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科技公司集體進軍養豬,底層邏輯是什麼

科技公司集體進軍養豬,底層邏輯是什麼

要致富,少生孩子多養豬。人們沒有想到,這句農村經典刷牆語錄,現在成了科技公司的「座右銘」。

今年 2 月中旬,華為機器視覺總裁段愛國在微博上透露,華為智慧養豬解決方案即將公佈。不少外媒跟進了這一訊息,認為華為正試圖通過多元化佈局,以獲得長期回報。隨著後續更多資訊的披露,華為智慧養豬解決方案的細節漸漸浮出水面。段愛國在好望雲服務釋出會上補充,華為並不是養豬,而是賦能農業企業養好豬

確切地講,華為智慧養豬解決方案是一個 AI 人工智慧專案,通過豬臉識別檢測個體豬的體重、飲食、運動等日常狀態。此外,還涉及儀表盤監控、大資料分析、數字化管理、全感知監控等一系列數字化、雲服務的產業升級。

華為絕不是第一個「進豬圈」的巨頭。

過去幾年間,網易、阿里巴巴、京東、萬科、碧桂園、恆大都盯上了養豬行業。儘管,它們來自 ICT、網際網路、房地產不同行業,卻都因養豬事業有了共同交集。「不好好讀書,回家養豬」在今天可能需要反向解讀,好好讀書才能有機會科學養豬。養豬究竟有多香,讓大廠不惜跨界爭相佈局,而不是牛羊禽類養殖?

「二師兄」的吸引力

中國是豬肉消費大國,同時擁有最大的豬肉養殖業,產量佔據全球產業幾乎一半。

中國人好食豬肉歷史久遠,7000 多年前,豬就已被中國人馴化,1929 年一項人類調查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人的肉類熱量攝入 70% 來自豬肉。而根據現有網路公開資料統計,中國的年豬肉消費量約為 5400 萬噸,預計一年缺口達 800 萬 - 1000 萬噸,百萬噸的冷凍豬肉儲備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缺口,只能通過進口來彌補。

尤其在非洲豬瘟傳染病大流行時,豬肉供應緊缺表現更為明顯。

非洲豬瘟流行近百年,不斷變異,致死率 100%,一直沒有有效疫苗,病毒最長可在環境中或者加工後的肉中存活數月。而非洲豬瘟自 2018 年進入中國後,斷斷續續爆發,數億頭豬被撲殺。2020 年年初,非洲豬瘟疫情在全球近 20 個國家再度爆發,截至當年 4 月底,全球感染非洲豬瘟的豬的數量已超過 2019 年全年水平。

給消費者帶來的直接衝擊,就是豬肉價格不斷上漲。比如,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0 年年初我國豬肉價格漲幅超 100%,全年漲幅接近 50%。不少民眾感嘆豬肉價格太貴,失去「豬肉自由」。

2019 年起,國家從政策方面鼓勵生豬養殖,加大包括養殖基礎設施、貸款貼息、保險、補助補貼等方面的扶持。2020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了《關於支援民營企業發展生豬生產及相關產業的實施意見》,鼓勵民營企業擴大生豬生產、產業轉型,提升發展質量與效益。

布瑞克農業大資料研究總監林國發告訴極客公園(ID:geekpark),工業、商業、服務業市場開發紅利期已過,必然會向其他行業轉移。農業順應國家大戰略基調,同時單位產值、毛利率比較高。生豬養殖又是近兩年的熱門,巨頭湧向生豬養殖在情理之中。

新華社曾報道山東濟南養殖戶自繁自養一頭豬利潤約為 2500 元,相當於五瓶 53° 茅臺迎賓酒,利潤非常可觀。與其他行業相比,生豬養殖毛利率與房地產行業旗鼓相當,2019 年,中國頭部生豬養殖企業溫氏集團、新希望、牧原股份生豬毛利率在 22%-38% 之間,甚至高於房地產公司萬科、恆大 27% 左右的毛利率。

此外,全球趨勢來看,超 90% 的養殖發生在工業化農場中,而非零散的小型農場,中國有近 67% 的豬肉養殖由大公司主導。大型工業化養殖場通過技術手段降低成本、提升 PSY(繁殖率)符合工業走向智慧化、自動化的必然發展路徑。

由大型農場掀起的數字化浪潮正在變革養殖產業,未來傳統養殖場將更像一座智慧手機制造廠,或成為一家資料公司。

大廠幫你實現豬肉自由?

三年前,英國知識共享平臺養豬場曾經統計了九種可能改變生豬養殖的數字技術。包括 AI 人工智慧技術,監控生豬飼料、飲水量、運動量,以及豬是否存在咬尾症狀;機器人技術,全天候工作檢查豬舍安全、生產水平;感測器檢測環境溫度、溼度、氨含量;物聯網 IoT 連線所有裝置,傳輸資料;區塊鏈實現安全追溯,改進支付系統,此外還有無人機、3D 列印、AR/VR 等技術。

華為、網易、阿里巴巴、京東、萬科等大廠們提供的技術也大致在此範疇之內,但不同廠商養豬思路有明顯差異。

網易運用網際網路思維與現代化管理養豬;萬科、碧桂園、恆大地產公司則通過收購股份、投資建養殖場養豬;華為、京東、阿里巴巴在內的網際網路公司不養豬,更多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賦能生豬養殖價值鏈。

2009 年,網易進入生豬養殖業,無菌、封閉化管理,通過特別定製的豬糧配方,在早中晚不同時段給豬播放專屬音樂,改變豬新陳代謝、皮質醇水平,提升豬肉品質。再結合電商平臺、線下零售渠道實現閉環。

2018 年京東、阿里巴巴跟進生豬養殖趨勢。京東利用神農大腦 AI、神農物聯網裝置 IoT、神農系統 SaaS、3D 攝像頭、巡檢和飼餵機器人在內的一體化技術解決方案。豬臉識別備註每頭豬資訊,將日常監測資訊實時回傳至神農大腦 AI 平臺,控制飼養節奏,對症下藥。

阿里巴巴底層技術與京東類似。針對不同生豬養殖方式採取不同識別方式,一豬一欄採用豬欄對應,建立唯一 ID,群養模式下采用類似 QR 碼的刺青編碼。經過視訊影象技術分析後,把生豬運動、進食、軌跡資料傳入阿里雲 ET 大腦進行分析,檢測、判斷出豬處於正常、疾病,還是發情狀態,做出決策預警。

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往往是必要的。

豬的體質比較嬌貴,受環境影響大,會因供水量、生活環境的微小變化而生病。需要人工定時巡視、干預。尤其是育種環節,費時費力,考驗人工眼力,直接影響養殖場生產水平、經濟效益。

「以往生豬養殖場依賴人工巡視,巡視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噪音,豬要想長得快,就要儘量減少對豬群的騷擾,增加它們的睡眠時間。」林國發對極客公園提及生豬養殖過程中的生物學特性。另外,最近幾年,人力成本不斷攀升,對於出欄數(作為商品賣到市場上的動物數量)達百萬、千萬的大型養殖場來說,人力成本支出巨大,必然通過自動化、數字化降低成本。

「養殖場數字化的本質是物聯網和大資料。一般規模的養殖場產值足夠高,加上政府政策扶持產生的轉移支付,數字化產生的成本可以抵消。特別是真正規模化生產後,成本將降得更低。華為、阿里巴巴等大廠優勢在於藉由技術載體,推進國內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養殖產業升級。」林國發說。

豬肉的巨大需求推動了 AI、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技術又推動豬肉巨大的產值,滿足市場供應。未來豬肉自由可能只能通過大廠們的創新技術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