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評測室】ROG 幻 13 全家桶體驗評測:降維打擊,輕薄全能
提筆之前,我激動了好久。已經很久沒有一款膝上型電腦,能讓水水如此興奮了。在我這個臭打遊戲的眼中,輕薄本一直都是 “中庸無趣”的定位,縱使是去年橫空殺出的黑馬——搭載 M1 新品的 MacBook,也只是讓我從生產力的角度驚訝了一會兒。
幻 13 的出現,給那些喝著枸杞菊花茶欺騙自己,不願背健身器材出差的年輕人,開出了一個無法抗拒的換機理由——「便宜又全能」,8499 元的起步價冠以 ROG 的品牌和 Logo,四捨五入就跟白送一樣。當然,ROG 幻 13 最大的魅力,還是它在形態上抓住遊戲群體的獨特創新,一個真正兼顧了遊戲、生產力、便攜屬性以及多場景需求的二合一輕薄全能本。
外觀與設計
為了便於各位理解接下來的內容,我這裡先放上 ROG 幻 13 的配置:
處理器:AMD 銳龍 9 5980HS/銳龍 7 5800HS,8 核心 16 執行緒,預設 TDP 35W,手動最高 45W;
顯示卡:內建 NVIDIA GeForce GTX1650,4GB GDDR5 視訊記憶體;可選配 ROG XG 外接顯示卡擴充套件塢,包含 150W 功耗 NVIDIA GeForce RTX3080 顯示卡和 280W 電源;
記憶體:16GB LPDDR4x 4266MHz,雙通道;
硬碟:1TB PCIe M.2 SSD,TLC 顆粒;
電池:62Wh,100W PD 快充電源介面卡;
其他:Wi-Fi 6、藍芽 5.1、ROG Boost、Dynamic Boost、360 度翻轉觸控屏、側邊指紋識別,電容手寫筆支援。
ROG 幻 13 作為 ROG 高階產品線中的新成員,包裝也煥然一新。純黑的扁長形盒子,乍一看還以為是哪個機械鍵盤的包裝。盒子上面的圖案,暗示出幻 13 的 3 個設計細節,分別是鏡面金屬銘牌、斜切分割線和其獨有的流體引力波紋理設計,連包裝上的 ROG Logo,都是引力波錯位視覺形成的。
內部的配件倒是十分簡單,只有一本說明書和一個 USB-C 介面、100W PD 協議的小巧介面卡。
輕薄是幻 13 的第一個特點,輕約 1.3kg、薄至 15.8mm,捧在手裡就像是一本書。不過,你拿上手的第一印象除了輕薄之外,還有堅固。得益於 ROG 這次獨特的 “引力波”設計,幻 13 的鎂鋁合金金屬機身,不僅更有質感和層次感,也更加的堅固防滑,而且不易沾染指紋,可謂是一舉多得。
左側底部的鏡面金屬銘牌,配合一道道斜切設計的引力波,展現出非對稱美學的獨特氣質。我相信,這樣的設計對於純黑黨來說,真的非常有吸引力。
為了放大設計上的精緻與小巧,幻 13 的鉸鏈處理的比較 “Mini”,機身邊緣的倒角也做得圓潤但不張揚。在掀起螢幕的那一刻,能感受到那種恰到好處的阻尼感,以及單手開合的輕鬆愜意。
你可別小看這兩個鉸鏈,它們是幻 13 多面形態的核心。實際上幻 13 依舊保留了 ROG 經典的 ErgoLift 轉軸設計,在掀開螢幕時能夠墊起一部分 C、D 面的機身。不過,由於鉸鏈支援 360 度翻轉,使得這個特性反而沒有那麼的重要了。
在 360 度 ErgoLift 轉軸設計的加持下,ROG 幻 13 一共具有 4 種不同的使用形態,即常規的筆記本形態,翻轉後倒立在桌面上的 “帳篷”形態,翻轉折疊後的平板形態以及連線專屬外接顯示卡擴充套件塢的滿血效能形態。我們一樣樣來分析。
