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三程三器的那些事
裝飾器
1、什麼是裝飾器
- 裝飾器本質是函式,用來給其他函式新增新的功能
- 特點:不修改呼叫方式、不修改原始碼
2、裝飾器的作用
- 裝飾器作用:本質是函式(裝飾其他函式)就是為其他函式新增其他功能
- 裝飾器必須準尋得原則:
- 不能修改被裝飾函式的原始碼、不能修改被裝飾函式的呼叫方式
- 實現裝飾器知識儲備:
- 函式即“變數”
- 高階函式
- 巢狀函式 高階函式+潛逃函式=》裝飾器
3、使用高階函式模仿裝飾器功能
1.定義:把一個函式名當做實參傳給另一個函式
2.返回值中包含函式名
3.下面使用高階函式雖然可以實現裝飾器的一些功能,但是違反了裝飾器不能改變呼叫方式的原則,
#!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import time def timer(func): start_time = time.time() func() print '函式執行時間為', time.time() - start_time def test(): print '開始執行test' time.sleep(3) print 'test執行結束' timer(test) ''' 開始執行test test執行結束 函式執行時間為 3.00332999229 '''
4.高階函式——不修改高階函式的呼叫方式增加新的功能(但是無法傳引數)
注:bar = test2(bar) 等價於:@timer重新將函式名bar賦值,將原函式bar的記憶體地址當做實參傳遞該函式test2(),再將test2()賦值給bar
import time def bar(): time.sleep(3) print("in the bar") def test2(func): print(func) return func bar = test2(bar) bar()不改變呼叫方式
5.巢狀函式
def foo(): print("in the foo") def bar(): print("in the bar") bar() foo()巢狀函式
4、能夠適應90%的業務需求
- 在裝飾器中 @timer等價於 test1=timer(test1)
- 在timer()函式中返回值是return deco
- 所以timer(test1)作用是將函式test1記憶體地址當做引數傳遞給timer()
- timer() 函式最後將執行後的函式deco記憶體地址作為返回值返回
- test1=timer(test1)作用就是將將deco函式記憶體地址賦值給test1,所以最後執行test1()就相當於執行deco()
- 所以最後呼叫時給test2()傳入引數就相當於給deco傳入引數
import time def timer(func): #timer(test1) func=test1 def deco(*args,**kwargs): start_time = time.time() func(*args,**kwargs) #run test1 stop_time = time.time() print("running time is %s"%(stop_time-start_time)) return deco @timer # test1=timer(test1) def test1(): time.sleep(3) print("in the test1") @timer def test2(name): print("in the test2",name) test1() test2("tom")裝飾器1
5、對特定網頁進行身份驗證
import time user,passwd = 'aaa','123' def auth(func): def wrapper(*args,**kwargs): username = input("Username:").strip() password = input("Password:").strip() if user == username and password == passwd: print("User has passed authentication") res = func(*args,**kwargs) #這裡執行func()相當於執行呼叫的函式如home() return res #為了獲得home()函式返回值,可以將執行結果賦值給res然後返回print(home())結果是"from home"而不是"None"了 else: exit("Invalid username or password") return wrapper def index(): print("welcome to index page") @auth def home(): print("welcome to home page") return "from home" @auth def bbs(): print("welcome to bbs page") index() print(home()) #在這裡呼叫home()相當於呼叫wrapper() bbs()裝飾器2
6、實現對不同網頁不同方式的身份認證
- @auth(auth_type="local")程式碼作用
- 在上面的程式碼中使用@auth相當於先將home函式的記憶體地址當做變數傳入auth()函式,執行結果後home()相當於wrapper()
- 而在這裡驗證的時候猶豫@auth(auth_type="local")中有()括號,那麼就相當於將執行auth()函式而且是將auth_type="local當做引數傳入到auth()函式執行
- 所以outer_wrapper函式也會執行,outer_wrapper函式的執行結果返回的就是wrapper()函式的記憶體地址
- 所以最終結果同樣是執行home()函式就相當於執行wrapper函式
- 但是有所不同的是著這個版本中我們可以在外層的auth函式中傳入新的引數幫組我們根據需求判斷
import time user,passwd = 'aaa','123' def auth(auth_type): print("auth func:",auth_type) def outer_wrapper(func): def wrapper(*args, **kwargs): print("wrapper func args:", *args, **kwargs) if auth_type == "local": username = input("Username:").strip() password = input("Password:").strip() if user == username and passwd == password: print("\033[32;1mUser has passed authentication\033[0m") res = func(*args, **kwargs) # from home print("---after authenticaion ") return res else: exit("\033[31;1mInvalid username or password\033[0m") elif auth_type == "ldap": print("搞毛線ldap,不會。。。。") return wrapper return outer_wrapper def index(): print("welcome to index page") @auth(auth_type="local") # home = wrapper() def home(): print("welcome to home page") return "from home" @auth(auth_type="ldap") def bbs(): print("welcome to bbs page") index() print(home()) #wrapper() bbs()裝飾器3
#!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import time def auth(auth_type): print("auth func:",auth_type) def outer_wrapper(func): def wrapper(*args, **kwargs): print("wrapper func args:", *args, **kwargs) print('執行前') func(*args, **kwargs) print('執行後') return wrapper return outer_wrapper @auth(auth_type="local") # home = wrapper() def home(): print("welcome to home page") return "from home" home()三級裝飾器簡寫
7、使用閉包實現裝飾器功能
閉包概念:
- 在一個外函式中定義了一個內函式,內函式裡運用了外函式的臨時變數,並且外函式的返回值是內函式的引用,這樣就構成了一個閉包
- 一般情況下,在我們認知當中,如果一個函式結束,函式的內部所有東西都會釋放掉,還給記憶體,區域性變數都會消失。
- 但是閉包是一種特殊情況,如果外函式在結束的時候發現有自己的臨時變數將來會在內部函式中用到,就把這個臨時變數繫結給了內部函式,然後自己再結束。
#!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import time def timer(func): #timer(test1) func=test1 def deco(*args,**kwargs): # # 函式巢狀 start_time = time.time() func(*args,**kwargs) # 跨域訪問,引用了外部變數func (func實質是函式記憶體地址) stop_time = time.time() print "running time is %s"%(stop_time-start_time) return deco # 內層函式作為外層函式返回值 def test(name): print "in the test2",name time.sleep(2) test = timer(test) # 等價於 ==》 @timer語法糖 test("tom") ''' 執行結果: in the test2 tom running time is 2.00302696228 '''閉包實現裝飾器功能
生成器
1、什麼是生成器
- 生成器就是一個特殊的迭代器
- 一個有yield關鍵字的函式就是一個生成器
- 生成器是這樣一個函式,它記住上一次返回時在函式體中的位置。
- 對生成器函式的第二次(或第 n 次)呼叫跳轉至該函式中間,而上次呼叫的所有區域性變數都保持不變。
2、定義
- 生成器,即生成一個容器。
- 在Python中,一邊迴圈,一邊計算的機制,稱為生成器。
- 生成器可以理解為一種資料型別,這種資料型別自動實現了迭代器協議(其他資料型別需要呼叫自己的內建iter()方法或__iter__()的內建函式),
- 所以,生成器就是一個可迭代物件。
3、生成器哪些場景應用
- 生成器是一個概念,我們平常寫程式碼可能用的並不多,但是python原始碼大量使用
- 比如我們tornado框架就是基於 生成器+協程
- 在我們程式碼中使用舉例
- 比如我們要生成一百萬個數據,如果用生成器非常節省空間,用列表浪費大量空間
import time t1 = time.time() g = (i for i in range(100000000)) t2 = time.time() lst = [i for i in range(100000000)] t3 = time.time() print('生成器時間:',t2 - t1) # 生成器時間: 0.0 print('列表時間:',t3 - t2) # 列表時間: 5.821957349777222
4、生成器的作用
- 通過列表生成式,我們可以直接建立一個列表,但是,受到記憶體限制,列表容量肯定是有限的。
- 而且,建立一個包含100萬個元素的列表,不僅佔用很大的儲存空間,如果我們僅僅需要訪問前面幾個元素,那後面絕大多數元素佔用的空間都白白浪費了。
- 所以,如果列表元素可以按照某種演算法推算出來,那我們是否可以在迴圈的過程中不斷推算出後續的元素呢?
