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百度的“新答卷”:焦慮未除,野心依舊

百度的“新答卷”:焦慮未除,野心依舊

百度於昨晚釋出了 2021 年度一季度財報。財報資料顯示,一季度百度營收 281 億元,同比增長 25%;百度核心營收同比增長 34%,非廣告業務同比增長 70%。

距離 3 月 23 日赴港上市過去不到兩個月,百度的市值已經從香港上市前巔峰時期的千億美元,跌到了美股、港股兩個板塊總市值約 669 億美元。在迴歸港股發行之前,百度預定的目標是募資 36 億 - 41 億美元,但如今,百度通過香港交易所募集到的資金只有 5.13 億港元。

“到距離使用者更近的地方,募集足夠的資金用於投資和技術佈局,進一步夯實百度移動生態系統,強化以 AI 為主的創新商業化。”這是百度歸港上市之前為自己預設的遠景目標。但目前從市值表現來看,百度的這一理想,顯然已經階段性落空了。

百度是否被低估了?這一話題業界爭論已久。如今,百度香港上市後的第一份財報亮相,而百度接下來的市值表現,又將如何變化呢?

“四面楚歌”的現金牛業務

百度本季度營收資料的表現,成為了引人注目的焦點。

近三年間,百度財報公佈的百度整體營收資料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分別是百度核心與愛奇藝業務,其中,百度的核心業務主要包括線上營銷服務和非營銷增值服務。在過去三年,這一核心業務持續為百度每年貢獻了 70%以上的收入,而線上營銷業務則又為百度核心貢獻了 90% 以上的季度營收。

線上營銷,可以稱得上是百度集團名副其實的現金牛業務。然而,在過去三年百度線上營銷所構成的收入表現中,卻一度處於下行狀態。

據新浪科技統計,從 2018 年至今,百度線上營銷業務的營收一路同比增長勢頭減弱,至 2019 年 Q2 開啟負增長之後,截至 2020 年 Q4 一直沒能實現同比正增長。受此影響,百度近三年的營收表現增速均不甚理想。

在百度內部,負責為百度提供最主要的現金供給的線上營銷業務,更多地對應著搜尋及其衍生出從資訊到內容再到服務的閉環生態,屬於百度內部的成熟業務。然而,目前這一核心業務領域正不斷地遭受到新入局者的攪擾,遠遠沒有達到“高枕無憂”的地步。

一方面,在移動 App 搜尋趨內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成體量的流量型 App,都在想方設法地為使用者提供儘可能多且有效的內容資訊,進一步增強產品的使用者粘性,期望帶來更為有效的商業轉化。在這一背景下,內容的生產與供應,已經到了過剩甚至於氾濫的程度,越來越多垂直領域的知識與資訊傳播發布的頻率越來越高,可供人們選擇獲取資訊的方式也變多了,人們不一定非要通過搜尋引擎,同樣也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資訊。

而在另外一方面,隨著短視訊以及個性化推薦等內容形態及分發模式的出現,使用者閱讀並獲取資訊的方式也發生了轉變,這給位元組跳動這樣的機構帶來了新的機會。

早在 2014 年,位元組跳動就從百度挖來了當時就任百度網頁搜尋部技術副總監的楊震原,負責位元組跳動的搜尋架構研發,隨後公司又在 2019 年正式對外宣佈招聘搜尋人才,同時開展了一系列密集的業務調整,並在 2020 年正式釋出測試了半年之久的“頭條搜尋”App,對標百度移動生態。

在此之外,騰訊也正通過收購搜狗不斷地將自己的勢力範圍向著百度的腹地滲透,阿里在自己做搜尋引擎的新聞也早已不再是什麼祕密。作為百度企業發展最為重要的立足據點,百度的移動生態以及線上營銷業務,正面臨著競爭對手的侵擾與挑釁。而百度似乎沒能拿出更有效的應對之策,這讓市場對百度的發展產生了誤解。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家公司仍然佔據了國內接近 70% 的搜尋引擎市場份額,短期線上營銷業務領域依然具有優勢。不過從長遠來看,隨著消費者習慣與內容形態不斷變化以及競爭者的不斷湧入,百度若不及時作出調整,線上營銷業務下行承壓的風險將會被進一步放大。

