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大資料學習之推薦演算法真的很牛逼嗎?

大資料學習之推薦演算法真的很牛逼嗎?

本文轉載自科多大資料

很多產品,真的是像表面看上去的推薦演算法牛逼成就了他們嗎?

記得在2007年,Yahoo釋出了新的搜尋廣告系統Panama(內部可以看作是一個推薦演算法),試圖於Google的Adwords(個性化廣告推薦)一拼高下。按當時行業和專家的評測,推薦演算法和技術水平應該差別不大。

但是,Yahoo失敗了。

一個重大的差別是Yahoo的廣告主和候選的廣告數量,比Google 的廣告主和廣告的數量,差了好幾個數量級。Yahoo瞄準的是頭部廣告客戶,Google 生來就是面向長尾廣告主。這樣帶來的後果是,使用者的搜尋需求千差萬別,而有限的Yahoo廣告數量,要分配到海量的使用者需求上,不管有什麼好的推薦演算法,都很難滿足使用者千奇百怪的需求。而Google,一出生就是面向巨大的長尾中小個體廣告主,海量的廣告創意,匹配海量的使用者個性化需求,同樣的推薦演算法,效果遠遠勝過Yahoo。再由於馬太效應,大者恆大,Google勝出Yahoo毫無懸念。

這個故事說明,兩者的推薦演算法差不多,差的是,Google有更多的可推薦的內容,可推薦的原料。這個,決定了一個需要推薦的產品的天時地利,也決定了產品的成敗。

同樣的,電商網站也是如此。Amazon很大的一個成功要素,是相關商品的推薦。其實,它的推薦演算法和其其它當時大量的電商網站差別不大,但是它的商品SKU遠遠超過其它的電商平臺。這樣,可推薦的商品,可推薦的原料,才能滿足大量使用者的大量的個性化需求,讓使用者感受到了推薦的魅力和效果。淘寶,京東,拼多多,也大概如此。

大家都說今日頭條的推薦做得好,看過什麼,以後會持續推薦更多喜歡的內容,非常準確,讓人上癮。然而,它們的推薦,其實更多享受的是媒體,自媒體大爆發的紅利,推薦演算法本身起到的作用可能相對有限。

之前很多做資訊推薦的,能推薦的內容除了幾十家到上百家官方新聞媒體釋出的新聞,能推薦的內容真的不多,而使用者對資訊的需求是各式各樣的,那麼有限的新聞內容和創作速度,遠遠無法滿足個性化的推薦需求,無論演算法多好多先進,推薦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而到了自媒體創作者的爆發,和內容釋出的監管放鬆,各種內容如雨後春筍一樣崩發出來。同一個事件,有千千萬萬的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解讀,而且,源源不斷的持續一段時間。不同的主題,哪怕是小眾的內容,那麼多寫手,那麼多愛好者,都有人去記錄,去描述,去創作。這樣的好處是,幾乎無所不覆蓋的內容,滿足了廣大使用者的各種內容的需求,哪怕是獵奇的需求。那當然,哪怕是一個So So的推薦演算法,在海量的內容池裡,總能找到幾條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內容。

同樣,對於短視訊,類似快手,抖音,創作門檻的大幅降低,讓內容井噴出來,海量的內容,就算一個一般的推薦演算法,也能很大程度上滿足使用者個性化的推薦需求。

那麼看到,推薦演算法雖然很重要,但遠不如可推薦內容和原料的紅利來的重要。也就是說,很多產品,不是產品做得不好,不是後面演算法不好,只是時候未到,紅利未到。成功的產品,很大程度上是內容的爆發成就了他們,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推薦演算法。

當然,爆發之後,不同的競爭產品,除了先發優勢,就該拼技術和演算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