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中學教師資格證常考的73道簡答題

中學教師資格證常考的73道簡答題

今天分享常考的簡答題,備考中學教師資格證的同學,背熟絕不吃虧。

中學篇

中學簡答題考情

《教育知識與能力》在考試中一共有簡答題4道,每道題10分,滿分40分。簡答題在八個模組中都會有所涉及,主要考察我們的識記能力。在考試中,每道簡答題需要拿到5分以上,也就是簡答題總共要保證20分以上。

教育學

1.簡述20世紀以後教育的特點。

(1)教育的終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現代化。

(6)教育的資訊化。

(7)教育的全球化。

(8)教育的個性化。

2.簡述生產力與教育的關係

(1)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發展水平

①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②生產力制約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

③生產力制約教學內容、方法、組織形式與手段。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經濟功能

①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途徑。

②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進行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手段。

3.簡述政治經濟制度與教育的關係

(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①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

②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宗旨與目的。

③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④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權。

⑤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內容和教育管理體制。

(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養政治經濟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促進政治民主化。

③創造一定的社會輿論為政治服務。

④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會化。

4.簡述教育對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傳遞、儲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傳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創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選擇、提升文化的作用。

5. 簡述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1)個體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

(2)個體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

(3)個體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4)個體身心發展具有互補性。

(5)個體身心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

6. 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髮展的各種因素。

(4)學校教育給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和深刻。

7. 簡述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表現

(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方向做出社會性規範。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8. 簡述教育制度確立的依據

(1)社會依據

①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

②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③文化傳統;

④人口。

(2)人的依據

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徵。

(3)學制本身的依據

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外國學制的影響。

9. 簡述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

(1)義務教育年限延長。

(2)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綜合化。

(3)高等教育大眾化。

(4)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10. 簡述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質。

(2)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質。

(4)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

11. 簡述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依據

(1)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

(3)人們的教育思想。

(4)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12. 美育的內涵及任務

(1)美育,又稱為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運用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及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的主要任務包括:①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使他們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鑑賞美的知識和能力;②培養學生藝術活動的技能,發展藝術創造能力;③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的行為習慣

13. 簡述活動中心課程論的觀點

(1)主張一切學習都來自經驗,而學習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

(2)主張學習必須和個人的特殊經驗發生聯絡,教學必須從學習者已有的經驗開始。

(3)主張打破嚴格的學科界限,有步驟地擴充學習單元和組織教材,強調在活動中學習,而教師從中發揮協助作用。

14. 簡述學科中心課程論的觀點

主張教學內容應以學科為中心,與不同學科對應設定課程,通過分科教學,使學生掌握各科教學的基本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從而形成學生的知識結構。

15. 簡述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1)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發展水平對課程開發的影響。

(3)學科特徵影響課程的編制。

16. 簡述課程標準的含義及作用

(1)含義: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的具體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檔案。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和任務,知識的範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2)作用: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是國家管理評價課程的基礎。

17. 簡述課程內容三種文字表現形式

課程內容的設計包括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三個層次。

(1)課程計劃

課程計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型別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檔案。課程計劃是課程設定的整體規劃,它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做出全面安排。

(2)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的具體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檔案。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和任務,知識的範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是國家管理評價課程的基礎

(3)教材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視聽材料。其中,教科書和講義是教材的主體部分,故人們常把教科書與講義簡稱為教材。

18. 簡述教材設計的一般原則

(1)方向性原則。

(2)完整性原則。

(3)適切性原則。

19. 簡述加德納多元智慧理論

人的智力結構中存在著八種相對獨立的智力:

(1)言語智力。

(2)邏輯—數學智力。

(3)空間智力。

(4)音樂智力。

(5)運動智力。

(6)人際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每種智力都有其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每個人身上的組合方式不同。

20. 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21. 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教師角色的轉變: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4)從學校與社群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群型的開放教師。

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係上,強調尊重、讚賞。

(2)在對待教學關係上,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係上,強調合作。

22. 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23. 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評價觀

(1)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發展。

(2)體現最新的教育觀念和課程評價發展的趨勢。

(3)評價內容綜合化。

(4)評價標準分層化。

(5)評價方式多樣化。

(6)評價主體多元化。

(7)關注發展過程。

24. 簡述我國現階段的教學任務

(1)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形成基本技能。

(2)發展學生智慧,特別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造力。

(3)發展學生體力,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

(4)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25. 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

(2)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的規律。

(3)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相統一的規律。

(4)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26. 簡述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之間的辯證關係

(1)掌握知識是發展能力的基礎。

(2)能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

(3)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是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

27. 簡述教學過程的結構

(1)激發學習動機。

(2)領會知識。

(3)鞏固知識。

(4)運用知識。

(5)檢查知識。

28. 簡述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1)備課——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是教好課的前提。

