描在開始的生產成本很高,一直用在電腦領域,替代了以前的隔行顯示器,字型的清晰度大大好轉。不過電腦顯示器的畫面處理複雜程度遠非電視可比,但是逐行掃描在電腦領域的成功還是刺激了電視製造商,他們嘗試做出低成本的、簡化的逐行電視機(比如低掃描頻率、低精度、高點距等)。我國逐行電腦顯示器在20世紀90年代初才開始普及,而逐行電視的普及則是2000年後的事情。所以也可以說逐行掃描是從電腦顯示器上衍生出來的電視標準。
  逐行掃描的電視相對於隔行,內容更加清晰,如果保持60HZ的重新整理頻率,那麼行頻可以達到31.5Khz,N制的525條掃描線是一次完成的。當然這是指真正意義上的逐行,如果訊號源仍然是隔行訊號(比如電視訊號),那麼就需要一個倍頻轉換器,實際效果等同於用隔行的方式模擬逐行,將同樣的內容奇偶行復制,畫面看起來密實了,但畫面的真正細節並沒有增加,從畫質的角度來說,這種逐行被稱為假逐行。因此要配合逐行的電視達到最佳效果,需要有逐行的訊號源,比如逐行DVD機、電腦顯示卡或者數字高清訊號。
  所以,逐行掃描的電視機,是未來的消費方向,但在目前,很多周邊裝置不配套,電視臺播出的普通電視節目也不配套,逐行電視有些大馬拉小車。
  4、看看電視廠商的宣傳——100HZ與變頻
  這個名詞在電視業非常流行,一問電視必是100HZ逐行。其實這是兩個概念混用所致,很難注意到其中有N制與PAL制的區別。
  對於逐行電視來說,“100HZ”與“逐行”這兩種模式是不會同時出現的。
  100HZ這個數字是來自於PAL制電視。前文說過現在的電視掃描技術提升了一倍,普通PAL制是50HZ的,一幀要掃兩場,但是有“行閃爍”,畫面不穩定,如果將頻率提高一倍成為100HZ,那麼行閃爍現象就被有效地控制住了,畫面非常穩定,但掃描線還是有稀疏感。換成N制的話,逐行技術使得掃描線加倍,而頻率依然保持在60HZ。也就是說,100HZ是PAL制隔行時的頻率,而逐行是N制下的顯示效果。簡單推論是,要逐行就到不了100HZ,要100HZ就到成不了逐行,因此,所謂的逐行電視在PAL下是不能逐行的,這實在不為人所注意。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流行的電視採用了“變頻”的技術,不管是N制還是PAL制,都經過數字晶片的處理,轉化成60HZ或者75HZ的逐行。75HZ的逐行顯示,其畫面的密實度與穩定度已經很是可觀,當然和顯示器相比還有一些差距,因為顯示器的指標更高。
  我們普通的電腦逐行顯示器一般在1024×768下能達到85HZ(掃描頻率在夠用的情況下不會無緣無故的加大),電視的指標則遠遠低於此(一般逐行都是以60HZ在顯示,部分電視有邏輯優化至75HZ)。解析度越高,螢幕上的點就越多,掃描一遍就越吃力,衰減也越厲害,所以要求有更高的掃描頻率。當我們在用電腦顯示器時,會看到最低解析度640×480下,只有60HZ可以使用,這樣低的解析度不需要太快的重新整理就可以應付。但如果調到800×600,就會出現72HZ、75HZ、85HZ之類的選擇。如果再往高了調,只要你的顯示器和顯示卡可以承受,理論上二者的值是一起上升的。好的顯示卡可以提升至120Hz以上的重新整理率,可惜普通的顯示器無法承受。所以這些高的引數只有在液晶顯示器裡才能試試,因為液晶用的顯象原理與CRT根本不同,它的重新整理率不過是擺擺樣子為了與CRT相容,實際上你選什麼頻率對它都沒有作用。
  在電腦顯示器領域,如果讓畫面穩定不閃爍,並沒有一個特定的不閃頻率,而是隨著解析度的提高而提高。如果85HZ在1024×768下不閃,那麼在1600×1200下就難說了。而且眼睛因人而異,起初800×600下60HZ被定為穩定不閃的標準,後來根據調查發現有5%的人群對這一重新整理頻率仍然覺得閃爍,所以國際公認的不閃爍標準調整為800×600的模式下85HZ。
  電視的技術規格遠遠小於顯示器,一些電視機的廣告中稱“不閃的才是健康的”這話倒是不假,但100HZ的不閃與逐行是魚與熊掌的關係,目前電視機在逐行狀態下最高只支援到75HZ。逐行電視現在都開始支援VGA介面,VGA的解析度當然越高越好,如果有電視總在強調不閃和高頻,其價格又是主流的話,有可能它支援的解析度很低。