其實,很多已經發售的二合一裝置,都能做到幻 13 的前三個形態。但幾乎所有的輕薄本在裝置變形方面的努力,都是奔著輕度生產力的,唯獨幻 13 是兼顧了輕辦公和遊戲娛樂,甚至還有散熱。這其中共同發揮作用的,除了前面提到的鉸鏈,還有螢幕和散熱設計。第一個常規筆記本形態不用我多說,它肯定也必須要有,畢竟大部分的場景中使用者還是通過常規形態去使用的。
而在聊第二個形態前,水水要先說說幻 13 的散熱。ROG 幻 13 搭載了擁有雙絕塵風扇、超薄散熱片、三出風口、四熱管設計的冰川散熱架構。其中超薄散熱片可以增加風阻,增大散熱面積,LCP 材質、84 片扇葉風扇,可以讓風量增加 15%,自帶除塵通道,減少風扇內部異物和汙物堆積;幻 13 甚至還用上了暴力熊液態金屬導熱,相比標準矽脂最高可降低 10 度 CPU 溫度。這完全就是遊戲本的待遇,畢竟從文章開頭的硬體配置上,大家已經能夠感受到幻 13 蘊藏的效能潛力。
接下來的內容非常關鍵,由於在常規筆記本形態下,C、D 面背部的 2 個出風口會被螢幕面遮擋一部分,熱空氣也會直吹螢幕,散熱會受到一些影響,在持續高負載的遊戲中,保持穩定、滿血的效能輸出也會有所掣肘。於是 ROG 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設計,當你將幻 13 的螢幕翻轉過來,並像帳篷一樣立在桌面上時,C、D 面背部的出風口和 D 面的進風口一下子就獲得了最大的進氣和出風量,機身溫度最高可降低 8 度,同時使用者可以外接手柄,讓自己距離螢幕更近,視覺上更加沉浸,這意味著幻 13 的帳篷狀態,才是開啟滿血效能釋放的開關,所以買到幻 13 的小夥伴,回去以後千萬別傻乎乎的用常規筆記本形態肝 3A 大作哦。
第三個形態是將幻 13 翻轉 360 度以後摺疊成平板形態,這種形態下使用者一般都是豎屏手持狀態,此時系統會彈出提示窗詢問是否進入平板模式,確認啟用平板模式後,應用會以 Metro UI 的形式呈現在桌面上。由於幻 13 的螢幕支援多點觸控,所以在螢幕上點按滑動等操作都比較流暢自然。平板模式比較適合一些專業性較強或特殊的辦公場合,比如手繪、文件、操作、演講演示,甚至躺在床上玩一些輕度文字互動類遊戲、追劇等等。同時幻 13 也支援觸控筆的精準點按、書寫操作,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有一支微軟的 Surface Pen,會發現它在幻 13 上的書寫體驗比 Surface Pro 還要好,據說幻 13 螢幕的觸控技術採用了微軟同款的 N-Trig,再加上 120Hz 的高重新整理率,書寫延遲低了不少,牛頭人狂喜。
第四種形態也是幻 13 的終極形態,也就是外接內建 RTX3080 顯示卡的 ROG XG 擴充套件塢後的遊戲形態,不過由於這一代幻系列不支援獨顯直連,所以再外接一臺顯示器才是幻 13 真正的完全體。
幻 13 的這套外接顯示卡方案與目前主流的顯示卡外接很不一樣。首先,不少主流顯示卡外接方案都是基於雷電 3 介面的,理論上會造成一部分效能損失,無法 100% 發揮外接顯示卡的效能。
但幻 13 的機身左側單獨定製了一個特殊的 PCIe 3.0x8 介面,在連線外接顯示卡時最高傳輸頻寬可達 63Gb/s,完全不會損失效能。這個特殊介面的插頭上,有一個防呆開關,只要撥到閉鎖一檔,介面就會被鎖死,不用擔心操作不當導致介面脫落。
而且每次連線和斷開,需要通過工作列圖示狀態列中的確認程式進行操作,起到雙重防護的作用。
