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IBM Think 2019:新一代IBM產品架構浮出水面,第四次轉型進入下半場

IBM Think 2019:新一代IBM產品架構浮出水面,第四次轉型進入下半場

成員 新產品 微軟 san 人工 digi 一個數 建立 落地

技術分享圖片
“2012年,IBM在如日中天的時候,開始了第四次轉型。”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在2019年2月12日到15日美國舊金山舉辦的IBM Think 2019年度大會上,接受采訪時談了過去6年來的轉型心路歷程,“轉型的第一要務是生存,再走向成功,再經歷下一個轉型。”在2017年第四季度,IBM宣布結束了長達22個季度的營收下滑,2019年初底宣布2018全年實現營收增長。在這四次的轉型生死大考中,IBM已經走過了“生存”階段。

其實在整個第四次轉型過程中,IBM並沒有生存的壓力。在最新公布的2018年IBM全年財務數據中,IBM依然保持強勁的財務表現:全年產生了119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在2018年第四季度結束時還持有122億美元的現金,IBM預計2019年仍將維持120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在戰略業務方面,2018年IBM的雲業務實現了192億美元營收、同比增長12%;包含雲、認知計算、安全等在內的整體戰略業務實現398億美元營收、同比增長9%。

這就是“如日中天”轉型的挑戰:現有的路不能繼續走下去了,要另開辟一條道路,而這就需要對未來有非常精準的把控。自2012年IBM第四次戰略轉型開始,IBM對雲計算、大數據、認知計算、分析和安全等新興戰略業務進行大量投資,期望找到新的方向、實現“開著飛機換引擎”的效果。這些努力在2018年全線收攏:在Think 2019上,IBM向全球展示了新一代IBM企業計算產品架構及產品,完成了從服務企業客戶、獲得共性需求、研發產品的叠代過程。而2018年IBM以340億美元收購Red Hat,就是加強最終的產品化。

隨著IBM新一代企業計算產品全線浮出水面,IBM第四次戰略轉型也將進入下半場:推廣產品、占領市場、擴大成果、再次成功。而IBM所著眼的市場,主要是企業私有雲、傳統企業IT和混合IT的市場(目前IBM已經在全球公有雲市場排名第四)。根據市場調查公司Wikibon的分析和預測:公有雲將占到全球企業IT總支出的40%並將維持在這一水平,其余60%則是私有雲、傳統IT和混合型企業應用的市場,按照Wikibon對2021年全球企業IT的1.8萬億美元預測支出計算則將達1萬億美元。

面向AI的新一代企業基礎設施

在IBM Think 2019的主旨演講中,IBM董事長、總裁和首席執行官Ginni Rometty提出了數字化重塑第二篇章的判斷,並指出企業將在這一階段將80%的關鍵業務應用通過轉型上雲而完成數字化重塑,在這個過程中將以AI為核心展開企業信息基礎設施的再造。

“數字化重塑”是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在2013年提出的理念,按IBM的設想把企業的數字化之旅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數字化,即企業內部的人員、流程和運營的數字化;第二階段為數字化轉型,即企業外部的客戶體驗數字化轉型;第三階段為數字化重塑,即通過戰略、產品和客戶體驗的全面創新,實現新的增長。而在Rometty的IBM Think 2019主旨演講中,把這三個階段用五個路徑進行了總結:由企業外部客戶體驗與交互向內的數字化、由企業內部運營和流程向外的數字化、連接二者的由數據與AI驅動的數字平臺、AI全生命周期平臺以及與AI相應的IA信息基礎設施。

而在Rometty的主旨演講以及整個IBM Think 2019的討論中,經常提及的一個詞匯就是“Purpose-built System”面向企業計算的系統。與面向互聯網等通用計算的系統不同,面向企業計算的系統有其巨大的差異性,而IBM的四大“Purpose-built System”就是IBM Power服務器、IBM Z大型主機、IBM LinuxOne主機和IBM Storage存儲系統,這四大軟硬一體優化的高價值系統是區別於市場上x86服務器的差異化信息基礎設施產品。例如2018年兩次拿到全球超級計算機第一的美國SUMMIT就是基於IBM Power服務器,而IBM Z與IBM LinuxOne都是一臺硬件系統就是一個數據中心的超強性能。

