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問了 158 個問題後,科學家首次發現做夢也能答對數學題

問了 158 個問題後,科學家首次發現做夢也能答對數學題

我們的一生,睡覺佔了近三分之一時間。

對於多數哺乳動物來講,睡眠有兩種狀態:

一是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根據腦電波的不同,這一階段可細分為淺睡眠階段(約佔總睡眠時間的 50%)、深睡眠階段(約佔總睡眠時間的 25%)。

二是快速眼動睡眠(REM),這一階段眼睛會快速轉動,腦電波也更像是清醒時的狀態,頻率會變快、振幅會變低。

更重要的是,資料表明,每個人平均每晚要做 5 個夢,均發生於這一階段,一直以來 REM 和夢境之間的關係,也是各國科學家們研究的一大重點領域。

此前,科學家們就從 REM 階段入手,解決了常人的諸多困惑,如:

  • 醒來後經常忘記做了什麼夢,是因為在 REM 階段,一種叫做「黑色素聚集激素」的物質被啟用,會對記憶產生抑制。

  • 清醒地知道自己正在做夢,甚至還能控制 “劇情”發展,這常出現在做夢者清醒後再入睡的情況下,短暫清醒能讓人重新進入 REM 時增加大腦中相關關鍵區域的皮質啟用;其實要「控夢」還有一種方法,即在清醒後問自己是否做夢了,當這個習慣形成後,做夢者就能更容易地意識到自己在夢裡。

編輯一下子想起在電影《盜夢空間》中,一個人是否在夢中,要通過旋轉陀螺來判斷:清醒時,陀螺總會停下來;要是在夢境裡,陀螺將永遠旋轉。

實際上科學總是那麼迷人,《盜夢空間》的情節正在實驗室中一點點實現——最新的一項夢境研究中,科學家們甚至首次實現了做夢者和他人實時對話!

什麼是「清醒夢」?

2021 年 2 月 18 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論文題為Real-time dialogue between experimenters and dreamers during REM sleep(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實驗者和做夢者之間的實時對話)。

論文介紹,關於夢境科學家們尚沒有充分的解釋,夢境易被扭曲和遺忘,也給相關的神經科學研究提出了挑戰。

基於這一大背景,科學家們嘗試進行了一項實驗,讓處於清醒夢中的人感知別人提出的問題,再使用電生理訊號給出答案。

這裡,我們先來詳細瞭解一下什麼是「清醒夢」。

清醒夢(Lucid Dreaming),顧名思義就是做夢者能夠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夢,是一種於睡眠狀態中保持意識清醒的奇特生理現象。

這一概念最早由荷蘭一位名叫Frederick Van Eeden 的醫生、作家、精神病學家提出。

1880 年,20 歲的 Frederick Van Eeden在阿姆斯特丹學醫,在那裡他追求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並開始寫詩。

1898 年 1 月 20 日 - 1912 年 12 月 26 日,他做了一件事情,將所有他認為重要的夢記在日記中,並進行研究。

根據資料,Frederick Van Eeden 將他經歷過的夢分為七類,而清醒夢就是其中第七種——維基百科顯示,那段時間他曾做了 352 個清醒夢。

Frederick Van Eeden 曾表示:

第七種夢是最有趣的、觀察最認真的,也是最值得研究的。

直至 1913 年,他創造了 “清醒夢”一詞。

實際上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也曾在其心理學理論著作《夢的解析》中對清醒夢作了解釋:

潛意識的強念力再現,即大腦對某些事物擁有執念的時候,夢境會從無意識混沌狀態變成半意識狀態。

如今,這個詞已成為夢境文學和研究中的經典術語。

據瞭解到,一般情況下,人們會高度接受夢中自己的經歷,往往缺乏批判性的評價,一般並不會意識到這些經歷只不過是一場夢,但清醒夢卻不一樣——做夢者做清醒夢時有著難以捉摸的洞察力。

但眾所周知,清醒夢是一種罕見的現象,且清醒夢很少能被隨意喚醒,因此科學家們很難在實驗室中以可靠的方式 “捕捉”清醒夢。

關於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實驗,科學家們表示:

我們不想等著做夢者清醒後再告訴我們夢的內容,而是試圖獲得證據,證明在他們正在做夢的時候和他們對話也是有可能的。我們的實驗目標類似於找到一種與身處另一個世界的宇航員交談的方式,當然他所在的世界完全是基於儲存在大腦中的記憶而虛構的。

夢中回答外界提問

醫學上,有一種腦電圖可用於睡眠和夢境研究及抑鬱症、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診斷,即多導睡眠圖(Polysomnography,PSG)又稱睡眠腦電圖。

其工作原理大致為:通過生物電或感測獲取生物訊號,經前置放大輸出為電訊號,生成圖形以供醫生分析。

在此次研究中,來自法國、德國、荷蘭和美國的四個獨立科學團隊科學家們就利用多導睡眠圖,在 36 名受試者身上進行了多次雙向溝通演示。

據悉,受試者中的一些人之前很少做過所謂的清醒夢、有些人經常做清醒夢,其中還有一位嗜睡症(narcolepsy)患者經常做清醒夢。

如下圖所示,科學家們進行了多種通訊方式的嘗試。

下圖的資料來自一位 19 歲的美國受試者,他表示此前只經歷過兩次清醒夢。

某個白天,在大約 90 分鐘的小憩中,於 REM 的開始階段,研究人員問他:

8 減 6 等於幾?

在之後的 3 秒內,他用兩次左右眼運動(LRLR)做出響應,表示答案是 2。

隨後科學家們又重複了一遍這個問題,他又給出了正確答案。

下圖的資料來自一位 35 歲的德國受試者,他此前經常會做清醒夢。

在一次夜間的 REM 睡眠過程中,研究人員對他進行了由交替的顏色組成的視覺刺激,恰好對應於摩斯密碼的數學問題:

4 減 0 等於幾?

這位受試者用左右眼動作(LRLRLRLR)給出了正確答案——不過在醒來後對夢境的描述中,他堅持說自己聽到的是 “4 加 0 等於幾”。

下圖的資料來自一位 20 歲的法國受試者,他此前經常會做清醒夢,且患有發作性睡病(narcolepsy,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礙)。

同樣是在一次白天的小憩中,等他進入 REM 狀態後,科學家們問了一個是 / 否的問題,他通過面部肌肉收縮做出了正確回答。

最後這張圖來自一位 26 歲的荷蘭受試者。

在 134 分鐘的午睡中,她受到了聽覺和視覺暗示,最後回答正確兩個問題、回答錯誤三個問題。

總的來說,科學家們注意到,即便是在 REM 階段,被試也能表現出包括對新資訊的真實感知分析、工作記憶資訊的維持、簡單的數字計算和表達意志性回答等在內的多種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回答方式主要是:獨特的眼球運動、選擇性的面部肌肉收縮。

根據論文,在 158 次與做夢者的交流中,正確回答問題的次數為 29(有6 個被試 29 次正確回答了問題),佔比約 18.4%;錯誤回答次數佔比約 3.2%,不過最常見的結果還是對提問缺乏反應,佔比約 60.1%。

科學家們通過反覆觀察,最終證明了夢的現象學和認知特徵可被實時詢問。

無疑,證明「夢中實時互動」的可行性將是推動夢境研究進展的一大步。正如論文中所說的那樣:

在未來,這一相對來說未被探索的交流渠道或許可以實現多種實際應用,併為夢的探索提供一種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