- 這樣就不必建立完整的list,從而節省大量的空間。在Python中,這種一邊迴圈一邊計算的機制,稱為生成器:generator。
- 要建立一個generator,有很多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很簡單,只要把一個列表生成式的[]改成(),就建立了一個generator:
print( [i*2 for i in range(10)] ) #列表生成式: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print( (i*2 for i in range(10)) ) #生 成 器: <generator object <genexpr> at 0x005A3690>
- 我們可以直接打印出list的每一個元素,但我們怎麼打印出generator的每一個元素呢?
- 如果要一個一個打印出來,可以通過next()函式獲得generator的下一個返回值:
g = (i*2 for i in range(10)) print( g.__next__() ) # 0 print( g.__next__() ) # 2
5、生成器工作原理
- 生成器是這樣一個函式,它記住上一次返回時在函式體中的位置。
- 對生成器函式的第二次(或第 n 次)呼叫跳轉至該函式中間,而上次呼叫的所有區域性變數都保持不變。
- 生成器不僅“記住”了它資料狀態;生成器還“記住”了它在流控制構造(在指令式程式設計中,這種構造不只是資料值)中的位置。
- 生成器是一個函式,而且函式的引數都會保留。
- 迭代到下一次的呼叫時,所使用的引數都是第一次所保留下的,即是說,在整個所有函式呼叫的引數都是第一次所呼叫時保留的,而不是新建立的
6、yield生成器執行機制
- 在Python中,yield就是這樣的一個生成器。
- 當你問生成器要一個數時,生成器會執行,直至出現 yield 語句,生成器把yield 的引數給你,之後生成器就不會往下繼續執行。
- 當你問他要下一個數時,他會從上次的狀態開始執行,直至出現yield語句,把引數給你,之後停下。如此反覆
- 在python中,當你定義一個函式,使用了yield關鍵字時,這個函式就是一個生成器
- 它的執行會和其他普通的函式有很多不同,函式返回的是一個物件,而不是你平常所用return語句那樣,能得到結果值。如果想取得值,那得呼叫next()函式
- 每當呼叫一次迭代器的next函式,生成器函式執行到yield之處,返回yield後面的值且在這個地方暫停,所有的狀態都會被保持住,直到下次next函式被呼叫,或者碰到異常迴圈退出。
def fib(max_num): a,b = 1,1 while a < max_num: yield b a,b=b,a+b g = fib(10) #生成一個生成器:[1,2, 3, 5, 8, 13] print(g.__next__()) #第一次呼叫返回:1 print(list(g)) #把剩下元素變成列表:[2, 3, 5, 8, 13]yield實現fib數
7、yield實現單執行緒下的併發效果
- yield相當於 return 返回一個值,並且記住這個返回的位置,下次迭代時,程式碼從yield的下一條語句開始執行。
- send() 和next()一樣,都能讓生成器繼續往下走一步(下次遇到yield停),但send()能傳一個值,這個值作為yield表示式整體的結果
def consumer(name): print("%s 準備吃包子啦!" %name) while True: baozi = yield print("包子[%s]來了,被[%s]吃了!" %(baozi,name)) c = consumer("Tom") c.__next__() b1 = "韭菜餡包子" c.send(b1) # c.send(b1)作用: # c.send()的作用是給yied的傳遞一個值,並且每次呼叫c.send()的同時自動呼叫一次__next__ '''執行結果: Tom 準備吃包子啦! 包子[韭菜餡包子]來了,被[Tom]吃了! '''一次呼叫
import time def consumer(name): print("%s 準備吃包子啦!" %name) while True: baozi = yield print("包子[%s]來了,被[%s]吃了!" %(baozi,name)) def producer(name): c = consumer('A') c2 = consumer('B') c.__next__() c2.__next__() print("老子開始準備做包子啦!") for i in range(10): time.sleep(1) print("做了2個包子!") c.send(i) c2.send(i) producer("alex") '''執行結果: A 準備吃包子啦! B 準備吃包子啦! 老子開始準備做包子啦! 做了2個包子! 包子[0]來了,被[A]吃了! 包子[0]來了,被[B]吃了! 做了2個包子! 包子[1]來了,被[A]吃了! 包子[1]來了,被[B]吃了! 做了2個包子! 包子[2]來了,被[A]吃了! 包子[2]來了,被[B]吃了! 做了2個包子! 包子[3]來了,被[A]吃了! 包子[3]來了,被[B]吃了! 做了2個包子! 包子[4]來了,被[A]吃了! 包子[4]來了,被[B]吃了! 做了2個包子! 包子[5]來了,被[A]吃了! 包子[5]來了,被[B]吃了! '''for 迴圈呼叫
迭代器
1、什麼是迭代器
- 迭代器是訪問集合內元素的一種方法
- 總是從集合內第一個元素訪問,直到所有元素都被訪問過結束,當呼叫 __next__而元素返回會引發一個,StopIteration異常
- 有兩個方法:_iter_ _next_
- _iter_ : 返回迭代器自身
- _next_: 返回下一個元素
2、定義:
- 迭代器是訪問集合內元素的一種方式。迭代器物件從集合的第一個元素開始訪問,直到所有的元素都被訪問一遍後結束。
3、迭代器和可迭代物件
- 凡是可作用於
for
迴圈的物件都是可迭代的(Iterable)型別; - 凡是可作用於
next()
函式的物件都是迭代器(Iterator)
型別,它們表示一個惰性計算的序列; - 集合資料型別如
list
、dict
、str
等是可迭代的但不是迭代器,不過可以通過iter()
函式獲得一個Iterator
物件。 - Python的
for
迴圈本質上就是通過不斷呼叫next()
函式實現的 - 總結: 一個實現了__iter__方法的物件是可迭代的,一個實現next方法的物件是迭代器
4、迭代器的兩個方法
- 迭代器僅是一容器物件,它實現了迭代器協議。它有兩個基本方法
- __next__方法:返回容器的下一個元素
