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一款不能“自拍”的圖片社交軟體,怎麼社交

一款不能“自拍”的圖片社交軟體,怎麼社交

近來,美國圖片社交產品推陳出新,尤其熱鬧。2 月底,Dispo 風頭正勁,打著沒有濾鏡、P 圖,模擬膠捲相機沖洗 24 小時才能出片的「返璞」做法,收穫大批年輕使用者。5 月 24 日,一款名叫 Poparazzi 的應用上線當天就登頂 iOS 美區免費總榜。

與 Dispo 類似,Poparazzi 旗幟鮮明地表示「反 Instagram」,稱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太多被過度美化的不真實。它的許多功能設定都在鼓勵年輕人卸下社交網路上的「偽裝面具」,靠著這一點,Poparazzi 吸引了大批不想被社交網路「操縱」的 Z 世代。

如果說 Instagram 成功的原因,就是在於濾鏡和不真實,讓無數想要成為 KOL 的素人在這裡找到歸屬感,那麼 Poparazzi 有望成為「現象級」爆款的邏輯是什麼?在今天的社交網路上,「真實」真有可能顛覆「不真實」嗎?

鼓勵社交,但不鼓勵以自我為中心的社交

雖然同樣打著「反 Instagram」的旗號,Dispo 和 Poparazzi 的產品理念還是有所不同。Dispo 本質是還原膠片拍照體驗,使用者可以在一個個主題膠捲下,不斷進行照片填充。然而隨著 Dispo 熱度下滑,它越來越成為一個照片分類工具,不夠強的社交屬性讓它沒能成為設想中的「內容共創社群」。

開啟 Poparazzi,不瞭解的人甚至會因為看起來過於相似以為它與 Instagram 有什麼關係。底層 tab 欄從左到右分別是,圖片流、搜尋、拍攝、喜歡、個人主頁。然而在這些近乎一樣的功能分割槽中,Poparazzi 是如何做到「反 Instagram」的?

真實。使用者既可以拍靜態的照片,也可以通過「連拍」組合成 GIF 動圖。加上沒有任何濾鏡和編輯功能,Poparazzi 倡導隨拍隨發,「不做作」。

你由你的社交關係鏈「定義」。跟其他圖片軟體都不一樣,Poparazzi 不呼叫前置攝像頭,不允許自拍,只能拍別人。其實 Poparazzi 這個產品名字,就能傳遞給我們產品背後的獨特邏輯。poparazzi 可以看作 pops 和 paparazzi 結合的詞彙,pops 模擬拍攝時的快門聲,paparazzi 翻譯成中文是「狗仔隊」。

無論是 Facebook 和 Instagram,tag(標記好友)功能並不新鮮。但是 Poparazzi 新奇的做法是,在釋出圖片時,使用者必須 tag 至少一位好友 —— 既可以是照片中的好友,也可以是想分享的好友,但不能 tag 自己。所以圖片流中,都是由「第三方視角」呈現的照片。

不僅如此,Poparazzi 在多處產品設定上都試圖削弱「你個人」的存在感。比如 Instagram,可以從一個人的 follower(粉絲)數量看出他火不火,而 Poparazzi 並不這樣。如果想知道一個人的受歡迎程度,只能從他的主頁中看到有多少張 tag 他的照片,以及產生的瀏覽量和互動。使用者的個人主頁主要呈現「誰拍了你」和「你拍了誰」。

在這樣一個平臺上,使用者無法期待它可以像 Instagram 一樣擴大自身影響力,出名。相反,Poparazzi 似乎在用一種「反社交網路」的方式,「拯救」那些痴迷於網路上那個完美自己的年輕人。

值得一提的是,Poparazzi 的創始人 Alex 和 Austen Ma 兩兄弟,之前也做了音訊社交產品 TTYL,並且早於 Clubhouse。看得出來,他們一直通過開發新產品傳遞對現有社交媒體的不滿,Poparazzi 試圖以圖片為媒介,促成朋友之間真實且真誠的交流。

畢竟,如果你願意花時間給朋友拍一張好看的照片,可比你在他的照片下面評論「666」有誠意多了。

曇花一現,還是有機會成為主流?

上線不到一週,Poparazzi 就拿到 2000 萬美元融資,估值 1.15 億美元,這在於其表現的確令人驚喜,測試期間,Poparazzi iOS 端獲得 50 萬次預安裝。Poparazzi 很會營銷,比如在 TikTok 上做推廣,在產品還未上線時,就「拉攏」了一批年輕人。

然而把一些並不新鮮的產品功能組合在一起,卻成為許多投資人口中「今年夏天最好的產品」,甚至有投資人開玩笑,「a16z 應該馬上投它」。原因是 Poparazzi 強大的社交屬性,產品底層邏輯和規則都在「促成」使用者的社交動作。

Poparazzi 定位於一個熟人 + 半熟人的社交產品,在登入時,要求使用者用手機號註冊,並且同步電話薄。意味著即便 A 不同步電話薄,有 A 電話的 B 也可以 follow A;A 和 B 是朋友,B 和 C 是朋友,如果 B 拍了 C 的照片,A 也可以通過圖片流關注到 C。這種社交關係鏈的「解鎖」也是 Poparazzi 使用者快速起量的原因。

為了削弱「自我存在感」,增加好友之間的互動,拍照這個動作實則是由好友(拍攝者)發起的,然後被拍者在圖片流或者個人主頁中刷到自己。本質上,Poparazzi 不希望使用者在社交網路上的「人設」是被精心設計過的,但是這種從「第一視角」到「第三視角」對自己的呈現,互動流程被大大拉長,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摩擦。

比如為了真實,Poparazzi 不設濾鏡和編輯功能,但如今發一張「真實人像」,相當於在開放的網際網路上暴露了他人隱私。如果使用者發現好友發了一張他不希望「公開」的照片,他需要手動進行刪除。為了保護人權和防止仇恨言論,Poparazzi 不設圖片評論功能,想要互動只能回覆表情包。

所以 Poparazzi 只能用功能限制和增加社交成本的方式「潤滑」社交關係鏈。

雖然 Poparazzi 有了不錯的「開門紅」,但是後續對其評價還要看使用者留存和使用強度,才能驗證「讓朋友拍你」這個點子是否可行。從下載量來看,Poparazzi 在登頂之後並未維持太久,其受歡迎的程度有所下滑。

大概率上,Poparazzi 不會成為一款主流社交產品,蓋過 Instagram。就像 Facebook,他們不可能看不見年輕人正在「去中心化」,有訊息稱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也在移除推文的點贊(Like)數量顯示。從現有的產品設計來看,Poparazzi 的確很像 Instagram 還未推出的一塊產品功能。

但是正如 SignalFire 投資人 Josh Constine 所說,一個真正的社交網路應該從內容消費(點贊、評論、分享)走到內容共創。Poparazzi 背後對於社交網路的不滿和反思確實給圖片社交帶來一些有趣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