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料庫 >MySQL實戰45講學習筆記----隨機訊息

MySQL實戰45講學習筆記----隨機訊息

有一個隨機顯示單詞的功能,每個使用者的級別有一個單詞表,然後這個使用者每次訪問首頁的時候,都會隨機滾動顯示三個單詞。隨著單詞表變大,選單詞這個邏輯變得越來越慢,甚至影響到了首頁的開啟速度。

表的建表語句和初始資料的命令如下:

mysql> CREATE TABLE `words` (
  `id` int(11) NOT NULL AUTO_INCREMENT,`word` varchar(64) DEFAULT NULL,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delimiter ;;
create procedure idata()
begin
  declare i int;
  set i=0;
  while i<10000 do
    insert into words(word) values(concat(char(97+(i div 1000)),char(97+(i % 1000 div 100)),char(97+(i % 100 div 10)),char(97+(i % 10))));
    set i=i+1;
  end while;
end;;
delimiter ;

call idata();

為了便於量化說明在這個表裡面插入了10000行記錄。

記憶體臨時表

首先,用order by rand()來實現這個邏輯。

mysql> select word from words order by rand() limit 3;

這個語句的意思很直白,隨機排序取前3個。雖然這個SQL語句寫法很簡單,但執行流程卻有點複雜的。

用explain命令來看看這個語句的執行情況。

圖1 使用explain命令檢視語句的執行情況

Extra欄位顯示Using temporary,表示的是需要使用臨時表;Using filesort,表示的是需要執行排序操作。

因此這個Extra的意思就是,需要臨時表,並且需要在臨時表上排序。

        

                   圖2 全欄位排序                                                                                                             圖3 rowid排序

對於InnoDB表來說,執行全欄位排序會減少磁碟訪問,因此會被優先選擇。

對於記憶體表,回表過程只是簡單地根據資料行的位置,直接訪問記憶體得到資料,根本不會導致多訪問磁碟

優化器沒有了這一層顧慮,那麼它會優先考慮的,就是用於排序的行越少越好了,所以,MySQL這時就會選擇rowid排序。

理解了這個演算法選擇的邏輯,我們再來看看語句的執行流程。同時,通過今天的這個例子,我們來嘗試分析一下語句的掃描行數。

 

這條語句的執行流程是這樣的:

  1. 建立一個臨時表。這個臨時表使用的是memory引擎,表裡有兩個欄位,第一個欄位是double型別,為了後面描述方便,記為欄位R,第二個欄位是varchar(64)型別,記為欄位W。並且,這個表沒有建索引。

  2. 從words表中,按主鍵順序取出所有的word值。對於每一個word值,呼叫rand()函式生成一個大於0小於1的隨機小數,並把這個隨機小數和word分別存入臨時表的R和W欄位中,到此,掃描行數是10000。

  3. 現在臨時表有10000行資料了,接下來你要在這個沒有索引的記憶體臨時表上,按照欄位R排序。

  4. 初始化 sort_buffer。sort_buffer中有兩個欄位,一個是double型別,另一個是整型。

  5. 從記憶體臨時表中一行一行地取出R值和位置資訊(我後面會和你解釋這裡為什麼是“位置資訊”),分別存入sort_buffer中的兩個欄位裡。這個過程要對記憶體臨時表做全表掃描,此時掃描行數增加10000,變成了20000。

  6. 在sort_buffer中根據R的值進行排序。注意,這個過程沒有涉及到表操作,所以不會增加掃描行數。

  7. 排序完成後,取出前三個結果的位置資訊,依次到記憶體臨時表中取出word值,返回給客戶端。這個過程中,訪問了表的三行資料,總掃描行數變成了20003。

接下來,我們通過慢查詢日誌(slow log)來驗證一下我們分析得到的掃描行數是否正確。

# Query_time: 0.900376  Lock_time: 0.000347 Rows_sent: 3 Rows_examined: 20003
SET timestamp=1541402277;
select word from words order by rand() limit 3;

其中,Rows_examined:20003就表示這個語句執行過程中掃描了20003行,也就驗證了我們分析得出的結論。

完整的排序執行流程圖

                   

