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學習筆記】供應鏈金融簡介(精華)

【學習筆記】供應鏈金融簡介(精華)

之前在CSDN上看到一篇寫供應鏈金融資訊平臺搭建的文章,挺有趣的,就去找了一下這方面的資料,目前供應鏈金融已經成為國際性銀行流動資金貸款領域最重要的一個業務增長點。作為一名財會專業出身的老油條,卻在財會這條路上漸行漸遠,深表遺憾,但也不會喪失對這方面的濃厚興趣,下面就節選本人比較喜歡的賈寧老師課程中的一講,分享給大家,讓大夥對供應鏈金融有更直觀的體會。

原文連線:供應鏈金融業務資訊化平臺搭建要點分享

供應鏈金融(金融服務):銀行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並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資訊,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務。

【文章轉載正文】

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需要外部資金的支援。不過,處在產業鏈不同位置的企業,融資難度是不同的。如果一家龍頭企業需要資金,除了向銀行貸款,還可以憑藉自己的規模和信用,強勢無償地佔用上下游配套企業(客戶、供應商)的資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OPM模式

OPM模式:(Other People's Money)OPM戰略是指企業充分利用做大規模的優勢,增強與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將佔用在存貨和應收賬款的資金及其資金成本轉嫁給供應商的運營資本管理戰略。簡言之,OPM戰略本質上是一種創新的盈利模式,是“做大做強”的生動實踐。

被龍頭企業佔用了資金的供應商們,他們的資金問題要怎麼解決呢?

他們也需要錢買原料,擴大生產線,招納勞動力,他們資金壓力也很大。但為了維護和龍頭企業的關係,也只能忍氣吞聲。更大的問題是,他們即使資金困難,也很難像龍頭企業一樣能輕鬆獲得銀行貸款。

因為供應商當中,很多是中小企業,整體實力相對較弱,也沒有足夠的抵質押擔保物。另外,這些企業很多不是上市公司,不需要對外披露財務情況,很多中小企業甚至沒有正規的財務報表。財務資訊的不透明,導致銀行無法瞭解企業的運營情況,很難判斷這些企業的風險而拒絕放貸。即使勉強獲得貸款,中小供應商的貸款成本也比龍頭企業要高很多。比如,戴爾公司上游的製造商Flextronics公司的融資成本就比戴爾要高2.8%;零售業巨頭沃爾瑪的供應商們,他們融資的平均成本比沃爾瑪要高0.64%。

這種情況下,供應商的資金困局要怎麼破?

其實有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這幾年非常流行的融資方式,供應鏈金融

區域性優化和整體優化

之前說了,銀行不願意貸款給這些中小供應商是因為他們信用水平低,怕放貸以後收不回來。所以核心,就是要想辦法解決信用

這個問題。

供應商信用水平低,那誰的信用水平高呢?現成有一個,那就是供應鏈當中的那個龍頭核心企業。這些供應商是為核心企業提供業務服務的,如果核心企業能夠將自身的資信能力注入這些合作企業中,給他們背書,那麼銀行的顧慮不就打消了嗎?

核心企業為什麼願意給上下游配套企業背書呢?因為他們也不願意看到這些企業面臨現金流短缺的困境。我們仔細想想,核心企業無償佔用供應商的資金,表面上看似乎是降低了核心企業的財務成本,但是卻將資金壓力推給了上游的中小供應商,而這些資金需求迫切的中小企業,需要支付更高的資金成本才能獲得貸款,因此這樣做實際上會造成整個供應鏈資金成本的上升。

你可能會想,供貨商資金成本上升對核心企業有什麼影響呢?影響非常大。因為如果這些供應商出現資金鍊斷裂的情況,那麼整個供應鏈就會出現失衡,就沒人給這些核心企業服務了。

知名供應鏈管理專家Hau Lee教授曾經說過:“市場的競爭,不再是單一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所以對於核心企業來說,他們的財務目標並不是區域性優化,不管別人死活,一味讓自己的成本最低。這樣做其實是把自己和供應商放在利益的對立位置。對核心企業來說,正確的思維方式是大局思維,也就是把自己和供應商作為一個利益共同體,通過對供應鏈上下游不同企業之間的資金統籌安排,合理分散資金成本,從而實現整個供應鏈財務成本的最小化。這波操作,被稱為“財務供應鏈管理”。

