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linux知識梳理

linux知識梳理

技術標籤:linuxlinux

xshell操作

Ctrl+滑鼠滾輪,放大縮小字型大小

目錄管理

目錄結構

  • /bin:bin是Binary的縮寫, 這個目錄存放著最經常使用的命令。
  • /boot: 這裡存放的是啟動Linux時使用的一些核心檔案,包括一些連線檔案以及映象檔案。(不要動)
  • /dev : dev是Device(裝置)的縮寫, 存放的是Linux的外部裝置,在Linux中訪問裝置的方式和訪問檔案的方式是相同的。
  • /etc: 這個目錄用來存放所有的系統管理所需要的配置檔案和子目錄。
  • /home:使用者的主目錄,在Linux中,每個使用者都有一個自己的目錄,一般該目錄名是以使用者的賬號命名的。
  • /lib
    :這個目錄裡存放著系統最基本的動態連線共享庫,其作用類似於Windows裡的DLL檔案。(不要動)
  • /lost+found:這個目錄一般情況下是空的,當系統非法關機後,這裡就存放了一些檔案。
  • /media:linux系統會自動識別一些裝置,例如U盤、光碟機等等,當識別後,linux會把識別的裝置掛載到這個目錄下。
  • /mnt:系統提供該目錄是為了讓使用者臨時掛載別的檔案系統的,我們可以將光碟機掛載在/mnt/上,然後進入該目錄就可以檢視光碟機裡的內容了。
  • /opt:這是給主機額外安裝軟體所擺放的目錄。比如你安裝一個ORACLE資料庫則就可以放到這個目錄下。預設是空的。
  • /proc:這個目錄是一個虛擬的目錄,它是系統記憶體的對映,我們可以通過直接訪問這個目錄來獲取系統資訊。
  • /root:該目錄為系統管理員,也稱作超級許可權者的使用者主目錄。
  • /sbin:s就是Super User的意思,這裡存放的是系統管理員使用的系統管理程式。
  • /srv:該目錄存放一些服務啟動之後需要提取的資料。
  • /sys:這是linux2.6核心的一個很大的變化。該目錄下安裝了2.6核心中新出現的一個檔案系統 sysfs 。
  • /tmp:這個目錄是用來存放一些臨時檔案的。(用完就丟的檔案)
  • /usr: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錄,使用者的很多應用程式和檔案都放在這個目錄下,類似於windows下的program files目錄。
  • /usr/bin: 系統使用者使用的應用程式。
  • /usr/sbin: 超級使用者使用的比較高階的管理程式和系統守護程式。
  • /usr/src: 核心原始碼預設的放置目錄。
  • /var:這個目錄中存放著在不斷擴充著的東西,我們習慣將那些經常被修改的目錄放在這個目錄下。包括各種日誌檔案。
  • /run:是一個臨時檔案系統,儲存系統啟動以來的資訊。當系統重啟時,這個目錄下的檔案應該被刪掉或清除。

常用命令

絕對路徑、相對路徑

絕對命令:

路徑的寫法,由根路徑/寫起,例如:/usr/share/doc

相對路徑:

路徑的寫法,不是由/寫起,例如:從/usr/share/doc到/usr/share/man底下時,可以寫成 cd …/

處理目錄的常用命令

  • ls:列出目錄
  • cd:切換目錄
  • pwd:顯示當前的目錄
  • mkdir:建立一個新的目錄
  • rmdir:刪除一個空的目錄
  • cp:複製檔案或目錄
  • rm:移除檔案或目錄
  • mv:移動檔案與目錄,或修改檔案與目錄的名稱

可以使用man [命令]來檢視各個命令的使用文件

ls 列出目錄

選項與引數

  • -a :全部的檔案,連同隱藏檔案一起列出來
  • -l:長資料串列出,包含檔案的屬性與許可權等等資料

將目錄下的所有檔案列出來(含屬性與隱藏檔):ls -al

cd(切換目錄)

# 切換到使用者目錄下
[[email protected] /]# cd home  

# 使用 mkdir 命令建立 kuangstudy 目錄
[[email protected] home]# mkdir kuangstudy

# 進入 kuangstudy 目錄
[[email protected] home]# cd kuangstudy

# 回到上一級
[[email protected] kuangstudy]# cd ..

# 回到根目錄
[[email protected] kuangstudy]# cd /

# 表示回到自己的家目錄,亦即是 /root 這個目錄
[[email protected] kuangstudy]# cd ~

pwd(顯示當前所在的目錄)

print Working Directory的縮寫。

選項與引數:-P:顯示出確實的路徑,而非使用連線路徑。

mkdir(建立新目錄)

選項與引數:

  • -m :配置檔案的許可權喔!直接配置,不需要看預設許可權 (umask) 的臉色~
  • -p :幫助你直接將所需要的目錄(包含上一級目錄)遞迴建立起來!
# 進入我們使用者目錄下
[[email protected] /]# cd /home

# 建立一個 test 資料夾
[[email protected] home]# mkdir test

# 建立多層級目錄
[[email protected] home]# mkdir test1/test2/test3/test4
mkdir: cannot create directory ‘test1/test2/test3/test4’: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 沒辦法直接建立此目錄啊!

