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24歲北航博士畢業即受聘北交大副教授:因為疫情下的機緣巧合

24歲北航博士畢業即受聘北交大副教授:因為疫情下的機緣巧合

近日,有一個人的“朋友圈”在朋友圈火了。

別誤會,小編可沒在玩“套娃遊戲”。截圖給大家搬來了,快看

>>>>


1996年出生,剛剛24歲的侯濤剛,不僅已經拿下博士畢業證,還一畢業就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資訊工程學院副教授。

10月1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理工學院博士生班方面獲悉,校友侯濤剛已受聘擔任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同日,侯濤剛本人向澎湃新聞記者確認,自己確實已於8月博士畢業,9月入職北京交通大學擔任副教授。

雖足以羨煞一眾網友,但侯濤剛告訴量子位(ID:QbitAI),對於工作的選擇,也有疫情等猝不及防的原因。

他原本已準備MIT做博士後研究,後因為疫情、外部環境等原因戛然而止,於是只好開始一邊寫論文一邊找工作。

而受聘北交大副教授,在他看來其實也是機緣巧合,趕上了好時候:

近年來,國家也在改革和完善科技評價制度,嘗試破除「四唯」等人才評價體系,更加重視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和創新性,以及研究內容的實際應用價值。

那麼他到底是做了什麼樣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呢?

01

大一就獲大獎,博士時一度迷茫

公開資料顯示,侯濤剛是北航2012級機械學院本科生,2016級直博生,入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理工學院博士生班,師從長江學者王田苗教授。

我們從侯濤剛的朋友圈截圖可以看到,他的專業方向是:智慧機器人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資訊與通訊工程。

換句話說就是,他是研究機器人的。

在侯濤剛整個學生生涯中,一共發表了9篇一作文章,申請專利11項。

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機器人頂級會議ICRA(IEEE機器人技術和自動化國際會議)、機構學刊物Mech. Mach. Theory, 仿生機器人刊物Bioinspir. Biomim,國內期刊新華文摘等。

《軟體機器人前沿技術及應用熱點》是侯濤剛博士研究生期間發表的一篇論文,發表在2017年第18期的《科技導報》上,且是封面文章。

《科技導報》,2017年第18期封面

後來這篇論文又被國內權威雜誌《新華文摘》全文刊發,並且登上了2017年第24期封面要目。

《新華文摘》,2017年第24期封面要目

侯濤剛在博士畢業前,整個學生生涯中,以他作為負責人的機器人專案,一共完成了7個。

仿人形遠端遙操作機器人(2013)

多功能三自由度控變寬度機器人(2014)

基於阻塞效應的變剛度軟體抓持器(2015-2016)

醫療服務機器人(2016-2017)

花卉生產智慧轉運機器人(2017-2019)

線驅動下肢外骨骼機器人(2018-2019)

仿生飛烏賊軟體跨海空航行器(2016-2019)

侯濤剛之所以能在24歲就博士畢業,因為他16歲就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而且大一就被保研,並且直博。

而他之所以能被保研,是因為他在大一時,憑藉著自己的科技創新成果——“全功能障礙物資訊探測越障勘探車”——獲得了第23屆馮如杯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這個一般大二大三才參加的比賽,他剛入學時就參加並勇奪一等獎,當時,這在北航應該還是第一個。

“馮如杯”競賽以中國航空先驅馮如先生命名,始創於1990年。

馮如是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製造師和飛行家,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他曾說過:“我發誓要用畢生的精力為國家研製成飛機。苟無成,毋寧死!”

