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店價格爆炒翻番的背後:售價虛高、套路不斷
據 App Annie 釋出的《2021 年移動市場報告》資料顯示,受疫情的影響,2020 年移動裝置使用量直線上升,使用者總量在不到 12 個月內,向前推動了 2 至 3 年。在各類手機應用普遍趨熱的氛圍下,2021 年線上購物繼續成為零售業的大趨勢。
海外電商市場,如亞馬遜等頭部跨境電商平臺,股價也在新的消費需求推動下一路高歌猛進。根據亞馬遜四月底公佈的財報顯示,一季度其總營收約 1085.2 億美元,同比增長 44%,淨利潤約 81.07 億,同比增長 220%。
國內部分個人、小微企業也紛紛湧向跨境電商業務,想方設法涉足海外電商市場。網路上更是充斥著“如今已是進入跨境電商的最好時機”等論調。但是與此同時,也有部分涉足行業從業者透露,跨境電商實則越來越難。
或許,從業者與跨境電商“最好時機”之間的距離,只隔著一間現成的“亞馬遜店鋪”罷了。這裡面的套路,有多少人能夠知曉?
灰產兜售海外店鋪:價格飛漲一倍
沒錯,海外電商平臺的“現成店鋪”又開始作祟了。
如果那些跨境電商小白想實現從入門到精通,通常的方式是搜尋相關教程。而在知乎、貼吧等平臺上,恰好充斥著大量看似“靠譜”的跨境電商入門教程。乍一看,教程一開始聊的是目前跨境電商巨集觀的發展趨勢,實際上,通篇內容濃墨重彩都在介紹如何購買海外電商店鋪的流程。
懂懂筆記嘗試聯絡了幾位跨境電商領域的答主,結果發現幾乎都是些海外店鋪回收、出售的灰產商家,且提供買賣的店鋪大多涵蓋了亞馬遜、eBay 等主流跨境電商平臺,包括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站點。
“要了解價格,其實主要由站點、稽核階段決定,簡單地轉讓之後,你一到手即可開店。”一位暱稱為“六六”的商家表示,目前最便宜的為亞馬遜“日本站”的店鋪,轉讓的價僅 3000 至 4000 元。至於北美站、歐洲站的店鋪,價格相對高一些,而且視當地站點稽核的階段不同價格也各不相同。
他以北美站“一審”(即註冊稽核)的店鋪為例,價格均在 4000 元以上,“如果已經完成了‘二審’的店鋪,價格至少需要 10000 元打底。”
至於註冊、稽核難度相對更大的歐洲站,店鋪價格就更高了。尤其是經過 KYC 稽核的店鋪,其價格通常在 8000~15000 元之間不等。
當問及亞馬遜店鋪的轉讓流程是否繁瑣時,“六六”的答覆也十分直接:一切由他來負責。
“今年跨境電商太火了,海外店鋪的價格已經漲了好幾倍,可以說一店難求。”據資深跨境電商從業者吳海透露,從去年四月份開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後,線上的消費需求劇增,跨境電商發展勢頭也一路向好。
同時,網路上開始出現了大量以跨境電商經驗分享為名,實際上忽悠小白入行並兜售海外店鋪的灰產機構。一開始,這些“廣告”宣稱:亞馬遜北美站、歐洲站“一審”店鋪僅需千元,日本站的店鋪更是需要幾百元即可;而已經觸發、通過“二審”(即後續觸發再審機率較低)的店鋪,其價格也僅需要兩、三千元。
僅僅過了一年時間,讓吳海意想不到的是,跨境電商店鋪買賣價格已經翻了一番。
這些買賣店鋪的灰產機構近期一直對外表示,跨境電商發展前景巨大,店鋪轉讓流程十分簡單,一次投資、到手即用,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個人、小微企業前來諮詢、購買所謂的“海外店鋪”。
據瞭解,儘管目前這些店鋪的價格已高達上萬元,但仍備受追捧。
“聽說有的機構每天能賣出幾十個店鋪,單個店的利潤空間高達上千元,真的是血賺。”吳海對此強調,儘管部分運氣好的買家購買到的海外店鋪的確實現了到手即用,但背後卻存在著很大的風險。
或許,跨境電商從業者買店經營的過程本就暗藏著無盡的套路與欺詐。
花大價錢買到的店鋪:運營並不省心
無論是國內電商,還是跨境電商,從零開始運營都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對於在家族工廠裡負責電商運營工作的張遠(化名)而言,跨境電商的噩夢正是從他購買了一個亞馬遜店鋪開始的。
今年一月份,為了快速起步拓展海外零售市場,他從一位灰產商家手中買了一個北美站的“一審”店鋪,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店鋪會有什麼問題。
“轉讓之前,商家給我看了店鋪‘一審’的資料截圖。報價是 4500 元,也不算貴。”張遠表示,該商家是一名跨境電商的答主,平日裡也經常分享跨境電商行業的所謂“乾貨”經驗,因此在諮詢後張遠十分爽快地支付了三成定金。
張遠回憶,店鋪轉讓的流程十分繁瑣,在簽訂合約之後,商家讓他在平臺上註冊了新的賬號,並利用邀請模式向新的賬號分配了管理許可權。好在商家全程協助,在支付尾款之後,對轉讓流程仍糊里糊塗的他總算可以著手運營店鋪了。
