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華為海思、龍芯、華大九天、國微... 國內頭部晶片公司,如何定製晶片人才

華為海思、龍芯、華大九天、國微... 國內頭部晶片公司,如何定製晶片人才

中國晶片產業人才緊缺的問題,在近年來國內晶片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更加凸顯。《中國積體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7-2018)》指出,到 2020 年前後,我國積體電路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約 72 萬人左右,但我國人才存量僅 40 萬人,缺口將達 32 萬人。

人才培養不僅需要較長的週期,對於應用型人才還需要學校和產業的密切配合,特別是積體電路這樣交叉學科的產業,人才培養的挑戰更加巨大。2020 年下半年開始,無論是培養偏“通用”人才的高校,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各類機構都有大動作。

國內晶片人才的培養到底面臨怎樣的挑戰?如何才能為中國的晶片產業定製最合適的人才?南京積體電路培訓基地這樣的非贏利性機構是如何與頭部晶片公司們合作定製晶片人才?

高校新增積體電路與工程學院

過去十五年,我國的積體電路產業高速發展,產值增長近 14 倍,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 19.2%,遠高於全球 4.5% 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其中,晶片設計成為了三業(設計、製造、封測)中唯一增長率保持為正值的環節,是我國積體電路產業發展重要的火車頭。

在《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的指導以及大基金的強力拉動下,中國積體電路製造業正在迎來新一輪的高速增長,2014 年以來,製造業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 24.72%,為三業中最高。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20 年中國積體電路產業銷售額為 8848 億元,同比增長 17%。我國高速增長的銷售額背後也是進口晶片的快速增長。海關統計資料顯示,2020 年中國進口積體電路 5435 億塊,進口金額 3500.4 億美元,出口積體電路 2598 億塊,出口金額 1166 億美元。

一邊是中國晶片市場快速的發展和的需求,另一邊是大量的高階晶片依賴進口。國內上千家晶片公司的產品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一個非常核心的原因就是缺乏人才。積體電路橫跨電子、物理、化學、材料、計算機、自動化等學科,此前國內高校的學科設定很難充分滿足積體電路產業人才培養需求。

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與工程系教授、博導樑曉嶢在一場圓桌討論中指出:“我從海外回來發現國內在計算機和晶片方面的教育與國外差距很大,國外有一個叫 ECE(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的專業,但國內大多數高校微電子和計算機分得非常清楚。像我這樣做體系結構,是軟硬體的結合,在國內就很難定位。”

“我剛好就是在國外上的 ECE。我本科在國內學的是通訊,到國外留學上了 ECE 專業,這個專業開設了許多跨專業的選課,也正因為如此我接觸到了半導體,在那之前我對半導體一無所知,後來學習了包括設計驗證、工藝等課程,最終算是誤打誤撞進入了半導體行業。”一位國內晶片設計公司高管在一場活動中分享。

國內高校晶片人才培養的變革發生在 2020 年。8 月,國務院釋出 8 號文(《新時期促進積體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要求加快推進積體電路一級學科設定工作。到了 12 月 30 日,“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正式被設立為一級學科。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作為“交叉學科”門類,門類程式碼為“14”,“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為一級學科,學科程式碼為“1401”。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表示,作出設立“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為一級學科的決定,就是要構建支撐積體電路產業高速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從數量上和質量上培養出滿足產業發展急需的創新型人才。

隨後,安徽大學、中山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相繼在 2021 年成立積體電路學院。

“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設為一級學科,對晶片設計和製造都至關重要的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人才培養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西南交通大學資訊學院電子工程系副系主任邸志雄表示:“之前國內的教學體系,EDA 教師一般歸屬微電子或計算機學科,但都是小眾群體,能夠開設 EDA 課程的學校寥寥無幾,再加上缺乏教材,學生感興趣的也少。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提升為一級學科,加上開源 EDA,不管是開設課程還是出版教材都是利好。”

一位晶片行業專家認為:“我認為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設為一級學科還不夠,增加對高校的投入,以及出臺一些更加開放的政策支援也非常必要。”

南京積體電路培訓基地副主任呂會軍表示:“國外有些區域的產學研擁有較為成熟的經驗和做法,是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鑑的,他們的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能獲得一定的經費,讓學生可以流片,從而獲得工程實踐經驗。”

“高校培養的人才是面向全社會各個領域的,所以相對更注重通用性和基礎性知識的培養,,而積體電路企業所需要的是有較強實踐能力、能滿足崗位需求的產業人才,如何在高校培養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出更適合產業需求的晶片人才,是我們成立南京積體電路培訓基地的目的。”呂會軍同時表示。