對於IBM及其客戶來說,如何保護和發揮這四大高價值硬件系統在雲時代的能力,是首要的產品轉型任務。眾所周知,IBM已經在第三次轉型中大力發展了IT服務和中間件軟件業務,並在郭士納時×××始就放棄了專有技術系統而走向了開源開放的商業模式。郭士納留下的“遺產”之一,就是重申IBM的價值:圍繞企業客戶需求,組織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以滿足其需求,而IBM的差異化之處在於對企業和行業的深刻理解。

IBM從1990年×××始就支持Linux的發展,隨後又不斷投資和支持各類開源社區和技術。在第四次轉型的上半場,IBM通過壓註和投資新技術以及相關的開源技術以保持技術領先性,再通過IT和咨詢服務獲得客戶洞察和共性需求,最後重新組織產品——這就是基於Kubernetes的IBM Cloud Private(ICP)私有雲軟件。

技術分享圖片

2017年11月,IBM推出了ICP私有雲軟件,該軟件體系架構主要是基於開源的Kubernetes、Cloud Foundry和各類管理工具,其中源於谷歌的開源Kubernetes容器編排集群系統在2018年打敗了其它競爭PaaS技術而取得了市場主導地位,而Cloud Foundry則是與OpenStack競爭的企業級IaaS軟件,IBM都是這兩個開源社區的創始成員。2018年收購Red Hat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加強對Kubernetes的支持,Red Hat的OpenShift是重要的Kubernetes商業發行版本,在2019年初Red Hat甚至進一步推出了基於Kubernetes原生的IDE開發環境。

Kubernetes開源技術已經獲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各類公有雲、私有雲和傳統IT技術都紛紛主動接入Kubernetes並把Kubernetes納入自己的技術體系,Kubernetes極大提高了在不同雲之間的應用和數據可移植性。而IBM的Kubernetes版本當然要接入IBM四大高價值硬件系統,此外還兼容思科、戴爾EMC、英特爾、聯想和NetApp等X86硬件系統。2018年,IBM又推出了IBM Multicloud Manager,把各類公有雲資源也納管到ICP中。

這樣,IBM就實現了一個雲平臺管理所有的企業計算資源,又稱為混合雲或混合IT,其特點是面向企業AI特別是Watson應用,同時兼容優化所有的IBM技術,還可接入各類開源技術和業界主流的雲技術,最後再統一面向企業應用進行整體優化,這就是新一代的“Purpose-built”IBM雲產品平臺。

面向雲應用開發的新“中間件”

技術分享圖片

與市面上其它混合雲平臺產品不一樣的是,IBM Cloud Private不僅僅面向底層雲資源的管理,更面向應用開發以及AI應用,是完整的IaaS+PaaS+AI應用平臺。基於Kubernetes和Docker容器技術,IBM用微服務重新改造和連接了自己的各種軟件產品,包括著名的WebSphere中間件、數據庫、開發工具、Watson認知計算等,並把它們全部納入ICP體系。

ICP for Data是IBM於IBM Think 2018期間宣布的基於Kubernetes的統一數據分析與管理平臺,並於2018年5月正式推向市場。ICP for Data是一個統一的數據分析與管理平臺,此前IBM已經有多次開發統一數據分析與管理平臺的努力,包括2016年7月推出的基於Apache Spark的統一數據分析與管理平臺Data Science Experience,當時就已經支持250多種數據源和開源工具等,而當時IBM對Spark技術的投資就超過了3億美元。當然,開源社區對於技術的共識是一個過程,隨著整個開源社區在2017年開始倒向了Kubernetes這樣一個平臺性的容器技術,IBM也跟隨及時調整了產品策略,通過容器化技術對接各類數據源以及機器學習和認知計算分析等。

