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起底華為天才少年:製作自動駕駛單車只是小意思

起底華為天才少年:製作自動駕駛單車只是小意思

一週前,一條「自行車」視訊在 B 站上釋出。這條長約 11 分鐘的視訊在釋出後短短一週的時間就收穫了 227 萬次播放與大量網民的關注。不為別的,因為這條 11 分 7 秒的視訊從 0 開始介紹了一臺自制「自動駕駛自行車」的誕生,可以說「重新定義了自行車」。

除此之外,這條視訊也有另一個引人關注的地方:這臺「自行車」,出自華為「天才少年」—— 彭志輝(稚暉、稚暉君)。

什麼是華為天才少年?

說到華為天才少年,大家可能都有所耳聞,曾經佔據各大網路平臺的「剛畢業就拿 201 萬年薪」系列就是最好的證明。但除了只有四人入選以及 201 萬的年薪之外,大家對這個計劃似乎還不太瞭解。那這個天才少年計劃與大眾認知之間,究竟有什麼偏差呢?天才少年對華為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

先介紹一下什麼是華為天才少年。簡單來說,這是一個華為向外界招募高層次新鮮血液的計劃。它不像大眾認知的那樣招募所謂的神童,廣大希望自己小孩讀完初中就被華為招募的家長可以暫時先鬆一口氣了。理論上天才計劃的招募物件不一定非得是博士,但就過往的案例來看,天才少年的起點大部分都是博士。

與華為優秀博士專案類似,天才少年在招募前期也要各級面試,但這個面試與華為常規程式的面試有些許不同。因內部有完善的培訓和淘汰機制,常規招募程式對應徵者的「專業對口」沒有太高的要求,相對來說更看重應徵者的「學歷能力」。但如果來到優秀博士或天才少年專案,為了將優秀人才的能力最大化,發展方向與興趣點對後續的招募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華為對應徵者的研究與論文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優秀博士專案中,論文數量與水平會影響應徵者進入華為後的「定級」。天才計劃則稍微「寬鬆」一下,沒有太多硬性要求。

總的來說,華為的天才少年計劃要招募的並不是大家認知中的「天才少年」,而是擁有優秀教育背景,並在某些領域有優秀學術成果的天才。天才少年計劃並不是要「造神」,只是在華為優秀博士專案之外提供另一條渠道,給天才們更大更廣的發展空間。

天才少年對華為的作用

那招募來的天才對華為能提供什麼幫助呢?或者換個說法,華為為什麼要重金招募天才呢?這就牽涉華為自己的技術發展路線了。2019 年 6 月,華為內部的心聲社群釋出了華為總裁任正非向全體員工傳送的郵件,其中提到華為需要「天才」啟用華為的隊伍,從而讓公司煥然一新。

聯絡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不難看出華為所指的「阻力」是什麼。自貿易戰開始以來,華為無論是終端業務還是網路業務都受到上游企業的打壓,華為急需吸收外界力量,培養更多人才充實隊伍,迎接未來挑戰。

從某種角度來看,華為的天才少年計劃其實與美國當年的「科技強國」計劃有些相似。1950 年代,蘇聯搶先發射人造衛星,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美國在冷戰中的教育和科技上落後了。為了彌補科教領域的落後,當時的美國政府通過聯邦貸款的方式,讓學生在選擇科教領域(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習時沒有後顧之憂,從而可以更好地回報美國。

在我看來,天才計劃與科技強國有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因我國教育系統已有多年的耕耘,讓學生不再因財務問題離開學校,華為不需要在就學階段為優秀人才「兜底」。華為只需要為優秀人才提供優渥的待遇,讓優秀人才可以潛心從事研究,並以技術輔助華為,讓華為可以更好地應對未來的威脅。

天才少年對我國科技發展的幫助

除了可以提升華為的技術實力,天才少年計劃也能提升我國的整體科技水平,同時為其他企業輸送更多高層次人才。就像當年 IBM 傾注 50 億美元研製 IBM MA 認可 I 一樣。如果沒有以 IBM 為首的科技公司提供技術支援,曼哈頓工程、阿波羅工程等奠定美國今日國際地位的大型技術探索將難以落地。

華為的少年天才計劃也是如此,通過大量高層次人才的引入,華為可以從源頭實現技術突破,帶動國內通訊技術行業的整體發展,從而讓國內科技企業有更多自研的底氣。

即使從教育領域看,華為的天才少年計劃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貢獻。在網紅經濟下,1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以網紅主播、電競選手等職業作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我不是說這些職業註定沒有未來,但在「日薪 208 萬」熱點的轟炸下,願意潛心做技術的學生已經越來越少了。

天才少年計劃的出現,讓年輕人意識到即使是競爭巨大的計算機領域,只要能用技術證明自己,也能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用企業的身份帶動教育行業,引領年輕人走向科技強國的路線,這也同樣是天才計劃獨特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