值得一提的是,從本次釋出財報釋出資料來看,百度線上營銷業務營收 163 億元,同比增長 27%,暫時有效扭轉了此前持續負增長的不利局面。

雲業務的增長與困局

本次財報釋出過程中,另外一個值得留意的點是:本季度百度非營銷收入 42 億元,同比增長 70%。據財報介紹,這一增長主要由雲服務等業務推動。

事實上,早在 2020 年 Q3 以及 Q4 兩季度公佈的財報中,百度便特別提及了智慧雲業務對於百度非線上營銷營收的貢獻情況。據當時釋出的財報資料顯示,2020 年 Q3,百度非線上營收資料營收達 29 億元,同比增長 14%;2020 年 Q4,百度非線上營收資料營收達 42 億元,同比增長 52%。而云服務,是唯一被明確提及的主要增長力量。

線上廣告業務營收能力下行之時,百度一方面選擇通過打造百家號、智慧小程式以及託管三大基礎設施,分別去解決在移動時代生態建設以及使用者運營。另外一方面,也在積極圍繞著 AI、雲端計算等技術領域開展最新佈局。

“百度智慧雲是百度內部增速最快的業務了。”在此前就財報釋出的溝通交流中,百度方面在答媒體問時曾透露,百度智慧雲業務的發展被寄予了厚望。只不過對於百度而言,目前雲端計算市場格外激烈的競爭,也正在成為百度智慧雲業務發展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據 IDC 釋出報告,在中國 AI 公有云服務市場,百度擁有最多的 AI 產品數量,領先阿里雲、騰訊雲、AWS 和華為雲等廠商。在 NLP、影象視訊等多個 AI 細分領域,長期佈局 AI 的百度有一定的優勢。

但上升到整個國內雲端計算市場,百度智慧雲的處境並不太樂觀。據 Canalys 的資料顯示,2020 年第三季度,中國雲基礎設施支出大增 65%。其中,華為份額持續擴大,16.2% 位列第二,第一名阿里 40.9%,騰訊 15.8% 排名第三。百度排名不變,位列第四,但市場份額卻縮減至 7.1%,而在今年一季度,百度智慧雲市場份額為 8.6%。

在數天前阿里釋出的本年度 Q1 財報中,阿里雲業務收入已達 601.2 億,同比增速依然高達 50%。位列國內雲端計算份額第三的華為同樣增速迅猛,2020 年全年增速達 168%。身處高速發展的賽道,百度智慧雲面臨的市場擠壓與競爭格外激烈。

雲端計算行業作為一個頭部效應比較明顯的領域,往往前三家便分去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馬太效應明顯。在國內阿里、華為、騰訊等企業優勢不斷放大的當下,給百度的機會其實並不多。

李彥巨集首提 Apollo 三種商業模式

從 2015 年開始,百度就大規模投入無人車技術研發,2015 年 12 月即在北京進行了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全自動駕駛測試。隨後,百度又在 2017 年開放了 Apollo 計劃,希望為汽車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個開放、完整、安全的軟體平臺,幫助他們快速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

在隨後的幾年中,這家公司也一直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自動駕駛的技術研發以及探索。但由於自動駕駛涉及乘客生命安全等方面的問題,車廠們接入 Apollo 的意願似乎並不強烈,更多的是抱著觀望的態度參與其中。這導致百度的自動駕駛技術一直難以得到有效的驗證。

為進一步驗證百度自動駕駛技術可行性,今年 1 月,百度宣佈將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組建智慧汽車公司,新組建的公司將獨立於母公司體系,保持自主運營,充分整合 Apollo 無人駕駛技術。

百度下場造車,成為了業界關注的焦點。本次財報釋出後,李彥巨集在財報信中首次明確百度 Apollo 業務的三種商業模式:一是為主機廠商提供 Apollo 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助力車企快速搭建自動駕駛能力;二是百度造車,端到端整合百度自動駕駛方面的創新;三是共享無人車。

在百度自動駕駛所描繪的藍圖裡,自動駕駛技術背後所蘊含的萬億級市場空間,似乎也意味著百度未來市值可能達到的高度。只不過,在達到這一高度之前,目前自動駕駛行業正在面臨的現狀卻是規模化落地困難。

在法律法規層面,除了北京、滄州以及長沙的少數試點區域外,自動駕駛真正駛入城市街道並服務廣大市民仍未得到廣泛認可。此外,伴隨著特斯拉剎車失靈、意外事故頻發等事件的發生,消費者們對於智慧車、自動駕駛等新型出行方式的好感度與接受度也正逐漸變低。

在核心業務增速受到質疑,即將進入的新領域有同樣面臨不確定的情況之下,無論是持續在自動駕駛領域進行技術驗證與投資佈局,還是親自下場參與造車,資本都很難輕易的選擇相信百度的新故事。或許對於百度而言,僅憑赴港上市之後的第一份季度報並不足以說明一切,百度與市場投資者之間都需要更多的時間彼此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