ICP for Data吸取了IBM數據分析技術的精華,包括來自Data Science Experience的Spark技術、來自IBM InfoSphere數據倉庫技術、來自IBM Cognos的可視化技術等以及來自開源世界的數據服務和數據庫技術。ICP for Data是基於容器和微服務技術,可原生運行在Red Hat的Openshift容器化應用平臺,進而連接到IBM Webshpere技術中。而在ICP for Data之上的Watson全生命周期平臺也是按照容器和微服務技術進行的重新架構,Watson Accelerator、Watson Studio、Watson OpenScale三位一體完成Watson應用的開發、運行、管理和擴展,而Watson Assistant則提供了自動化管理工具。ICP for Data與Watson平臺都是統一軟件架構,這樣就把AI、數據與平臺結合起來了,還可以在Kubernetes上擴展到任意IT環境中,這就是Watson Anywhere。

在Forrester的“The Forrester Wave: Enterprise Insight Platforms, Q1 2019”中,IBM的ICP for Data在領導者象限中被列為第一,領先於微軟、SAS、SAP、Google等公司。Forrester評價道:IBM的ICP for Data預集成的技術能力,可以讓客戶應用在一周之內就進入生產環境。而基於Kubernetes,可以讓IBM的數據平臺運行在公有雲或本地環境中。IBM支持不同視角的定制化企業洞察,但仍保持統一的用戶體驗。

有了統一的數據“中間”平臺,接下來就是再造面向DevOps應用技術集成平臺,這就是IBM Think 2019上推出的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雲集成平臺。眾所周知,以IBM Websphere為代表的中間件技術就是面向應用軟件屏蔽底層的復雜而異構的軟硬件基礎設施資源,為應用軟件提供一個統一的開發和運行平臺,因此中間件本身就是一個技術集成平臺。在雲計算時代,敏捷開發和DevOps成為了新的開發模式;容器與微服務成為了新的雲軟件部署和運行模式;Kubernetes成為了新的承“下”啟“上”的中間容器集群調度平臺;此時就可以圍繞這一套技術架構形成新一代的雲集成平臺,這就是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的意義所在。

在企業上雲的過程中,應用的遷移和新應用的開發是關鍵,而面向雲原生應用的技術生態在快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中,在2018年達到了一個相對平衡和穩定發展的狀態,2019年雲原生技術進入到了商業化元年。而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得以結合雲化的IBM中間件技術、新的微服務架構和各類雲原生技術,為企業開發者提供統一的開發和應用生命周期管理體驗。IBM也是CNCF雲原生基金會的最高級的白金會員,2018年CNCF基金會對“雲原生”進行了擴展:雲原生技術有利於各組織在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這也就意味著從純雲環境擴展傳統企業IT環境,即混合IT環境。實際上,CNCF的白金會員就包括IBM、微軟、SAP、Oracle等傳統企業IT巨頭,這確保了CNCF畢業的技術對傳統企業IT環境的兼容和對接。

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具有6大技術集成能力,包括:API管理、安全網關、應用集成、消息傳遞、數據集成、高速傳輸等,其中IBM提供了完整的API生命周期方法論,可幫助企業通過系統梳理和快速抽象出對內和對外的API,以方便不同技術之間的集成和對接。通過6大能力,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能實現精細化的集成部署、分布式的集成服務和雲原生的集成平臺。此外,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以“現代化的集成運行時(runtime)”為核心而構建了敏捷集成架構,“現代化的集成運行時”是基於容器環境並適應於雲原生部署的要求,與傳統IT中的應用運行時已經大為不同。“現代化的集成運行時”有8大特色:快速輕量級的運行時,在Docker容器中運行,可以秒級啟動和停止,並可以由Kubernetes等容器編排集群框架所管理;沒有依賴關系,即不再依賴於數據庫、消息隊列等,但能夠很容易的連接這些中間件技術;基於文件系統的安裝,可以很簡單的安裝;支持DevOps工具;采用API-first方式;連接新型的計算資源,如NoSQL數據庫、Kafka消息隊列以及豐富的SaaS連接器;持續交付;增強的工具。

總結下來,ICP是一個完整的私有雲軟件體系,從底層的傳統企業硬件和IaaS到中間的PaaS以及向上層應用的“中間件”層和應用生命周期管理,還包括最上層的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開發平臺以及現成的Watson應用,並支持其它企業SaaS應用。整個ICP是完全的開源開放,能夠靈活的讓企業選擇不同的開源組件以及IBM專有組件,通過敏捷架構進行集成,讓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數字化進程選擇技術方案並連接整個轉型和重塑的生命周期。更重要的是Kubernetes、容器和微服務這樣一套技術體系,讓IBM的軟件可以運行在所有IT環境中,不管是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混合IT還是IBM專有系統,Watson Anywhere、Blockchain Anywhere等都成為了可能。

