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蘋果 AR 眼鏡最強爆料,覆盤五大科技巨頭 AR 夢

蘋果 AR 眼鏡最強爆料,覆盤五大科技巨頭 AR 夢

據彭博社最新獨家報道,圍繞蘋果 AR 眼鏡的一系列產品佈局細節被披露。蘋果正打造其首款 VR 頭顯,計劃將其打造成 “一款價格昂貴、小眾的先驅產品”,為未來推出其首款 AR 眼鏡鋪路。

蘋果這款 VR 裝置(代號 “N301”)目標最早在 2022 年釋出,既提供遊戲、觀看視訊和交流等虛擬現實(VR)遊戲應用,也具備增強現實(AR)功能,屆時將與 Facebook Oculus、索尼的 PSVR 和 HTC Valve 等 VR 頭顯裝置展開競爭。而蘋果 AR 裝置(代號 “N421”)仍在開發基礎技術階段,最早有望在 2023 年首秀。不僅是蘋果,近年來,多家科技巨頭都對 AR 眼鏡研發付諸了極大的熱情,Facebook、谷歌、微軟、亞馬遜紛紛押注 AR/VR 未來,高盛集團早在 2017 年就曾預言,2020 年 AR/VR 市場規模將達到 400 億美元,比 2017 年市場規模高出近兩倍。而研發 AR 眼鏡的道路佈滿了艱辛和坎坷,諸多技術難題橫亙在眼前,上述五大科技巨頭也不例外,這些年,看似無所不能的 “大佬”們在研發 AR/VR 的過程中,可謂是吃了不少苦頭。在 AR/VR 賽道,五大科技巨頭經歷了哪些方向的探索?遇到哪些難題?最新專案進展如何?

接下來,我們來逐個扒開 “FAAMG”五大巨頭的 AR/VR 過往。在市場興奮之餘,透過科技巨頭的曲折研發經歷,我們可以更加冷靜地看待這些新興科技產品的長期發展。

01. 蘋果:難產多年、軟體先行

蘋果在 AR/VR 領域已經耕耘了十餘年。從 2006 年開始,蘋果申請了幾十項有關 AR/VR 的專利,覆蓋軟硬體各個方面,同時大量招兵買馬、收購相關企業。團隊方面,業內訊息稱,蘋果 AR 團隊規模可能達千人,並持續性地廣招賢士。例如,蘋果 AR 產品開發副總裁 Mike Rockwell 原為杜比的執行副總裁,在 2015 年加入蘋果;微軟 AR 主打產品 Hololens 的共同創始人 Avi Bar-Zeev 在 2016 年也跳槽蘋果。除了招攬人才外,蘋果還一擲千金收購了 10 多家 AR/VR 相關技術企業,如曾為谷歌智慧眼鏡開發 “情緒分析”軟體的人工智慧公司 Emotient。外媒最新訊息稱,蘋果早在 2015 年就發起了代號為 T288 的 AR/VR 專案,包含兩款產品:一是代號為 N301 的 VR 頭顯,外形類似 Oculus Quest,兼具部分 AR 功能,為隨後釋出的 N421 做鋪墊,預估售價在 300-900 美金範圍,或將於 2022 年問世。二是代號為 N421 的 AR 眼鏡,外形酷似墨鏡,技術難度更高,功能更強大,坊間稱其為 “Apple Glass”。N301 的作業系統代號為 “rOS”,同時將搭載蘋果最先進的晶片技術,晶片整體效能或將超過 Mac M1 晶片,並自帶應應用商店。據悉,為了縮小體積,N301 將縮小顯示屏到人眼的距離,並內建矯正鏡片,供視力不佳的人群使用,同時表層將使用布料以減輕重量。但因 “價格貴、較笨重”等原因,蘋果對 N301 的銷量預期不高。另外,蘋果 AR 眼鏡的具體上市時間一直是個謎,就連分析師郭明錤都曾多次 “被跳票”,預測推出時間 “飄忽不定”。彭博社最新報道稱,蘋果 AR 的面世時間可能晚於原定的 2023 年。

▲坊間盛傳的 Apple Glass 產品圖

為何蘋果飽受關注的 AR 裝置一直 “難產”?

