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向女朋友解釋什麼叫區塊鏈?
開始前,首先宣告這篇文章不是炒幣、不是炒幣、不是炒幣,重要的話說3遍!
區塊鏈最近勢頭又被DE-FI帶起了節奏,眼睜睜看著一群綠油油的韭菜跑步入場,FOMO(害怕錯過)直線上升,這幅場景和2017年彷彿似曾相識,大部分人對區塊鏈的關注都是炒幣。沒錯,投機是人的本性,但是學點基礎知識他不香嗎?別人嘴上說的共識機制、POS、DAPP、礦池、智慧合約、隔離見證、De-Fi你知道啥意思嗎?不知道就好好看好好學。
區塊鏈迄今為止國內外都已經有很多應用場景了,比特幣雖然作為交易來說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以及共識演算法這些對金融領域還是有很多想象空間的。說區塊鏈不能不說比特幣,比特幣是區塊鏈的一個應用場景,我們先從比特幣開始。
比特幣的誕生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席捲全球,美國政府為了救市發行大量美元,這就是中心化的方式。同年11月1日,一位號稱中本聰的日本人釋出了比特幣白皮書,宣揚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主要通過工作量證明(POW)機制來保證交易的可靠性。
挖礦人的共識
共識演算法是區塊鏈的核心和基礎,而BTC的共識機制是叫做工作量證明POW機制,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挖礦。
- 使用者產生交易行為
- 這條交易記錄會同步到不同的節點
- 節點收到記錄後開始打包區塊資訊
- 這裡因為可能節點有N個,但是隻有一個最後能成功打包並且釋出,獲得獎勵。
- 最後,這個新生成的區塊會被各個節點同步。
這樣很明顯,他和我們平時中央集權的架構是不一樣的,中間假設有任意一個節點的資訊被篡改的話,最後的資料都不會被其他節點接受,保證了交易的安全性。當然,如果有一個人控制了超過半數的節點,那也是有問題的。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100%安全的東西對不對。
這裡,你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這麼多節點都在挖礦,但是最後只有一個人能獲得獎勵,其他的節點跑著也是消耗電費的啊,這就是比特幣一個很大的問題:空耗。
挖礦虧本了咋整
比特幣的挖礦的難度會每兩週結合礦工的算力來調整難度,這樣做的目的是維持白皮書裡的每10分鐘挖出一個區塊的設定。而每過21萬個區塊獎勵就會減半,最近的一次減半在今年的5月份已經發生了,之前挖出一個區塊的獎勵大概是12.5個BTC,現在大概是6.75個(按照7萬塊一個算算,我也算不清這到底是多少錢......)。
你會說,我靠,這麼多節點礦機都在挖礦,那最後這個獎勵的到底給誰呢?很不幸,這個看臉了,有可能你挖了一年最後毛都沒有一根。早期的時候,我印象中在2013年個人電腦都是能挖礦的,但是由於越來越多的人湧入進來,算力的門檻越來越高,個人電腦挖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分贓不均的問題呢,就產生了一個叫做礦池的玩意兒,什麼意思呢?就是大家別各幹各的的了,機器都放一起吧,挖到了大家平分。想想真是美滋滋是不是,這樣大家都不虧本了,至少有個保底收益不是。
確實是個好辦法,但是也有一些礦主為了賺錢搞了礦池之後自己偷偷的挖自己的,真是無本生意爽歪歪。前段時間有百度的員工用公司機器挖礦的嘛,奉勸大家挖礦有風險,入行需謹慎。
比特幣這麼香為什麼還有其他幣?
好了,那現在大家不是都能賺錢了嗎?挖礦的人除掉電費還是賺很多的嘛,那其他的那麼多什麼ETH、BCH又是怎麼回事兒?
我們先說幾個數字問題,比特幣的一個區塊大小是1M,10分鐘出一個區塊。
那你想象一個問題,1M的大小能傳送多少交易資料,有些技術白痴喊的區塊鏈顛覆支付寶、顛覆微信,拜託你想象下1M的大小能多高TPS?1秒鐘10來個撐死了吧,所以比特幣這個速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這時候很多人跑出來說,這不行啊,你們都賺錢挖礦炒幣,我這裡有高科技,我也要割韭菜(改變世界)。
說點3塊錢的,智慧合約
這時候,有一個年輕人我們叫做V神出現了,前不久的V神是個網癮少年,天天沉浸於魔獸世界,某天暴雪取消了術士的一個技能,V神不服,找暴雪投訴還原這個技能,暴雪理都不理。
V神醒悟了,這不就是中心化的弊端嗎?同時,V神也發現了比特幣存在的問題,要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正常人無非是想兩個方法:
- 10分鐘出一個區塊,提高出塊的速度不就好了?
- 一個區塊1M大小,提高大小不是也可以嗎?