頭部晶片公司定製應用型晶片人才

“理想狀態應該是高校聚焦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培養,機構有針對性的在實踐能力方面做補充和提升,然後將人才向產業輸送。”呂會軍進一步表示:“南京積體電路培訓基地是對產教融合的補充,高校是晶片人才培養和輸出的主要陣地,從人才供給側出發,推進人才培養,我們依託地方產業,從需求側出發,進行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探索和實踐,雙方從人才供給側和需求側共同發力,做好產業人才培養,以滿足產業用人需求。”

據瞭解,南京積體電路培訓基地(更名前叫南京積體電路大學)是南京江北新區牽頭成立的促進區域產業發展,銜接政府、高校、企業以及推進產教融合的開放平臺,2017 年就開始探索人才培養。

呂會軍介紹:“在培養體系搭建方面,我們要先全面瞭解企業的崗位需求,通過與相應崗位上優秀工程師的訪談,形成關鍵崗位的人才畫像。然後再根據崗位畫像搭建培養體系和課程內容,最後找合適的講師進行培訓。”

但這個過程也充滿挑戰,需要與企業進行深度溝通。畫像確定後搭建課程體系也面臨挑戰,工程師更貼近行業,但構建課程體系可能並不擅長,大學老師善於課程教學,但對企業的需求瞭解不夠深入,因此需要企業工程師與大學老師雙方配合,共同開發課程體系。

呂會軍表示:“如果一家企業的人才需求量比較大,可以與我們共同開發課程,或者建立共享實驗室,通過定製化培養,讓即將畢業的學生或者初入職的員工在共享實驗室就能接觸到企業的真實專案,系統化的培訓讓專案實踐經驗前置。”

我們瞭解到,南京積體電路培訓基地已經與 11 家企業建立了共享實驗室,其中圍繞 EDA 人才培養分別與華大九天、國微、芯華章、芯行紀和概倫共建共享實驗室;圍繞晶片設計分別與新思科技、創意電子、芯馳和芯原共建共享實驗室;圍繞信創,分別與龍芯和鯤鵬共建共享實驗室。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積體電路培訓基地和上海海思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還與芯華章共同打造“X— 行動”計劃,在與企業加強粘合度的同時,不斷融合高校,共同推進產教融合育人,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對於晶片人才需求量不那麼大的中小企業,定製化培養的需求就偏弱。“我們會做一些通用技能的培訓,比如版圖設計,到後期再把學員分流到企業,跟著工程師做專案增強實踐經驗,這樣也能滿足中小型企業的晶片人才需求。目前我們課程採取線上課程和線下課程相結合的形式,已推出首批線上課程 43 門,線下培訓班也有 35 個。”呂會軍表示。

今年暑期,南京積體電路產業培訓基地聯合新思科技、芯華章、龍芯中科、上海海思等知名企業開設了涵蓋晶片設計、EDA、智慧城市嵌入式開發、AI 邊緣計算、工業網際網路、AIoT 機器視覺等主題的暑期學校。

晶片人才培養的更多探索

除了直接與企業和高校合作,舉辦晶片大賽也是培養晶片人才一個不錯的途徑。南京積體電路培訓基地每年持續舉辦全國大學生 EDA 精英挑戰賽、全國大學生 FPGA 大賽、全國大學生嵌入式晶片與系統設計大賽。通過大賽的平臺,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業務以及遇到的挑戰出賽題,參賽選手不僅在參賽過程中擁有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能瞭解到企業的業務需求。

據介紹,從 2017 年開始,三大競賽吸引全國近 400 所高校(涵蓋了全國 26 所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累計近 7000 支隊伍參賽,為江北新區的產業發展挖掘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和優質專案。南京積體電路培訓基地還會幫產品做得較好的學生進行流片,讓他們獲取真正全流程的實踐經驗,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打通晶片人才與企業的“最後一公里”。

未來,南京積體電路培訓基地還會有更多探索,將產業人才、創新驅動、生態打造進行相互聯動。呂會軍說:“基地由地方政府牽頭,是高度開放的人才培養平臺,聚焦產業人才培養,賦能產業發展,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補充,是企業人才招聘的夥伴,不與高校爭名,不與企業爭利。”

小結

像南京積體電路基地這樣的平臺未來在積體電路產業人才培養方面的可能性值得期待。需要明確的是,中國的積體電路產業缺乏多層次的人才,因此需要整個產業多方的共同努力。而培養應用型人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高校學生的實踐經驗前置。

待中國的積體電路產業也產生頭部效應,那時更稀奇的將會是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