這個 ROG XG 外接顯示卡塢也是專門定製的。除了介面不同之外,它與傳統外接顯示卡塢最大的區別就是體積和重量,整機只有 1KG 的重量和一本書的大小。它的內部還集成了一塊 150W 功耗的滿血版 RTX3080 移動 GPU、280W 的獨立電源以及顯示卡散熱風扇,這樣不僅可以確保顯示卡的獨立供電和滿血發揮,也無需考慮幻 13 在 RTX3080 顯示卡高負載下的散熱壓力。
另外,這款顯示卡擴充套件塢的側邊還配備了 7 個擴充套件介面以及 1 個 SD 卡槽,以緩解幻 13 本體介面較少的問題。至於接上擴充套件塢後幻 13 的效能表現如何,水水在後面會具體分析。
這 4 種形態奠定了幻 13 全能輕薄本的定位,讓使用者在各種場景中能夠以最佳的裝置形態,達到最高效的使用效率或者最好的使用體驗。回到設計部分,ROG 幻 13 的這塊螢幕,也值得好好聊聊。首先材質方面,它是一塊 IPS 鏡面屏,支援翻轉觸控;設計方面,它採用三面超窄邊框設計,頂部依舊保留了攝像頭,而且素質不錯,底部印有 ROG FLOW 的產品標識;
素質方面,它採用 13.4 英寸大小、16:10 比例、1080P 解析度、120Hz 重新整理率、30ms 響應時間、100% sRGB 色域,支援 Pantone 色彩認證和 Adaptive Sync 技術;後續還有一款搭載 4K/60Hz,82%NTSC 色域屏的高配版,可以說主流高階輕薄本應有的螢幕素質它都具備。
通過 AIDA64 軟體可以看到,幻 13 的這塊螢幕來自夏普,型號為 LQ134N1JW52,應該是定製面板。
具體的色域和色準,藉助專業校色儀進行測試,實測其覆蓋了 98.4% 的 sRGB 色域、70.2% 的 Adobe RGB 色域以及 73.8% 的 DCI-P3 色域;
色準方面,平均 Delta E 為 0.29,最大 Delta E 為 1.15,滿足主流的遊戲辦公都不在話下。不過我不太建議你用這塊屏去玩 FPS 遊戲或者微操要求高的競技遊戲,30ms 響應時間和 13.4 英寸的尺寸,玩這類遊戲多少會有些影響體驗,何況幻 13 的定位也並非遊戲本,如果真要玩還是外接一塊響應時間短的高重新整理率大屏顯示器吧。
幻 13 的 C 面設計比較中規中矩,也有些細節上的小創新。轉軸開口邊緣做了一道橡膠墊層,防止盒蓋時螢幕與鍵帽摩擦。鍵盤最頂部依舊是四個 ROG 經典的快捷按鍵,而鍵盤本體的佈局在 13 寸的筆記本上比較主流,只不過最下面一排某些按鍵的面積進行了適當的縮小。
鍵帽採用透光字元,支援 3 檔白色鍵盤背光。鍵程為 1.7mm,支援全鍵無衝以及 2000 萬次敲擊壽命,按鍵回彈較為有力。
觸控板採用居中設計,觸控面積算不上大,但按壓反饋十分清脆,表明採用玻璃材質,觸控體驗舒適。
左右兩側掌託部分為類凱夫拉紋理,右側還有一個引力波設計的敗家之眼 Logo。不過相比 A 面的 “引力波”要更易沾染指紋。
電源鍵並沒有放在 C 面,而是挪到了機身右側,並集成了一個指紋識別器,支援 Windows 10 指紋登入功能。介面方面,左側為外接顯示卡塢定製介面、HDMI2.0 介面、3.5mm 音訊介面、2 個狀態指示燈;右側有 USB3.2 Gen2 Type-A 介面、USB3.2 Gen2 Type-C 介面;考慮到連線電源介面卡需要佔用一個 USB-C 口,所以幻 13 還是比較依賴擴充套件塢配件的。
幻 13 的 D 面看上去非常簡潔,沒有花裡胡哨的多餘修飾,除了頂部靠上位置的半裝飾性出風口比較惹眼外,螺絲、橡膠腳墊以及底部對稱的揚聲器開孔都做的比較迷你。當然,整體一樣採用了和 A 面相同的 “流體引力波”紋理。總的來說,幻 13 的整體設計遵循輕薄、小巧、精緻的特點,並且用引力波紋理、360 度 ErgoLift 轉軸、外接顯示卡擴充套件塢等創新設計,重新整理了人們對於輕薄全能本的認識。