究其緣由,主要有兩層原因。

AR 消費者市場體量較小便是其中之一。IDC 報告指出,2020 年 AR/VR 頭顯出貨量預計達 710 萬臺。假設這個預測準確,那麼 710 萬臺是個什麼概念呢?

Omdia 的資料顯示,蘋果 iPhone 11 Pro 在 2020 年上半年的出貨量為 670 萬臺,在同期蘋果手機產品中排名第 5。AR/VR 裝置一年的總出貨量,竟然和一家公司一款手機產品半年的成績相當,可想而知當前這個市場有多小眾。

從另一個角度看,AR 裝置仍然有許多技術難關需要攻克,如重量、軟體生態、續航、效能、產能等。

以重量為例,號稱目前市面上最好的 AR 眼鏡 Vuzix Blade 升級版重量約為 93.6g,而普通眼鏡輕的不過幾克而已,大多不超過 30g。但這麼小的一款智慧產品要整合攝像頭、音訊、電池等諸多裝置,做到如尋常眼鏡一般輕巧又談何容易?

儘管裝置 “難產”,但蘋果在 AR 軟體層面卻取得不少進展。

2018 年,蘋果在 WWDC 大會上推出 AR 開發平臺 ARKit,開發人員可以使用這套工具開發適用於 iPhone 和 iPad 的 AR 應用程式。

此外,蘋果還發行了多款有趣的 AR 應用程式,既有模擬解剖、工業裝置視覺化的專業軟體,也有探月、打殭屍、和恐龍共舞等新奇體驗小遊戲。

▲醫學 AR 軟體 “人體解剖學圖譜”,有《進擊的巨人》那味兒了

總的來看,儘管蘋果 AR 裝置何時推出仍是未知數,但蘋果在 AR 軟體方面的努力,也讓大家對它的硬體裝置充滿期待。

02.Facebook:早期產品滯銷、奮起直追

Facebook 在 AR/VR 的研發方面也吃了不少苦頭,早期 VR 產品面臨滯銷降價的難題,AR 開發又屢遭技術難關。但功夫不負有心人,Facebook 的消費級 VR 頭顯 Oculus Quest 近些年來獲得不少好評。在 VR 領域尚鮮有人知時,Facebook 總裁馬克 · 扎克伯格就展現出了強烈興趣。在 2017 年的開發者大會上,扎克伯格曾放出豪言:要吸引 10 億 VR 使用者!2014 年,Facebook 斥資 20 億美元收購了 VR 創企 Oculus,而這家公司在創立之初僅眾籌到 240 萬。2016 年以來,Oculus 陸續推出了 PC VR 產品 Oculus Rift、VR 一體機 Oculus Quest 和 Oculus Go 等系列頭顯產品,售價在 200-400 美元不等,約合人民幣 1000-3000 元。

▲FacebookVR 頭顯 Oculus Quest

這些早期產品曾飽受詬病。例如,第一代的 Oculus Rift 售價近 600 美元,加上對電腦顯示卡配置要求很高,而且僅支援 Windows 系統,Oculus 的實際持有成本和它的效能並不對稱。暈動症、功能單一、缺乏優質內容…… 諸多問題限制著虛擬現實的發展,VR 市場一度陷入 “寒冬期”。不過,執著的小扎沒有就此放棄,他發起的 Facebook Reality Labs 近年來不斷創新產品技術,如屏顯技術、眼球追蹤、手指追蹤、面部和身體追蹤技術。2020 年 9 月,Facebook 推出 Oculus Quest 2,這款新品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高通驍龍 XR2 處理器,並提供實驗性的 90Hz 螢幕重新整理率選項,同時螢幕實際畫素相較於上一代產品幾乎有 100% 的提升,引得消費者爭相搶購。但由於 Facebook 社交賬號和 Oculus 裝置繫結,沒有 Facebook 賬戶的使用者無法正常啟用使用裝置,Facebook 公司遭到德國政府的反壟斷調查。同時,Facebook 還針對 Oculus 裝置,推出了一些有趣的 VR 應用,其中就有 2020 年公測的社交應用 Facebook Horizon。在這款應用中,使用者可以自由建立形象,在虛擬世界裡互動閒聊,甚至建造房屋、設計遊戲,這是一個想象力至上的自由世界。Facebook 近些年來還推出了許多 VR 遊戲,比如《孤聲》,玩家在其中扮演高階人工智慧幫助太空新人類解決各類古怪問題。