當然,IBM從2012年開始第四次轉型時,還沒有Kubernetes,Kubernetes是谷歌於2014年開源的技術。IBM對新一代產品體系的技術選型是一個過程,是在對整個開源技術社區的不斷投資、參與、觀察和傾聽客戶的聲音等過程中,逐漸找到正確而恰當的技術組合。ICP產品的概念最早誕生在IBM中國實驗室,是IBM中國團隊在為中國的大型銀行做開發時,發現可以把開源的技術與解決方案進行產品化。之前,IBM已經在全球推出私有雲解決方案,但在Kubernetes、微服務、容器技術等成熟後,才加入了IBM的私有雲產品化陣營。

ICP自2017年11月推出後,即受到了客戶的普遍歡迎,到2018年4月的半年時間內就已經收獲了上百家企業客戶,其中有25%來自中國。到2019年2月的IBM Think 2019,大中華區已經有80多個ICP部署,這些都是超大型企業集團客戶,例如多次蟬聯《財富》中國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ICP推出之初就采用了該產品,把數十個不同時期建立的IT系統、不同的異構系統、跨組織的系統等,全部集成在一個平臺上。ICP特別適合那些在自身的傳統IT環境中,就已經部署過IBM技術的企業。

新一代方法論體系

技術分享圖片

隨著IBM新一代產品體系逐漸定型和完善起來,IBM面向雲和數字化的方法論也得到了全面的更新、發展和實踐。

在2013年的時候,IBM商業價值研究院提出了數字化重塑的概念,並發布了《數字化重塑進行時》白皮書,提出企業正從以客戶為中心向E2E(Everyone-to-Everyone,人人對人人)經濟模式轉型。E2E經濟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Uber,也就是點對點的數字化平臺。IBM認為在E2E經濟模式下,企業必須進行基於認知計算等的數字化重塑。為了推廣數字化重塑, IBM甚至專門註冊了一個“Digital Reinvention”的商標,以為數字化重塑的到來做好準備。

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GBS)提出了數字化重塑方法論,這是一種從根本上重新設計組織機構如何進行創新、運作以及如何與其環境、員工、客戶和合作夥伴進行互動的路徑,重點在於重新設計企業的數字化戰略和用戶體驗、重新設計企業的運營方式、建立新的技術平臺。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圍繞“數字化重塑”,重新規劃了自己的能力和組織結構,形成了數字化戰略和iX(用戶體驗)、認知流程轉型、雲應用創新等咨詢服務業務線。

2017年11月,IBM在中國推出了系統的數字化重塑方法論以及“5+1”企業數字化重塑解決方案:“數字化重塑”幫助企業設計新的用戶體驗以及相應的企業數字化戰略;“Watson流程再造”利用數據科學、Watson、敏捷流程設計、物聯網和區塊鏈等,重塑企業的業務流程;“認知及自動化的BPO(業務流程外包)”則用於改造大型企業的業務流程外包,實現新型的基於認知的業務流程外包,比如基於認知計算的財務票據機器識別等;“新一代企業數字化核心應用平臺”指IBM與SAP S/4HANA和Oracle等共同打造的企業雲平臺;“微服務和雲遷移”則是使用微服務加速企業向雲遷移。

IBM GBS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完整的端到端的實施能力,也就是說IBM不僅能夠做數字化戰略咨詢和戰略設計,也有極強的落地能力。以雲平臺為例,IBM GBS不僅有SAP、Oracle專家也有Salesforce實施團隊,不僅有IBM Cloud、AWS雲專家也有阿裏雲等中國雲專家,還有Unix大型機、IBM Private Cloud等混合雲技術,能夠全面滿足大型企業的技術需求。