圖4 隨機排序完整流程圖1

圖中的pos就是位置資訊,一個基本概念:MySQL的表是用什麼方法來定位“一行資料”的。

如果你建立的表沒有主鍵,或者把一個表的主鍵刪掉了,那麼InnoDB會自己生成一個長度為6位元組的rowid來作為主鍵。

這也就是排序模式裡面,rowid名字的來歷。實際上它表示的是:每個引擎用來唯一標識資料行的資訊。

  • 對於有主鍵的InnoDB表來說,這個rowid就是主鍵ID;
  • 對於沒有主鍵的InnoDB表來說,這個rowid就是由系統生成的;
  • MEMORY引擎不是索引組織表。在這個例子裡面,你可以認為它就是一個數組。因此,這個rowid其實就是陣列的下標。

到這裡,我來稍微小結一下:order by rand()使用了記憶體臨時表,記憶體臨時表排序的時候使用了rowid排序方法。

磁碟臨時表

tmp_table_size這個配置限制了記憶體臨時表的大小,預設值是16M。如果臨時表大小超過了tmp_table_size,那麼記憶體臨時表就會轉成磁碟臨時表。磁碟臨時表使用的引擎預設是InnoDB,是由引數internal_tmp_disk_storage_engine控制的。

當使用磁碟臨時表的時候,對應的就是一個沒有顯式索引的InnoDB表的排序過程。

為了復現這個過程,把tmp_table_size設定成1024,把sort_buffer_size設定成 32768,把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 設定成16。

set tmp_table_size=1024;
set sort_buffer_size=32768;
set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16;
/* 開啟 optimizer_trace,只對本執行緒有效 */
SET optimizer_trace='enabled=on'; 

/* 執行語句 */
select word from words order by rand() limit 3;

/* 檢視 OPTIMIZER_TRACE 輸出 */
SELECT * FROM `information_schema`.`OPTIMIZER_TRACE`\G

圖5 OPTIMIZER_TRACE部分結果

然後,我們來看一下這次OPTIMIZER_TRACE的結果。

因為將max_length_for_sort_data設定成16,小於word欄位的長度定義,所以我們看到sort_mode裡面顯示的是rowid排序,這個是符合預期的,參與排序的是隨機值R欄位和rowid欄位組成的行。

這時候你可能心算了一下,發現不對。R欄位存放的隨機值就8個位元組,rowid是6個位元組(至於為什麼是6位元組,就留給你課後思考吧),資料總行數是10000,這樣算出來就有140000位元組,超過了sort_buffer_size 定義的 32768位元組了。但是,number_of_tmp_files的值居然是0,難道不需要用臨時檔案嗎?

這個SQL語句的排序確實沒有用到臨時檔案,採用是MySQL 5.6版本引入的一個新的排序演算法,即:優先佇列排序演算法。接下來,我們就看看為什麼沒有使用臨時檔案的演算法,也就是歸併排序演算法,而是採用了優先佇列排序演算法。

其實,我們現在的SQL語句,只需要取R值最小的3個rowid。但是,如果使用歸併排序演算法的話,雖然最終也能得到前3個值,但是這個演算法結束後,已經將10000行資料都排好序了。也就是說,後面的9997行也是有序的了。但,我們的查詢並不需要這些資料是有序的。所以,想一下就明白了,這浪費了非常多的計算量。

而優先佇列演算法,就可以精確地只得到三個最小值,執行流程如下:

  1. 對於這10000個準備排序的(R,rowid),先取前三行,構造成一個堆;取下一個行(R’,rowid’),跟當前堆裡面最大的R比較,如果R’小於R,把這個(R,rowid)從堆中去掉,換成(R’,rowid’);
  2. 重複第2步,直到第10000個(R’,rowid’)完成比較。

一個優先佇列排序過程的示意圖。

                    

圖6 優先佇列排序演算法示例

圖6是模擬6個(R,rowid)行,通過優先佇列排序找到最小的三個R值的行的過程。整個排序過程中,為了最快地拿到當前堆的最大值,總是保持最大值在堆頂,因此這是一個最大堆。

圖5的OPTIMIZER_TRACE結果中,filesort_priority_queue_optimization這個部分的chosen=true,就表示使用了優先佇列排序演算法,這個過程不需要臨時檔案,因此對應的number_of_tmp_files是0。

這個流程結束後,我們構造的堆裡面,就是這個10000行裡面R值最小的三行。然後,依次把它們的rowid取出來,去臨時表裡面拿到word欄位,這個過程就跟上一篇文章的rowid排序的過程一樣了。

上面一篇SQL查詢語句:

select city,name,age from t where city='杭州' order by name limit 1000  ;

你可能會問,這裡也用到了limit,為什麼沒用優先佇列排序演算法呢?原因是,這條SQL語句是limit 1000,如果使用優先佇列演算法的話,需要維護的堆的大小就是1000行的(name,rowid),超過了我設定的sort_buffer_size大小,所以只能使用歸併排序演算法。

總之,不論是使用哪種型別的臨時表,order by rand()這種寫法都會讓計算過程非常複雜,需要大量的掃描行數,因此排序過程的資源消耗也會很大。

怎麼正確地隨機排序呢?