- __iter__方法:返回迭代器自身
- 迭代器是訪問集合內元素的一種方式。迭代器物件從集合的第一個元素開始訪問,直到所有的元素都被訪問一遍後結束。
- __iter__方法會返回一個迭代器(iterator),所謂的迭代器就是具有next方法的物件。
- 在呼叫next方法時,迭代器會返回它的下一個值,如果next方法被呼叫,但迭代器中沒有值可以返就會引發一個StopIteration異常
a = iter([1,2,]) #生成一個迭代器 print(a.__next__()) print(a.__next__()) print(a.__next__()) #在這一步會引發 “StopIteration” 的異常
5、判斷是迭代器和可迭代物件
注:列表,元組,字典是可迭代的但不是迭代器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ble print(isinstance([],Iterable)) #True print(isinstance({},Iterable)) #True print(isinstance((),Iterable)) #True print(isinstance("aaa",Iterable)) #True print(isinstance((x for x in range(10)),Iterable)) #True相關程式碼
6、列表不是迭代器,只有生成器是迭代器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tor t = [1,2,3,4] print(isinstance(t,Iterator)) #False t1 = iter(t) print(isinstance(t1,Iterator)) #True相關程式碼
7、自定義迭代器
#!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class MyRange(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 self.idx = 0 self.n = n def __iter__(self): return self def next(self): if self.idx < self.n: val = self.idx self.idx += 1 return self.n[val] else: raise StopIteration() l = [4,5,6,7,8] obj = MyRange(l) print obj.next() # 4 print obj.next() # 5 print obj.next() # 6自定義迭代器
8、迭代器與生成器
#!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l = [1,2,3,4,5] # 列表是一個可迭代物件,不是一個迭代器 print dir(l) # 所以 l 中有 __iter__() 方法,沒有 __next__()方法 iter_obj = l.__iter__() # __iter__()方法返回迭代器物件本身(這個迭代器物件就會有 next 方法了) print '###################################\n' print iter_obj.next() # 1 print iter_obj.next() # 2 print iter_obj.next() # 3相關程式碼
程序與執行緒的簡介
1、什麼是程序(process)?(程序是資源集合)
2、程序是資源分配的最小單位( 記憶體、cpu、網路、io)
3、一個執行起來的程式就是一個程序
- 什麼是程式(程式是我們儲存在硬盤裡的程式碼)
- 硬碟(256G)、記憶體條(8G)
- 當我們雙擊圖示,開啟程式的時候,實際上就是通過I/O操作(讀寫)記憶體條裡面
- 記憶體條就是我們所指的資源
CPU分時
- CPU比你的手速快多了,分時處理每個執行緒,但是由於太快然你覺得每個執行緒都是獨佔cpu
- cpu是計算,只有時間片到了,獲取cpu,執行緒真正執行
- 當你想使用 網路、磁碟等資源的時候,需要cpu的排程
- 程序具有獨立的記憶體空間,所以沒有辦法相互通訊
程序如何通訊
- 程序queue(父子程序通訊)
- pipe(同一程式下兩個程序通訊)
- managers(同一程式下多個程序通訊)
- RabbitMQ、redis等(不同程式間通訊)
為什麼需要程序池
- 一次性開啟指定數量的程序
- 如果有十個程序,有一百個任務,一次可以處理多少個(一次性只能處理十個)
- 防止程序開啟數量過多導致伺服器壓力過大
2、定義:程序是資源分配最小單位
- 當一個可執行程式被系統執行(分配記憶體資源)就變成了一個程序
- 程式並不能單獨執行,只有將程式裝載到記憶體中,系統為它分配資源才能執行,這種執行的程式就稱之為程序
- 程式和程序的區別就在於:程式是指令的集合,它是程序執行的靜態描述文字;程序是程式的一次執行活動,屬於動態概念
- 在多道程式設計中,我們允許多個程式同時載入到記憶體中,在作業系統的排程下,可以實現併發地執行。
- 程序的出現讓每個使用者感覺到自己獨享CPU,因此,程序就是為了在CPU上實現多道程式設計而提出的。
- 程序之間有自己獨立的記憶體,各程序之間不能相互訪問
- 建立一個新執行緒很簡單,建立新程序需要對父程序進行復制
- 多道程式設計: 在計算機記憶體中同時存放幾道相互獨立的程式,他們共享系統資源,相互穿插執行
- 單道程式設計: 計算機記憶體中只允許一個的程式執行
3、程序併發性:
- 在一個系統中,同時會存在多個程序被載入到記憶體中,同處於開始到結束之間的狀態
- 對於一個單CPU系統來說,程式同時處於執行狀態只是一種巨集觀上的概念
- 他們雖然都已經開始執行,但就微觀而言,任意時刻,CPU上執行的程式只有一個
- 由於作業系統分時,讓每個程序都覺得自己獨佔CPU等資源
- 注:如果是多核CPU(處理器)實際上是可以實現正在意義的同一時間點有多個執行緒同時執行
4、執行緒併發性:
- 作業系統將時間劃分為很多時間段,儘可能的均勻分配給每一個執行緒。
- 獲取到時間片的執行緒被CPU執行,其他則一直在等待,所以微觀上是走走停停,巨集觀上都在執行。
- 多核CPU情況:
- 如果你的程式的執行緒數少於CPU的核心數,且系統此時沒有其他程序同時執行,那麼這個程式的每個執行緒會享有一個CPU,
- 當同時執行的執行緒數多於CPU核心數時,CPU會採用一定的排程演算法每隔一段時間就將這些執行緒調入或調出CPU
- 以確保每個執行緒都能分享一部分CPU時間,實現多執行緒併發。
- 多核CPU情況:
5、有了程序為什麼還要執行緒?