“一開始,我最擔憂的是亞馬遜官方的稽核,可商家說,只要資料沒太大的變動,就不會再審。”沒想到,墨菲定律在張媛身上又應驗了。
幾周之後,他收到店鋪需要“二審”的郵件通知,“郵件提示需要提供註冊企業主體相關資訊,水電煤單,我趕緊找了賣家。”誰想到,曾經每天如話癆一般的答主,此刻卻任何資訊都不回了。
由於沒有賣家的協助,找不到企業主體、法人資格去提交“二審”相關資料,他花錢買到的這個店鋪只能是丟在一邊了,“還好沒有在店鋪裡投入太大精力,現在只能重新註冊新的店鋪了。”
無獨有偶,同樣因為從灰產商家手裡購買了亞馬遜海外店鋪後深陷煩惱的,還有潮州的跨境電商新人劉沐(化名)。
她告訴懂懂筆記,為了避免有“二審”的風險,自己一步到位花了 8000 元買了個歐洲“二審”店鋪。“幾乎有跨境電商經驗的人都強調,店鋪二審之後,觸發新一輪稽核的機率極低。”
但是,這個極低的概率卻讓她給趕上了。
儘管劉沐知道亞馬遜店鋪的註冊主體一般為企業,商家也承諾協助後續稽核等相關事宜。可真的遇上稽核,商家立馬翻臉不認人。
當劉沐要求商家為其準備企業相關材料時,對方竟然說要另行收取 5000 元的費用,而且對之前的協助承諾隻字不提,為了讓店鋪繼續經營,她只能勉為其難滿足商家的要求,“結果在今年四月,我又遇上了‘四審’,官方要求提供一系列新的服務賬單。”
劉沐無奈地說道,由於在店鋪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加之看好跨境電商的前景,她只能一次又一次給商家支付相關費用,換得對方協助提供稽核資料。這些投入感覺就是個無底洞,“這些商家肯收錢給你資料做稽核還算好的,要是是不給你資料,根本沒有地方維權。”
和所有購買了海外電商店鋪的經營者一樣,劉沐十分清楚這種買賣店鋪、企業資料的行為,本身已是在法律邊緣遊走,即便上當受騙、成了商家吸血的“宿主”,自己也只能認栽,“有精明一點的買家,會連同企業主體一起買下。不過過戶之後又會發現,企業有經濟糾紛。”
可見,從無良灰產商家手中購買海外店鋪,背後的套路以及風險可謂深不見底,往往會讓一心涉足跨境電商的小白得不償失。而且,令人疑惑的是為何如此多的小白不惜冒險(甚至受騙),也要想方設法從中介手裡購買海外店鋪?
他們想買的不是店鋪,而是“捷徑”
2020 年中,懂懂筆記曾在《“無貨源”跨境電商培訓:人和貨兩頭全被忽悠》一文中,介紹了部分剛剛涉足跨境電商領域的新手,希望利用機構所謂的“無貨源”系統鋪貨涉足海外市場,最終卻被收割智商稅的話題。
從“無貨源”跨境電商到如今的購買海外電商店鋪,為何受傷的都是新人和小白?
其實,無論是“無貨源”跨境電商也好,購買海外電商店鋪經營也罷,其背後所凸顯的都是小白在跨境電商領域急功近利的貪念。
“即便有國內電商運營經驗的人士,也不一定能夠經受得住‘走捷徑’的誘惑。”擁有近十年海外電商運營經驗的鐘濤告訴懂懂筆記,由於電商行業競爭激烈,從業者都知道從零開始運營一家電商店鋪,實際上十分困難。因此,幾乎所有的從業者都喜歡找捷徑,例如“無貨源”跨境電商系統所宣傳的“無人值守鋪貨”、“統一集中下單”,以及自動發貨功能。其實這些說辭恰好擊中了新人希望省時省力去養店鋪、造口碑的想法。
“買賣海外店鋪是一樣的,亞馬遜同樣也是銷量、口碑佳的店鋪和商品才能排名在前,那麼怎麼走捷徑呢?”鍾濤解釋,新入行的從業者尤其小白,之所以會購買海外現成的店鋪經營,原因很簡單 —— 為的是跳過從零開始這一步驟。
他們希望店鋪一到手,不僅有一定口碑沉澱,還能具備銷量紀錄,“可銷量、口碑都非常棒的店鋪,誰會無緣無故將其出售?”
有的從業者甚至盤算著利用海外店鋪出海,避開國內電商的激烈競爭,但仔細想想,跨境電商平臺競爭一直就十分激烈。
相關調查資料顯示,僅亞馬遜平臺上的中國賣家佔比就達到了 44%,其中佔比最高的站點為西班牙,比例高達 49%;其次是法國 44%,再次是美國。一直以來,這幾個站點長期盤踞各銷量榜單之上。
可見,在跨境電商領域裡中國賣家之間的競爭狀態絲毫不輸於國內電商市場。鍾濤坦言,正因有大量的中國賣家佔據在海外電商平臺上,最近幾年大型海外電商平臺也開始專門加大了對於(國內)註冊企業店鋪的稽核力度。
這種態勢,也導致電商從業者註冊、購買到的海外店鋪,大多面臨“一審”、“二審”甚至是近期頻繁出現的“三審”、“四審”難題。在百度貼吧上,懂懂筆記還看到不少跨境電商經營者因亞馬遜店鋪“三審”未通過,又面臨“四審”而瘋狂吐槽的留言。
也正是海外店商平臺針對國內商家採取的“大洗牌”舉動,導致很多海外電商店鋪近期在網路上“拋售”。
【結束語】
無論是國內電商還是跨境電商業務,從業者的詞典裡永遠沒有“捷徑”二字,更無所謂的彎道超車。一心只想著走捷徑、生怕錯過行業紅利的新手、小白,懷著這樣的目的去涉足跨境電商,最終難免上當受騙,成了無良機構、灰產商家大肆斂財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