效能與遊戲
接下來咱們就要聊聊幻 13 的效能表現了。其實,拋開外接的 RTX3080 顯示卡,銳龍 7 5800HS + GTX1650 的搭配,讓幻 13 本體的硬體素質在輕薄本里可以說是目前最強的存在。而且幻 13 的系統裡依然內建了奧創中心軟體,並提供了多檔效能模式選擇,甚至允許玩家手動干預一點 CPU 最大功耗和 GPU 頻率,足以說明 ROG 對幻 13 的效能表現非常自信。
另一點是,今年大家會發現,廠商在遊戲本甚至輕薄本上,都更願意採用 AMD 的處理器,無論是低壓還是標壓,這其中當然是有原因的。英特爾作為為數不多的晶片供應巨頭,在筆記本行業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產品矩陣的數量還是規模都有著明顯的優勢。在多數消費者的心中,更是早就習慣了以 i3、i5、i7 等經典型號劃分產品效能水平的普遍認知。
但是,這次搭載的 AMD 銳龍 5000 系列處理器採用了全新的”Zen 3”架構,基於 7nm 製程工藝打造,無論是效能還是能耗比的表現,都不可同日而語。首先”Zen 3”架構的電晶體數量非常可觀,比如幻 13 的銳龍 7 5800HS 中,就塞入了 107 億個電晶體。架構本身也從”Zen 2”上 8 核心單獨訪問兩個 4MB 小三緩改為了 8 核心直接訪問一個 16MB 的大三緩。它還擁有 20 根 PCIe 通道和 CPU 直連等特性,確保顯示卡、固態硬碟、網絡卡甚至外接裝置的速度最大化。
而銳龍 7 5800HS 的核心規格方面也很給力,8 核心 16 執行緒,基於 7nm 製程工藝的”Zen 3”架構,基礎頻率 3.2GHz,最大睿頻 4.4GHz,20MB 三級快取,TDP 為 35W,並且在 ROG Boost 的加持下功耗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具體的效果後面的烤機環節會具體分析。另外,”Zen 3”架構在其他方面,比如記憶體控制器、能耗比等方面都有全面提升,實際的遊戲體驗也要遠好於”Zen 2”架構的表現。
這樣的革新和硬體規格,給了筆記本廠商的更大的操作空間,從以前只能在輕薄本上採用低壓 U 的妥協策略,到現在能夠大膽使用標壓 U 的處理器型號,即使用低壓 U,效能水平也提升明顯,甚至不需要再配備 MX 系列獨顯,也能擁有不錯的圖形效能。這樣一來,整機的零部件成本和整合度又可以進一步提升。當然,在能耗比等其他方面的升級,會讓續航之類的特性進一步加強。
還有就是,AMD 的效能水平等級和英特爾也有不同,很可能銳龍 5 系列的處理器理論效能,就已經比肩英特爾 i7 系列的水平,使用者參考的標準和維度都需要更新。特別是 AMD 一直強調多核效能的傳統藝能,在很多需要多核參與的專業生產力軟體中,也能發揮更高的效率和速度。隨著 AMD 移動端 CPU 在筆記本產品上的普及,未來會有更多軟體去和 AMD 合作,適配和相容它的特性,逐漸優化和榨取效能的最優值。
回到機器本身,幻 13 也是比較特殊的,因為理論上它擁有 3 塊顯示卡,我們主要關注的是使用 GTX1650 和外接 RTX3080 顯示卡的 2 組表現。首先還是 CPU 部分,拿到的是銳龍 7 5800HS 的版本,在 CineBench 系列的測試中幻 13 表現出色,其中 CineBench R15 單核得分 222 分,多核得分 2019 分;CineBench R20 單核得分 544 分,多核得分 4606 分;在輕薄本定位上,完全能夠滿足使用者對效能的需求。