1.程序優點:
- 提供了多道程式設計,讓我們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CPU和其他資源,可以提高計算機的利用率
2. 程序的兩個重要缺點
- 程序只能在一個時間幹一件事,如果想同時幹兩件事或多件事,程序就無能為力了。
- 程序在執行的過程中如果阻塞,即使程序中有些工作不依賴於輸入的資料,也將無法執行(例如等待輸入,整個程序就會掛起)。
- 例如,我們在使用qq聊天, qq做為一個獨立程序如果同一時間只能幹一件事,那他如何實現在同一時刻 即能監聽鍵盤輸入、又能監聽其它人給你發的訊息
- 你會說,作業系統不是有分時麼?分時是指在不同程序間的分時呀
- 即作業系統處理一會你的qq任務,又切換到word文件任務上了,每個cpu時間片分給你的qq程式時,你的qq還是隻能同時幹一件事呀
6、什麼是執行緒(thread)(執行緒是作業系統最小的排程單位)
- 定義:
- 執行緒是作業系統排程的最小單位
- 它被包含在程序之中,是程序中的實際運作單位
- 程序本身是無法自己執行的,要操作cpu,必須建立一個執行緒,執行緒是一系列指令的集合
- 執行緒是作業系統能夠進行運算排程的最小單位。它被包含在程序之中,是程序中的實際運作單位
- 一條執行緒指的是程序中一個單一順序的控制流,一個程序中可以併發多個執行緒,每條執行緒並行執行不同的任務
- 無論你啟多少個執行緒,你有多少個cpu, Python在執行的時候會淡定的在同一時刻只允許一個執行緒執行
- 程序本身是無法自己執行的,要操作cpu,必須建立一個執行緒,執行緒是一系列指令的集合
- 所有在同一個程序裡的執行緒是共享同一塊記憶體空間的,不同程序間記憶體空間不同
- 同一個程序中的各執行緒可以相互訪問資源,執行緒可以操作同進程中的其他執行緒,但程序僅能操作子程序
- 兩個程序想通訊,必須要通過一箇中間代理
- 對主執行緒的修改可能回影響其他子執行緒,對主程序修改不會影響其他程序因為程序間記憶體相互獨立,但是同一程序下的執行緒共享記憶體
7、程序和執行緒的區別
- 啟動一個執行緒比啟動一個程序快,執行速度沒有可比性。
- 先有一個程序然後才能有執行緒。
- 程序包含執行緒
- 執行緒共享記憶體空間
- 程序記憶體是獨立的(不可互相訪問)
- 程序可以生成子程序,子程序之間互相不能互相訪問(相當於在父級程序克隆兩個子程序)
- 在一個程序裡面執行緒之間可以交流。兩個程序想通訊,必須通過一箇中間代理來實現
- 建立新執行緒很簡單,建立新程序需要對其父程序進行克隆。
- 一個執行緒可以控制或操作同一個程序裡面的其它執行緒。但程序只能操作子程序。
- 父程序可以修改不影響子程序,但不能修改。
- 執行緒可以幫助應用程式同時做幾件事
8、程序和程式的區別
- 程式只是一個普通檔案,是一個機器程式碼指令和資料的集合,所以,程式是一個靜態的實體
- 而程序是程式執行在資料集上的動態過程,程序是一個動態實體,它應建立而產生,應排程執行因等待資 源或事件而被處於等待狀態,因完成任務而被撤消
- 程序是系統進行資源分配和排程的一個獨立單位
- 一個程式對應多個程序,一個程序為多個程式服務(兩者之間是多對多的關係)
- 一個程式執行在不同的資料集上就成為不同的程序,可以用程序控制塊來唯一地標識每個程序
多執行緒
Python多執行緒程式設計中常用方法:
- join()方法:如果一個執行緒或者在函式執行的過程中呼叫另一個執行緒,並且希望待其完成操作後才能執行,那麼在呼叫執行緒的時就可以使用被調執行緒的join方法join([timeout]) timeout:可選引數,執行緒執行的最長時間
- isAlive()方法:檢視執行緒是否還在執行
- getName()方法:獲得執行緒名
- setDaemon()方法:主執行緒退出時,需要子執行緒隨主執行緒退出,則設定子執行緒的setDaemon()
GIL全域性直譯器鎖:
- 在python全域性直譯器下,保證同一時間只有一個執行緒執行
- 防止多個執行緒都修改資料
執行緒鎖(互斥鎖):
- GIL鎖只能保證同一時間只能有一個執行緒對某個資源操作,但當上一個執行緒還未執行完畢時可能就會釋放GIL,其他執行緒就可以操作了
- 執行緒鎖本質把執行緒中的資料加了一把互斥鎖
- mysql中共享鎖 & 互斥鎖
- mysql共享鎖:共享鎖,所有執行緒都能讀,而不能寫
- mysql排它鎖:排它,任何執行緒讀取這個這個資料的權利都沒有
- 加上執行緒鎖之後所有其他執行緒,讀都不能讀這個資料
- 有了GIL全域性直譯器鎖為什麼還需要執行緒鎖
- 因為cpu是分時使用的
1、執行緒2種呼叫方式:直接呼叫, 繼承式呼叫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time def sayhi(num): # 定義每個執行緒要執行的函式 print("running on number:%s" % num) time.sleep(3) #1、target=sayhi :sayhi是定義的一個函式的名字 #2、args=(1,) : 括號內寫的是函式的引數 t1 = threading.Thread(target=sayhi, args=(1,)) # 生成一個執行緒例項 t2 = threading.Thread(target=sayhi, args=(2,)) # 生成另一個執行緒例項 t1.start() # 啟動執行緒 t2.start() # 啟動另一個執行緒 print(t1.getName()) # 獲取執行緒名 print(t2.getName())直接呼叫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time class MyThread(threading.Thread): def __init__(self,num): threading.Thread.__init__(self) self.num = num def run(self):#定義每個執行緒要執行的函式 print("running on number:%s" %self.num) time.sleep(3) if __name__ == '__main__': t1 = MyThread(1) t2 = MyThread(2) t1.start() t2.start()繼承式呼叫
2、for迴圈同時啟動多個執行緒
- 說明:下面利用for迴圈同時啟動50個執行緒並行執行,執行時間是3秒而不是所有執行緒執行時間的總和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time def sayhi(num): #定義每個執行緒要執行的函式 print("running on number:%s" %num) time.sleep(3) for i in range(50):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sayhi,args=('t-%s'%i,)) t.start()for迴圈啟動多個執行緒
3、t.join(): 實現所有執行緒都執行結束後再執行主執行緒
- 說明:在4中雖然可以實現50個執行緒同時併發執行,但是主執行緒不會等待子執行緒結束在這裡我們可以使用t.join()指定等待某個執行緒結束的結果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time start_time = time.time() def sayhi(num): #定義每個執行緒要執行的函式 print("running on number:%s" %num) time.sleep(3) t_objs = [] #將程序例項物件儲存在這個列表中 for i in range(50):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sayhi,args=('t-%s'%i,)) t.start() #啟動一個執行緒,程式不會阻塞 t_objs.append(t) print(threading.active_count()) #列印當前活躍程序數量 for t in t_objs: #利用for迴圈等待上面50個程序全部結束 t.join() #阻塞某個程式 print(threading.current_thread()) #列印執行這個命令程序 print("----------------all threads has finished.....") print(threading.active_count()) print('cost time:',time.time() - start_time)t.join() 主執行緒等待子執行緒