# 加了這個 -p 的選項,可以自行幫你建立多層目錄!
[[email protected] home]# mkdir -p test1/test2/test3/test4

# 建立許可權為 rwx--x--x 的目錄。
[[email protected] home]# mkdir -m 711 test2
[[email protected] home]# ls -l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r 12 21:55 test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Mar 12 21:56 test1
drwx--x--x 2 root root  4096 Mar 12 21:58 test2

rmdir ( 刪除空的目錄 )

選項與引數:**-p :**連同上一級『空的』目錄也一起刪除

# 看看有多少目錄存在?
[[email protected] home]# ls -l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r 12 21:55 test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Mar 12 21:56 test1
drwx--x--x 2 root root  4096 Mar 12 21:58 test2

# 可直接刪除掉,沒問題
[[email protected] home]# rmdir test

# 因為尚有內容,所以無法刪除!
[[email protected] home]# rmdir test1
rmdir: failed to remove ‘test1’: Directory not empty

# 利用 -p 這個選項,立刻就可以將 test1/test2/test3/test4 依次刪除。
[[email protected] home]# rmdir -p test1/test2/test3/test4

cp ( 複製檔案或目錄 )

語法:

[[email protected] ~]# cp [-adfilprsu] 來源檔(source) 目標檔(destination)
[[email protected] ~]# cp [options] source1 source2 source3 .... directory

選項與引數:

  • **-a:**相當於 -pdr 的意思,至於 pdr 請參考下列說明;(常用)
  • **-p:**連同檔案的屬性一起復制過去,而非使用預設屬性(備份常用);
  • **-d:**若來源檔為連結檔的屬性(link file),則複製連結檔屬性而非檔案本身;
  • **-r:**遞迴持續複製,用於目錄的複製行為;(常用)
  • **-f:**為強制(force)的意思,若目標檔案已經存在且無法開啟,則移除後再嘗試一次;
  • **-i:**若目標檔(destination)已經存在時,在覆蓋時會先詢問動作的進行(常用)
  • **-l:**進行硬式連結(hard link)的連結檔建立,而非複製檔案本身。
  • **-s:**複製成為符號連結檔 (symbolic link),亦即『捷徑』檔案;
  • **-u:**若 destination 比 source 舊才升級 destination !
# 找一個有檔案的目錄,我這裡找到 root目錄
[[email protected] home]# cd /root
[[email protected] ~]# ls
install.sh
[[email protected] ~]# cd /home

# 複製 root目錄下的install.sh 到 home目錄下
[[email protected] home]# cp /root/install.sh /home
[[email protected]hong home]# ls
install.sh

# 再次複製,加上-i引數,增加覆蓋詢問?
[[email protected] home]# cp -i /root/install.sh /home
cp: overwrite ‘/home/install.sh’? y # n不覆蓋,y為覆蓋

rm ( 移除檔案或目錄 )

選項與引數:

  • -f :就是 force 的意思,忽略不存在的檔案,不會出現警告資訊;
  • -i :互動模式,在刪除前會詢問使用者是否動作
  • -r :遞迴刪除啊!最常用在目錄的刪除了!這是非常危險的選項!!!

mv ( 移動檔案與目錄,或修改名稱 )

語法:

[[email protected] ~]# mv [-fiu] source destination
[[email protected] ~]# mv [options] source1 source2 source3 .... directory

選項與引數:

  • -f :force 強制的意思,如果目標檔案已經存在,不會詢問而直接覆蓋;
  • -i :若目標檔案 (destination) 已經存在時,就會詢問是否覆蓋!
  • -u :若目標檔案已經存在,且 source 比較新,才會升級 (update)
# 複製一個檔案到當前目錄
[[email protected] home]# cp /root/install.sh /home

# 建立一個資料夾 test
[[email protected] home]# mkdir test

# 將複製過來的檔案移動到我們建立的目錄,並檢視
[[email protected] home]# mv install.sh test
[[email protected] home]# ls
test
[[email protected] home]# cd test
[[email protected] test]# ls
install.sh