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飛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犧牲。

他的參賽作品長得有點像“烏龜”,一旦翻車,還可以模擬烏龜恢復正常姿態。

作為一款“全功能障礙物資訊探測越障勘探車”,當然最重要的是越障本領,這可不是堆堆積木那麼簡單。

為了參賽,侯濤剛不得不自學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就這樣,他用了大半年時間就製造出了一個可以上下樓梯的機器人。

最終,這個作品被北航永久保留,並且放置在新主樓展覽。

談及本科四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可以盡情做自己喜歡的機器人專案”。但這種狀態,並沒有一直持續。到了博士階段,他經歷了所有博士都會經歷的迷茫……

侯濤剛在剛入選高博班(由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高等理工學院聯合培養)時,他陷入了很大的心理煎熬,是繼續研究偏實踐的機器人專案,還是轉向前沿領域——跨介質飛行器。

一開始,他選擇了喜歡的機器人專案。他曾試圖在機器人方向找一些突破點去做,但真正實踐起來很難。他也瞭解到,做這個方向的就很難畢業。

所以在博士一年級結束時,他還沒有取得一點成果。當時很多人就問他,「你看別人都發了幾篇論文了,你怎麼啥都沒有」。

當時心裡就曾閃過念頭,自己本科做了那麼多工程專案,研究生選擇讀博是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但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

最後經過多方考慮,以及導師和師兄師姐的支援,他選擇轉向「跨介質飛行器」這一前沿領域。

跨介質飛行器,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整合「空中飛行」和「水下潛水隱身」兩種能力的航行器。

這個領域不僅涉及到機器人設計工作,還涉及到很多流體力學相關內容,對他來講是一種全新的挑戰。

接下來就是逼迫自己從工程應用思維向理論研究思維轉換,學習如果撰寫科研論文,如何總結關鍵科學問題。經過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困惑期,最終科研成果相繼發表。

侯濤剛表示,這是每一個博士都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你是不是能夠告訴自己堅持下去,能夠有毅力、有決心的把這條路走下去,我覺得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

在博士的最後兩年,侯濤剛坦言自己也挺辛苦的,每天晚上四五點回寢室很正常,通宵的時候也很多,有時候甚至一天不吃飯的去幹自己的專案和課題。

侯濤剛說:其實自己挺笨的,只是付出的時間比別人多而已。

「天道酬勤,勇於攀登」,侯濤剛回想起去年在評五四獎章時說到的一句話。

「天道酬勤」意味著就要嚴格要求自己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勇於攀登」就是在追求知識的道路上不要放棄,堅持走下去。

而這樣的精神,侯濤剛說也是受到了他導師——王田苗教授深深的影響。

王田苗教授

王老師雖然年近六旬,但工作強度要遠遠大於年輕人。

不論是在出差的高鐵上,還是在夜裡12點,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趁著吃飯和走在路上的時間和學生相約討論研究進展也是常有的事。

這樣的付出,也帶來應有的回報。

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機器人頂級會議ICRA,機構學刊物Mech. Mach. Theory, 仿生機器人刊物Bioinspir. Biomim,國內期刊新華文摘等。

整個學生生涯共發表9篇一作文章,申請專利11項,部分成果獲得了IEEE SPECTRUM,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報道。

他的研究及創業團隊獲得了首都挑戰杯創業比賽金獎,首都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北京市優秀創業團隊等。

當然,侯濤剛也不避諱,自己現在取得的成果,有快速學習能力的功勞。

他認為,如果說自己有什麼不同於同齡人的能力,那最明顯的就是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02

曾半年學會一門語言並完成答辯

他曾在大四時實現一個創舉——半年速成日語。當時,他前往日本筑波大學工學院理工學群「工業機器人」課題組進行為期半年的學習交流。

最終,在半年學習之後,他實現了用日語完成答辯。這種速度談得上速成,他從兩個方面分享了方法和心得。

一是強輸入,每天自學2-3小時。當時去日本時連50音圖都不會,為了便於跟日本學者交流,便決定自學那本黃皮書《新標準日本語》從早上到晚上只要一有時間,實驗室活幹完了,就一直學、背和聽。

二是創造氛圍——耳濡目染的日語環境,以及實踐。

在日常生活中用日語交流,比如,去想吃什麼、去哪裡玩、今天天氣怎麼樣……在第4個月時,基本上就能聽懂實驗室裡的討論了。最後一個月決定用日語答辯後就開始惡補日語,日常交流時也幾乎不用英語了。

當時答辯順利完成,身邊的幾個日本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而這只是他的快速學習能力,在日語方面的“應用”。這種能力,並沒有隨著工作落定而中止。

