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超長乾貨!最全資料指標分析!

超長乾貨!最全資料指標分析!

在剛邁入資料的大門時,我經常對一些資料指標或者資料本身的概念很模糊,尤其是當跟運營、資料分析師扯需求的時候,會被這些密密麻麻的指標給弄糊塗。為了更好的在行業裡面摸打滾爬,花了很多時間閱讀一些指標相關的文章、書籍,總算解決了這個問題。 作為網際網路從業人員,目前看來對資料指標、指標的運用還是需要再深入學習下。終於擠出一些時間重新梳理了關於資料指標相關的一些知識,先梳理下資料指標基礎知識。

一、常見指標

先來看一看常見的一些資料指標們 1、DAU:Daily Active User 日活躍使用者量。統計一日(統計日)之內,登陸或使用了某個產品的使用者數(去重) 2、WAU:Weekly Active Users 周活躍使用者量。統計一週(統計日)之內,登陸或使用了某個產品的使用者數(去重) 3、MAU:Monthly Active User 月活躍使用者量。統計一月(統計日)之內,登陸或使用了某個產品的使用者數(去重) 4、DNU:Day New User 日新增使用者,表示當天的新增使用者 5、DOU:Day Old User 日老使用者。當天登陸的老使用者,非新增使用者 6、ACU:Average Concurrent Users 平均同時線上人數 7、PCU:Peak Concurrent Users 最高同時線上人數 8、UV:Unique Visitor 唯一訪問量,即頁面被多少人訪問過 9、PV:Page View 頁面瀏覽量,即頁面被多少人看過 10、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平均每個活躍使用者收益。 11、ARPPU:Average Revenue Per Paying User 平均每個付費使用者平均收益。統計週期內,付費使用者對產品產生的平均收入。 12、LTV:Life Time Value 生命週期價值。產品從使用者所有互動中獲取的全部經濟收益的總和 13、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使用者獲取成本 14、ROI:Return On Investment 投資回報率。 ROI=利潤總額/投入成本總額*100% 15、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 成交總額。是指下單產生的總金額 CMV=銷售額+取消訂單金額+退款金額 16、支付UV:下單併成功支付的使用者數

二、如何獲取指標

對於上述這些指標,如果你很陌生,那麼首先可能就會問“這些指標來的呢”,“有些指標直接獲取不到呀”。說到這,不得不提到資料採集的基礎:埋點。一般在設計好資料指標後,我們會有一個“資料埋點”的工程,通常是由產品經理輸出《埋點需求文件》,然後交予開發進行埋點部署,關於埋點的幾種方式已經在埋點系列裡面,在此不復述了。 埋點是網際網路領域最重要的資料採集手段之一。通俗講就是在web或app植入埋點程式碼,用以監控使用者行為事件。通過埋點,我們可以: 獲得使用者行為軌跡 追蹤任一時間段資料的變化 驗證可行性 找出產品設計漏洞等 以電商網站為例,想要統計使用者訪問網站、訪問商品詳情頁、加入購物車、支付訂單到支付成功的轉換率。發現從訂單支付到支付成功轉換率僅有4%,明顯過低。即可分析支付節點是否存在bug,由什麼原因導致。

三、資料指標分類

大致的,我認為可以將資料指標分為三大類:綜合性指標、流程性指標、業務性指標。

1、綜合性指標

綜合性指標是能提現產品目前綜合情況的指標。 在非交易網站,比如社交網站,資料指標的用途偏向於瞭解產品的使用者增長或減少等情況。綜合性指標通暢有:DAU、留存數、留存率、人均使用時長、PV、UV等。 對於交易系型網站,那麼平臺關注的綜合性指標通常是:GMV、支付UV、人均訂單數、人均客單價等。

2、流程性指標

流程性指標是指與使用者操作行為相關的指標。 點選率:有PV點選率和UV點選率,一般使用PV點選率。 轉換率:下一步操作使用者數/上一步操作使用者數 流失率:(上一步使用者數-下一步使用者數)/上一步使用者數 完成率:完成率相對於轉化率而言,是最終的結果數值。轉化率是過程值,完成率是結果值。