  5、再看看電視廠商的宣傳——高清電視的P與I
  高清數字電視是新一代電視標準,這回的催生婆不是美國的電影大亨了,而是日本的電視網。
  高清電視的最佳收視效果需要電視臺訊號與電視機的共同工作,我國號稱2005年試播,2010年普及,大大小小那麼多電視臺要更換裝置,無數家庭要更換電視機,想想就頭疼,真是浩大的工程。
  八大影業公司目前不會明確表態去支援一種電視規格,他們在觀望下一代的光貯標準。雖然新一代DVD的戰火已經燃起,但現在的DVD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比如五到十年)仍然會佔據主流地位,這不是技術商的原因,而是內容商(影業公司)所致。如果你有耐心瞭解一下DVD的製作過程,你就會明白製作DVD是多少不易的一件事,影業公司不會輕易更換這套已經有成熟配套技術和優良市場的搖錢樹。但是下一代DVD的發展,甚至未來數碼電影的發展,都會與高清電視標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不過就目前來說高清電視機還屬於超前消費,鑑於電視這種家電“大件”購買後是輕易不會更換的,這為提前選購高清提供了理由。
  高清電視技術最有意思之處,一個是它以16:9為標準,另一個是它的相容性。它幾乎相容所有的解析度,從高清電視訊號1920×1080,到1280×720,從電腦解析度1600×1200到640×480。
  我們簡要回顧一下電視機的發展歷史,電視機從黑白到彩色,從小體積到大畫面這是眾所周知的事。CRT映象管電視由於受技術侷限,最大隻能做到34寸,SONY等少量廠家有38寸產品。所以在34寸走到盡頭的時候,球形螢幕被柱形螢幕所取代成為新的技術增長點,緊接著“超平”與“純平”圍繞螢幕形狀又產生新的紛爭。最終背投式彩電的出現打破了34寸的瓶頸,除了價格因素,其亮度和畫質的粗糙一時還不能動搖CRT的地位。此後逐行風暴來臨,大有全面替代隔行之勢。在逐行剛熱乎的時候,高清數字電視標準便已出臺,於是一些廠家紛紛將逐行產品向高清產品靠攏,出現瞭如100MHZ逐行一樣似是而非的名詞,還有1050線,1250線,720p,1080i等。這都是逐漸向高清電視的最高標準靠近時的過渡產物。這些詞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就是逐行的倍頻概念,原來的N制是525線,PAL制是625線,將它們乘以2就是所謂的1050線和1250線,細微的區別是,商家在宣傳自己的產品時永遠是用最大的支援峰值來宣傳的,號稱1050線的電視只有在N制下才有逐行,1250線則在PAL下也支援了逐行。大部分使用者不知道1050與1250間真正的區別,以為是掃描線憑空多了兩百線。
  高清電視的標準解析度支援到1280×720,最高解析度為1920×1080,這是16:9的結果,同時還要兼顧電腦的4:3解析度,所以高清電視有兩個指標,一個是顯示高清電視訊號的解析度,一個是顯示電腦VGA訊號的解析度。VGA對我們來說是個通用的概念,指電腦的VGA介面。在電視業中,640×480的解析度才被稱為VGA,800×600是SVGA,1024×768是XVGA,之後再大的解析度如1024×1024被稱為XGA,還有1280×768的XXGA以及增強的UXGA 1600×1200等。隔行的英文是Interlace,用I來表示,逐行是Progressive,用P來表示。在逐行推行的初期,有些電視曾號稱支援1280×720i,這是指在隔行掃描下能支援到720線,將它除以2的話,支援逐行的電腦解析度時,640×480都顯得很吃力。因此“i”是有水份的,1920×1080i聽上去有很高的解析度,其實是隔行1080線,只能對付電腦逐行的800×600,經過一些修飾演算法最多到1024×768,效果無法與同分辨率的顯示器相比。1920×1080i的真正涵義是,就算有最高解析度的高清電視訊號,它也能在隔行狀態下支援,現在中低端的電視機都在宣傳這個指標。真正逐行的標誌是“P”,720×480P(簡稱480P,適用於DVD),1280×720P(簡稱720P),這才是貨真價實的逐行掃描線數,一般1080i的電視可以支援到720P,並向下相容480P,所以我們會看到一款高清數字電視引數有這樣的寫法“480P/720P/1080i”,而目前高清電視最高的解析度是1920×1080p。