▲FacebookVR 社交軟體《Facebook Horizon》

距離收購 Oculus 已經過去了 7 年,Facebook 在這段時間裡不僅進行了 VR 的佈局,也在 AR 上下了不少狠功夫。

扎克伯格曾在 2017 年的開發者大會上釋出了一張搞怪自拍,照片中,扎克伯格戴著透藍髮亮的大鬍子,下方配文 “一直在忙 F8 開發者大會,該剃鬍子了”。

▲藍鬍子小扎

這張照片便是 Facebook AR 相機的作品。

目前,Facebook 的 AR 專案主要有兩個,一個代號為 “Orion”,一個代號為 “Stella”。此外,還有一個名為 “Aria”的研究專案,和一個名為 “Agios”的開發專案。

吸取了谷歌眼鏡的失敗教訓,Facebook 選擇和歐洲眼鏡製造業巨頭陸遜梯卡(EssilorLuxottica)合作,設計出更為時尚輕便的眼鏡產品。陸遜梯卡旗下有很多大名鼎鼎的眼鏡品牌,如雷朋、依視路等,同時還為香奈兒、巴寶莉、範思哲等奢侈品牌生產眼鏡配飾。

按照 Facebook 和陸遜梯卡的長期計劃,合作專案 “Stella”和 “Orion”主打的都是消費級產品,其中 “Stella”為智慧眼鏡,形式和閱後即焚社交軟體 Snapchat 開發的 Snap Spectacles 類似,可以用來錄視訊,配合 Facebook 軟體使用,加強並擴充套件社交功能。就在 2021 年 1 月初,有訊息稱,這款眼鏡已經開始交付,並將於年內發售。

“Orion”專案難度相對要大許多,號稱要 “取代智慧手機”。據美媒 CNBC 報道,這款產品原定於 2020 年發售,但因不明原因,預估釋出時間推遲至 2023-2025 年。據稱,縮小產品尺寸有一定困難。

除了以上兩個主要專案,Facebook 還發起了研究專案 “Aria”,幫助開發者蒐集實際穿戴過程中頭部追蹤、眼部追蹤等相關資料,為其他消費級產品鋪平道路。“Agios”則是一個語音助手開發專案,“Orion”和 “Stella”使用者可以使用 “Agios”向智慧眼鏡發出語音指令。

雖然 Facebook 的 AR/VR 之路整體看來並不平坦,但扎克伯克的決心和行動放出了訊號:Facebook AR 指日可待。

03. 谷歌:屢戰屢敗,逐漸深入生產環節

大名鼎鼎的谷歌公司在 AR/VR 開發上卻敗走麥城,在多款軟硬體開發上栽了大跟頭,谷歌眼鏡的失敗經歷曾幾乎成了業界笑柄。

好在近些年,谷歌眼鏡終於找到了適合它應用的場景,多家企業開始藉助谷歌眼鏡的 AR 功能,提高醫療診斷、工業巡檢等環節的工作效率。

1、初代谷歌眼鏡:貴且雞肋的業界笑柄

時間回到 9 年前。2012 年,社交媒體、廣告新聞、期刊雜誌上到處是谷歌眼鏡(Google Glass)鋪天蓋地的廣告,甚至英國王子查理斯都成了這款黑科技產品的 “野生代言人”,《時代》週刊更是將其評選為當年最具創新產品之一。然而,僅僅兩年後,谷歌眼鏡專案就被暫停,並登上美國《技術評論》雜誌的科技界失敗專案榜單。

