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談談模型融合之二 —— 隨機森林

談談模型融合之二 —— 隨機森林

前言

上篇文章介紹了整合學習的相關概念以及基於 Boosting的 AdaBoost,這篇文章將介紹基於模型融合的另一種方式 Bagging 的演算法,隨機森林(Random Forest)。(上篇公式敲的太累了這篇就來個簡單的緩解緩解)

隨機森林

演算法思想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演算法的名字,可以拆分開為兩部分,隨機和森林。森林我們很容易可以想到,就是有很多棵樹,即由多顆決策樹組成。那麼隨機指的是什麼呢?這裡我們來看看 Bagging 的思想了。

首先先說說自助取樣(Bootstrap Sanpling)

指任何一種有放回的均勻抽樣,也就是說,每當選中一個樣本,它等可能地被再次選中並被再次新增到訓練集中。

而 Bagging 則是利用自助取樣得到 T 組訓練樣本集,分別利用這些訓練樣本集訓練 T 個分類器,最後進行整合的方法。從 Bias-Variance 分解的角度看, Bagging 主要關注降低方差。

那麼,我們大概就能知道這個隨機大概是什麼意思了,就是隨機抽取訓練集。

那麼,問題又來了,到底是隨機抽取一定量的樣本呢還是抽取部分特徵呢?答案是都有,隨機在這兩方面都有所體現。

所以可以列出這麼一個等式—— Random Forest = Bagging + Fully-Grown CART with Random Subspace。

其特點為:

  1. 可高度並行化
  2. 繼承了 CART 的優點
  3. 克服了完全生長樹的缺點

融合策略

知道了隨機森林的演算法思想後,知道了最後是需要將所有決策樹的預測結果進行整合,那我們採用什麼方法進行整合呢?

大概有以下幾種方法:

  1. 平均法
  2. 加權平均法
  3. 投票法
    • 絕大多數投票(Majority Voting):超過半數則決策,否則拒絕
    • 少數服從多數(Plurality Voting):預測為得票最多的標記法
  4. 學習法
    • 用各學習器的輸出生成新的訓練資料,再去訓練一個學習器

程式碼實現

emmmmmmmmmmm。。。。突然發現居然沒有什麼數學推導????驚了

下面的程式碼是基於投票法策略寫的

def bagging(X, y, T, size, seed=0, max_depth=None):
    """
    Bagging演算法,分類器為CART,用於二分類
    引數:
        X: 訓練集
        y: 樣本標籤
        T: T組
        size: 每組訓練集的大小
        seed: 隨機種子
        max_depth: 基學習器CART決策樹的最大深度
    返回:
        F: 生成的模型
    """
    classifiers = []
    m, n = X.shape
    
    np.random.seed(seed)
    for i in range(T):
        # 使用np.random.choice選擇size個序號,注意replace引數的設定,以滿足有放回的均勻抽樣。
        index = np.random.choice(m,size)
        X_group = X[index]
        y_group = y[index]
        # 使用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設定max_depth=None, min_samples_split=2(生成完全樹),random_state=0
        t = DecisionTreeClassifier(max_depth=max_depth, min_samples_split=2, random_state=0)
        # 開始訓練
#         print(y_group.shape)
        t.fit(X_group, y_group)
        classifiers.append(t)
    
    def F(X):
        # 計算所有分類器的預測結果
        result = []
        for t in classifiers:
            result.append(t.predict(X))
        # 把預測結果組成 num_X * T 的矩陣
        pred = np.vstack(result).T
        # 計算"0"有多少投票
        vote_0 = T - np.sum(pred, axis=1)
        # 計算"1"有多少投票
        vote_1 = np.sum(pred, axis=1)
        # 選擇投票數最多的一個標籤
        pred = (vote_1 > vote_0).astype(int)
        
        return pred     
    return F

小節

上篇的 AdaBoost 一堆公式推導,這就來了篇簡單的緩解緩解,寫著寫著發現就寫完了而且還沒有公式的時候瞬間驚了,下篇該系列文章就來講講資料探勘競賽中熟知的 GB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