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特斯拉崛起引發電動車企扎堆 SPAC,另一場 “網際網路泡沫”悄然興起

特斯拉崛起引發電動車企扎堆 SPAC,另一場 “網際網路泡沫”悄然興起

北京時間 3 月 16 日訊息,據國外媒體報道,隨著特斯拉的崛起,電動汽車新創公司紛紛通過 SPAC 反向收購的方式借殼上市。儘管汽車行業距離完全電動化還需數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但電動汽車以及自動駕駛汽車類股一路飆升,另一場類似於當初網際網路泡沫的股市危機正在悄然成形,SPAC 投資者更傾向於投機,以期發掘 “下一個特斯拉”。

擠泡沫?特斯拉市值短短一個月蒸發 2770 億美元

特斯拉股價在 2020 年飆漲 743%,尤其是在納入標普 500 指數這一利好訊息的推動下,特斯拉股價一路高漲不下。然而,自今年 1 月 26 日達到峰值以來,該股一度呈斷崖式下跌,僅 3 月 8 日當天跌幅就達到 5.84%,並在短短一個月內累計下跌 34%,市值縮水約 2770 億美元。該股目前已止跌回彈,截至週一,特斯拉的市值已基本恢復至去年年底的水平。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等中國競爭對手的股價雖然仍低於去年同期,但也已從低點反彈。

電動汽車炒作的兩個警示案例

Nikola 和即將上市的 Lucid 股價暴跌凸顯出這些初創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提醒投資者需要謹慎以待。

Nikola 是最早通過 SPAC 反向收購方式的電動汽車製造商之一。該公司一經上市即吸引了大批投資者,把股價推得很高,但空頭興登堡研究公司 (Hindenburg Research)戳破了這個泡沫。去年 9 月,興登堡發表了一份詳細得報告,稱 Nikola 是一個 “錯綜複雜的騙局”,並指出該公司所謂的氫燃料電池卡車自由馳騁的視訊也是偽造的,實際上這輛卡車從山上緩慢滑行下來,並不是依靠自己的動力執行。訊息曝光後,該公司股價一度暴跌,目前位於 15.85 美元附近,而在去年 7 月該股曾攀至 66 美元的最高水平。

與 Nikola 不同,Lucid 被視為特斯拉公認的潛在競爭對手。該公司由特斯拉 Model S 首席工程師彼得 · 羅林森 (Peter Rawlinson)創立,計劃在今年推出一款豪華電動轎車,此外還有一款電動 SUV 也在開發之中。今年 1 月有訊息稱,Lucid 即將通過反向收購的方式借殼上市。此後,隨著投機者的湧入,其 SPAC 股價飆升至不合理的水平。到今年 2 月底合併計劃正式宣佈時,由於估值遠低於投資者的預期,導致該股暴跌。

EV 企業扎堆 SPAC 正醞釀另一場 “網際網路泡沫”

就像曾經的鬱金香熱潮和網際網路泡沫一樣,如今的電動汽車炒作也值得深思。在當初的鬱金香熱潮和網際網路泡沫期間,新的和相對不知名的產品被引入,價格達到了驚人的水平,但基於潛在需求的炒作具有不可持續性。許多公司最終都倒閉了,但仍有一些公司倖存下來並發展壯大,比如亞馬遜,後者的市值目前已飆升至令人難以置信的 1.6 萬億美元。隨著全球汽車行業正經歷類似的鉅變,投資者正指望出現類似的機會,尋找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 “亞馬遜”或者說 “特斯拉”。

EV 新創企業也希望抓住這樣的機會。來自 Dealogic 的資料顯示,僅 2021 年 1 月份就有 90 家 SPAC 申請上市。雖然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表示計劃專注於電動汽車或電池,但大部分公司並未確定收購的目標行業或市場,而是盯準可持續行業,譬如廣泛的能源轉型或能夠實現關鍵減排目標的行業。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電動汽車目前僅佔全球汽車市場份額的 2% 左右。業內對未來預期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有機構表示,到 2030 年,全球 EV 銷量將佔到總銷量的 10% 至 20%,而最樂觀的預測則高達三分之二。於是,在特斯拉去年股價大漲的帶動下,市場再次瘋狂押注於未經驗證或處於早期階段的技術。

根據 IPO 追蹤機構 Renaissance Capital 最新研究結果,2020 年共有 15 家 EV 公司通過反向收購借殼上市,但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都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營收很低甚至完沒有實現營收,也看不到利潤。像 Nikola、Lucid 或費斯克等公司雖然沒有生產出一輛電動汽車,也沒有獲得任何營收,但它們的市值已經飆升,並且還承諾在短時間內獲得鉅額營收。這些股票的交易不是基於利潤或營收,而是純粹的投機,投資者尋找下一個 “特斯拉”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這場泡沫。(作者 / 良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