財務供應鏈管理背後體現了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每個區域性的優化不等於整體的優化。

這個思維方式在日常工作中很有幫助。比如在一個團隊中,當每個人都追求個人業績最大化,並不代表團隊業績最大化。事實上,管理學教授們曾經研究過高管團隊成員之間晉升的激勵和企業整體業績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當每個高管都努力想成為CEO的時候,反倒會出現負面效果,比如,高管之間工作不配合,甚至互相挖坑,導致企業出現更多的問題和更高的訴訟風險。相反,當高管工作之間產生協同效應的時候,公司業績才是最大化的。

所以當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具有整體意識的時候,就會明白,他們管理的資源已經超過了企業的邊界。從只關注自己的財務情況,擴充套件到關注和統籌整個供應鏈上其他企業的財務需求,互幫互助。還記得有句廣告詞嗎?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供應鏈金融模式

供應鏈金融具體怎麼操作呢?

方式有很多,其中一個常見的模式是應收賬款融資。自從2016年2月,人民銀行強調要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以來,短短兩年時間,國家出臺了10餘份檔案鼓勵更多中小企業參與進來。目前,眾多第三方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京東、阿里這些電商平臺及銀行已經參與到該模式中。

核心企業無償佔用資金的方式就是拖欠付款,導致供應商賬面上產生大量的應收賬款。但其實供貨商可以用手裡的應收賬款向銀行貸款。銀行只要確保兩點,這筆貸款其實就沒有風險。

  • 第一,應收賬款是真實的,也就是說,確實是業務往來產生的。
  • 第二,應收賬款最終能夠收得回來,收回來的錢就可以用來還貸。

這兩點都可以通過核心企業進行校驗。如果有真實的業務往來,供應商確實給核心企業提供了產品,那麼就應該有采購單據等相關資訊。至於應收賬款最終能否回收,那就要看核心企業最終是否會付款。所以,銀行就需要核心企業承諾支付,並對供應商的貸款進行反擔保。一旦出現問題,銀行可以要求核心企業承擔損失。

除了應收賬款之外,還有一種常見模式是融通倉融資,簡單說就是存貨融資。醫療器械行業就經常使用這個方式。因為醫療器械是一個損耗大、使用週期短的特殊產品。為了時刻供應市場的需求,企業往往會儲存大量的貨物,以備不時之需。假設這家公司除了這些貨物,沒有其他企業給它做信用擔保,這時,銀行就可採用存貨融資模式對它進行授信。

用貨物作為質押,銀行最擔心的是貨物的貶值風險。這時候就需要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參與進來,對抵押貨物的貶值風險進行評估,建立倉庫儲存後,再由銀行發放貸款。

資料顯示,從2017年開始,我國供應鏈市場規模的增速維持在5%左右,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供應鏈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

背書的力量

解決供應鏈裡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核心思路,是利用信用高的第三方合作伙伴給這些企業背書、降低資訊不對稱問題。

背書是一個重要的財務思維方式,在企業的各種活動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2B模式的創業企業想要做大,一定要有“燈塔型客戶”。燈塔型客戶通常是知名度高的企業。他們的價值不僅僅是和公司的業務往來,而是把這個企業做好了,然後通過這個客戶去進行口碑宣傳與媒體宣傳,給自己企業背書,後面的銷售困境自然迎刃而解。

再比如,企業上市融資的時候都會盡可能選擇一個知名度高的券商進行承銷活動,這樣能有效降低融資成本。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融資成本往往要高於當地企業,因為地域、經濟、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導致當地投資人不瞭解中國企業。所以中國公司賣給他們股票的時候,需要給這些投資人更高的風險溢價,同時,上市的各種費用(比如承銷費、審計費、註冊費、律師費等)也更高。

那麼赴美上市企業如何能有效緩解,甚至消除“距離”造成的資訊不對稱問題,降低海外融資成本呢?

這些企業上市前如果能吸引到來自美國當地的投資人,比如美國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這些公司機構就能在後續赴美上市融資的時候提供有效背書。節省的直接上市成本大約平均在71萬美元左右。

所以,供應鏈金融的核心,是核心企業的背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