4、setDaemon(): 守護執行緒,主執行緒退出時,需要子執行緒隨主執行緒退出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time start_time = time.time() def sayhi(num): #定義每個執行緒要執行的函式 print("running on number:%s" %num) time.sleep(3) for i in range(50):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sayhi,args=('t-%s'%i,)) t.setDaemon(True) #把當前執行緒變成守護執行緒,必須在t.start()前設定 t.start() #啟動一個執行緒,程式不會阻塞 print('cost time:',time.time() - start_time)守護執行緒
- 注:因為剛剛建立的執行緒是守護執行緒,所以主執行緒結束後子執行緒就結束了,執行時間不是3秒而是0.01秒
5、GIL鎖和使用者鎖(Global Interpreter Lock 全域性直譯器鎖)
- 全域性直譯器鎖:保證同一時間僅有一個執行緒對資源有操作許可權
- 作用:在一個程序內,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個執行緒通過GIL鎖 被CUP呼叫,切換條件:I/O操作、固定時間(系統決定)
- 說明:python多執行緒中GIL鎖只是在CPU操作時(如:計算)才是序列的,其他都是並行的,所以比序列快很多
- 為了解決不同執行緒同時訪問同一資源時,資料保護問題,而產生了GIL
- GIL在直譯器的層面限制了程式在同一時間只有一個執行緒被CPU實際執行,而不管你的程式裡實際開了多少條執行緒
-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CPython自己定義了一個全域性直譯器鎖,同一時間僅僅有一個執行緒可以拿到這個資料
- python之所以會產生這種不好的狀況是因為python啟用一個執行緒是呼叫作業系統原生執行緒,就是C介面
- 但是這僅僅是CPython這個版本的問題,在PyPy,中就沒有這種缺陷
- 使用者鎖:執行緒鎖(互斥鎖Mutex) :當前執行緒還未操作完成前其他所有執行緒都無法對其操作,即使已經釋放了GIL鎖
- 在有GIL鎖時為何還需要使用者鎖
- GIL鎖只能保證同一時間只能有一個執行緒對某個資源操作,但當上一個執行緒還未執行完畢時可能就會釋放GIL,其他執行緒就可以操作了
- 執行緒鎖的原理
- 當一個執行緒對某個資源進行CPU計算的操作時加一個執行緒鎖,只有當前執行緒計算完成主動釋放鎖,其他執行緒才能對其操作
- 這樣就可以防止還未計算完成,釋放GIL鎖後其他執行緒對這個資源操作導致混亂問題
import time import threading lock = threading.Lock() #1 生成全域性鎖 def addNum(): global num #2 在每個執行緒中都獲取這個全域性變數 print('--get num:',num ) time.sleep(1) lock.acquire() #3 修改資料前加鎖 num -= 1 #4 對此公共變數進行-1操作 lock.release() #5 修改後釋放使用者鎖使用舉例
在有GIL的情況下執行 count = count + 1 會出錯原因解析,用執行緒鎖解決方法
# 1)第一步:count = 0 count初始值為0 # 2)第二步:執行緒1要執行對count加1的操作首先申請GIL全域性直譯器鎖 # 3)第三步:呼叫作業系統原生執行緒在作業系統中執行 # 4)第四步:count加1還未執行完畢,時間到了被要求釋放GIL # 5)第五步:執行緒1釋放了GIL後執行緒2此時也要對count進行操作,此時執行緒1還未執行完,所以count還是0 # 6)第六步:執行緒2此時拿到count = 0後也要對count進行加1操作,假如執行緒2執行很快,一次就完成了 # count加1的操作,那麼count此時就從0變成了1 # 7)第七步:執行緒2執行完加1後就賦值count=1並釋放GIL # 8)第八步:執行緒2執行完後cpu又交給了執行緒1,執行緒1根據上下文繼續執行count加1操作,先拿到GIL # 鎖,完成加1操作,由於執行緒1先拿到的資料count=0,執行完加1後結果還是1 # 9)第九步:執行緒1將count=1在次賦值給count並釋放GIL鎖,此時連個執行緒都對資料加1,但是值最終是1報錯原因分析
- 使用執行緒鎖解決上面問題的原理
- 在GIL鎖中再加一個執行緒鎖,執行緒鎖是使用者層面的鎖
- 執行緒鎖就是一個執行緒在對資料操作前加一把鎖,防止其他執行緒複製或者操作這個資料
- 只有這個執行緒對資料操作完畢後才會釋放這個鎖,其他執行緒才能操作這個資料
- 定義一個執行緒鎖非常簡單隻用三步
1 >> lock = threading.Lock() #定義一把鎖 2 >> lock.acquire() #對資料操作前加鎖防止資料被另一執行緒操作 3 >> lock.release() #對資料操作完成後釋放鎖
6、死鎖
- 死鎖定義:
- 兩個以上的程序或執行緒在執行過程中,因爭奪資源而造成的一種互相等待的現象若無外力作用,它們都將無法推進去。
- 死鎖舉例:
- 啟動5個執行緒,執行run方法,假如thread1首先搶到了A鎖,此時thread1沒有釋放A鎖,緊接著執行程式碼mutexB.acquire(),搶到了B鎖,
- 在搶B鎖時候,沒有其他執行緒與thread1爭搶,因為A鎖沒有釋放,其他執行緒只能等待
- thread1執行完func1函式,然後執行func2函式,此時thread1拿到B鎖,然後執行time.sleep(2),此時不會釋放B鎖
- 在thread1執行func2的同時thread2開始執行func1獲取到了A鎖,然後繼續要獲取B鎖
- 不幸的是B鎖還被thread1佔用,thread1佔用B鎖時還需要同時獲取A鎖才能向下執行,但是此時發現A鎖已經被thread2暫用,這樣就死鎖了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Lock import time mutexA=Lock() mutexB=Lock() class MyThread(Thread): def run(self): self.func1() self.func2() def func1(self): mutexA.acquire() print('\033[41m%s 拿到A鎖\033[0m' %self.name) mutexB.acquire() print('\033[42m%s 拿到B鎖\033[0m' %self.name) mutexB.release() mutexA.release() def func2(self): mutexB.acquire() print('\033[43m%s 拿到B鎖\033[0m' %self.name) time.sleep(2) mutexA.acquire() print('\033[44m%s 拿到A鎖\033[0m' %self.name) mutexA.release() mutexB.relea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for i in range(2): t=MyThread() t.start() # 執行結果:輸出下面結果後程序卡死,不再向下進行了 # Thread-1 拿到A鎖 # Thread-1 拿到B鎖 # Thread-1 拿到B鎖 # Thread-2 拿到A鎖產生死鎖程式碼