3、業務性指標

業務性指標是跟產品業務相關的指標。例如視訊網站,則可能需要的業務指標有:視訊播放數、人均觀看時長、人均播放數、播放率等。

四、資料分析與設計方法

資料分析和設計的方法有:事件分析、留存分析、漏斗分析、分步分析、對比分析和多維度拆解。

1、事件分析

事件是追蹤或記錄的使用者行為或業務過程。事件是通過埋點記錄,通過SDK上傳的使用者行為或業務過程記錄。例如,一個視訊內容產品可能包含的事件:1)播放視訊;2)暫停;3)繼續播放;4)分享;5)評論。 一個事件可能包含多個事件屬性,例如,“播放視訊”事件下可能包含的屬性:1)來源;2)是否自動播放;3)播放形態。

2、留存分析

留存率是驗證使用者粘性的關鍵指標,設計師和產品經理通常可以利用留存率與競品對標,衡量使用者的粘性和忠誠度。通常重點關注次日、3日、7日、30日即可,並觀察留存率的衰減程度。留存率跟應用的型別也有很大關係。通常來說,工具類應用的首月留存率可能普遍比遊戲類的首月留存率要高。

3、 漏斗分析

漏斗分析就是轉化率分析,是通過計算目標流程中的起點,到最後完成目標節點的使用者量與留存率,流量漏斗模型在產品中的經典運用是AARRR模型。 衡量每一節點的轉換率,通過異常資料(轉換率過低)找出異常節點,進而確定各個環節的流失率,分析使用者怎麼流失、為什麼流失、在哪裡流失。根據資料改進產品,最終提升整體轉化率。

4、使用者分群分析

使用者在某個特定條件下的使用者分組或佔比。例如:註冊7天內下單的使用者組、參與過A活動的使用者等。

5、對比分析

將不同時段的資料進行對比,找出差值,進行產品優化或驗證設計。 自身產品對比:對比產品不同模組相似場景的資料,找出問題點。 行業產品對比:與同行業產品進行對比,找出優劣勢,並持續優化。

6、多維度拆解

用不同的維度視角拆分分析統一類資料指標。例如按照不同的省市地區分析、不同的使用者人群、不用的裝置等。通過不同維度拆解,找到資料背後的真相。

五、建立資料模型

引入資料分析,就要引入資料模型。資料模型的核心是“分類”,如何選擇或創造適合自身產品的資料模型,我們可以先了解市面上熟知幾大模型。

1、AARRR

AARRR是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ral,這個五個單詞的縮寫,分別對應使用者生命週期中的5個重要環節。 獲取使用者(Acquisition):首先,你需要從廣告/渠道等去拉新,獲取使用者。然而使用者下載了不一定會安裝,安裝了不一定會使用該應用。所以啟用成了這個層次中最關心的資料。 關注指標:CAC(使用者獲取成本 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提高活躍度(Activation):然後,通過引導使用者註冊等方式來啟用他們。 關注指標:DAU(日活躍使用者)、MAU(月活躍使用者)、每次啟動平均使用時長、每個使用者每日平均啟動次數、日活躍率、周活躍率、月活躍率 提高留存率(Retention):使用者被啟用後,剩餘的工作就是如何讓他們留下來,產生粘性。 關注指標:1-Day Retention(次日留存率)、7-Day Retention(D+7日留存率)。曾經有遊戲行業的行家指出,如果想成為一款成功的遊戲,1-Day Retention要達到40%, 7-Day Retention要達到 20%。 獲取收入(Revenue):收入一般有三種,付費應用、應用內付費及廣告。 關注指標ARPU(平均每使用者收入)、ARPPU(平均每付費使用者收入)、CAC(使用者獲取成本)、LTV(生命週期價值)。LTV – CAC的差值,就可以視為該應用從每個使用者身上獲取的利潤。所以最大化利潤,就變成如何在降低CAC的同時,提高LTV,使得這兩者之間的差值最大化。 使用者推薦(Referral):以前的運營模型到第四個層次就結束了,但是社交網路的興起,使得運營增加了一個方面,就是基於社交網路的病毒式傳播,這已經成為獲取使用者的一個新途徑。這個方式的成本很低,而且效果有可能非常好;唯一的前提是產品自身要足夠好,有很好的口碑。 在整個AARRR模型中,這些量化指標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很多指標的影響力是跨多個層次的。及時準確地獲取這些指標的具體資料,對於應用的成功運營是必不可少的。

