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

生活 如何 艱辛 承擔責任 憤怒 成熟 控制 說話 毫無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交流密碼:

1、 當遇到孩子行為不恰當時,在糾正他們的行為之前,一定要先處理他們的情緒問題。

2、 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很難,父母應學會能夠傾聽在他們憤怒的外表下隱藏的擔心/失望和無助,關註他們心煩意亂的情緒,幫助他們應付難題。只有當孩子平靜時,才能夠正確的思考,做出正確的舉動。

3、 當孩子回到家,不停的抱怨他的朋友、老師或者生活時,最好能夠順著他的語氣回應他,而不是先試圖查明事情的真相。

4、 當孩子發現他們的感受是正常人經歷的一部分時,他們會感到安慰。傳達這種安慰的最好辦法是理解他們。當孩子對自身做評價時,不要只以贊同或不贊同來回答他,而要用具體的細節來表達超出孩子期望之外的理解。

5、 當孩子表達對自己消極/否定的看法時,我們的否定和反對對他沒有什麽幫助,他們會更堅定的確信自己的看法,我們能給予的最大幫助是告訴他,我們理解他的感受,還理解他的特別的暗示。

6、 當我們的孩子感到苦惱、害怕、困惑或痛苦時,我們很自然的會匆匆給出評價和意見,通常會會說出“你太遲鈍了”,這簡直是雪上加霜,在孩子原先的痛楚上增加新的傷害。更好的方法是,我們給與孩子時間和同情,理解他們,向孩子傳達一個信息:“你對我很重要,我希望能明白你的感受”,在這個信息之後是一種保證:“一旦你平靜下來,你會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鼓勵和指導的更好辦法

1、 在心理療法中,從不對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或“你好棒”。判斷和評價性的贊揚是要避免的。為什麽?因為那是沒有用的,這些話會使孩子產生焦慮,助長孩子的依賴性,喚起孩子的防禦心理,對培養孩子自立、自我指導、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響的品質沒有幫助。

2、 誇獎好嗎?大多數人認為誇獎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讓他們有安全感。但是實際上,誇獎可能導致緊張和行為失當。為什麽會這樣?許多孩子經常會有針對家庭成員的破壞性願望,當父母跟孩子說“你真是個好孩子”時,他可能無法接受,因為他對自己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在他自己看來,他希望媽媽消失,這樣的他可沒法說是“好孩子”。事實上,誇獎越多,他的不端行為可能就越多,因為他想顯示出他的“真我”。父母經常說就在剛剛垮了孩子乖之後,他們就開始變野了,好像是為了反對贊揚似的。行為不端可能是孩子表達自己保留態度的一種方式。

如果孩子被稱贊聰明,那麽他很可能不大願意接受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這種情況並不反常,一位他們不想冒險去失去高分。相反如果對孩子付出的努力進行誇獎,那麽他們可能對於艱辛的任務更加堅持不懈。

3、 稱贊,就像青黴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藥,需要謹慎小心因為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最重要的一條準則是:只能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誇獎他們的品行和人格。

4、 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贊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應該先處理事情,而不是人。

5、 父母的批評對孩子沒有益處,它只能導致氣憤和憎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經常受到批評,他們學會了譴責自己和別人,學會了懷疑自己的價值,輕視別人的價值,學會懷疑別人,導致人格缺陷。

6、 讓言語和心情一致

自取其害:沒有做錯事的正確方法

1、 獎賞沒有事先通知,如果是一個驚喜,如果代表承認和感激,這樣的獎賞才會非常有益,非常讓人開心。

2、 “如果。。。,那麽。。。”的方法能夠偶爾激勵孩子為了眼前的目標努力,但是很少會鼓勵孩子一直努力下去,甚至從來不會。

3、 權威需要簡短和選擇性沈默

4、 如果我們希望教育孩子誠實的品德,那我們應該做好心理準備,既要聽讓人愉快的真話,也要聽讓人不高興的真話。如果想要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保持誠實的品質,就一定不能鼓勵他們隱瞞自己的想法,不管這些想法是積極的、消極的、還是矛盾的。

5、 謊言中的真相

當講真話會受到懲罰時孩子會用說謊來自衛。有時他們說謊,是為了用幻想來彌補自己在顯示中的不足。謊言能告訴你孩子關於恐懼和希望的真相,他們能夠揭示一個人希望的,或者不希望的願望。對於能明辨是非的耳朵來說,謊言能夠揭示說謊者的真實意圖。對謊言的理智的處理方法應該是對它真實意圖表示理解,而不是否定它的意圖或者指責說謊的人。從謊言中獲得的信息可以幫助孩子分辨現實和希望之間的區別。

6、 處理謊言的策略是:一、我們不應該扮演檢察官的角色,不應該要求孩子坦白,不應該誇大事實把事態弄大。二、說話不要拐彎,要說真話。

7、 我們不能激發孩子防禦性的撒慌,不能有意的制造讓孩子撒謊的機會,應該避免又傷害性的問題,“為什麽”的問題。當孩子說謊時,我們的反應不能表現的歇斯底裏,不應該充滿說教,而要切合實際,就事論事。我們希望孩子知道沒有必要對我們撒慌。

8、 偷竊:懂得所有權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

不要把孩子叫做小偷或說謊的孩子,或者預言一個不好的結果。問孩子“為什麽這麽做”是毫無意義的,這會導致另一個謊話。策略是:當我們知道答案時,不要提問題,開誠布公的把問題說出來更好,例如:“你吃了餅幹,我已經告訴你不要吃了”