V神不一樣,V神創建出了ETH(以太坊),早起的ETH也是基於POW的,但是V神他搞了一個東西叫做智慧合約。
智慧合約是個啥玩意兒呢?簡單來說,就是在區塊鏈傳遞的不是單純的字串了,而是一個可執行的指令碼。
有沒有瞬間感覺高大上起來了。有這玩意兒那就可勁的有想象空間了不是?不但能發幣,我這豈不是還能開發應用了?做個遊戲怎麼樣?聽起來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前兩年火的不行的養貓養狗遊戲,什麼創世貓幾百萬一隻記不記得?就這,把整個網路都卡死了。
但是玩區塊鏈的人有一點好,但凡只要你有點想象空間你就能火,就怕你不敢想。
以太坊還有一個東西叫做GAS,大家把他叫做汽油費。這又是個什麼概念呢?
比特幣的出塊速度是10分鐘,而ETH的出塊速度則是10秒,但是以太沒有大小的概念,以太每次交易都需要支付gas,在養貓遊戲最火的時候,可能你轉賬一筆花費的gas費用比你轉賬的金額都高。
這是為什麼?這彷彿類似vip通道了,你付的gas越多,你的交易排序越靠前,網路擁堵的時候,為了時效性,就需要花費更多的gas費用。
硬分叉和糖果
想改變比特幣的人可不止V神一個人,還有的人想到了另外一個辦法,分叉。
分叉是幹嘛?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像你程式碼拉一個分支出來。
有人覺得比特幣這個效率是不行的,所以他們要基於當前的分支重新拉個分支出來開發,優化這個這個程式碼。
BCH(比特幣現金)就是基於此誕生的,BCH並沒有提高出塊的速度,他提高的區塊的大小,由1M提高到了8M。
還有叫做LTC(萊特幣),幣圈叫做辣條的一個幣,這東西就是複製的比特幣的程式碼,只不過他是把出塊的速度提高到了2.5分鐘。但是你還別說,就這,也沒出啥問題,交易速度還確實快了。
對於比特幣的忠實擁護者來說,比特幣可是他們的信仰,怎麼能隨便分叉呢?我的程式碼你隨便拉個分支改吧改我不同意!
由於分叉是分支的形式,自然他是要繼承你拉出分支時候的區塊的資訊了,這就誕生了一個概念叫做糖果。
你們那些人不是不同意嗎?這樣,我分叉之後,這個你手上當時有多少個BTC我給你多少個BCH,大家想想,BCH高峰時候到了會3000美元一個了,這就是糖果,是不是很有吸引力。你有100個BTC,還白嫖了100個BCH。
更高階的POS,DPOS?
上面我們提到POW工作量證明,這個演算法本質上就是算力越高,挖的越久,幣越多,像不像老國企單位,乾的長才能升職加薪走向人生巔峰。
V神的ETH還有一個東西叫做POS,POS是個啥?這東西叫做權益證明。
POS說的是,這都9102年了,你們怎麼還在整過去80年代那一套呢,我們當然要用實力來證明啊,你們那一套會被時代淘汰的,POS的理念是幣量*持幣天數越多,收穫越多。
在POW機制下,礦工消耗巨大算力,抬高了手續費成本,一旦政府取締礦場,整個網路面臨著癱瘓的威脅。但POS機制下,挖礦難度和算力關係小,與持幣量和時間關係最大,因此沒有電力消耗的高成本。並且礦工自己也是持幣人,有轉賬需求,自己也不會把手續費提太高。因此比POW機制的網路轉賬更快、更便宜,成為了新的發展方向。
V神了不得,不但有POS賣點,還給ETH整了4大修真階段,分別叫做前沿(Frontier)、家園(Homestead)、大都會(Metropolis)、寧靜(Serenity)。並且號稱最後期ETH會從POW轉向POS。
像不像練氣、築基、金丹、元嬰,有這個修仙的思路說明差不了。
其實這個擔心還是很有道理的,按照馬太效應,最後肯定會誕生少數的巨頭擁有決策權,節點的掌控權集權於幾個人身上,而POS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於是乎,再次出現了一個機制叫做DPOS。
DPOS叫做委託權益證明,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既然巨頭不靠譜,那咱們自己選舉吧,選出來幾個代表去打包區塊好了,他不行我們就換人繼續選舉,當然了,代表的好處肯定少不了,這就是節點競選。
比較出名的EOS就是基於DPOS誕生的,值得一提的是,李笑來老師可是他們大股東。
隔離見證
比特幣的交易驗證,依賴交易狀態和見證資料兩個方面。我們要明白一點,交易一旦確定,狀態是不可改變的,但是見證資料是可以改變的。
如果有黑客攻擊修改這部分資料的話,就會造成很大的安全問題。
隔離見證的理念就是把見證資料隔離在區塊資訊之外。
這個方法真是個好辦法,既解決了安全性問題,還減小了區塊的大小,前面我們說到兩點解決辦法,這不就是了嗎?