  現在的HDTV已經把觸角伸向了數字電影領域,由於放映面積的增大,其解析度也會相應增加。更何況投影的技術對於影象放映有先天的優勢,它的光斑更大,從而產生更強的輝度,使畫面看起來更融為一體。在未來,電影與電視的界限將由於數字高清技術的運用而越來越模糊,其分別僅限於大家集中看大屏還是一人坐家裡看小屏。家裡的小屏也可以達到1080P,這個解析度已經能在數平方米大型銀幕上清晰表現,在普通電視上的效果號稱是“五倍觀看距離等同於實物”。它到底有多細膩呢?用電影膠片來作比較,因為是模擬訊號所以在銀幕播放時沒有嚴格的解析度規定,但電影一般都在4000線以上,那可是幾十上百平米的銀幕,在家用電視上若是能達到1080P,則擁有了相當高的解析度。當然1080P的電視價格不菲,如果我們只用來看DVD、玩遊戲,或者簡單應付高清訊號的話,用720P相容1080i就可以了(1080i/720p),這是現在家用電視的主流產品。
  6、你要追逐時尚嗎——等離子與液晶
  常聽見“銀屏”兩字,比如電視欄目《銀屏連著我和你》,其實銀屏也含著兩件事物,銀者為影,屏者為視。在電影螢幕中,有一種反射度非常高的“銀粉幕”,因表面塗有銀粉而得名,後來用鋁箔作替代品的降低成本,效果也很好,不過仍然像塗了銀粉,因此稱為銀幕;螢幕當然是指電視機碩大的電子槍前的那塊大玻璃熒光屏。雖然它們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文化,但人們很容易將它們混淆。
  有兩款讓人激動的電視產品出現,它們既不屬銀也不屬屏——液晶與等離子。
  液晶與等離子用最新的技術展示給人們一種積極的電視顯像思維。由於是板式平面成像,所以它們的厚度不但很薄,而且體積可以做到很大。目前廠家已經推出80英寸甚至更大的等離子電視。
  液晶從技術上來說更成熟和先進,通過電流控制晶體的排列方向以改變光線,但由於點距過小、沒有輝度、速度慢(慢的液晶屏有拖尾現象)、亮度失真等特點,在現階段,並不適宜用來作DVD電影的顯示裝置,用作電腦顯示器倒是再合適不過了。
  說起大螢幕電視,其實現在高清背投電視的價效比是相當好的,五六十寸的超大螢幕也夠爽,但是“輝度”有點過份了,影象沒有了層次感,而且可視角度受限,亮度極差,包括比較新鮮的液晶背投也是如此(所謂液晶背投,究其實質還是背投,只是跟數碼像機一樣有了成像晶片的控制,亮度與色彩比普通背投要提高很多)。不過背投有個彌補的方法,就是“距離”,因為投射成像的原理,背投電視在與視者有足夠的距離後會達到最佳效果,六十英寸的液晶背投要到五六米遠的地方才能看出一些效果,其實是視覺忽略細節造成的,離得太近反而不行,連亮度都受影響,這正應了“距離產生美”這句話。如果你家的客廳沒有足夠的徑深,還是不選為妙,這就是為什麼你在電器商店裡看中的背投,回家以後發現成像效果很差的原因。
  當然,如果追求大螢幕又有足夠預算的話,等離子是首選。它的輝度介乎於CRT與液晶之間,用來看DVD電影是絕佳選擇。最初由於技術的原因,等離子的解析度都不高,而且等離子屏在用一段時間後(兩三萬小時)會出現燒蝕現象,使得影像殘留在屏上不能消去,壽命縮短,更何況價格高得嚇人。現在極品等離子螢幕高清訊號支援到1920×1080P,VGA解析度達到1600×1200,畫面通透感、色彩還原以及亮度都有很大提高,甚至超出了CRT的逐行電視效果,看這種等離子電視給人以很爽的視覺享受。當我們有一天擁有了等離子,並拿出自己收藏的幾千張DVD光碟來享受時,人生啊,還有什麼要求呢?
