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谷歌開放 Workspace,它會是下個「被砍」的產品嗎

谷歌開放 Workspace,它會是下個「被砍」的產品嗎

Workspace 能調動的資源太多了,它真正需要的,或許是一次「推倒重來」。

谷歌「又」推出新的產品了,或者說,又為使用者「整合」出了一個新的產品。

近日,Google 將一個名為 Workspace 的產品正式開放給使用者。Workspace 名字看起來新,但內裡其實是結合了 Gmail、Google Docs、Drive、Chat、Meet 等知名產品的集合體。

這款集合了郵箱、線上文件、即時通訊等眾多服務的應用,本來承載著 Google 企業級「線上協作平臺」的眾望。但是,在遭遇到 B 端企業使用者的冷遇後,現在團隊希望從普通使用者入手,試水 C 端消費使用者,畢竟集合中的應用本身都是流行的免費應用。

雖說「觀念一變天地寬」,轉向消費級別馬上有了 30 億「潛在使用者」,但是以 Google「產品劊子手」的人設來看,Workspace 看起來很快也會「Bye Bye Space」。

碰壁企業市場

很多人可能不熟悉 Google Workspace 這個名字,它其實也是去年 10 月才誕生的概念,至今才 8 個月大。

去年夏天,新冠疫情肆虐,越來越多人開始居家辦公。谷歌也決定在「線上協作」方向發力,將旗下的 G Suite 辦公套件(包括郵件、文件、雲盤等功能)和通訊服務 Google Chat、Meet、Duo 整合到一起,推出一個完整的「協作平臺」。

這個專案由前微軟 Office 產品主管 Javier Soltero 負責。他於 2019 年 10 月加入谷歌,擔任負責 G Suite 的副總裁。G Suite 業務隸屬於 Google Cloud,為了將辦公套件和通訊服務整合成「協作平臺」,谷歌破例將本屬於「平臺和生態系統」事業群的通訊產品,也劃歸到 G Suite 團隊,由 Soltero 統一管理。

確定方向後,Soltero 先是火速將 Google Meet 視訊通話功能,整合進了 Gmail。Gmail 是谷歌使用者量最大的辦公產品之一,有 15 億使用者,自然成為了谷歌切入「辦公場景」最重要的入口。谷歌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自己的視訊通話服務,植入「郵件處理」場景。

在辦公領域,谷歌有很多成功的產品,有巨大的使用者基數,但缺乏一個統一、連貫的入口。因為谷歌的大部分產品都高度基於 Web,使用者往往通過一個連結就可以直達「應用頁面」,比如一場視訊通話、一個協作文件、一個雲盤檔案…… 不同的應用產品之間,很難形成生態效應。

Workspace 正是谷歌進行「整合」的嘗試。去年 10 月,谷歌正式將 G Suite 更名為 Google Workspace,意思很簡單,這就是你「工作的地方」。

Workspace 以 Gmail 為核心,因為大部分人開始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處理郵件」。同時,Workspace 還將 Google Chat、Meet 也放在了和郵件同層級的左側,使用者可以從非同步的「郵件溝通」,順暢地切換到更同步的「聊天」、「通話」。

在此基礎上,谷歌將 Google Docs 等功能也整合進了同一網頁,使用者可以在群聊溝通、視訊通話的同時,一起協作處理某個 Docs 文件、安排未來的日曆行程……

▲通過 Google Workplace 同時進行通話和文件協作|Google

Workspace 面向企業場景,代表了谷歌挑戰微軟 Office 365,進軍企業市場的野心。它採用了和大部分 toB 產品類似的定價,每個員工每月的費用在 6 - 18 美元。谷歌將微軟的 Office 365 視為了最大競爭對手,在 Workspace 產品頁面裡強調,它相比 Office 365 更具「協作性」、「溝通性」、「資訊更易獲取」,「更容易塑造文化」。

但重整旗鼓的 Workspace 並沒有取得特別理想的增長。去年 4 月,谷歌公佈 G Suite 有 600 萬企業使用者,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只增長了 100 萬。之後谷歌沒有再公佈過 Workspace 的付費使用者數。

相比之下,微軟 Office 365 遙遙領先。今年年初,有超過 73 萬家公司購買使用了 Office 365,企業場景下的使用者數接近億級。

轉向 30 億普通使用者

想要打入企業場景,需要強勢的銷售體系和長久的客戶關係積累,提供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這是微軟最擅長的事。對谷歌來說,事情卻恰恰相反。

谷歌是一個完全從平民土壤裡生長出來的公司,所有成功的產品、服務,幾乎都是靠著「免費」、「易獲取」的屬性,籠絡了大量使用者。

從「網頁產品」到「桌面應用」,再到「付費服務」,使用者的阻力層層遞進。谷歌想把一個高度基於「網頁」的產品體系,變成面向企業的付費服務,一定會遇到困難。

所以谷歌決定對 Workspace 進行重新定位,換一個角度,繼續推進改革。它宣佈,將 Workspace 開放給全體谷歌使用者。這部分潛在使用者的數量高達 30 億。

一切仍然從 Gmail 開始,谷歌已經把 Gmail 網頁版的介面標題改成了「Google Workspace」,現在使用者可以申請參與 Workspace 個人版的測試。

從谷歌對外展示的介面演示上看,個人版 Workspace 仍會是「辦公套件」和「通訊服務」的整合。介面左邊是郵件、聊天、視訊通話,右邊則是日曆、雲盤、文件等應用,頂部還有標註自己「線上狀態」的按鈕。

Workspace 個人版的產品目標是「保留語境」。在谷歌的構想裡,使用者會以不同的方式溝通,無論是郵件、聊天、通話,但他們討論的「事情」,能一直貫穿其中。

比如幾個朋友想規劃一場旅行,做了一個 Sheet 表格列活動計劃、預算,這個表格能夠穿插在各種不同的溝通場景裡。上傳到 Drive 雲盤的酒店確認檔案,也可以被群組裡的所有人隨時瀏覽。