(2)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3)佈置、檢查課外作業。

(4)課外輔導。

(5)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29. 簡述教師應該如何備課

(1)備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鑽研教材、瞭解學生和設計教法。

(2)備課要寫好三種計劃:學期(學年)教學進度計劃、單元計劃(課題計劃)、課時計劃(教案)。

30. 簡述上好課的具體要求

(1)目的明確。

(2)內容正確。

(3)方法得當。

(4)結構合理。

(5)語言藝術。

(6)氣氛熱烈。

(7)板書有序。

(8)態度從容。

31. 簡述佈置課外作業的要求

(1)內容符合課程標準規定的範圍和深度,有助於學生對“雙基”的掌握和發展智慧。

(2)分量適宜,難易適度。

(3)有助於啟發學生思維,力求理論聯絡實際。

32. 簡述直觀性教學原則的含義及貫徹要求

直觀性教學原則是指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形象地描述,引導學生形成對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 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

(1)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2)直觀教具的演示要與語言講解結合起來。

(3)要重視運用言語直觀。

(4)防止直觀的不當和濫用。

33. 簡述啟發性教學原則的含義及貫徹要求

含義: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貫徹要求:

(1)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讓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發揚教學民主。

34. 簡述循序漸進教學原則的含義及貫徹要求

含義: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1)教師的教學要有系統性。

(2)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3)按照學生的認識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教學。

35. 簡述理論聯絡實際教學原則的含義及貫徹要求

含義:理論聯絡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絡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的目的。

貫徹要求:

(1)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絡實際。

(2)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3)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係。

(4)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36. 簡述教學方法選用的依據

(1)考慮教學方法本身的特點和功能,靈活選擇,綜合運用。

(2)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習內容選擇教學方法。

(3)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

(4)依據學生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5)依據現有的教學媒體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37. 簡述班級授課制的優缺點

(1)班級授課制的優點:

①有利於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培養人才。 

②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③有利於發揮學生集體的作用。

(2)班級授課制的缺點: 

①教學活動多由教師直接做主,學生的主體地位或獨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現成的知識,動手機會少,不利於培養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③教學面向全班學生,強調的是統一,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④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有限。

38. 簡述教學評價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

(2)發展性原則。

(3)整體性原則。

(4)指導性原則。

心理學

1.影響遺忘程序的因素

(1)學習材料的性質。

(2)識記材料的數量和學習程度的大小。

(3)記憶任務的長久性與重要性。

(4)識記的方法。

(5)時間因素。

(6)情緒和動機也影響著遺忘的程序。

2.中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

(1)記憶容量逐漸增大,短時記憶的廣度接近成人。

(2)記憶的有益性加強。

(3)意義識記成為主要記憶手段。

(4)抽象記憶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3.防止遺忘的方法(如何組織複習)

(1)及時複習,經常複習。

(2)合理分配時間。

(3)分散複習與集中複習相結合。

(4)反覆閱讀與試圖回憶相結合。

(5)複習方法要多樣化。

(6)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複習。

4.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1)創設有利於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

①創設寬鬆的心理環境。 

②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餘地。

③改革考試製度與考試內容。

(2)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①保護好奇心。

②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

③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

④重視非邏輯思維。

⑤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

(3)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

①發散思維訓練。

②推測與假設訓練。

③自我設計訓練。

④頭腦風暴訓練。

5.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

(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

(4)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6.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

(2)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有利於開啟想象力的大門。

(3)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經驗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4)結合學科教學,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5)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幻想。 

7.心智技能的培養要求

(1)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

(3)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徵,正確使用語言。

(4)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

8.有意義學習的實質及條件

(1)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是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建立起非人為(內在的)的和實質性(非字面)的聯絡。

(2)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①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

②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③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絡。

9.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學生觀、學習觀

(1)建構主義知識觀

①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徵,也不是最終答案,而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

②知識並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

(2)建構主義學生觀

①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的巨大潛能。

②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性。

(3)建構主義學習觀

①學習的主動建構性。

②學習的社會互動性。

③學習的情境性。

10.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培養:

(1)瞭解和滿足學生的需要,促使學習動機的產生。

(2)重視立志教育,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訓練。

(3)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獲得自我效能感。

(4)培養學生努力導致成功的歸因觀。

激發: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資訊,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11.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認知結構。

(3)學習心向與定勢。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響遷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諸如年齡、智力、學習者的態度、教學指導、外界的提示與幫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12.促進學習遷移的教學

(1)精選教材。

(2)合理編排教學內容。

(3)合理安排教學程式。

(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13.學習策略的分類

可將學習策略分為三類:

(1)第一類是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是加工資訊的一些方法和技術,即資訊加工的策略。包括複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

(2)第二類是元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策略,即對資訊加工過程進行調控的策略,包括對自己認知過程的瞭解和控制策略,有助於學生有效地安排和調節學習過程。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調節策略。

(3)第三類是資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環境和資源,以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包括時間管理策略、環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資源利用策略。

14. 認知發展階段論中的前運算階段

皮亞傑的前運算階段的年齡是 2 ~ 7 歲 ,此階段的特徵有:

(1)“萬物有靈論”;

(2)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3)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沒有守恆概念;

(5)做出判斷時只能運用一個標準或維度。

15.簡述最近發展區

(1)最近發展區的含義: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2)最近發展區的教育意義: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潛在的發展水平變成現實的發展水平,並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特別提出:“ 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