  
  第三節 該說DVD播放機了
  
  討論完顯示裝置,還要說一下DVD碟機。
  別看DVD的主控晶片只有少數廠家把持(索尼、松下),但是DVD被解碼後的成像訊號的修飾效果,各廠家有很大的不同。
  DVD機目前市面上都是“逐行+雙解碼”的,如果一些名牌大廠的產品以極低的價格在促銷(比如三四百元),你一定要問一句是不是逐行的,這太重要了,許多廠家在甩淘汰了的庫存。寶馬配好鞍,高清逐行當然要配逐行DVD,否則效果反不如普通隔行電視。
  不久前DVD廠家相繼推出了可以放映“MPEG4”壓縮格式的DVD機,使得MPEG4跨出了電腦平臺,向家電挺進。這種DVD機得到了像微軟這樣的巨頭支援,可以播放AVI和WMV格式。
  有人看到MPEG2比MPEG1強大很多,所以從簡單的序號關係認為MPEG4比MPEG2更優秀,許多商家也在這樣宣傳。MPEG4的正經名稱是ISO/IEC 14496,在影象質量與壓縮位元速率成為魚與熊掌之勢時,MPEG4舍魚而取了熊掌,所以MPEG4的影象質量不如MPEG2,但是體積要小得多。雖然二者都是720×480解析度,但就算用MPEG4的最大位元速率(4Mbps)來壓縮,依然無法與MPEG2的高位元速率相比。但是MPEG2在位元速率低於3M後畫質便開始急劇下降甚至慘不忍睹,而MPEG4在1M以下仍然表現適中,與2M時區別不大,在500K還能對付著看,效果與VCD不相上下。這就是MPEG4的本質,為低位元速率而存在。並非一些兜售壓縮DVD的商家所言,MPEG4碟一張盤放五部電影,畫質可媲美DVD,現在許多新標準都是這個路數。過去人們總習慣於用掃描線的多少來評價畫質,這個時代在DVD到來時應該終結了。MPEG4與DVD同為480線,但總體畫面質量差了很多。這就好象現在CPU只拼主頻是沒用的,AMD 64比同主頻的INTEL要快很多,整體質量的考量才是根本。
  8、那就說說MPEG4的故事
  其實MPEG4在MPEG組織公佈之初就被微軟看中,把它做在了WINDOWS裡,支援AVI檔案,這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事情。一開始MPEG4的V1與V2版效果並不好,經過微軟V3版的改進後大有改觀,成為一種新的流行標準。但是微軟的老毛病又犯了,將V3版只用來支援ASF媒本流格式,並將程式碼封閉,專而利之。一直與微軟戰鬥的資源共享派當然不幹了,一些高手成立了DXN公司(DivX Networks),將V3的核心成功破出,獨立開發了全新的MPEG4編解碼器並免費流傳,成為MPEG4的新一代利器,這便是DivX 3.11,它的來勢洶洶,勢頭很快蓋過了微軟的MPEG4 V3。但是事情並沒有結束,微軟要追究DIVX的責任,使得DXN公司不得不拋棄一些技術,盡最大的可能保留一些關鍵自主技術並申請了合法化。之後,為了彌補所拋棄的部分,DXN展開了一項OpenDivxCodec軟體協作活動,完全開放的程式碼如同UNIX一樣吸引了各地許多高手參與改進,終於有了Encore2版,DIVX完全擺脫了微軟的陰影。此時的DIVX已經在MPEG4領域紅透了半邊天,DXN公司成名大振,盟主地位已現,就在桃子熟透時,DXN一抹臉兒突然改變初衷,像微軟當年一樣封閉了原始碼,並信誓旦旦地拿出了當年的開放式軟體條款,開放式軟體有兩種條款,GPL和LGPL協議,前者是完全開放的,後者是在某種條件下可以化為私有的,DXN恰是使用了後者。