7、遞迴鎖:lock = threading.RLock() 解決死鎖問題
- 遞迴鎖的作用是同一執行緒中多次請求同一資源,但是不會引數死鎖。
- 這個RLock內部維護著一個Lock和一個counter變數,counter記錄了acquire的次數,從而使得資源可以被多次require。
- 直到一個執行緒所有的acquire都被release,其他的執行緒才能獲得資源。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Lock,RLock import time mutexA=mutexB=RLock() class MyThread(Thread): def run(self): self.f1() self.f2() def f1(self): mutexA.acquire() print('%s 拿到A鎖' %self.name) mutexB.acquire() print('%s 拿到B鎖' %self.name) mutexB.release() mutexA.release() def f2(self): mutexB.acquire() print('%s 拿到B鎖' % self.name) time.sleep(0.1) mutexA.acquire() print('%s 拿到A鎖' % self.name) mutexA.release() mutexB.relea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for i in range(5): t=MyThread() t.start() # 下面是執行結果:不會產生死鎖 # Thread-1 拿到A鎖 # Thread-1 拿到B鎖 # Thread-1 拿到B鎖 # Thread-1 拿到A鎖 # Thread-2 拿到A鎖 # Thread-2 拿到B鎖 # Thread-2 拿到B鎖 # Thread-2 拿到A鎖 # Thread-4 拿到A鎖 # Thread-4 拿到B鎖 # Thread-4 拿到B鎖 # Thread-4 拿到A鎖 # Thread-3 拿到A鎖 # Thread-3 拿到B鎖 # Thread-3 拿到B鎖 # Thread-3 拿到A鎖 # Thread-5 拿到A鎖 # Thread-5 拿到B鎖 # Thread-5 拿到B鎖 # Thread-5 拿到A鎖如果使用RLock代替Lock,則不會發生死鎖
8、Semaphore(訊號量)
- 互斥鎖 同時只允許一個執行緒更改資料,而Semaphore是同時允許一定數量的執行緒更改資料
- 比如廁所有3個坑,那最多隻允許3個人上廁所,後面的人只能等裡面有人出來了才能再進去
- 作用就是同一時刻允許執行的執行緒數量
# import threading,time # def run(n): # semaphore.acquire() # time.sleep(1) # print("run the thread: %s\n" %n) # semaphore.release() # # if __name__ == '__main__': # semaphore = threading.BoundedSemaphore(5) #最多允許5個執行緒同時執行 # for i in range(22): #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run,args=(i,)) # t.start() # # while threading.active_count() != 1: # pass #print threading.active_count() # else: # print('----all threads done---') # 程式碼結果說明:這裡可以清晰看到執行時0-4是同時執行的沒有順序,而且是前五個, # 表示再semaphore這個訊號量的定義下程式同時僅能執行5個執行緒訊號量舉例
9、events總共就只有四個方法
1. event.set() : # 設定標誌位 2. event.clear() : # 清除標誌位 3. event.wait() : # 等待標誌被設定 4. event.is_set() : # 判斷標誌位是否被設定
import time,threading event = threading.Event() #第一:寫一個紅綠燈的死迴圈 def lighter(): count = 0 event.set() #1先設定為綠燈 while True: if count > 5 and count <10: #2改成紅燈 event.clear() #3把標誌位清了 print("red light is on.....") elif count > 10: event.set() #4再設定標誌位,變綠燈 count = 0 else: print("green light is on.....") time.sleep(1) count += 1 #第二:寫一個車的死迴圈 def car(name): while True: if event.is_set(): #設定了標誌位代表綠燈 print("[%s] is running"%name) time.sleep(1) else: print('[%s] sees red light, waiting......'%name) event.wait() print('[%s] green light is on,start going.....'%name) light = threading.Thread(target=lighter,) light.start() car1 = threading.Thread(target=car,args=("Tesla",)) car1.start()events(紅綠燈例子)
程序
- 多執行緒和多程序各自應用場景
- I/O操作不佔用CPU(從硬碟,網路讀入資料等)
- 計算佔用CPU,這種情況最好不用多執行緒
- python多執行緒不適合CPU密集型的任務,適合I/O密集型的任務
- python的多程序適合CPU密集型任務
- 一次性起多個程序,並在程序中呼叫執行緒
import multiprocessing,time,threading #3 被多執行緒呼叫的函式 def thread_run(): print(threading.get_ident()) #列印執行緒id號 time.sleep(2) #2 被多程序呼叫的函式,以及在這個函式中起一個程序 def run(name): time.sleep(2) print("hello",name)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thread_run,) #在程序呼叫的函式中啟用一個執行緒 t.start() #1 一次性啟動多個程序 if __name__ == '__main__': for i in range(10): p = multiprocessing.Process(target=run,args=('bob %s'%i,)) #啟用一個多執行緒 p.start()一次性起多個程序,並在程序中呼叫執行緒
- 程序間互相訪問資料的三種方法
- 注:不同程序間記憶體是不共享的,所以互相之間不能訪問對方資料
- 在父程序中定義佇列q,使用父程序啟用一個子程序,子程序中無法操作父程序的q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import queue import threading def f(): q.put([42, None, 'hello']) if __name__ == '__main__': q = queue.Queue() #1 在父程序中定義一個佇列例項q # p = threading.Thread(target=f,) #線上程程中就可以相互訪問,執行緒中記憶體共享 p = Process(target=f,) #2 在父程序中起一個子程序 p,在子程序中使用父程序的q會報錯 p.start() print(q.get()) p.join()子程序無法訪問父程序資料舉例