# 將資料夾重新命名,然後再次檢視!
[[email protected] test]# cd ..
[[email protected] home]# mv test mvtest
[[email protected] home]# ls
mvtest

基本屬性

Linux系統是一種典型的多使用者系統,不同的使用者處於不同的地位,擁有不同的許可權。為了保護系統的安全性,Linux系統對不同的使用者訪問同一檔案(包括目錄檔案)的許可權做了不同的規定。

在Linux中我們可以使用ll或者ls –l命令來顯示一個檔案的屬性以及檔案所屬的使用者和組,如:

[外鏈圖片轉存失敗,源站可能有防盜鏈機制,建議將圖片儲存下來直接上傳(img-N43grdKk-1611237940805)(C:\Users\lichong\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120220542052.png)]

例項中,boot檔案的第一個屬性用"d"表示。"d"在Linux中代表該檔案是一個目錄檔案。

在Linux中第一個字元代表這個檔案是目錄、檔案或連結檔案等等:

  • 當為[ d ]則是目錄
  • 當為[ - ]則是檔案;
  • 若是[ l ]則表示為連結文件 ( link file );
  • 若是[ b ]則表示為裝置檔案裡面的可供儲存的介面裝置 ( 可隨機存取裝置 );
  • 若是[ c ]則表示為裝置檔案裡面的串列埠裝置,例如鍵盤、滑鼠 ( 一次性讀取裝置 )。

接下來的字元中,以三個為一組,且均為『rwx』 的三個引數的組合。

接下來的字元中,以三個為一組,且均為『rwx』 的三個引數的組合。

其中,[ r ]代表可讀(read)、[ w ]代表可寫(write)、[ x ]代表可執行(execute)。

要注意的是,這三個許可權的位置不會改變,如果沒有許可權,就會出現減號[ - ]而已

每個檔案的屬性由左邊第一部分的10個字元來確定(如下圖):

[外鏈圖片轉存失敗,源站可能有防盜鏈機制,建議將圖片儲存下來直接上傳(img-PCxmneeG-1611237940807)(C:\Users\lichong\Desktop\微信圖片_20210120221454.jpg)]

從左至右用0-9這些數字來表示。

第0位確定檔案型別,第1-3位確定屬主(該檔案的所有者)擁有該檔案的許可權。第4-6位確定屬組(所有者的同組使用者)擁有該檔案的許可權,第7-9位確定其他使用者擁有該檔案的許可權。

其中:

第1、4、7位表示讀許可權,如果用"r"字元表示,則有讀許可權,如果用"-"字元表示,則沒有讀許可權;

第2、5、8位表示寫許可權,如果用"w"字元表示,則有寫許可權,如果用"-"字元表示沒有寫許可權;

第3、6、9位表示可執行許可權,如果用"x"字元表示,則有執行許可權,如果用"-"字元表示,則沒有執行許可權。

對於檔案來說,它都有一個特定的所有者,也就是對該檔案具有所有權的使用者。

同時,在Linux系統中,使用者是按組分類的,一個使用者屬於一個或多個組。

檔案所有者以外的使用者又可以分為檔案所有者的同組使用者和其他使用者。

因此,Linux系統按檔案所有者、檔案所有者同組使用者和其他使用者來規定了不同的檔案訪問許可權。

在以上例項中,boot 檔案是一個目錄檔案,屬主和屬組都為 root。

修改檔案屬性

1、chgrp:更改檔案屬組

chgrp [-R] 屬組名 檔名

-R:遞迴更改檔案屬組,就是在更改某個目錄檔案的屬組時,如果加上-R的引數,那麼該目錄下的所有檔案的屬組都會更改。

2、chown:更改檔案屬主,也可以同時更改檔案屬組

chown [–R] 屬主名 檔名
chown [-R] 屬主名:屬組名 檔名

3、chmod:更改檔案9個屬性

chmod [-R] xyz 檔案或目錄

Linux檔案屬性有兩種設定方法,一種是數字,一種是符號。

Linux檔案的基本許可權就有九個,分別是owner/group/others三種身份各有自己的read/write/execute許可權。

先複習一下剛剛上面提到的資料:檔案的許可權字元為:『-rwxrwxrwx』, 這九個許可權是三個三個一組的!其中,我們可以使用數字來代表各個許可權,各許可權的分數對照表如下:

r:4     w:2         x:1

每種身份(owner/group/others)各自的三個許可權(r/w/x)分數是需要累加的,例如當權限為:[-rwxrwx—] 分數則是:

  • owner = rwx = 4+2+1 = 7
  • group = rwx = 4+2+1 = 7
  • others= — = 0+0+0 = 0
chmod 770 filename

檔案內容檢視

Linux系統中使用以下命令來檢視檔案的內容:

  • cat 由第一行開始顯示檔案內容
  • tac 從最後一行開始顯示,可以看出 tac 是 cat 的倒著寫!
  • nl 顯示的時候,順道輸出行號!
  • more 一頁一頁的顯示檔案內容
  • less 與 more 類似,但是比 more 更好的是,他可以往前翻頁!
  • head 只看頭幾行
  • tail 只看尾巴幾行

你可以使用 *man [命令]*來檢視各個命令的使用文件,如 :man cp。

cat 由第一行開始顯示檔案內容

語法:

cat [-AbEnTv]

選項與引數:

  • -A :相當於 -vET 的整合選項,可列出一些特殊字元而不是空白而已;
  • -b :列出行號,僅針對非空白行做行號顯示,空白行不標行號!
  • -E :將結尾的斷行位元組 $ 顯示出來;
  • -n :列印出行號,連同空白行也會有行號,與 -b 的選項不同;
  • -T :將 [tab] 按鍵以 ^I 顯示出來;
  • -v :列出一些看不出來的特殊字元
# 檢視網路配置: 檔案地址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email protected] ~]# cat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DEVICE=eth0
BOOTPROTO=dhcp
ONBOOT=yes

nl 顯示行號

語法:

nl [-bnw] 檔案

選項與引數:

  • -b :指定行號指定的方式,主要有兩種:-b a :表示不論是否為空行,也同樣列出行號(類似 cat -n);-b t :如果有空行,空的那一行不要列出行號(預設值);
  • -n :列出行號表示的方法,主要有三種:-n ln :行號在熒幕的最左方顯示;-n rn :行號在自己欄位的最右方顯示,且不加 0 ;-n rz :行號在自己欄位的最右方顯示,且加 0 ;
  • -w :行號欄位的佔用的位數。

測試:

[[email protected] ~]# nl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1DEVICE=eth0
2BOOTPROTO=dhcp
3ONBOOT=yes

more 一頁一頁翻動

在 more 這個程式的執行過程中,你有幾個按鍵可以按的:

  • 空白鍵 (space):代表向下翻一頁;
  • Enter :代表向下翻『一行』;
  • /字串 :代表在這個顯示的內容當中,向下搜尋『字串』這個關鍵字;
  • :f :立刻顯示出檔名以及目前顯示的行數;
  • q :代表立刻離開 more ,不再顯示該檔案內容。
  • b 或 [ctrl]-b :代表往回翻頁,不過這動作只對檔案有用,對管線無用。
[[email protected] etc]# more /etc/csh.login
....(中間省略)....
--More--(28%) # 重點在這一行喔!你的游標也會在這裡等待你的命令

less 一頁一頁翻動,以下例項輸出/etc/man.config檔案的內容:

less執行時可以輸入的命令有:

  • 空白鍵 :向下翻動一頁;
  • [pagedown]:向下翻動一頁;
  • [pageup] :向上翻動一頁;
  • /字串 :向下搜尋『字串』的功能;
  • ?字串 :向上搜尋『字串』的功能;
  • n :重複前一個搜尋 (與 / 或 ? 有關!)
  • N :反向的重複前一個搜尋 (與 / 或 ? 有關!)
  • q :離開 less 這個程式;
[[email protected] etc]# more /etc/csh.login
....(中間省略)....
:   # 這裡可以等待你輸入命令

head 取出檔案前面幾行

語法:

head [-n number] 檔案

選項與引數:-n 後面接數字,代表顯示幾行的意思!

預設的情況中,顯示前面 10 行!若要顯示前 20 行,就得要這樣:

[[email protected] etc]# head -n 20 /etc/csh.login

拓展:Linux 連結概念

Linux 連結分兩種,一種被稱為硬連結(Hard Link),另一種被稱為符號連結(Symbolic Link)。

ln 命令產生硬連結。

硬連線

硬連線指通過索引節點來進行連線。在 Linux 的檔案系統中,儲存在磁碟分割槽中的檔案不管是什麼型別都給它分配一個編號,稱為索引節點號(Inode Index)。在 Linux 中,多個檔名指向同一索引節點是存在的。比如:A 是 B 的硬連結(A 和 B 都是檔名),則 A 的目錄項中的 inode 節點號與 B 的目錄項中的 inode 節點號相同,即一個 inode 節點對應兩個不同的檔名,兩個檔名指向同一個檔案,A 和 B 對檔案系統來說是完全平等的。刪除其中任何一個都不會影響另外一個的訪問。