誰也沒有注意到這個早就留下的陷井,各路軟體高手大呼上當。緊接著DXN在Encore2的基礎上開發了Divx 4系列,等到DivX 5出臺時,已經要求嚴格的付款註冊了。於是攻守之勢再易,轉瞬間“幾度夕陽紅”,新的對抗DIVX的組織成立,名字恰好相反,取名為XVID,誓與DIVX作戰到底。在原來OpenDivxcodec的基礎上,高手們不久便開發出了XVID,其效能與DIVX5不相上下,受到廣大網民的追捧。但是不唯利是圖的話,這樣的紅旗又能打多久呢?
  不管怎麼說,作為DVD廠家,MPEG4這三家誰也得罪不起,它們都有一定的使用者群,所以只好來個“全相容”。這應該感謝為DVD機寫MPEG4支援的OS廠家。可以告訴大家,雖然支援MPEG4的DVD機有許多種,但其OS只有兩種。如果我們以介面形式為界定的話,一種是在螢幕左面列檔名的,代表DVD廠家是新科、廈新、金正等,一種則是在右邊列出檔名,代表廠家是Philips、萬利達和現代。左列式的影象色彩好,並且支援畫面的縮小與放大四倍,但因為MPEG4的格式太多,極個別的不能支援;右列式的影象偏亮,畫面不能縮小隻能放大兩倍,但相容性極高,幾乎支援所有的MPEG4格式(AVI,WMV)。
  DVD廠家們將支援MPEG4的這些AVI影視檔案稱為“網際電影”。其實網上最多的是RM檔案,體積更小,可惜還沒有這樣的DVD機。但DVD機播放MPEG4的這一功能實用性並不高,一個原因是DVD機在播放AVI檔案時會有範圍誤差,內容超出電視螢幕,如果字幕行位置太低,有可能被侵吞掉一部分。另一個MPEG4不適用播放DVD的最致命原因是,目前支援MPEG4的DVD機只能按4:3的比例播放AVI,而電影大部分都是寬銀幕,這會造成畫面不匹配,橫向丟失嚴重,放大失真等連鎖反映。所以MPEG4畫質媲美DVD是無稽之談。
  9、DVD機的選購
  如果不兼顧MPEG4功能,只需要選購名牌大廠的產品即可,它們對色彩還原等細節上把握比較好。國產DVD機中有九大廠家值得一提(它們的聯盟在折騰EVD產品):上廣電(sva)、新科(shinco)、廈新(amoi)、金正(nintaus)、步步高、萬利達(malata)、金裕興、創維(skyworth)、長虹(changhong)。另外還有巨集圖(hiteker)不錯。最大的DVD廠家是新科,上廣電也是請它做的OEM。
  順便提一下EVD吧,不然的話,再過幾年,說到EVD都沒有知道了。所謂EVD,是中國人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一種光貯技術,應該說,在現階段,EVD是比DVD更先進的技術,但是,現在請回想一下,白衣在本組文章最開始提到的DVD的前世今生,您就會明白,如果沒有八大影業公司的支援,如果沒有索尼、飛利浦、松下、東芝這些行業霸王的點頭,一個最終以文化消費和娛樂消費為目的的電子產品,是不會有真正的商業前景的。說白了吧——八大影業公司不給你片源,家用電子業巨頭們不接受也不相容你的產品標準,那麼,誰會買一臺無碟可播的影碟機呢?這是一件殘酷的事情,但當中國文化在這個世界上處於劣勢之時,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