03

也曾成績倒數,不是“放養天才”

侯濤剛之所以如此優秀,還離不開他父母對他的支援與“管束”。

侯濤剛在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特別強的動手能力,非常喜歡玩遙控車、小飛機之類的玩具,尤其鍾愛四驅車。

他的父母不但沒有阻攔,還給他買了四驅車的專用跑道。如果他在要改裝什麼玩具,他父親還會幫他在自己工作的建材廠里加工部件。

單看這些,侯濤剛似乎是追隨自己的興趣就取得成就的“放養天才”。但是,他好像不是。

從上學開始,他的成績就一直很好,父母也幾乎沒有為他的學習多操什麼心,他愛玩就玩,反正又不耽誤成績。可是,剛上高中那會,侯濤剛迷上了CF,這次可能是遊戲太好玩了,他的成績從班裡前幾名,一下子變成了倒數。

這次,他的父母終於像天下大多數爸媽一樣不讓他玩遊戲了。

他說:“那時候爸媽就啥都不讓我玩了,包括那些遙控玩具。

好在,高二的時候他一努力,成績就又名列前茅了。


現在,侯濤剛已經在北京交通大學入職,對於自己之後的打算,他談到,除了繼續進行前沿技術研究之外,也有幾個機器人創業落地的專案開展。

而當量子位問他給剛入學的大學新生建議時,侯濤剛也給出了4個方面:

1、作為全新的開始,要有一定的觀念,不要一進校就想著玩、打遊戲。不過,談戀愛當然不影響哈。

據說侯濤剛和妻子的愛情長跑持續了10年。也馬上要步入婚姻殿堂了~

2、要找準自己喜歡的方向,努力去鍛鍊自己的技術能力,也不能只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

3、要有決心和毅力,花時間去付出很重要。

4、積極尋求跟其他小夥伴合作,這樣更加高效。

04

分享高效科研的經驗

在“2019北航榜樣——大學生年度人物”的評選活動中,還在讀博的侯濤剛作為創新表率之星,分享了自己高效科研的經驗(節選):

Q1:如何更高效的學習?

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感覺到了極大的學習壓力,大學課程和高中課程不同,在一堂課中包含的知識多而且知識面很廣,在課上很難掌握,需要在課下多下功夫。

解決方法是,多與學長學姐交流,從他們那裡獲得往年的學習資料和考題,對症下藥。其次是與同學相互交流,與學霸約定互相監督,在平時和考期一起自習,會事半功倍。

Q2:學長有哪些壞習慣嗎,又是如何改正的呢?

我的壞習慣,大概就是拖延症吧。就像常說的沒有DDL就沒有動力,假如我有一份課題三天之後要完成,而我今天可能恰好有空,但是我可能就不會在這個空閒時間裡去完成那份課題,所以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

我現在在努力的改正,我會盡量將任務提前完成,總之就是多督促自己。

Q3:學長認為學術研究中最重要的精神是什麼?

我認為是堅持,科研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有的人可能天資聰穎,所以他們走得很快,但有的人苦苦追尋,不得其解。但最後走在前面的一定是堅持自我,不懈努力的人。如果能一直堅持自己的道路不放棄,總是會成功的。

此外,還有變通的精神,這與堅持並不矛盾。就像我之前的課題,我確定了很多的方向,但是這些方向綜合起來使得問題極為複雜,於是我把問題專門沿著一個方向進擊,最終在這個方向上獲得了更大的成就,我覺得這樣變通一下會更加的好。

最後,分享侯濤剛強調的一句話做結尾:

不管你是到底是不是有天賦,是不是有聰明才智,只要對自己嚴格要求去付出時間和精力,不要放棄,就一定能做成一件事情

—THE END—

編輯∑Gemini

來源:超級數學建模、量子位、澎湃新聞、微言航語、騰訊網

文章推薦

最全數學各個分支簡介

十大中國數學之最

數學和程式設計

機器學習中需要了解的 5 種取樣方法

北大讀博手記:怎樣完成自己的博士生涯?非常具有指導性!

施一公:為什麼要獨立思考、為什麼要尊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