硬連線的作用是允許一個檔案擁有多個有效路徑名,這樣使用者就可以建立硬連線到重要檔案,以防止“誤刪”的功能。其原因如上所述,因為對應該目錄的索引節點有一個以上的連線。只刪除一個連線並不影響索引節點本身和其它的連線,只有當最後一個連線被刪除後,檔案的資料塊及目錄的連線才會被釋放。也就是說,檔案真正刪除的條件是與之相關的所有硬連線檔案均被刪除。

軟連線

另外一種連線稱之為符號連線(Symbolic Link),也叫軟連線。軟連結檔案有類似於 Windows 的快捷方式。它實際上是一個特殊的檔案。在符號連線中,檔案實際上是一個文字檔案,其中包含的有另一檔案的位置資訊。比如:A 是 B 的軟連結(A 和 B 都是檔名),A 的目錄項中的 inode 節點號與 B 的目錄項中的 inode 節點號不相同,A 和 B 指向的是兩個不同的 inode,繼而指向兩塊不同的資料塊。但是 A 的資料塊中存放的只是 B 的路徑名(可以根據這個找到 B 的目錄項)。A 和 B 之間是“主從”關係,如果 B 被刪除了,A 仍然存在(因為兩個是不同的檔案),但指向的是一個無效的連結。

測試:

[[email protected] /]# cd /home
[[email protected] home]# touch f1 # 建立一個測試檔案f1
[[email protected] home]# ls
f1
[[email protected] home]# ln f1 f2     # 建立f1的一個硬連線檔案f2
[[email protected] home]# ln -s f1 f3   # 建立f1的一個符號連線檔案f3
[[email protected] home]# ls -li       # -i引數顯示檔案的inode節點資訊
397247 -rw-r--r-- 2 root root     0 Mar 13 00:50 f1
397247 -rw-r--r-- 2 root root     0 Mar 13 00:50 f2
397248 lrwxrwxrwx 1 root root     2 Mar 13 00:50 f3 -> f1

從上面的結果中可以看出,硬連線檔案 f2 與原檔案 f1 的 inode 節點相同,均為 397247,然而符號連線檔案的 inode 節點不同。

# echo 字串輸出 >> f1 輸出到 f1檔案
[[email protected] home]# echo "I am f1 file" >>f1
[[email protected] home]# cat f1
I am f1 file
[[email protected] home]# cat f2
I am f1 file
[[email protected] home]# cat f3
I am f1 file
[[email protected] home]# rm -f f1
[[email protected] home]# cat f2
I am f1 file
[[email protected] home]# cat f3
cat: f3: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通過上面的測試可以看出:當刪除原始檔案 f1 後,硬連線 f2 不受影響,但是符號連線 f1 檔案無效;

依此您可以做一些相關的測試,可以得到以下全部結論:

  • 刪除符號連線f3,對f1,f2無影響;
  • 刪除硬連線f2,對f1,f3也無影響;
  • 刪除原檔案f1,對硬連線f2沒有影響,導致符號連線f3失效;
  • 同時刪除原檔案f1,硬連線f2,整個檔案會真正的被刪除。

Vim使用

三種使用模式

基本上 vi/vim 共分為三種模式,分別是命令模式(Command mode)輸入模式(Insert mode)底線命令模式(Last line mode)。這三種模式的作用分別是:

命令模式:

使用者剛剛啟動 vi/vim,便進入了命令模式。

此狀態下敲擊鍵盤動作會被Vim識別為命令,而非輸入字元。比如我們此時按下i,並不會輸入一個字元,i被當作了一個命令。

以下是常用的幾個命令:

  • i 切換到輸入模式,以輸入字元。
  • x 刪除當前游標所在處的字元。
  • : 切換到底線命令模式,以在最底一行輸入命令。

若想要編輯文字:啟動Vim,進入了命令模式,按下i,切換到輸入模式。

命令模式只有一些最基本的命令,因此仍要依靠底線命令模式輸入更多命令。

輸入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按下i就進入了輸入模式。

在輸入模式中,可以使用以下按鍵:

  • 字元按鍵以及Shift組合,輸入字元
  • ENTER,回車鍵,換行
  • BACK SPACE,退格鍵,刪除游標前一個字元
  • DEL,刪除鍵,刪除游標後一個字元
  • 方向鍵,在文字中移動游標
  • HOME/END,移動游標到行首/行尾
  • Page Up/Page Down,上/下翻頁
  • Insert,切換游標為輸入/替換模式,游標將變成豎線/下劃線
  • ESC,退出輸入模式,切換到命令模式

底線命令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按下:(英文冒號)就進入了底線命令模式。

底線命令模式可以輸入單個或多個字元的命令,可用的命令非常多。

在底線命令模式中,基本的命令有(已經省略了冒號):