  好了,接著說DVD吧。
  10、DVD機的視訊輸出方式
  逐行DVD可以包括五種視訊輸出方式,普通的AV視訊輸出、S端子輸出、隔行分量輸出、逐行分量輸出和VGA輸出。前三種已經是隔行時代的產物了,後兩種輸出對於DVD的畫質很重要。
  色差分量輸出是指將視訊訊號以藍(B)、紅(R)以及色差值(Y)輸出到電視上,所以它包括三個輸出頭,是普通的AV“蓮花頭”,在隔行時是Y/Cb/Cr,逐行時是Y/Pb/Pr。有的DVD機將逐行分量與隔行分量分別輸出,這在老機器中常見,效果最好。現在為了降低成本合二為一了。逐行分量的特點是清晰度高,亮度高,色彩真實,缺點是會有少許的訊號偏差,看文字時有扭曲感,看畫面時很“銳”(sharp),這個缺點卻恰恰成為看DVD電影時的優點,人物的通透感極強。
  VGA是電腦的顯示標準,它是以RGB三原色來傳輸,接頭為15針梯型口,從原理上來說它的訊號最保真,看文字等訊號時非常平滑,逐點柔和,但也由於太過精細,使得畫面整體偏柔,對比度差,與逐行色差分量相比,看電影時缺乏層次感。
  以上兩種輸出是DVD畫質最好的輸出。一些DVD機偏偏在這兩種輸出時出現問題,有的是在逐行分量輸出時對比度異常,不但色彩不飽和而且亮度超高,下調也無濟於事,這種現象最常見,有的在VGA方式時色彩過於濃豔、亮度低,甚至出現套紅不準或者白平衡失調的現象。在眾多的DVD機中同時兩種輸出都表現出色的幾乎沒有,這又成了魚與熊掌的問題了。所以要強調大廠名牌,像新科、巨集圖等國產品牌,二者的協調上比較適中,尤其是逐行分量表現出現,很適於播放DVD電影。
  在普通的家電商店中,展示DVD都用的是AV或者S端子,這些埠在色彩、亮度和對比度上都不會有問題,但畫質較差,所以在選購DVD機時,一定要讓商家試試VGA或者逐行分量的效果。可惜這些是針對逐行電視的,商家一般展示DVD機都在用隔行電視,連個接線頭都沒有,回家一定要好好試試才行。
  既然說到了介面,順例提一下未來比較流行的高保真介面DVI。適用於高解析度多色彩的純數字傳輸,也相容模擬介面,頻寬可達1.65Gbps,用於高清解析度輸入(1920×1080)完全沒有問題。電腦高階顯示卡都配有此介面,雖然大部分使用者都沒有DVI的顯示裝置,只有部分高檔高清電視才支援這個介面,但它確實給VGA帶來了衝擊。不過這和我們討論的重點沒有關係,因為目前的DVD不需要用到這麼高的頻寬。
  11、DVD影象的最佳播放組合
  在影象解析度不變的情況下,一定是個頭兒越小越“清晰”,這是由於人眼的精度限制以及對細節的錯覺造成的。在電腦上也是如此,一張較模糊的照片,如果在PHOTOSHOP中縮小到50%甚至更多,看上去會比原來要“清楚”。同樣的,小螢幕比大螢幕顯得清楚,也就是說小螢幕使人忽略掉的細節更多,容易藏汙納垢,使人無法真正判斷一張DVD的畫質。
  朋友們知道白衣碟藏尚算豐富,就經常問白衣借一些最新的電影,白衣說沒有,有的朋友就熱情地說,我買到了,你看看吧,很不錯的。白衣說要等好版出來再看,朋友就急了,這就是好版啊,真的很清楚的。但只需要看一兩眼白衣就已知道這是下載版或清晰版了,比槍版好點有限,用RM翻成MPEG2後做的DVD,這如何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