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資料分析方法論
一些同學在接觸資料分析時,不知從哪方面入手開展分析,分析的內容和指標常常被質疑是否合理、完整,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所以接下來介紹一些常用的資料分析方法論。
1. PEST 分析法
PEST 是一種針對行業所處巨集觀環境進行分析的模型。巨集觀環境又稱一般環境,是指影響一切行業和企業的各種巨集觀力量。對巨集觀環境因素作分析時。由於不同行業和企業有其自身特點和經營需要,分析的具體內容會有差異,但一般都應對 政治(Political )、經濟(Economic)、 技術(Technological)和社會(Social)這四大類影響企業的主要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這種方法簡稱為 PEST 分析法。
•政治環境
2. 5W2H 分析法
5W2H 分析法是以五個 W 開頭的英語單詞和兩個 H 開頭的英語單詞進行提問,從回答中發現解決問題的線索,即何因 (Why) 、何事(What) 、何人(Who) 、何時(When) 、何地(Where) 、如何做(How) 、何價(How much),這就構成了 5W2H 分析法的總框架。
•Why:使用者購買的目的是什麼?產品在哪方面吸引使用者?•What:公司提供什麼產品或服務?與使用者需求是否一致?•Who:誰是我們的使用者?使用者有何特點?•When:何時購買?多久再次購買?•Where:使用者在哪裡購買?使用者在各個地區的構成怎樣?•How:使用者購買支付方式是怎樣?•How much
3. 邏輯樹分析法
邏輯樹又稱問題樹、演繹樹或分解樹等。它是將問題分層羅列,從最高層開始,並逐步向下擴充套件。把一個已知問題當成樹幹,然後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和哪些相關問題有關。每想到一點,就給這個問題所在的樹幹加一個“樹枝”,並標明這個“樹枝”代表什麼問題。邏輯樹能保證解決問題的過程的完整性,它能將工作細分為便於操作的任務,確定各部分的優先順序,明確地把責任落實到個人。
邏輯樹的使用必須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要素化:把相同的問題總結歸納成要素。•框架化:將各個要素組織成框架。遵守不重不漏的原則。•關聯化:框架內的各要素保持必要的相互關係,簡單而不獨立。
4. 4P 營銷理論
4P營銷理論產生於 20 世紀 60 年代的美國,它是隨著營銷組合理論的提出而出現的。營銷組合實際上有幾十個要素,這些要素可以概括為 4 類: 產品(Product) 、價格(Price) 、 渠道(Place) 、促銷(Promotion)。
•產品: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來看,產品是指能夠提供給市場,被使用和消費並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任何東西,包括有形產品、服務、人員、組織、觀念或它們的組合。例如:公司提供什麼產品或服務?哪個產品銷量最好?與使用者需求是否一致?購買產品的使用者都是些什麼人?•價格:是指顧客購買產品時的價格,包括基本價格、折扣價格、支付期限等。影響定價的主要因素有三個:需求、成本與競爭。例如:公司銷售收入怎樣?增長?減少?使用者接受的合理價格是多少?使用者購買支付方式是怎樣的?•渠道:是指產品從生產企業流轉到使用者手上全過程中所經歷的各個環節。例如:公司在各地區有多少銷售渠道?是否未覆蓋或覆蓋率較低?使用者通過何種渠道購買?使用者在各個地區的構成怎樣?公司的渠道政策是否有吸引力?•促銷:是指企業通過銷售行為的改變來刺激使用者消費,以短期的行為(比如讓利、買一送一,營銷現場氣氛等等)促成消費的增長,吸引其他品牌的使用者或導致提前消費來促進銷售的增長。廣告、宣傳推廣、人員推銷、銷售促進是一個機構促銷組合的四大要素。例如:投入多少促銷資源?效果如何?投放多少宣傳廣告?效果如何?
5. 使用者行為理論
網站分析的發展已經較為成熟,有一套成熟的分析指標。比如 IP、PV、頁面停留時間、跳出率、回訪者、新訪問者、回訪次數、回訪相隔天數、流失率、關鍵字搜尋、轉化率、登入率,等等。遇到這麼多指標,所有的指標都要採用嗎?什麼指標該採用?什麼指標又不該採用,各指標之間有何聯絡,哪個指標先分析?哪個指標後分析?
使用者使用行為是指使用者為獲取、使用物品或服務所採取的各種行動,使用者對產品首先需要有一個認知、熟悉的過程,然後試用,再決定是否繼續消費使用,成為忠誠使用者,最後流失(認知-熟悉-試用-使用-忠誠-流失)
6. SWOT分析法
所謂SWOT分析,即基於內外部競爭環境下的態勢分析,就是將與研究物件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並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後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
S (strengths)是優勢、W (weaknesses)是劣勢,O (opportunities)是機會、T (threats)是威脅。按照企業競爭戰略的完整概念,戰略應是一個企業“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威脅)之間的有機組合。
•優勢:是組織機構的內部因素,具體包括:有利的競爭態勢;充足的財政來源;良好的企業形象;技術力量;產品質量;市場份額;廣告攻勢等。•劣勢:也是組織機構的內部因素,具體包括:裝置老化;管理混亂;缺少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落後;資金短缺;經營不善;產品積壓;競爭力差等。•機會:是組織機構的外部因素,具體包括:新產品;新市場;新需求;外國市場壁壘解除;競爭對手失誤等。•威脅:也是組織機構的外部因素,具體包括:新的競爭對手;替代產品增多;市場緊縮;行業政策變化;經濟衰退;客戶偏好改變;突發事件等。
7. 波士頓矩陣
波士頓矩陣認為決定業務產品結構的要素可分為兩類:市場吸引力和企業實力。在反應市場吸引力的眾多指標中,最具代表性的綜合指標是:銷售增長率。而在反映企業實力的指標中,最具代表性的綜合指標是:市場佔有率。因此,波士頓矩陣選擇的縱座標和橫座標分別是銷售增長率與市場佔有率。
這個矩陣的核心在於:使業務/產品更符合市場需求發展的變化,將企業有限資源更有效合理地分配,以此來保障企業的收益。
•明星產品
銷售增長率與市場佔有率雙高。
明星產品並不一定意味著會給企業帶來正現金流,因為市場還在高速成長,企業必須繼續加大投資以確保獲得與市場同步增長,並以此擊退競爭對手。
•問題產品
相對市場佔有率低,但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勢頭。
問題產品往往是企業的新業務或新產品,企業必須要覺得是否對其加大投資讓其成長為明星產品,這對於企業來說有較大的風險。
•現金牛產品
相對市場佔有率高,但銷售增長率低。
現金牛產品是企業的主要經濟來源,能夠帶來較穩定的現金流,形成了規模經濟與高邊際利潤的優勢,但是其未來增長空間是有限的。
•瘦狗產品
相對市場佔有率和銷售增長率都陷入低迷。
這一類業務以及進入了衰退期,企業可以選擇將該產品或業務退出市場,或將該業務與其他業務合併管理,讓它不要再佔用企業管理資源。
8. 二八法則
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發現,他對 19 世紀英國社會各階層的財富和收益統計分析時發現:80% 的社會財富集中在 20% 的人手裡,而 80% 的人只擁有社會財富的 20% 。又稱帕累託定律。最重要的只佔其中約 20%,其餘 80% 都是次要的。
-----------------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並關注公眾號
1.回覆“PY”領取1GBPython資料分析資料
2.回覆“BG”領取5GB 名企資料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