  • q 退出程式
  • w 儲存檔案
  • wq儲存並退出

按ESC鍵可隨時退出底線命令模式。

第一部分:一般模式可用的游標移動、複製貼上、搜尋替換等

移動游標的方法
h 或 向左箭頭鍵(←)游標向左移動一個字元
j 或 向下箭頭鍵(↓)游標向下移動一個字元
k 或 向上箭頭鍵(↑)游標向上移動一個字元
l 或 向右箭頭鍵(→)游標向右移動一個字元
[Ctrl] + [f]螢幕『向下』移動一頁,相當於 [Page Down]按鍵 (常用)
[Ctrl] + [b]螢幕『向上』移動一頁,相當於 [Page Up] 按鍵 (常用)
[Ctrl] + [d]螢幕『向下』移動半頁
[Ctrl] + [u]螢幕『向上』移動半頁
+游標移動到非空格符的下一行
-游標移動到非空格符的上一行
n< space>那個 n 表示『數字』,例如 20 。按下數字後再按空格鍵,游標會向右移動這一行的 n 個字元。
0 或功能鍵[Home]這是數字『 0 』:移動到這一行的最前面字元處 (常用)
$ 或功能鍵[End]移動到這一行的最後面字元處(常用)
H游標移動到這個螢幕的最上方那一行的第一個字元
M游標移動到這個螢幕的中央那一行的第一個字元
L游標移動到這個螢幕的最下方那一行的第一個字元
G移動到這個檔案的最後一行(常用)
nGn 為數字。移動到這個檔案的第 n 行。例如 20G 則會移動到這個檔案的第 20 行(可配合 :set nu)
gg移動到這個檔案的第一行,相當於 1G 啊!(常用)
n< Enter>n 為數字。游標向下移動 n 行(常用)
搜尋替換
/word向光標之下尋找一個名稱為 word 的字串。例如要在檔案內搜尋 vbird 這個字串,就輸入 /vbird 即可!(常用)
?word向光標之上尋找一個字串名稱為 word 的字串。
n這個 n 是英文按鍵。代表重複前一個搜尋的動作。舉例來說, 如果剛剛我們執行 /vbird 去向下搜尋 vbird 這個字串,則按下 n 後,會向下繼續搜尋下一個名稱為 vbird 的字串。如果是執行 ?vbird 的話,那麼按下 n 則會向上繼續搜尋名稱為 vbird 的字串!
N這個 N 是英文按鍵。與 n 剛好相反,為『反向』進行前一個搜尋動作。例如 /vbird 後,按下 N 則表示『向上』搜尋 vbird 。
刪除、複製與貼上
x, X在一行字當中,x 為向後刪除一個字元 (相當於 [del] 按鍵), X 為向前刪除一個字元(相當於 [backspace] 亦即是退格鍵) (常用)
nxn 為數字,連續向後刪除 n 個字元。舉例來說,我要連續刪除 10 個字元, 『10x』。
dd刪除遊標所在的那一整行(常用)
nddn 為數字。刪除游標所在的向下 n 行,例如 20dd 則是刪除 20 行 (常用)
d1G刪除游標所在到第一行的所有資料
dG刪除游標所在到最後一行的所有資料
d$刪除遊標所在處,到該行的最後一個字元
d0那個是數字的 0 ,刪除遊標所在處,到該行的最前面一個字元
yy複製遊標所在的那一行(常用)
nyyn 為數字。複製游標所在的向下 n 行,例如 20yy 則是複製 20 行(常用)
y1G複製遊標所在行到第一行的所有資料
yG複製遊標所在行到最後一行的所有資料
y0複製游標所在的那個字元到該行行首的所有資料
y$複製游標所在的那個字元到該行行尾的所有資料
p, Pp 為將已複製的資料在游標下一行貼上,P 則為貼在遊標上一行!舉例來說,我目前游標在第 20 行,且已經複製了 10 行資料。則按下 p 後, 那 10 行資料會貼在原本的 20 行之後,亦即由 21 行開始貼。但如果是按下 P 呢?那麼原本的第 20 行會被推到變成 30 行。(常用)
J將游標所在行與下一行的資料結合成同一行
c重複刪除多個數據,例如向下刪除 10 行,[ 10cj ]
u復原前一個動作。(常用)
[Ctrl]+r重做上一個動作。(常用)
指令行的儲存、離開等指令
:w將編輯的資料寫入硬碟檔案中(常用)
:w!若檔案屬性為『只讀』時,強制寫入該檔案。不過,到底能不能寫入, 還是跟你對該檔案的檔案許可權有關啊!
:q離開 vi (常用)
:q!若曾修改過檔案,又不想儲存,使用 ! 為強制離開不儲存檔案。
注意一下啊,那個驚歎號 (!) 在 vi 當中,常常具有『強制』的意思~
:wq儲存後離開,若為 :wq! 則為強制儲存後離開 (常用)
ZZ這是大寫的 Z 喔!若檔案沒有更動,則不儲存離開,若檔案已經被更動過,則儲存後離開!
:w [filename]將編輯的資料儲存成另一個檔案(類似另存新檔)
:r [filename]在編輯的資料中,讀入另一個檔案的資料。亦即將 『filename』 這個檔案內容加到遊標所在行後面
:n1,n2 w [filename]將 n1 到 n2 的內容儲存成 filename 這個檔案。
:! command暫時離開 vi 到指令行模式下執行 command 的顯示結果!例如 『:! ls /home』即可在 vi 當中看 /home 底下以 ls 輸出的檔案資訊!
:set nu顯示行號,設定之後,會在每一行的字首顯示該行的行號
:set nonu與 set nu 相反,為取消行號!

