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01、計算機原理--計算機概述

01、計算機原理--計算機概述

計算機概論

計算機組成

馮·諾依曼設計的計算機由五個基本部分組成:儲存器、運算器、控制器以及輸入/輸出裝置。

首先將編好的程式和資料由輸入裝置送入儲存器中,再將指令從儲存器中取出送往控制器進行解釋分析,根據指令中的內容產生各種控制訊號,自動控制計算機中的所有部件,按時間順序完成指令內容。這就是馮·諾依曼程式控制的概念,也是當今絕大多數計算機所遵循的規則。

計算機歷史

計算機的發展一共有四個階段,它們分別如下所示:

第一個發展階段:1946-1956年電子管計算機的時代。
第二個發展階段:1956-1964年電晶體的計算機時代:作業系統。
第三個發展階段:1964-1970年積體電路與大規模積體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第四個發展階段:1970- 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系統結構

計算機系統可分為應用層、系統層和硬體層三層,其中計算機系統是由硬體與軟體兩部分組成的。如圖所示:

硬體層是整個計算機系統的基礎和核心,它包含了硬體設計和硬體電路。

硬體設計:計算機各部件組成的設計、指令系統設計(機器語言)、微程式控制器設計等,再把它們用數字邏輯設計實現,以便最後生成硬體電路。

硬體電路:硬體電路就是具體的積體電路、印製電路板(PCB)等。

系統層主要包括作業系統和語言處理程式,語言處理程式即編譯器或直譯器。

高階語言的源程式可以通過兩種方法轉換成機器語言(目標程式):

一種是通過編譯程式在執行之前將源程式轉換成機器語言。(編譯型)

一種是通過解釋程式進行解釋執行,即逐行解釋並主動執行源程式的語句。(解釋型)

應用層包括系統分析、應用軟體和語言工具。

超級計算機發展

計算機自問世以來,一直採用馮·諾依曼體系結構,超級計算機也沿用該體系向前發展,其大致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代:早期的單處理器系統。

第二代:向量處理系統。

第三代:大規模並行處理系統(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or,MPP)。

第四代:共享記憶體處理系統。

第五代:機群系統(也稱集群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