▲谷歌眼鏡品牌宣傳圖,特別酷

谷歌眼鏡究竟為什麼失敗?第一,價格太貴。谷歌眼鏡售價 1500 美元,幾乎是蘋果手機售價的兩倍。第二,功能雞肋。其號稱能夠錄視訊、導航、上網,但實際體驗起來相差甚遠。據解放日報報道,亮點功能之一——眨眼操控拍照在實際使用時,需要使用者不斷把視線挪到右上方,對焦取景時還需把脖子作為三角架來不斷調整。第三,續航較差。消費者反映,每使用 3-5 小時就需要充電,而且充電長達 1 個多小時,還存在嚴重的發熱問題。第四,設計不合理。谷歌眼鏡的顯示原理是通過一個微型投影儀和半透明稜鏡,將影象投射到右眼視網膜上,稜鏡距離眼睛不過十毫米。這樣一來,右眼不僅要看螢幕,還要看前方,“鬥雞眼”不說,還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和左右眼視力不均問題,帶來安全隱患。

▲實際戴上谷歌眼鏡之後……

第五,配套應用少。谷歌眼鏡的應用生態鏈並不成熟,大多應用都半途而廢。第六,存在隱私問題。谷歌眼鏡自帶攝像頭,可以悄無聲息地進行拍攝,民眾擔心谷歌眼鏡佩戴者會窺探隱私。美國電影協會還曾命令禁止消費者佩戴谷歌眼鏡進入電影院,以防盜版問題。面臨如此之多的 “硬傷”,谷歌眼鏡消費者版本在 2015 年 1 月下線,不過 2017 年上線的企業版谷歌眼鏡仍在更新中,主要運用在物流、製造業等行業,通用航空、美國全國衛生基金會、波音公司、大眾汽車等企業均有使用。2019 年 5 月,谷歌釋出了面向企業的第二代智慧眼鏡產品 Glass Enterprise Edition 2(EE2),並在 2020 年 2 月宣佈開放 EE2 的購買渠道,售價 999 美元起(約合 6994 人民幣)。EE2 採用高通在 2018 年釋出的 XR1 處理器,能進行識物學習、判斷和動作預測等初代谷歌眼鏡所不具備的智慧應用。例如在執行 AR 應用時,AI 系統能通過攝像頭對當前環境進行測繪,從而實現更精準的 AR 畫面顯示。不過,這款產品主要面向企業和開發者,並不適合普通使用者日常使用。過去數年間,DHL 快遞、機械製造商 GE 通用電氣等許多企業已經藉助谷歌眼鏡來遠端檢視內容,提高工作效率。

2、VR 平臺 Daydream:不到三年被棄用

除了谷歌眼鏡之外,谷歌 2016 年推出的 VR 平臺 Daydream 也是一敗塗地,推出不到三年就被棄用。

Daydream 是手機 VR 時代的產物。和獨立式 VR 頭戴不同,手機 VR 並沒有獨立顯示器,需要使用智慧手機開啟相應 VR 程式。在 VR 視訊火爆的那些年,這種模式曾廣受歡迎。

然而,隨著獨立式 VR 頭戴逐漸發展,手機 VR 的弊端逐漸顯露。

一方面,手機執行 Daydream 等 VR 平臺時,需要關停所有後臺軟體,嚴重影響使用者正常使用手機。

另一方面,Daydream 對效能要求很高,執行時發熱巨大。

不論是谷歌眼鏡,還是 Daydream,它們的失敗都有一個共性:那便是忽視使用者體驗。

目前,屢戰屢敗的谷歌在 AR/VR 的硬體開發上已經變得十分審慎,在 Facebook、蘋果熱火朝天地推進硬體專案之時,谷歌僅在軟體方面進行了有限的嘗試,Google Lens、ARCore 就是典型。

Google Lens 的功能很多,但都算不上有新意。此外,國內不少廠商都推出了相似應用,且都做得不錯。

比如,據稱 Google Lens 可以識別植物、動物、地標等 150 億種物品,同時能夠識圖翻譯、識別試題,幫助家長輔導孩子功課。不禁讓人想到微信 “掃一掃”、Baidu 翻譯 APP 的 “識圖翻譯”以及 “作業幫”等教育軟體。

▲Google Lens 進行實況導航

在 AR 方面,Google Lens 可以試妝、試穿,能沉浸式體驗星球大戰,不過後者僅對部分安卓手機開放。

再來看 ARCore,谷歌在 2017 年 8 月推出 ARcore,這是一個供開發者搭建 AR 應用程式的軟體工具平臺,直接對標蘋果的 ARKit,但平臺應用和遊戲遠遠少於蘋果 ARKit。

