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爭建 AI 算力中心熱潮背後:誰在花冤枉錢

爭建 AI 算力中心熱潮背後:誰在花冤枉錢

7 月 18 日訊息,AI 智算中心,如今已成各地必備基建。

放眼全國,已有 4 個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建成,西安、許昌等地智算中心也已開工。南京、杭州、廣州、大連、青島、長沙、太原、南寧等地也在規劃中。

但任何一次高速擴張,隨之而來的當然是概念魚目混珠,價格亂得天上地下,這個問題需要解決。

價格亂象癥結:缺乏體系標準

先來具體看看現存的問題。

一份公開資料顯示,2020 年城市 A 的智慧計算中心,每 100P Flops(每秒 10 億億次浮點運算) 16 位精度的算力建設成本為 7500 萬元

而 2021 年城市 B 同等精度下的 100P FLops 算力建設成本卻達到了 4.6 億元

明明是定位相同、功能相近的智算中心,建設投入相差達到 6.2 倍

之多,行業價格混亂程度可見一斑。

價格之外還有第二個問題:算力背後運算資料的精度混淆

技術視角看,不同領域對精度需求各不相同。

科學和工程計算對精度的要求最高,需要使用 64 位雙精度。

人工智慧訓練階段主要用到 32 位單精度和 16 位半精度,在推理階段可以用 16 位或者更低一些。

你看,數值同是 100P 的算力,背後的精度若僅有 16 位只能算是 AI 專用算力,若是涵蓋 64 位就能支撐更多通用演算法。

兩種精度的運算量級不止是單純差了 4 倍,但在行業落地中,忽略及混淆的情況不少。

很多應用場景都不是單靠 AI 本身就能完成的。如天氣預測、材料設計、藥物發現等任務上都需要 AI 與高精度科學計算相結合。

相應的,智算中心也要做到以 AI 算力為主,融合多種算力,才能真正釋放算力的價值。

如果以專用算力為噱頭,表面上的數值高了就可以哄抬價格。這樣修建出來的智算中心就成了“偏科”,往往無法真正適應行業需求。

這兩個問題如不解決,修建出的智算中心既在價格上不匹配真實價值,也無法滿足相應需求,勢必造成資源浪費又阻礙行業發展,行業亟須有人站出來統一標準

首個智算標杆:專治價格亂象

針對上述問題,中科院人工智慧產學研創新聯盟聯合院內多家院所企業做了相應努力,在 WAIC 2021 上釋出了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平臺,要打造智算中心的建設標準

為什麼說是新一代呢?

聯盟聯合了院內多家院所企業,基於科學院多項重大科技成果,讓平臺做到“用得上”和“用得好”。

用得上,也就是滿足產業需求。

一個城市建起智算中心,是要為周邊地區的各行各業服務,需要計算平臺有通用性。

此次釋出的新平臺採用開放架構,可以相容各大 AI 框架和資料處理平臺,還做到了遷移靈活、編譯開發難度低。

同時支援 CPU、通用 GPU、專用 AI 加速晶片的多元晶片組合,提供覆蓋各精度算力,可勝任模擬、訓練、推理等 AI 全鏈條應用需求。

基於以上兩點,新平臺成為了國內首個跨模態、通用化的 AI 公共創新服務平臺

解決了“用得上”,還要做到 用得好

面對這個問題,新平臺基於中科院多項重大科技成果,聯合多家院所企業,也有著獨特的技術優勢。

在硬體設施上,新平臺採用浸沒式相變液冷技術,節能效果高達 30%。

配合超高密度立體擴充套件的建設模式,節省機房面積 90%,可以最小化土建上的投入,把基礎設施和 IT 裝置打包成模組整體交付,做到快速業務上線。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CCF 高效能運算專業委員會祕書長張雲泉表示,建設智算中心的成本中有 3 個重點:

  • 晶片、伺服器裝置的硬體成本

  • 機房、土建的基礎設施成本

  • 建成後持續運營產生大量的電力成本

新平臺明確了智算中心需要哪些晶片,給出了伺服器、機房的建設方案和節能上的改進。

還給出了具有說服力的算力價格標準方案:

在綜合儲存、能耗、開發、定製、資料排程等一系列因子,並代入明確的演算法標準後,得出在同時具備 5P 雙精度算力(64 位)、25P 單精度算力(32 位)和 100P 半精度算力(16 位)的情況下,智慧計算中心的基礎設施價格約為 1 億-1.5 億。

國科控股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楊建華對此這樣評價:

平臺集諸多中科院人工智慧技術成果於一體,擁有清晰的實施路徑,可為區域智算中心建設提供標準的可複製範本。

同時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表示:

平臺依託中科院頂層戰略規劃,匯聚算力、演算法、資料、軟體、人才、應用等資源要素,將為 AI 產業化發展、行業數智化轉型和政府智慧化治理提供有力支撐。

價格規範讓算力像水電一樣,服務全社會

在“演算法、資料、算力”人工智慧三要素裡,目前哪一個是最大的短板?

張雲泉這樣回答:

現在是算力。大資料已經發展很多年了,演算法的演化很快,對算力的需求很大,是在拉著算力往上走。

建設智算中心將過去分散在各企業、研究機構的算力聚合起來去補齊這個短板,推動產業良性健康發展。

在工業時代,城市靠集中供水、供電方便和豐富了千家萬戶的生活。

在 AI 時代,城市也要把聚合起來的算力,高效流通和分配出去,促進千行百業的生產。

這就使算力的價格標準與水價、電價標準同樣重要。

中科院人工智慧產學研創新聯盟在做的,就是為智算中心建設提供了一個可複製範本,用這個範本樹起透明的價格標杆,讓算力像自來水一樣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