2、RARRA

RARRA模型本質上是通過AARRR模型調整順序得來的,其原因是AARRR專注於獲客(Acquisition),且是McClure是在2007年編寫的,當時的CAC還比較低廉,上架應用即容易獲得使用者。在網際網路流量高速增長的今天,獲取使用者(Acquisition)已變得非常昂貴,所有應用商城都有百萬個APP,市場競爭激烈,簡單釋出一個應用就有使用者早已已不再是賺錢的方式。所以,以拉新獲客的增長模式不再適用。現在黑客增長的真正關鍵是留存(Retention)。 RARRA模型是托馬斯·佩蒂特Thomas Petit和賈博·帕普Gabor Papp對於AARRR模型的優化。 使用者留存(Retention):是RARRA最重要的指標,留存率是反應使用者留存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使用者啟用(Activation):加速使用者啟用,為使用者的第一次使用提供儘可能愉快的體驗。確保他們在首次使用時就看到產品的價值所在。 使用者推薦(Referral):建立有效的推薦系統,讓使用者主動分享和討論你的產品。 商業變現(Revenue):提高使用者的LTV(Lifetime Value),使用者留存越長,對業務的價值越大。 使用者拉新(Acquisition):鼓勵老使用者帶來新使用者;優化獲客渠道,通過渠道群組分析找出最適合你產品的獲客渠道。

3、Google’s HEART

Google’s HEART是一個用來評估以及提升使用者體驗的模型,它由五個維度組成:Engagement(參與度)、Adoption(接受度)、Retention(留存度)、Task Success(任務完成度)和Happiness(愉悅度)。

4、Customer Experience Index (CX Index)

使用者體驗指數的維度有三個,分別為:滿足需求、簡單地和愉快地。 以上就是幾個常見的資料指標模型,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每個模型的背景和用途來學習其中的指標思路,並創造出適合自己團隊的資料模型。

六、指標字典

為了對指標進行統一管理,方便維護和共享,我們需要建立指標字典。指標字典可以是Excel表,或者其他記錄形式。在資料量大的複雜環境中,一般將指標管理功能放在資料管理系統中。 指標一般分為三類:基礎指標、普通指標、計算指標。

1、基礎指標

指沒有更上游的指標,即它的父級指標就是它自身。例如“團購交易額”、“訂單量”、“日活躍使用者數”。

2、衍生指標

指在單一父級指標的基礎上限定某個維度得到的指標。例如“PC端團購交易額”,限制條件為“下單平臺=PC”。

3、計算指標

指在若干個描述型指標上通過四則運輸、排序、累計或彙總定義出的指標為計算指標。例如“客單價”、“ARPU”等 指標字典通暢包含指標維度和指標量度兩大部分,例如 指標字典的維度 指標字典的量度

七、資料指標如何驗證設計

指標的最終目的是用來衡量產品的是否符合預期,併為後續產品優化工作提供思路和方向。

1、關注核心指標

例如我們改版的核心指標是提高使用者註冊人數,那我們關注的就是註冊轉換率,先看從點選註冊到註冊成功步驟的流失率,找出流失最大的節點最優化方案。等優化上線後,對比轉化率的變化。 如果我們改版的核心指標是人均觀看次數,則思考下什麼策略既可以提升播放次數,又不費什麼成本。比如新浪微博視訊,以前看完視訊後有重播按鈕和其他推薦的視訊,改版後看完這個視訊會自動播放下一個視訊。這樣的設計雖然比較粗暴,但明顯提高了視訊播放次數。

2、總結核心指標帶來的收益

怎樣用指標量化設計價值。簡單粗暴舉個栗子,比如活動上線後,點選率是4.8%,每天的活動GMV約200萬,當重新設計了活動頁面後,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點選率提升到了8%,活動GMVd達到了700萬。那麼增加的500萬則是通過設計帶來的收益。 作者:一隻森林鹿Luluzeng 來源:愛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