另外,我們也簡單測試了 3D Mark 的表現,銳龍 7 5800HS 的 Time Spy 物理分數為 8716 分,FireStrike 物理分數為 23021,同樣表現不俗。而 GPU 方面,幻 13 內建的 GTX1650 顯示卡採用了 4GB 的 GDDR5 視訊記憶體,在 3D Mark 中的表現中規中矩,Time Spy 得分 3257 分,FireStrike 得分 9136 分,不過相比主流輕薄本所搭載的 MX450 顯示卡分數基本要強上一倍。
那 GTX1650 的實際遊戲表現,水水這裡就不給大傢俱體測試了。反正原神這樣對配置有一定要求的端遊,GTX1650 在預設全高設定下,戰鬥能頂著 60 幀跑,應對主流網遊問題不大。
而古墓麗影:暗影這種優化較好的單機遊戲,也能在中等預設下跑到接近 60 幀的平均幀數。可以說 GTX1650 滿足了部分輕薄本使用者的輕度遊戲需求。
外接的這塊 150W 功耗的 RTX3080,讓幻 13 從輕薄全能本一下子轉變成效能強大的遊戲本,畢竟目前已上市發售的 RTX30 系筆記本,罕有采用 RTX 3080 顯示卡的。由於幻 13 本身是不支援獨顯直連的,需要通過顯示卡擴充套件塢上的 HDMI 或 DP 介面連線顯示器,才能直接訪問 RTX 3080,因此以下游戲測試均在連線外接顯示卡擴充套件塢和顯示器的情況下進行,解析度均採用幻 13 預設的 1920x1200,部分不連顯示器的僅做對比參考。另外,我們在遊戲測試中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地方。首先是「光明記憶:無限」的光追 Demo,在沒有外接顯示器,RTX 品質極高、DLSS 品質為質量的條件下,跑出了 68 幀的平均幀數,而外接顯示器後最高可跑到 72 幀。
接下來有意思的來了。在「地鐵:逃離」這款遊戲的基準測試中,Ultra 畫質下,不開啟光追和 DLSS,平均幀數只有 55 幀;
開啟 DLSS 後為 58 幀,提高了 3 幀;
而開啟高等級光追和 DLSS 之後,平均幀數反而暴漲到 77 幀。這讓水水有點看不懂了,為了驗證這是不是特例,我們又測試了「古墓麗影:暗影」和「控制」這兩款同時支援光追和 DLSS 的遊戲。
在「古墓麗影:暗影」中,先將預設選擇最高,關閉光追和 DLSS,此時的平均幀數為 107 幀;
然後開啟超高等級光追和 DLSS,平均幀數也能來到 90 幀!雖然沒有像地鐵那樣開光追和 DLSS 幀數反而更高的情況,但相對於 20 系顯示卡開啟光追後的幀數損失顯然小了很多。
最後,在「控制」這款遊戲中,高畫質預設,不開啟光追和 DLSS 時,戰鬥場景的平均幀數在 90 幀以上;
而開啟光追和 DLSS 之後,戰鬥場景的平均幀數也能來到接近 80 幀,部分人數較多的複雜場景下最低會掉到 67 幀左右;但即使是這樣,也足以說明 RTX30 系顯示卡的光追和 DLSS 優化比 RTX20 系顯示卡要成熟不少。換句話說,如果你追求 1080P 解析度下無腦拉滿特效,並且開啟光追效果能夠流暢 60 幀,那麼幻 13 加上這塊外接的 RTX3080 顯示卡不僅能做到,還有冗餘。
功耗與散熱
看完了效能的部分,該說說散熱了。幻 13 作為 ROG 系列的第一臺輕薄本產品,內部散熱堆料究竟如何,我們一拆開便知。卸下底部的 11 顆螺絲,幻 13 幾乎不需要用工具撬起邊緣就可以輕鬆掰鬆四周卡扣,順利取下 D 殼。