同時,隔離見證也算是為閃電網路打下了基礎。
ICO
V神的ETH火還有一個原因就是ICO,ICO英文叫做Initial Coin Offering,中文叫做初始貨幣供應。
這玩意兒就有點傳銷的意思了,當初ICO發財的、跳樓的簡直數不勝數。
ICO說的是,我創造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國家陽光工程,外面人都不知道,現在好辦了,你只要用ETH來兌換成我的這個新幣(比如SB?)就可以參與我的工程,現在投入100,上市之後分你10萬。
ICO就是這麼個邏輯,也可以說和前兩年的股權眾籌是一個意思。
ICO最成功的應該是EOS,可以很負責任的說,ICO99.99%都是用來割韭菜的,所以前兩年進去了不少人就是幹這事的,這他媽跟傳銷一點區別都沒有。
說起這個ICO我就又想到最近P2P頻繁暴雷的事情了。某某平臺暴雷了,X明星代言的,大家都去攻擊X明星說你這麼沒有社會道德啊,怎麼幹這種事情啊?
X明星說,對不起大家啊,我不知道這件事情啊,當時我只是幫下忙,我連錢都沒賺,都是我媽幫我整的,我都不知道這回事。
好在粉絲還是比較大度的,好吧,既然都是咱婆婆年老無知乾的事,我們這事兒就算過去了。
ICO大佬站臺也是這麼回事兒,某某幣宣傳我這個是李老師代言的專案,用了都說好,韭菜一看這了不得,這麼多老師都說好啊,趕緊投啊,跑步入場啊,慢了就買不著了。結果兩月後暴雷,從1萬塊歸零。血本無歸。
大佬這時候就站出來說了,我根本不知道這回事兒,都是朋友幫忙支援下,他用我的照片呢,都是朋友我當初也沒打算追究,事情呢就是這麼回事,至於信不信,那是你們自己的事情,反正我自己是信了。
Facebook的Libra
去年fb要發行libra,著實又是火了一把,首先,libra是什麼?libra和比特幣這些都不一樣,libra是穩定幣。
那什麼是穩定幣?你可以理解為法幣人民幣、美元、歐元都是穩定幣。幣圈的穩定幣叫做usdt,號稱每發行一個usdt就等同存入1美元,所以他是錨定美元的價格的。
所有的穩定幣最開始都會有一個錨定物,比如美元開始就是錨定黃金來發行的,等到這個用的人多了,信用背書起來了之後,貨幣的價值就體現了。
那很顯然,fb想做的是啥?他媽這是要乾死央行啊,你自己發幣還要做跨境支付、轉賬交易,首先美國政府肯定不能答應了。所以當初咱們馬總會說這事情都能幹,主要看監管能不能允許。
libra用的協議叫做拜占庭協議,別管這協議是幹嘛的,你只要只要他延遲低、速度快,天生就適用於交易的場景就行了。並且,fb拉通了visa、uber這些大公司拿出等值的資產抵押來競選節點,要知道這些可都是全球性的大公司,有這個信用背書的存在和天然的支付場景,libra只要能上那火遍全球是必然的事情。
前面我們說ico為什麼是騙子,就是因為這些幣都沒有場景來支撐他的價值,怎麼理解呢?一般說來,比如我們都是先有要買東西這個場景,然後才會有貨幣的出現,但是ico不是,他是先整個幣出來,完了沒有交易的場景,素所以他只能用來炒,除此別無他用。
基於這個事實,所以誰都不能同意對不對?這是挑戰央行的鑄幣權啊,你一個公司想自己發幣?是想幹嘛?
說說最近的De-Fi又是個啥?
想說這個,我還是想說說我們的韭菜大師孫宇晨先生,很多人可能在之前巴菲特午餐前都沒聽說過這位,但是不得不說,此人是真正的營銷大師。
孫大師靠著作文報送進北大,之後又靠著量子亞太區負責人的頭銜成功在微博加V躋身名流,而後建立波場,去年又拍下了巴菲特的午餐,而且每次在微博雲撒錢,出手闊錯。
孫大師的事蹟太多,回到正題De-Fi是啥?De-Fi全稱De-centralized Finance叫做去中心化金融。這東西怎麼玩呢?按照傳統的金融你要去銀行借錢,你要填一大堆的表格,什麼這種那種證明材料對不對,區塊鏈他不用啊,區塊鏈的合約只要寫入那你就放心就行了,也不需要什麼人工稽核、財務審計之類的。你要借10萬塊,好,抵押20萬的的數字資產,如果不還,抵押的資產拍賣就行了。
那De-Fi除了能減輕流程、降低一些人工成本還有其他的好處嗎?那好處就大了,想想比特幣最開始是怎麼火的?就是黑產,以前洗錢你只能走地下錢莊,走個1個億到手5000萬,比特幣不用啊,資產全都換成比特幣輕鬆帶出境,這也就是比特幣一定要管控的原因。
De-Fi這模式也一樣啊,臥槽,你可以借錢給其他國家的人啊,想象一下是不是美滋滋?什麼外匯管制、換匯結匯通通不用管。
結語
寫到這裡就差不多吧,相信大家都區塊鏈能有一點的基本瞭解,但是還是說一句:不要炒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