而IBM的數字化轉型與數字化重塑,是以DevOps為基礎。2017年1月,IBM傑出工程師、IBM DevOps Adoption全球CTO Sanjeev Sharma出版了《The DevOps Adoption Playbook》一書,詳細闡述了在大型企業環境中如何采用DevOps敏捷開發,其中有一章專門論述了如何在大型企業內擴展敏捷開發的規模。因為理論上敏捷開發適合小型團隊,而對於一個大型企業來說則需要數百人、數千人甚至數萬人同時開發不同的項目,那麽如何推廣敏捷開發的文化但同時又在整個企業範圍內保持生產力,就需要通過實踐找到答案。

除了企業級DevOps方法論外,API Economy也是IBM在2015年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論。所謂API Economy,即企業把自己轉型為一個數字平臺,而把平臺能力以API(應用程序接口)的方式對內和對外提供,以讓內外部的應用和其它平臺能夠接入該企業的能力。簡單理解,如果企業外部想要調用企業內部的HR數據和流程,HR部門就把相關數據和流程封裝到API中,外部使用相關的參數就能通過API調用內部數據和流程並返回處理結果而不是數據本身,這樣就在保護企業的同時還能把企業的能力對外輸出。在API Economy中,不同的企業平臺之間通過API互相連接,自動化完成跨企業之間的協作,這也是可編程經濟的概念。2015年11月,IBM發布了API Economy Journey Map,提出了企業在走向API經濟時的5階段能力成熟度模型。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在2016年7月和9月分別推出了兩個API Economy白皮書,詳述了相關的方法論。

2018年4月,另一本重要的IBM方法論出版物《The Cloud Adoption Playbook》首版面世,該書由5位來自IBM的大伽聯合撰寫:IBM Cloud Garage、IBM雲架構和解決方案工程化團隊副總裁Mee Abdula;負責IBM雲架構和解決方案工程化團隊的雲服務管理與站點可靠性工程的IBM傑出工程師Ingo Averdunk;IBM雲架構和解決方案工程化團隊的微服務CTO、IBM傑出工程師Roland Barcia;IBM雲架構和解決方案工程化團隊的雲架構CTO、IBM傑出工程師Kyle Brown;IBM雲架構和解決方案工程化團隊的雲采用CTO、IBM傑出工程師Ndu Emuchay。該書詳細總結了IBM Cloud Garage方法論,以及相關的敏捷開發、精益創業、設計思維、DevOps等方法論。IBM Garage即IBM車庫,這是一個供IBM、客戶和和第三方人員聚集在一起共同創新的場所和方法論體系。IBM Garage有很多種,IBM Cloud Garage是專門針對企業上雲、數字化轉型以及數字化重塑的創新過程。IBM Cloud Garage包括一個中心、六大組成部分,其中的中心就企業文化轉型。IBM Cloud Garage通過一系列的過程,幫助企業設計出MVP最小可行產品,經過投產測試後就可以直接采用再叠代擴大規模。

總結IBM Think 2019,可以看到IBM的新方法論體系和新產品體系已經全面就緒,標誌著IBM的第四次數字化轉型開始轉入下半場:從生存走向成功。在從2012年開始到2018年的6年轉型歷程,可以看到IBM作為一家百年企業,如何完成了產品體系的“脫胎換骨”:在戰略技術方面重點投資、用服務和咨詢業務收集企業用戶需求、在IBM體系內的不同團隊完成新產品原型的創新並叠代發展以及測試用戶反饋、一旦獲得客戶的廣泛認可就全力把所有的技術投資都集成到新產品體系中並完成產品化,整個的過程是以開源開放技術體系和商業模式為主要方向。

當然,如果沒有Kubernetes或者Kubernetes晚兩年獲得主流市場的認可,都有可能影響到IBM產品更新的時間線。可以說,IBM遇到Kubernetes,是偶然也是必然。歷史總是有隨機的因素,但大的趨勢不會改變,只是早兩年或晚兩年而已。IBM百年歷史上的第四次轉型,有了前三次轉型的實踐和經驗,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論。因此,本次IBM轉型在外人看來可能驚心動魄,而可能從Rometty等核心高管看來則波瀾不驚。(文/寧川)

IBM Think 2019:新一代IBM產品架構浮出水面,第四次轉型進入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