▲Google Space 的介面演示|Google

為實現這一目標,谷歌還準備為 Workspace 增加一個新的子產品,Space(空間)。Space 由 Google Room 聊天室進化而來,使用者可以在一個房間裡文字、語音聊天。谷歌表示會針對 Space 改進聊天訊息流、提供表情符號反饋、為使用者提供更多管理工具,並且允許使用者將房間設為「公開」。

這很像 Discord,它是一個多維度的溝通工具,能以不同方式通訊,整合不同的服務。這讓它有進化成一個「社群」的可能。

谷歌承諾在夏天之前,為 Spaces 設計一套精簡靈活的使用者介面。並將推出「智慧畫布」功能,能夠智慧識別使用者需求,將不同服務以「元件」的形式呈現,組合顯示在單個網頁頁面裡。

新的 Workspace,整合了谷歌幾乎所有服務。谷歌希望為旗下近 30 億使用者提供一個整合化的場景,將相對割裂的產品連線起來,探索更多增長的可能性。

但它在產品邏輯上與 Slack、微軟 Teams 等協作辦公軟體類似,又像是在往類似 Discord 的社交工具方向發展,還未正式推出,就已經呈現出「失焦」的狀態。Workspace 仍只是一系列工具、產品的集合,沒有形成場景,缺乏對「協作需求」的洞察。

谷歌的第二增長曲線

多年以來,廣告一直是谷歌的核心業務,在收入中佔最大一塊比重。除廣告之外,Google Cloud 雲業務已經成為第二大收入來源,最有希望支撐起谷歌的第二增長曲線。

從 2018 到 2020,三年間,Google Cloud 的收入從 57 億增長至 130 億美元。谷歌針對這塊業務投入了大量資金,即便收入快速增長,Google Cloud 還是在以平均每年 50 億美元的速度虧錢,市場份額距離業界領頭羊亞馬遜 AWS 也還有一定距離。

Workspace 隸屬於 Google Cloud,承載了谷歌在辦公領域挑戰微軟的野心。但兩者之間,差著不止一個數量級,谷歌沒有任何要追趕上的跡象。

谷歌仍然在不斷完善 Workspace。未來個人版 Workspace 會推出「高階版」,提供更多工具,允許使用者設定自己的郵箱域名。這項服務會採取訂閱制收費,每月 9.99 美元。

谷歌還承諾推出一個技術上更先進的「網頁應用」。採用新技術的新版 Workspace 可以接入更多基於 Web 技術的小元件,讓使用者能在網頁上獲得「更接近原生 App 的體驗」。

谷歌也並沒有放棄企業市場,Workspace 開放後,谷歌將針對企業使用者提供更多功能選項。比如為企業定製具有加密功能的客戶端,為企業雲盤上提供更復雜的許可權規則…… 改革仍在推進中。

過去兩年,谷歌的核心業務增長強勢,最近一個季度還創下了淨利潤的新紀錄。但面向企業市場的這根第二增長曲線,仍前途未卜。

谷歌需要一次「推倒重來」

有觀點認為,谷歌的戰線拉得太長,最終導致了產品的混亂和失焦。谷歌掌握著近 30 億搜尋使用者,20 億 Android 使用者,15 億 Gmail 使用者,有足夠的資金,但始終沒能整合出一個有效的「平臺」,最終導致 Workspace 使用者接受程度不高,付費意願低迷。

Workspace 提供的,始終只是一個「工具的集合」。谷歌的郵箱很好、文件很好,但如果只是把這些東西全塞進一個框裡,拼湊出的平臺就必然會顯得臃腫,大部分使用者也無法利用好各種不同的工具。他們寧願一邊用 Zoom 視訊通話,一邊處理郵件、改改 Docs,而不是擁抱 Workspace。

Workspace 能調動的資源太多了,它真正需要的,或許是一次「推倒重來」。谷歌需要重新分析需求、構建場景、提供解決方案,用更「剋制」的態度整合服務,提供一個明確的產品邏輯,為使用者構建精心設計的路徑,並最終落腳在需求上。這需要谷歌,做出更果斷決絕的決策。

▲Google 的產品覆蓋了各種場景,如何將它們整合成一個緊密的平臺,的確有很大難度|Google

然而,決策層的「優柔寡斷」,並不只是體現在 Workspace 這一個產品上。它正在成為整個谷歌的大問題。本週,據紐約時報報道,谷歌內部對管理層「無法做出果斷決策」的不滿正在逐步升級,公司內部出現了「裂痕」。

部分員工、前員工直指 CEO Sundar Pichai 過於保守,只願意做「老好人」,患得患失,最終導致谷歌錯失了很多機會。報道中提到,谷歌幾年前曾有過收購 Shopify 的機會,切入電商領域。但 Sundar Pichai 認為 Shopify 太貴,甚至沒有認真考慮就回絕了這一提案。之後幾年,Shopify 的價值翻了至少 10 倍。

谷歌是全球擁有資源最多的科技巨頭之一,也曾是最強調「自由創新」的公司。這種公司文化孕育了很多成功的產品專案,但也讓谷歌被貼上了「不夠穩」的標籤。成長為巨頭後,到底是要「穩步發展」?還是要「加速創新」?這對矛盾一直沒有得到調和。谷歌似乎不斷有新產品推出,也不斷有產品停擺。

現在我們還無法將 Workspace 定義為成功或失敗,面向 30 億潛在使用者的它,還是有巨大潛力。只是,撇除一切外部因素,谷歌仍要回答一個產品最基本的問題:Workspace 是什麼?它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