總的來說,谷歌無疑是 AR 領域的拓荒者,憑藉谷歌眼鏡掀起了 AR 眼鏡的潮流。然而,谷歌產品體驗上存在巨大缺陷,技術方面也不夠成熟,如今在消費級硬體上已經落後友企。不過,谷歌眼鏡企業版業界評價尚可,加上多年來的積累,其整體 VR 實力仍不容小覷。

04. 微軟:產品 “挺硬”,但離量產仍有距離

不同於 Facebook 和蘋果的 AR 專案還停留在前期構想和佈局階段,微軟已經發布了兩款全息 AR 頭顯產品,分別是 HoloLens 1 和 HoloLens 2,同時打造了 Dynamics 365 混合現實應用程式和 Windows Mixed Reality 混合現實平臺,將軟硬體有機整合為一體。

▲2015 年上市的微軟 AR 頭顯 HoloLens 1

微軟的混合現實產品現僅面向企業級使用者和商業使用者,已在醫療、建築、環保、汽車製造、藝術設計等領域得到採用。

所謂 “混合現實(XR)”,其實是增強現實 AR 和虛擬現實 VR 的結合,既有疊加在現實事物上的虛擬資訊,也有完全虛擬的數字畫面,使用者可以通過混合現實技術實現和環境的動態互動。

▲“混合現實”的概念圖(來源:微軟官網)

AR 頭顯 HoloLens 便是微軟在混合現實之路上佈下的一枚重要棋子。

從微軟首次釋出 HoloLens 至今已經過去了 6 年,初代產品飽受詬病的一些問題,如視角受限、畫面畫素低、外形笨重、佩戴體驗不佳、應用生態差、互動不夠自然等,在第二代產品中得到部分解決。

正如下表所示,第二代產品較之初代產品更加輕盈,同時新增記憶海綿製成的額頭墊,佩戴更舒適;視場角更大、螢幕解析度更高,可視性大大提升;CPU 效能有顯著提升,能夠實現更多複雜特效;增加了手勢追蹤、眼球追蹤、虹膜解鎖功能,使用者能夠直接點選全息圖,互動更加自然。

▲微軟 HoloLens 眼鏡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主要引數對比(智東西自制)

此外,第二代產品可以開啟多個視窗,使用者可以同步進行寫郵件、玩遊戲、聊天等多項任務。而且,它還內建有 Dynamic 365 混合現實應用,能和微軟雲平臺 Azure 更好地結合使用。

據悉,微軟有計劃開發一款消費級 AR 產品。但是,從 HoloLens 2 來看,微軟 AR 距離大規模民用仍有距離,眾多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在使用體驗上,HoloLens 2 還是太重了,你能想象把和 iPad 差不多重的東西整天戴頭上嗎?

另外,雖然第二代產品添加了顯示器可上翻設計,近視 / 遠視使用者能在顯示器內疊戴矯正鏡片,但戴兩幅眼鏡的痛苦,我們在看 3D 電影的時候就曾領教過。

▲微軟 HoloLens 2 添加了顯示器可上翻設計

其次,HoloLens 2 價格太貴了。

高盛的研究顯示,HoloLens 的物料成本約為 1500 美元。而相較之下,iPhone 的成本僅為 250 美元,售價為 700 美元。

有分析人士認為,理論上來說,HoloLens 2 若想量產並最終替代智慧手機,其成本至少要降至 250 美元左右,才能在企業盈利的前提下確保有足夠的消費者市場。

最後,HoloLens 2 的應用生態還不夠完善,而且由於架構不同,在一代產品上開發的應用不能直接在二代產品上安裝使用,需要進行遷移。

▲微軟 HoloLens 2 的應用商店

總而言之,受現有技術制約,即便是 AR 硬體相對成熟的微軟,尚且不能推出大眾消費級別的 AR 產品。

不過,我們也能看到,微軟 HoloLens 系列產品所代表的全息投影、混合現實理念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一旦走入千家萬戶,有可能將徹底改變我們和環境互動的方式。