9、 不要用粗魯的方式教育孩子懂禮貌,孩子可以通過對有禮貌的父母同化,模仿來學習禮貌舉止。不管在什麽情況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時,父母必須要有禮貌。

10、 在孩子的成長歲月中,如何處理他們的謊言、偷竊,以及其他一系列錯誤行為,每一個父母都曾感到為難、困惑過。威脅、賄賂、許諾、挖苦、粗魯都不是答案。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清楚的表達出我們的價值觀。我們不要問那些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對待孩子時,要尊重他們,就像我們希望他們尊重我們那樣。這種處理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既充滿關愛,又不失權威,並且能夠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責任:要求服從,不如傳輸價值觀

1、 我們希望孩子能成為有責任感的人,同時希望他們的責任感來源於最高的價值觀。價值觀不可直接傳授。孩子只能被那些他們愛戴、尊敬的人同化,通過模仿他們,孩子們吸收了他們的價值觀,並且成為孩子自己價值觀的一部分。

2、 孩子的責任感開始於父母的態度和技巧。態度包括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技巧包括向孩子示範處理情緒的可接受的方法的能力。

3、 父母應該自覺避免使用那些能夠導致怨恨和厭惡的言辭及評論:

辱罵:你是學校的恥辱,也給家裏丟人

預言:像你這樣的,遲早進監獄

威脅:如果。。。,就。。。

譴責:你總是個惹麻煩的人

專橫:坐下,閉嘴,吃你的晚飯

4、 父母帶著敏感的心傾聽孩子的話,努力理解孩子的觀點。不要說尖刻的話語,能夠不帶辱罵的反應孩子的需要和感受,當父母這樣做時,孩子的內心就會開始發生變化。同情的氛圍讓孩子向父母靠得更近:他們會註意到父母的公平、體諒、禮貌的態度,並且模仿。這些變化不是一夜之間就會發生的,但是努力最終會獲得回報。

5、 在大多數家庭裏,孩子惹出麻煩,總是父母找到解決方法。要想孩子長大,變得成熟、理智,應該給他們機會,讓他們自己解決自己的麻煩。根據孩子心智成熟的不同程度,給與適合他們的特定任務是很重要的。

6、 零用錢不應該作為對好的行為的獎賞或者做家務的報酬來付給孩子。他是一種教育手段,有明確的目的:給孩子提供使用金錢的經歷,從中鍛煉孩子選擇和承擔責任的能力。因此,對零用錢實施監督就完全達不到零用錢的目的了。我們需要做的是,制定一個大體的方針,規定零花錢的支出範圍:請朋友吃飯、送禮物、午飯和學校用品等。

7、 朋友和玩伴:監督孩子的社交;特別小心那些美化犯罪行為的孩子成為主要的朋友。

紀律:尋找替代懲罰的有效手段

1、 寬容是接受孩子想像的和象征性的行為,過分縱容是允許不良行為。對孩子寬容,是接受他們所有的感覺能夠帶來信心,增強孩子表達情緒和想法的能力。過分縱容帶來焦慮,增加孩子對特權的要求,這些特權是不能同意的。

2、 允許情緒,但要限制行為

積極的養育:孩子生活中的一天

1、 吃早飯的時候,不是教育孩子普遍哲學、道德準則、或者舉止禮貌的好時機,這時只適宜給孩子準備有營養的食物。

2、 父母會不停的遇到孩子的抱怨,這通常會讓父母很生氣。為了避免反抱怨或者辯解引起怒氣更甚而陷入爭吵,父母需要學會承認孩子的抱怨,以此作為對孩子抱怨的回應。

3、 孩子的運動行為不應該受到過分限制。為了精神和身體上的健康,孩子需要跑、跳、爬、蹦等運動。

4、 在早上的匆忙中,孩子可能忘了拿書本、眼鏡、午餐盒等,最好的處理方法是把孩子忘了的東西遞給孩子,不要增加任何有關健忘啊,不負責任啊等之類的說教。

5、 在孩子上學前,不應該給他一長串的忠告和警告

孩子焦慮的一些來源: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

1、 孩子最大的擔心是父母不在愛他,拋棄他。永遠不要威脅說要拋棄孩子。不管是開玩笑,還是憤怒當中,都不要警告孩子說他將被拋棄。

2、 父母會慢慢的、無意識的喚醒孩子心中的內疚感,如果孩子們心理知道他們可以隨自己高興想象,而不必擔心失去父母的愛和支持,這對他們是一個巨大的安慰。

3、 因不信任或不耐煩而產生的焦慮:孩子需要試驗,努力的機會,需要在沒有催促或者辱罵的情況下學習,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4、 由於父母之間的沖突產生的焦慮:父母可以平靜的討論相互之間的分歧,或者留待私人時間討論,對孩子來說,讓他們知道父母之間有分歧,需要協商,這樣會比較好,而讓他們目擊父母之間相互的攻擊對孩子則沒有好處。

5、 由於生命的終結而產生的焦慮:孩子(以及成年人)不應該被剝奪痛苦和哀傷的權利,他們應該能夠自由的為失去某個深愛的人感到痛苦。當孩子能夠為了生命和愛的終結而哀悼時,他們的人性得到了深化,人格也更加高貴。最基本的前提是,孩子不應該被排除在家庭生活中出現的痛苦之外,就像不能把他們排除在家庭生活的歡樂之外。如果發生了死亡的事情,卻沒有告訴孩子,那麽孩子可能會一直沈浸在莫名的不安中,或者孩子可能會用恐懼和混亂的理由彌補信息上的不足,他們可能會因為死亡責備自己,感覺自己不僅和死去的人分開了,甚至和活著的人也分開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