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有感
在這中美貿易戰,五眼聯盟圍剿華為的大背景之下,花了兩周時間讀了《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想想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讀書是一種營養的輸入,而適當寫寫讀書筆記,讀後感也算是一種輸出了,日後也可以自己再回顧回顧,因為人總是健忘。
從書名講起,《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我個人覺得按照目前華為的發展趨勢來看,華為是不會馬上倒下的。首先看通信行業,雖然通信領域做到的世界第一,但還有幾個對手在,只要有對手在就不容易倒下,因為一個巨無霸的倒下一般要麽是被不再你名單裏的競爭對手打垮的,要麽是來自於更高維的商業模式的降維打擊。第二,看讓華為真正為大眾所熟知的終端領域,這裏主要是指手機了,雖然電腦都都有在發展,電視傳言也在做,不過都還沒有在具體領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華為的手機(華為和榮耀)雖然已經進入了世界前三,而且勢頭非常好,不過還沒有到達極盛,所以還沒到極盛轉衰的階段。所以從這兩點來看華為是不會馬上倒下的。終端這一塊華為是把握住了,但是雲這一塊沒看到華為有什麽市場份額,中國的互聯網已經可以說吃完了人口紅利了,接下來將是更大的萬物互聯的物聯網了,這個名詞提出來都有至少二十年了,到今天似乎呼之欲出,互聯網講究終端,網絡,雲,姑且將非常火的人工智能這個大腦歸結到雲上的大腦吧,華為算是掌握了物聯網中的終端(手機當然只是屬於終端非常小的一部分,工業各類傳感器,城市大腦各種攝像頭等才是大頭),網絡兩大塊,可惜獨缺了雲這一非常重要的一塊(阿裏巴巴現在也算是實實在在的雲計算企業了),所以個人覺得如果華為的雲能做起來,三塊合一至少保證再快速發展二十年應該沒問題吧。
另一方面,下一個倒下的不會是華為,但是華為終究會倒下的,古往今來。無論一個企業如何巨無霸,如何富可敵國,如果看上去堅不可摧,終將都會倒下,書中也是講了非常多鮮活的案例。一個企業出生、發展、壯大、衰老、死亡、退出歷史的舞臺,這時所有企業的宿命,只能說如何讓一個企業能保持強盛久一點,這正是這本書所主要講的,其實關於這個觀點,在幾個月前任正非接受央視面對面節目采訪時也是說過的。所以這也給年輕的後來者們,給創業者們希望,不要覺得現在已經巨頭林立了,感覺容不下新企業了,其實機會永遠都是有的。
《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這本書我讀之後,個人歸結起來其實就是在講華為的價值觀“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以及要“自我批判”,其目的就是為了讓華為“活下去“”,或者說是活得更久。
“以客戶為中心”,一個企業的存在是因為客戶有需要,如果都沒有客戶需要,一個企業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企業的收入來自於客戶,所以應該把心思放在客戶身上,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精力放在了領導身上,取悅領導,自我為中心,這些都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都是也其宗旨背道而馳的。以客戶為中心是要做出高質量的產品,對產品負責。只有做到真正以客戶為中心了,才能多產糧食。
“以奮鬥者為本”,華為可以說是企業界的一個另類,一方面既不像家族企業,創始人擁有很多的股份,另一方面也不想上市公司,股份在資本家的手裏,華為創始人只有1.4%股份,其余都在員工手裏,這一方面有歷史的原因,當時創立企業時還處於改革開放初期,一不留神就會被戴上非法集資、資本家等頭銜,幸好當時是在深圳,這個包容,敢於試錯,敢於先行的城市。另一方面則是任正非本人的無私了。“以奮鬥者為本”,其實說的就是公平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多勞多得,想要賺得多,想要升得快,就去海外,就去最艱苦的地方,就去一線,誰打的糧食多,就給誰多薪酬,這就是公平,而不是按資排輩。