05. 亞馬遜:低調佈局、表現平平

為了提升銷售、倉儲、物流方面的效率,亞馬遜也加入了 AR 的開發大軍。不過,相較於其他四大公司的轟轟烈烈,亞馬遜在 AR 領域表現相對平淡,硬體產品乏善可陳,軟體方面也無大的突破。

硬體方面,亞馬遜雖然沒有自主研發 AR/VR 頭顯,但是也推出或投資了幾款輕巧的智慧眼鏡,包括 Echo Frames 和 North Focals。

比如去年 11 月,亞馬遜推出了第二代 Echo Frames,售價 249.99 美元,約合人民幣 1635 元,不過僅有受邀客戶能夠購買。

這款亞馬遜自研的智慧眼鏡僅重 30 餘克,外觀和佩戴感受都與尋常眼鏡差異不大,同時還能夠搭配矯正鏡片,方便視力不佳的使用者使用。使用者既可以通過專用的 Alexa 軟體,發起語音指令,也可以直接滑動觸控板,進行檢視、回覆訊息等操作。

除了 Echo Frames,亞馬遜還投資了一家名叫 North 的初創公司。這家公司在 2018 年 10 月釋出了一款名為 “North Focals”的智慧眼鏡。不同於笨重的頭顯,這款智慧眼鏡相當輕巧,和 Echo Frames 的功能類似,能進行一些簡單的語音操控、訊息收發。

▲智慧眼鏡 North Focals 產品圖

不過,由於採用線下銷售模式、且線下門店全球僅有兩家,售價接近 7000 人民幣的 North Focals 也沒有激盪起什麼水花。此外,谷歌去年收購了 North,中止了第二代產品的開發計劃。

亞馬遜在 2018 年還曾斬獲一項 AR 眼鏡專利,名為 “提高效率的增強現實使用者互動頁面(Augmented Reality User interface facilitating fulfillment)”,據悉這款眼鏡可以協助員工在亞馬遜配送中心準確定位貨物位置,提高揀貨、找貨效率。

軟體方面,亞馬遜在 2017 年曾宣佈推出名為 “Amazon Sumerian”的免費開發平臺,供開發者在其網頁上建立 VR、AR、3D 應用,並直接執行 VR 和 AR 應用程式。據悉,Sumerian 平臺支援大多主流裝置,如 Daydream、HTC Vive、Oculus Rift,以及 iOS 移動裝置。

此外,亞馬遜還打造了一款名為 “AR View”的 AR 購物工具,使用者可以使用這款工具試妝、試穿等,還有一款名為 “Room Decorator”的類似軟體,可以用來模擬傢俱的陳設效果,如果滿意,便可直接在亞馬遜上下單。

▲亞馬遜 AR 購物工具 “AR View”模擬傢俱擺放效果

儘管亞馬遜總體表現並不搶眼,但它畢竟是全球規模數一數二的電商平臺,加上其雲服務平臺亞馬遜 AWS,亞馬遜的市場潛力不容小覷。

06. 結語:AR 市場前景廣闊 技術發展需時間

不管是 Facebook 的扎克伯格,還是微軟的納德拉,都相信 AR 會成為繼智慧手機之後的下一個革命性裝置。此外,在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通過 AR 頭顯來進行員工培訓、技術研發。

AR 背後一些核心技術,如 SLAM(同步定位和地圖構建)、全息投影技術、三維顯示技術等,能夠讓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為現實。

比如,在你看演唱會的時候,眼鏡顯示屏可以實時顯示歌詞和歌手資訊;在你外出踏青的時候,全息投影中出現植物、動物的相關知識;在你看恐怖片的時候,《午夜凶鈴》裡的貞子 “真的”從電視機裡爬了出來……

隨著 5G 的加速部署,AR 所需的低時延、高網速也不再是難題。未來,AR 將大有作為。

然而,高成本、低續航、視野有限、裝置太重等問題,橫亙在消費級 AR 裝置奔向市場的加速道上。調研機構 Insider Intelligence 稱,由於缺乏價格合適的創新裝置,2021 年 AR/VR 全球市場發展將受限。

儘管 AR 不會明天就來,但是隻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讓相關技術充分發育成熟,AR 將開啟下一個科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