隨機排序方法

先把問題簡化一下,如果只隨機選擇1個word值,可以怎麼做呢?思路上是這樣的:

  1. 取得這個表的主鍵id的最大值M和最小值N;

  2. 用隨機函式生成一個最大值到最小值之間的數 X = (M-N)*rand() + N;

  3. 取不小於X的第一個ID的行。

我們把這個演算法,暫時稱作隨機演算法1。這裡,我直接給你貼一下執行語句的序列:

mysql> select max(id),min(id) into @M,@N from t ;
set @X= floor((@M-@N+1)*rand() + @N);
select * from t where id >= @X limit 1;

這個方法效率很高,因為取max(id)和min(id)都是不需要掃描索引的,而第三步的select也可以用索引快速定位,可以認為就只掃描了3行。但實際上,這個演算法本身並不嚴格滿足題目的隨機要求,因為ID中間可能有空洞,因此選擇不同行的概率不一樣,不是真正的隨機。

比如你有4個id,分別是1、2、4、5,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那麼取到 id=4的這一行的概率是取得其他行概率的兩倍。

如果這四行的id分別是1、2、40000、40001呢?這個演算法基本就能當bug來看待了。

所以,為了得到嚴格隨機的結果,你可以用下面這個流程:

  1. 取得整個表的行數,並記為C。

  2. 取得 Y = floor(C * rand())。 floor函式在這裡的作用,就是取整數部分。

  3. 再用limit Y,1 取得一行。

我們把這個演算法,稱為隨機演算法2。下面這段程式碼,就是上面流程的執行語句的序列。

mysql> select count(*) into @C from t;
set @Y = floor(@C * rand());
set @sql = concat("select * from t limit ",@Y,",1");
prepare stmt from @sql;
execute stmt;
DEALLOCATE prepare stmt;

由於limit 後面的引數不能直接跟變數,所以我在上面的程式碼中使用了prepare+execute的方法。你也可以把拼接SQL語句的方法寫在應用程式中,會更簡單些。這個隨機演算法2,解決了演算法1裡面明顯的概率不均勻問題。

MySQL處理limit Y,1 的做法就是按順序一個一個地讀出來,丟掉前Y個,然後把下一個記錄作為返回結果,因此這一步需要掃描Y+1行。再加上,第一步掃描的C行,總共需要掃描C+Y+1行,執行代價比隨機演算法1的代價要高。

當然,隨機演算法2跟直接order by rand()比起來,執行代價還是小很多的。

現在,我們再看看,如果我們按照隨機演算法2的思路,要隨機取3個word值呢?你可以這麼做:

  1. 取得整個表的行數,記為C;

  2. 根據相同的隨機方法得到Y1、Y2、Y3;

  3. 再執行三個limit Y,1語句得到三行資料。

我們把這個演算法,稱作隨機演算法3。下面這段程式碼,就是上面流程的執行語句的序列。

mysql> select count(*) into @C from t;
set @Y1 = floor(@C * rand());
set @Y2 = floor(@C * rand());
set @Y3 = floor(@C * rand());
select * from t limit @Y1,1; //在應用程式碼裡面取Y1、Y2、Y3值,拼出SQL後執行
select * from t limit @Y2,1;
select * from t limit @Y3,1;

上面的隨機演算法3的總掃描行數是 C+(Y1+1)+(Y2+1)+(Y3+1),實際上它還是可以繼續優化,來進一步減少掃描行數的。

取Y1、Y2和Y3裡面最大的一個數,記為M,最小的一個數記為N,然後執行下面這條SQL語句:

mysql> select * from t limit N,M-N+1;

再加上取整個表總行數的C行,這個方案的掃描行數總共只需要C+M+1行。

當然也可以先取回id值,在應用中確定了三個id值以後,再執行三次where id=X的語句也是可以的。

感覺當資料量過大時,sql語句需要好好思考,並不是越複雜越好。資料結構和演算法的重要性,底層全靠這些在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