“長期堅持艱苦奮鬥”,華為所從事的行業是通信行業、IT行業,這個行業不同於傳統行業,它瞬息萬變,技術更行快,一不留神就會從巔峰上跌落,所以在這樣的一個行業裏,要求所以的人都能夠長期堅持艱苦奮鬥,而不允許一些人躺在功勞簿上,這樣一來沒有創造價值,二來還容易影響其他的積極性。
“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三者其實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只有以客戶為中心了,才能賺到錢,賺到錢,這樣員工才能有錢,才談得上以奮鬥者為本,如何實現以客戶為中心,那就需要長期堅持艱苦奮鬥,但這本身有有悖任性的,人天生是懶惰的,而且容易懈怠的,這時通過以奮鬥者為本,即多勞多得來激勵人們長期堅持艱苦奮鬥。這就是這三者的內在邏輯。
其實,以上三句話非常簡單,大家,每個企業家也都懂,也都很容易理解,很多偉大的企業也都是這麽做的,可以為什麽最終的消亡了,這是因為難在堅持。比如一開始可能這時這麽做的,可是到後面就變味了,當一開始的奮鬥者成了資深的前輩時,手裏掌握著決策權是,是既得利益者時,可能就堅持不了以奮鬥者為本了,因為這樣意味著自己讓位,觸碰自己的利益,把利益拱手讓人等等,所以堅持是非常難的。
正是因為這些簡單的道理開始都很容易,但是堅持就難了,所以書中又著重講了要堅持自我批判。自我批判或者說改良,不同於改革,更不同與於革命,革命意味著是要流血的,稍不留神企業可能就沒了,改革一般也是大刀闊斧的,可能會引起巨大的企業動蕩,所以書中強調,自我批判或者說改良,就是說局部慢慢優化,時時刻刻改一點,提升一點,累計下來也會有很大的提升,自我批判而不是互相批評,這樣大家也都能容易接受些。當然到了特殊時期,通過自己批判或者改良已無法達到需要的效果時,這就需要動用改革了。華為歷史上發生過兩次大的辭職就算是屬於改革的範疇。改革也好,自我批判一個,其目的都是使公司能夠堅持公司的宗旨,讓公司活的更久。
書中還有一點比較有意思的是關於“灰度”和“妥協”,其實說的就是對於“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這一宗旨是要堅定不移的堅持的,這些原則性問題一旦出現動搖,其後果不堪設想。而“灰度”和“妥協”則是說除了這些原則性問題,關於其他的則可以相對靈活了,不要非黑即白,畢竟還存在灰,比如說每個人都不是聖人,都可能會犯錯誤,只要能改正,還是可以重用的。而這種“灰度”,“妥協”其實就是一種大智慧,或者落到個人身上的情商了。
還有書中也字裏行間提到了,一個公司的管理模式,在不同階段是不一樣的,比如創業初期,就來一套非常成熟的管理體系有意義嗎,也不切實際,需要是激發大家所有激情,發揮出小公司比大企業更靈活的性特點。當公司壯大了,之後可能就需要有一套管理模式來去掉初期創業時的各種混亂了,規則化使其提升效率,但是問題由來了,一套毫無瑕疵的管理體系又帶來了抑制了一些人的潛力,創造力。總是這樣那樣的指標進行考核,而許多的東西,又豈能直接量化的呢,所以這一切又是那麽矛盾。但是一切的標準應該就是讓企業活下去,當違背了這個目標之後,就說明這個管理模式需要改良了,更甚者的改革了。
書中還提到了一個“熵”的概念,將其用於企業中,公司所做的一切行為,包括各種改革也好,吸收新的優秀的人才也罷,都是將公司看成一個開發的系統,讓公司這個系統實現熵減,熵減意味著公司更有活力,熵的概念也說明了一個封閉的公司,一個封閉的系統,終將走向混亂,達到平衡之後的死寂,唯有開放才能讓企業活下去。
書的最後講了下中國的機遇,有幾句很不錯的話,大概意思是,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講臺上實現的;用最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中國也正在從人口紅利走向人才紅利;關於這一點還想講講,近年來人工智能不斷發展,就出現了一個這樣的現象,互聯網、AI企業招聘的人越來越少了,而個的待遇越來越高了,甚至上不封頂,我覺得這也恰好說明了這個觀點,以前十個人幹的活肯定比一個人幹得多,這就是人口紅利,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一個超級優秀的人可能提出一種新型實用的算法,實現巨大創收,這時即使十個普通人在一起可能也無法提出該算法,這可能就是人才紅利了。
用書中的一句話結尾“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2019.3.3
讀《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