ROG 幻 13 內部採用了雙風扇雙熱管的結構,一粗一細的兩根熱管都覆蓋了 CPU 和 GPU 上,並延伸到兩側的風扇。
風扇的下面就是板載的 4 顆 4GB 記憶體顆粒,一共 16GB 的大小,規格是 LPDDR4x 4266MHz。
右側風扇下方有一枚體積非常小的 2230 短款 PCIe M.2 固態硬碟,型號是來自西部資料的 SN530。
在下面被一整條黑色電池鋪滿,內含 4 塊 15.48V 的電芯,總共 62Wh 容量,電池左右兩側還有兩個揚聲器單元。
以遊戲本的標準對這臺幻 13 進行了嚴苛的烤機測試,測試條件為室內環境,將幻 13 翻轉至帳篷模式,奧創中心軟體調節至手動模式,雙風扇轉速拉滿,CPU 拉至最大功耗。在單烤 20 分鐘 FPU 之後,幻 13 的 CPU 功耗穩定在 45W,溫度 77 度,主頻 3.2GHz;此時 CPU 風扇轉速高達 9000 轉,機身噪音 44.9dBA。這個表現放在遊戲本上不算最好,但放在輕薄本上絕對是第一梯隊的,並不像某些網友測試中只有 20W+2.1GHz 的水平,水水猜測他的測試成績可能與奧創中心的設定和採用傳統筆記本形態有關,另外,在沒有觸發功耗牆之前,CPU 功耗上限最高可達 65W,可見幻 13 的效能排程並不保守。
接著是 20 分的雙烤測試,這裡我們依舊採用的是遊戲本的測試標準,即 AIDA64 Stress FPU + FurMark Xtreme Burn-in,在經歷了 20 分鐘雙烤之後,CPU 功耗相比單烤 FPU 時低了 5W,但依舊可以達到 40W,不過溫度上升到了 93 度,主頻依舊保持在 3.2GHz;GPU 方面,功耗保持在 35W,溫度穩定在 77 度,主頻為 1020MHz;此時雙風扇的轉速分別為 9400 轉和 6900 轉,機身噪音為 45.1dBA。可以看出,在雙烤這種極限負載下,CPU 的散熱壓力大了不少,不過功耗水平在輕薄本中仍舊比較出色;顯示卡部分溫度控制的不錯,核心頻率表現也還行,但功耗都受到了限制。在幻 13 如此小巧的機身內,做到這樣的散熱表現實屬難得,即便 GTX1650 的效能玩 3A 還不太夠,也足以在能暢玩的遊戲中帶給你出色的體驗了。
最後來看看硬碟表現。拆機環節有提到,幻 13 採用特殊的 2230 長度 M.2 固態,具體型號為西部資料的 SN530,通過 CrystalDiskInfo 也能驗證這一點,其容量為 512GB;
那這塊硬碟的效能如何呢?CrystalDiskMark 的測試中,該盤的順序讀取在 2485MB/s,順序寫入在 1815MB/s,雖然比不上旗艦固態的水平,但速度也還不錯,硬碟顆粒則是 TLC 的。
總結
其實,官方給幻 13 的定位是輕薄全能本,但在我看來幻 13 更像是 2in1 的輕薄變形筆記本。它不僅將變形本的形態創新首次應用在遊戲和散熱體驗方面,還打破了輕薄本和遊戲本的邊界,終結了輕薄本不能玩 3A 遊戲的定義。可以說幻 13 的試水,絕不僅僅是尺寸和配置上的更迭,更多的是針對有便攜需求,要遊戲效能的使用者所做的大膽創新。所以目前,幻 13 算是二合一變形本裝置中絕無僅有的存在,單獨購買是一臺輕薄全能本。如果你恰好財力雄厚,又買了 ROG XG 顯示卡擴充套件塢,那麼幻 13 就變成了外出輕薄小巧,歸家效能強大的潮流真 · 全能本。無論如何,希望 ROG 能夠繼續拓展和創新這個系列,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驚喜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