- 利用Queues實現父程序到子程序(或子程序間)的資料傳遞
-
- 我們以前學的queue是執行緒queue.Queue()只有在同一個程序的執行緒間才能訪問
- 如果兩個程序間想要通訊必須要使用程序Queue,用法和多執行緒的相同
- queue.Queue()是執行緒q不可以傳遞給子程序,但是Queue是程序q,父程序會將程序q克隆了一份給子程序
- 既然是兩個q為什麼在子程序中在q中放入一個數據在父程序中可以取出來呢? 其實原因是這樣的:
- 子程序向q中放入資料的時候,用pickle序列化將資料放到一箇中間地方(翻譯),翻譯又把子程序放
- 入的資料用pickle反序列化給父程序,父程序就可以訪問這個q了,這樣就實現了程序間的資料通訊了
- 在多執行緒中兩個執行緒可以修改同一份資料,而Queue僅僅實現了程序間的資料傳遞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Queue def f(qq): # 將符程序中的q傳遞過來叫qq qq.put([42, None, 'hello']) # 此時子程序就可以使用符程序中的q if __name__ == '__main__': q = Queue() # 使用Queue()在父程序中定義一個佇列例項q p = Process(target=f, args=(q,)) # 在父程序中起一個子程序 p,將父程序剛定義的q傳遞給子程序p p.start() print(q.get()) p.join() # 執行結果: [42, None, 'hello']Queues實現父子程序間傳遞資料
- 使用管道pipe實現兩個程序間資料傳遞
- 說明:其實pip實現程序間通訊就好像一條電話線一樣,一個在電話線這頭髮送,一個在電話線那頭接收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Pipe def f(conn): conn.send([42, None, 'hello']) # 3 子程序傳送資料,就像socket一樣 print("son process recv:", conn.recv()) conn.clo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parent_conn, child_conn = Pipe() # 1 生成一個管道例項,例項一生成就會生成兩個返回物件,一個是管道這頭,一個是管道那頭 p = Process(target=f, args=(child_conn,)) # 2 啟動一個子程序將管道其中一頭傳遞給子程序 p.start() print(parent_conn.recv()) # 4 父程序收訊息 # prints "[42, None, 'hello']" parent_conn.send('i am parent process') p.join() # 執行結果: # [42, None, 'hello'] # son process recv: i am parent processpip實現程序間通訊
- Managers實現很多程序間資料共享
-
- 說明:manager實質和Queue一樣,啟用是個執行緒其實就是將字典或者列表copy十份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Manager import os def f(d, l): d[1] = '1' # 是個程序對字典放入的是同一個值,所以看上去效果不明顯 l.append(os.getpid()) # 將這是個程序的程序id放入列表中 if __name__ == '__main__': with Manager() as manager: # 1 將Manager()賦值給manager d = manager.dict() # 2 定義一個可以在多個程序間可以共享的字典 l = manager.list(range(5)) # 3 定義一個可以在多個程序間可以共享的列表,預設寫五個資料 p_list = [] for i in range(10): # 生成是個程序 p = Process(target=f, args=(d, l)) # 將剛剛生成的可共享字典和列表傳遞給子程序 p.start() p_list.append(p) for res in p_list: res.join() print(d) print(l)managers實現程序間資料共享
- 程序之間需要鎖的原因
- 說明:雖然每個程序是獨立執行的,但是他們共享同一塊螢幕,如果大家都在螢幕打資料就會打亂了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Lock def f(l, i): l.acquire() #一個程序要列印資料時先鎖定 print('hello world', i) l.release() #列印完畢後就釋放這把鎖 if __name__ == '__main__': lock = Lock() #先生成一把鎖 for num in range(5): Process(target=f, args=(lock, num)).start() # 執行結果: # hello world 4 # hello world 0 # hello world 2 # hello world 3 # hello world 1程序鎖
- 程序池
- 程序池的作用就是限制同一時間可以啟動程序的=數量
- 程序池內部維護一個程序序列,當使用時,則去程序池中獲取一個程序,如果程序池序列中沒有可供使用的進那麼程式就會等待,直到程序池中有可用程序為止。
- 程序池中有兩個方法:
- apply: 多個程序非同步執行,一個一個的執行
- apply_async: 多個程序同步執行,同時執行多個程序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Pool import time,os def foo(i): time.sleep(2) print("in the process",os.getpid()) #列印子程序的pid return i+100 def call(arg): print('-->exec done:',arg,os.getpid()) if __name__ == '__main__': pool = Pool(3) #程序池最多允許5個程序放入程序池 print("主程序pid:",os.getpid()) #列印父程序的pid for i in range(10): #用法1 callback作用是指定只有當Foo執行結束後就執行callback呼叫的函式,父程序呼叫的callback函式 pool.apply_async(func=foo, args=(i,),callback=call) #用法2 序列 啟動程序不在用Process而是直接用pool.apply() # pool.apply(func=foo, args=(i,)) print('end') pool.close() #關閉pool pool.join() #程序池中程序執行完畢後再關閉,如果註釋,那麼程式直接關閉。程序池
殭屍程序
- 殭屍程序定義
- 殭屍程序產生的原因就是父程序產生子程序後,子程序先於父程序退出
- 但是父程序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處理子程序傳送的退出訊號,那麼這個子程序就會成為殭屍程序。
- 用python寫一個殭屍程序
#!/usr/bin/env python #coding=utf8 import os, sys, time #產生子程序 pid = os.fork() if pid == 0: #子程序退出 sys.exit(0) #父程序休息30秒 time.sleep(30) # 先產生一個子程序,子程序退出,父程序休息30秒,那就會產生一個殭屍程序defunct.py