賬號管理

實現使用者賬號的管理,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 使用者賬號的新增、刪除與修改。
  • 使用者口令的管理。
  • 使用者組的管理。

使用者賬號的管理

新增賬號 useradd

useradd 選項 使用者名稱

引數說明:

  • 選項 :

    • -c comment 指定一段註釋性描述。
    • -d 目錄 指定使用者主目錄,如果此目錄不存在,則同時使用-m選項,可以建立主目錄。
    • -g 使用者組 指定使用者所屬的使用者組。
    • -G 使用者組,使用者組 指定使用者所屬的附加組。
    • -m 使用者目錄如不存在則自動建立。
    • -s Shell檔案 指定使用者的登入Shell。
    • -u 使用者號 指定使用者的使用者號,如果同時有-o選項,則可以重複使用其他使用者的標識號。
  • 使用者名稱 :

    • 指定新賬號的登入名。
# 此命令建立了一個使用者lichong,其中-m選項用來為登入名lichong產生一個主目錄 /home/lichong
[[email protected] home]# useradd -m lichong

增加使用者賬號就是在/etc/passwd檔案中為新使用者增加一條記錄,同時更新其他系統檔案如/etc/shadow, /etc/group等。

Linux下如何切換使用者

1.切換使用者的命令為:su username 【username是你的使用者名稱哦】

2.從普通使用者切換到root使用者,還可以使用命令:sudo su

3.在終端輸入exit或logout或使用快捷方式ctrl+d,可以退回到原來使用者,其實ctrl+d也是執行的exit命令

4.在切換使用者時,如果想在切換使用者之後使用新使用者的工作環境,可以在su和username之間加-,例如:【su - root】

$表示普通使用者

#表示超級使用者,也就是root使用者

刪除帳號

刪除使用者賬號就是要將/etc/passwd等系統檔案中的該使用者記錄刪除,必要時還刪除使用者的主目錄。

刪除一個已有的使用者賬號使用userdel命令,其格式如下:

userdel 選項 使用者名稱

常用的選項是 -r,它的作用是把使用者的主目錄一起刪除。

[[email protected] home]# userdel -r lichong

此命令刪除使用者lichong在系統檔案中(主要是/etc/passwd, /etc/shadow, /etc/group等)的記錄,同時刪除使用者的主目錄。

修改帳號

修改使用者賬號就是根據實際情況更改使用者的有關屬性,如使用者號、主目錄、使用者組、登入Shell等。

修改已有使用者的資訊使用usermod命令,其格式如下:

usermod 選項 使用者名稱

常用的選項包括-c, -d, -m, -g, -G, -s, -u以及-o等,這些選項的意義與useradd命令中的選項一樣,可以為使用者指定新的資源值。

例如:

# usermod -s /bin/ksh -d /home/z –g developer lichong

此命令將使用者lichong的登入Shell修改為ksh,主目錄改為/home/z,使用者組改為developer。

使用者口令的管理

使用者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使用者口令的管理。使用者賬號剛建立時沒有口令,但是被系統鎖定,無法使用,必須為其指定口令後才可以使用,即使是指定空口令。

指定和修改使用者口令的Shell命令是passwd。超級使用者可以為自己和其他使用者指定口令,普通使用者只能用它修改自己的口令。

命令的格式為:

passwd 選項 使用者名稱

可使用的選項:

  • -l 鎖定口令,即禁用賬號。
  • -u 口令解鎖。
  • -d 使賬號無口令。
  • -f 強迫使用者下次登入時修改口令。

如果預設使用者名稱,則修改當前使用者的口令。

例如,假設當前使用者是lichong,則下面的命令修改該使用者自己的口令:

$ passwd 
Old password:******
New password:*******
Re-enter new password:*******

如果是超級使用者,可以用下列形式指定任何使用者的口令:

# passwd lichong
New password:*******
Re-enter new password:*******

普通使用者修改自己的口令時,passwd命令會先詢問原口令,驗證後再要求使用者輸入兩遍新口令,如果兩次輸入的口令一致,則將這個口令指定給使用者;而超級使用者為使用者指定口令時,就不需要知道原口令。

為了系統安全起見,使用者應該選擇比較複雜的口令,例如最好使用8位長的口令,口令中包含有大寫、小寫字母和數字,並且應該與姓名、生日等不相同。

為使用者指定空口令時,執行下列形式的命令:

# passwd -d lichong

此命令將使用者 lichong的口令刪除,這樣使用者 lichong下一次登入時,系統就不再允許該使用者登入了。

passwd 命令還可以用 -l(lock) 選項鎖定某一使用者,使其不能登入,例如:

# passwd -l lichong

使用者組管理

每個使用者都有一個使用者組,系統可以對一個使用者組中的所有使用者進行集中管理。不同Linux 系統對使用者組的規定有所不同,如Linux下的使用者屬於與它同名的使用者組,這個使用者組在建立使用者時同時建立。

使用者組的管理涉及使用者組的新增、刪除和修改。組的增加、刪除和修改實際上就是對/etc/group檔案的更新。

增加一個新的使用者組使用groupadd命令

groupadd 選項 使用者組

可以使用的選項有:

  • -g GID 指定新使用者組的組標識號(GID)。
  • -o 一般與-g選項同時使用,表示新使用者組的GID可以與系統已有使用者組的GID相同。

例項1:

# groupadd group1

此命令向系統中增加了一個新組group1,新組的組標識號是在當前已有的最大組標識號的基礎上加1。

例項2:

# groupadd -g 101 group2

此命令向系統中增加了一個新組group2,同時指定新組的組標識號是101。

如果要刪除一個已有的使用者組,使用groupdel命令

groupdel 使用者組

例如:

# groupdel group1

此命令從系統中刪除組group1。

修改使用者組的屬性使用groupmod命令

groupmod 選項 使用者組

常用的選項有:

  • -g GID 為使用者組指定新的組標識號。
  • -o 與-g選項同時使用,使用者組的新GID可以與系統已有使用者組的GID相同。
  • -n新使用者組 將使用者組的名字改為新名字
# 此命令將組group2的組標識號修改為102。
groupmod -g 102 group2

# 將組group2的標識號改為10000,組名修改為group3。
groupmod –g 10000 -n group3 group2

切換組

如果一個使用者同時屬於多個使用者組,那麼使用者可以在使用者組之間切換,以便具有其他使用者組的許可權。

使用者可以在登入後,使用命令newgrp切換到其他使用者組,這個命令的引數就是目的使用者組。例如:

$ newgrp root

這條命令將當前使用者切換到root使用者組,前提條件是root使用者組確實是該使用者的主組或附加組。

/etc/passwd

完成使用者管理的工作有許多種方法,但是每一種方法實際上都是對有關的系統檔案進行修改。

與使用者和使用者組相關的資訊都存放在一些系統檔案中,這些檔案包括/etc/passwd, /etc/shadow, /etc/group等。

下面分別介紹這些檔案的內容。

/etc/passwd檔案是使用者管理工作涉及的最重要的一個檔案。

Linux系統中的每個使用者都在/etc/passwd檔案中有一個對應的記錄行,它記錄了這個使用者的一些基本屬性。

這個檔案對所有使用者都是可讀的。它的內容類似下面的例子:

# cat /etc/passwd

root:x:0:0:Superuser:/:
daemon:x:1:1:System daemons:/etc:
bin:x:2:2:Owner of system commands:/bin:
sys:x:3:3:Owner of system files:/usr/sys:
adm:x:4:4:System accounting:/usr/adm:
uucp:x:5:5:UUCP administrator:/usr/lib/uucp:
auth:x:7:21:Authentication administrator:/tcb/files/auth:
cron:x:9:16:Cron daemon:/usr/spool/cron:
listen:x:37:4:Network daemon:/usr/net/nls:
lp:x:71:18:Printer administrator:/usr/spool/lp: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etc/passwd中一行記錄對應著一個使用者,每行記錄又被冒號(:)分隔為7個欄位,其格式和具體含義如下:

使用者名稱:口令:使用者標識號:組標識號:註釋性描述:主目錄:登入Shell

1)"使用者名稱"是代表使用者賬號的字串。

通常長度不超過8個字元,並且由大小寫字母和/或數字組成。登入名中不能有冒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