16.情緒與情感的區別

(1)情緒的產生與有機體的自然需要有關,而情感的產生則與人的社會性需要有關。

(2)情緒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心理現象,而情感則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

(3)情緒產生早,情感產生晚。

(4)情緒具有情境性和動搖性,而情感則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

(5)情緒多具有外顯性和衝動性,而情感則具有內隱性和永續性。

17.情緒調節的方法

(1)敏銳覺察情緒

(2)平和接納情緒狀態

(3)正確調整情緒

(4)有效表達情緒

(5)保持和創造快樂的情緒

18.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

(2)社會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學校教育因素。

(5)個人主觀因素。

19.埃裡克森的社會化發展理論

(1)嬰兒期(0~1.5 歲): 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

(2)兒童早期(1.5~3歲):自主感對羞怯與懷疑。

(3)學前期(3~6、7 歲):主動感對內疚感。

(4)學齡期( 6~12 歲):勤奮感對自卑感。

(5)青年期(12~18 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6)成年早期(18~30 歲):親密感對孤獨感。

(7)成年中期(30~60 歲):繁殖感對停滯感。

(8)成年晚期(60 歲以後):完善感對絕望。

20.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

(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

(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5)個別心理輔導或諮詢。

(6)小組輔導。

21. 品德的心理結構

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四種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1)道德認知:道德認知亦稱道德觀念。道德認知是指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是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價他人或自己行為時產生的內心體驗。它與道德認知一起,是推動人產生道德行為或抑制不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力。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個體自覺地調節道德行為,克服困難,以實現道德目標的心理過程。

(4)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實現道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道德行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誌。

22. 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1)外部條件

①家庭教養方式。

②社會風氣。

③同伴群體。

④學校教育。

(2)內部條件

①認知失調。

②態度定勢。

③道德認識。

23.簡述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說服。

(2)樹立良好的榜樣。

(3)利用群體約定。

(4)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5)價值辨析。

24.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水平(10 歲以下):懲罰與服從道德定向階段;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

(2)習俗水平(10 ~ 20 歲):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3)後習俗水平(20 歲以後):社會契約定向階段;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也稱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

25. 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1)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2)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

(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覆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26.簡述知行統一原則的貫徹要求

(1)加強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

(2)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在接觸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加深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對學生的評價和要求要堅持知行統一的原則。

(4)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

27. 中學德育的途徑

(1)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2)社會實踐活動。 

(3)課外活動。 

(4)共青團組織的活動。 

(5)班會、校會、週會、晨會。 

(6)班主任工作。 

28. 榜樣示範法的運用要求

(1)選好學習的榜樣。選好榜樣是學習榜樣的前提。我們應根據時代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指導他們選擇好學習的榜樣,獲得前進的明確方向和巨大動力。

(2)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樣能對學生產生激勵作用,推動他們前進,就需要引導學生了解榜樣。

(3)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要及時地把學生的情感、衝動引導到行動上來,把敬慕之情轉化為道德行為和習慣,逐步鞏固、加深這種情感。

29. 道德修養法的運用要求

(1)在指導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班主任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之間的關係。

(2)在肯定學生自我教育意願和能力的基礎上,班主任要啟發、幫助學生制訂自我教育計劃,使學生明確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給學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機會。

30.班集體的發展階段

(1)組建階段

這一階段學生初進學校,同學們儘管形式上同屬一個班級,實際上都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

(2)核心形成階段

這一階段同學之間開始相互瞭解,在班主任的引導培養下,湧現出了一批積極分子,班集體有了核心人物,開始協助班主任開展各項工作。

(3)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班集體已成為教育主體。多數學生能互相嚴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轉化為集體成員的自覺需要,也無須外在監督,已能自己管理和教育自己。

(4)成熟階段

這一階段是班集體趨向成熟的時期,集體的特徵得到充分的體現,併為集體成員所內化,全班已成為一個組織制度健全的有機整體,整個班級洋溢著一種平等、和諧、上進、合作的心理氛圍,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活動,並使自己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

31. 班集體形成的標誌

(1)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與明確的奮鬥目標。

(2)健全的組織機構與堅強的領導核心。

(3)嚴格的規章制度與嚴明的組織紀律。

(4)正確的集體輿論與良好的班風。

32. 後進生的個別教育

(1)關心熱愛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2)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

(3)善於發掘後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其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

(4)針對後進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對症下藥。

(5)對後進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恆。

33. 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徑

(1)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

(2)培養良好的認知能力和性格特徵。

(3)注重良好儀表、風度和行為習慣。

(4)給學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學生的朋友與知己。

34. 教師成長的歷程

教師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所關注的問題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教師在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劃分為關注生存、關注情境和關注學生三個階段。

(1)關注生存階段

處於這一階段的一般是新教師,他們非常關注自己的生存適應性,可能會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如何處理好與學生的關係上。

(2)關注情境階段

在此階段教師關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課的內容,一般總是關心諸如班級的大小、時間的壓力和備課材料是否充分等與教學情境有關的問題。

(3)關注學生階段

在此階段教師將更多地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自覺關注學生是衡量一個教師成長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

35. 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

(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微格教學。

(3)進行專門訓練。

(4)反思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