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張圖表看透全球晶片製造格局:臺灣份額過半,大陸急追猛趕
3 月 16 日訊息,臺灣如何牽制全球晶片?今日,美媒用兩張圖表,展示世界各地對臺灣半導體的依賴程度。
從計算機、智慧手機到汽車制動感測器…… 各種電子裝置都離不開晶片,而在關鍵的晶片製造環節,中國臺灣及大陸正發揮不容小覷的影響力。
圖表 1:晶片製造三大陣地,中國臺灣獨佔 6 成市場
臺北研究機構 TrendForce 資料顯示,2020 年,中國臺灣地區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中市佔率高於 60%,遠超佔比 18% 的第二名韓國。
▲ 2020 年中國臺灣地區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中市佔率高於 60%(資料來源 - TrendForce)
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中,龍頭臺積電、第三名聯電、第七名力積電總部均位於臺灣,總部位於馬六甲海峽的第八名 VIS 亦在臺灣擁有生產基地。
其中,僅臺積電一家的全球市場份額就高達 54%。
可以看到,中國臺灣之所以在全球晶片產業鏈中佔據的重要戰略位置,與臺積電在市場份額、技術先程序度等方面的領先息息相關。
蘋果、華為、高通、英偉達、AMD、聯發科等知名晶片設計企業,都是臺積電的客戶。
中國大陸市佔率為 6%,其中,中芯國際一家就貢獻了 5% 的市場份額。
圖表 2:臺積電一騎絕塵,營收難逢敵手
TrendForce 預測,2021 年 Q1 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的總營收有望同比增加 20%。
從 2020 年 Q1、2021 年 Q1 全球頂尖晶片晶圓廠的營收來看,臺積電的贏面相當明顯。
▲ 2020 Q1 及 2021 Q1 營收預測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圖源 - CNBC,資料來源 - TrendForce)
前十大晶圓代工廠中,臺積電在 2021 年 Q1 營收有望達到 129.1 億新臺幣,比其他 9 家的營收總和還多,超過第二名三星的 3 倍。
不僅如此,臺積電與三星在 Q1 的營收差距也進一步拉大。
臺積電 2021 年 Q1 營收有望同比增長 25%,第二名三星 Q1 營收則有望同比增長 11%。
而臺積電 2021 年 Q1 營收預計大幅增長的原因,與 2020 年以來的晶圓產能缺貨潮,以及 5G、高效能運算、汽車等終端市場對晶片需求旺盛有關。
從 2020 年至今,晶片產能短缺對諸多下游應用市場造成影響,數家汽車製造商因此減產、停產,多國政府向中國臺灣地區發去求援訊號。
在此背景下,產能十分搶手的臺積電表態稱,如果能夠增加產能,將會優先生產汽車晶片
超強市場表現背後,是先進技術實力雄厚
在臺積電市佔率遙遙領先的背後,“強者恆強、贏家通吃”的定律在晶片製造市場展現得盡致淋漓。
臺積電的一大優勢,在於技術先程序度。
目前,臺積電與三星是全球範圍內唯二能夠量產 5nm 製程晶片的廠商。但從整合度來看,臺積電 5nm 製程技術密度高於三星。
此外臺積電已經開始對 3nm 製程工藝進行佈局,預計於 2022 年進行投產。
而三星的 3nm GAA 工藝已在研發中,同樣預計在 2022 年投入量產。
▲ 全球先進製程技術密度對比
除了三星外,放眼望向整個晶圓代工市場,當下很難再找到,能威脅到臺積電地位的對手。
中芯國際 7nm 研發已完成,有望追趕臺積電
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第一大晶圓代工玩家,最新全球市場排名第五。
排在它前面的 4 家代工商中,聯電、格芯均已放棄先進製程的研發,唯有臺積電和三星仍角逐 7nm 及更小製程的晶片製造市場。另一家位於先進製程賽道的英特爾,則鮮少從事晶片代工業務。
這樣看來,仍計劃佈局先進製程的玩家中,中芯國際是最有希望 “攪局”的黑馬。
根據此前報道,中芯國際在 14nm 工藝的良品率已經達到 95%,可以說與臺積電的良品率持平。另據業界人士透露,中芯國際目前已完成 7nm 製程開發。
但考慮到工藝成熟仍需耗費時間,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生產 5nm 晶片所需的 EUV 光刻機遲遲未到位,中芯國際要想在先進製程市場佔據一席之地,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臺積電佔據著主導地位。在高階市場,它沒有太多的競爭對手。”市場分析機構 Gavekal 的技術分析師 Dan Wang 說,“中芯國際的模式可能需要過一段時間才能發揮作用。但從目前來看,它可能確實是一家非常賺錢的公司。”
結語
臺灣晶圓代工重鎮地位難撼動通過拆解全球各個國家與地區、全球排名前列的晶圓代工玩家營收資料,不難得出臺灣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的原因:作為晶圓代工領先企業臺積電、聯電等企業的大本營,中國臺灣地區在晶圓產能、技術先程序度方面均有深厚積累。
儘管從 2020 年起,為規避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缺芯潮等種種不利因素影響,許多國家與地區紛紛推出晶圓製造能力提振計劃,但短期內將無法改變臺灣作為全球晶圓代工中心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