[root@linux-node4 ~]# ps -ef| grep defunct root 110401 96083 0 19:11 pts/2 00:00:00 python defunct.py root 110402 110401 0 19:11 pts/2 00:00:00 [python] <defunct> root 110406 96105 0 19:11 pts/3 00:00:00 grep --color=auto defunctps -ef| grep defunct 在linux下檢視殭屍程序
協程(Coroutine)
1、什麼是協程(進入上一次呼叫的狀態)
- 協程,又稱微執行緒,纖程,協程是一種使用者態的輕量級執行緒。
- 執行緒的切換會儲存到CPU的棧裡,協程擁有自己的暫存器上下文和棧,
- 協程排程切換時,將暫存器上下文和棧儲存到其他地方,在切回來的時候,恢復先前儲存的暫存器上下文和棧
- 協程能保留上一次呼叫時的狀態(即所有區域性狀態的一個特定組合),每次過程重入時,就相當於進入上一次呼叫的狀態
- 協程最主要的作用是在單執行緒的條件下實現併發的效果,但實際上還是序列的(像yield一樣)
2、協程的好處
- 無需執行緒上下文切換的開銷(可以理解為協程切換就是在不同函式間切換,不用像執行緒那樣切換上下文CPU)
- 不需要多執行緒的鎖機制,因為只有一個執行緒,也不存在同時寫變數衝突
- 用法:最簡單的方法是多程序+協程,既充分利用多核,又充分發揮協程的高效率,可獲得極高的效能。
3、協程缺點
- 無法利用多核資源:協程的本質是個單執行緒,它不能同時將 單個CPU 的多個核用上,協程需要和程序配合才能執行在多CPU上
- 執行緒阻塞(Blocking)操作(如IO時)會阻塞掉整個程式
4、使用yield實現協程相同效果
import time import queue def consumer(name): print("--->starting eating baozi...") while True: new_baozi = yield # 只要遇到yield程式就返回,yield還可以接收資料 print("[%s] is eating baozi %s" % (name, new_baozi)) time.sleep(1) def producer(): r = con.__next__() # 直接呼叫消費者的__next__方法 r = con2.__next__() # 函式裡面有yield第一次加括號呼叫會變成一個生成器函式不執行,執行next才執行 n = 0 while n < 5: n += 1 con.send(n) # send恢復生成器同時並傳遞一個值給yield con2.send(n) print("\033[32;1m[producer]\033[0m is making baozi %s" % n) if __name__ == '__main__': con = consumer("c1") con2 = consumer("c2") p = producer()yield模擬實現協程效果
5、協程為何能處理大併發1:Greenlet遇到I/O手動切換
- 協程之所以快是因為遇到I/O操作就切換(最後只有CPU運算)
- 這裡先演示用greenlet實現手動的對各個協程之間切換
- 其實Gevent模組僅僅是對greenlet的再封裝,將I/O間的手動切換變成自動切換
from greenlet import greenlet def test1(): print(12) #4 gr1會呼叫test1()先列印12 gr2.switch() #5 然後gr2.switch()就會切換到gr2這個協程 print(34) #8 由於在test2()切換到了gr1,所以gr1又從上次停止的位置開始執行 gr2.switch() #9 在這裡又切換到gr2,會再次切換到test2()中執行 def test2(): print(56) #6 啟動gr2後會呼叫test2()列印56 gr1.switch() #7 然後又切換到gr1 print(78) #10 切換到gr2後會接著上次執行,列印78 gr1 = greenlet(test1) #1 啟動一個協程gr1 gr2 = greenlet(test2) #2 啟動第二個協程gr2 gr1.switch() #3 首先gr1.switch() 就會去執行gr1這個協程Greenlet遇到I/O手動切換
6、協程為何能處理大併發2:Gevent遇到I/O自動切換
- Gevent 是一個第三方庫,可以輕鬆通過gevent實現併發同步或非同步程式設計
- 在gevent中用到的主要模式是Greenlet, 它是以C擴充套件模組形式接入Python的輕量級協程
- Greenlet全部執行在主程式作業系統程序的內部,但它們被協作式地排程。
- Gevent原理是隻要遇到I/O操作就會自動切換到下一個協程
7、Gevent實現簡單的自動切換小例子
- 注:在Gevent模仿I/O切換的時候,只要遇到I/O就會切換,哪怕gevent.sleep(0)也要切換一次
import gevent def func1(): print('\033[31;1m第一次列印\033[0m') gevent.sleep(2) # 為什麼用gevent.sleep()而不是time.sleep()因為是為了模仿I/O print('\033[31;1m第六次列印\033[0m') def func2(): print('\033[32;1m第二次列印\033[0m') gevent.sleep(1) print('\033[32;1m第四次列印\033[0m') def func3(): print('\033[32;1m第三次列印\033[0m') gevent.sleep(1) print('\033[32;1m第五次列印\033[0m') gevent.joinall([ # 將要啟動的多個協程放到event.joinall的列表中,即可實現自動切換 gevent.spawn(func1), # gevent.spawn(func1)啟動這個協程 gevent.spawn(func2), gevent.spawn(func3), ]) # 執行結果: # 第一次列印 # 第二次列印 # 第三次列印 # 第四次列印 # 第五次列印 # 第六次列印Gevent實現簡單的自動切換小例子
8、使用Gevent實現併發下載網頁與序列下載網頁時間比較
from urllib import request import gevent,time from gevent import monkey monkey.patch_all() #把當前程式所有的I/O操作給我單獨做上標記 def f(url): print('GET: %s' % url) resp = request.urlopen(url) data = resp.read() print('%d bytes received from %s.' % (len(data), url)) #1 併發執行部分 time_binxing = time.time() gevent.joinall([ gevent.spawn(f, 'https://www.python.org/'), gevent.spawn(f, 'https://www.yahoo.com/'), gevent.spawn(f, 'https://github.com/'), ]) print("並行時間:",time.time()-time_binxing) #2 序列部分 time_chuanxing = time.time() urls = [ 'https://www.python.org/', 'https://www.yahoo.com/', 'https://github.com/', ] for url in urls: f(url) print("序列時間:",time.time()-time_chuanxing) # 注:為什麼要在檔案開通使用monkey.patch_all() # 1. 因為有很多模組在使用I / O操作時Gevent是無法捕獲的,所以為了使Gevent能夠識別出程式中的I / O操作。 # 2. 就必須使用Gevent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