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答:普通人什麼時候能去月球旅行
北京時間 7 月 26 日訊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月球似乎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旅行目的地,那裡沒有海灘,沒有博物館,甚至都沒有氧氣。但另一方面,這些恰恰都是月球的優點。對於這顆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去那裡旅行。然而,如果想要將月球旅行計劃付諸實際,你就會遇到許多困難。另一方面,你還會被告知,即使月球旅遊能以某種方式實現,也只有超級富豪才能負擔得起。於是,問題就來了:我們這些普通人什麼時候才能去月球旅行?在 Gizmodo 網站上,一些相關領域的專家對此提供瞭解答。
溫迪・惠特曼・科布(美國空軍高階航空航天學院戰略與安全研究助理教授)
首先要明白的是,有關太空未來事件的預測從來都不是成真,而且這些預測通常都過於樂觀!諸如此類的問題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就有人提出,一些人聲稱人類很快就能夠定期訪問月球,甚至很肯定地說在 20 世紀末就會實現。不幸的是,前往太空很困難,而且十分昂貴。
先來說好訊息:月球之旅是可以實現的。人類登月的技術和能力已經得到了驗證。這不需要任何新的發明,或激進的新技術,而是需要金錢和決心。儘管一些發達的大國有足夠的資金,但自上世紀 60 年代以來,它們一直缺乏這麼做的決心。另一方面,私營企業普遍缺乏足夠的資金。不過,如今商業航天工業的發展正開始扭轉這一局面。
在載人登月的成本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發射。發射能夠抵達月球的任何宇宙飛船都要花費大量金錢。幸運的是,由於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的發展,發射成本正在下降。正如人們經常指出的那樣,如果你每次乘坐飛機都要把飛機扔掉的話,乘機出行也會變得很昂貴。認識到這一點後,SpaceX 等公司就一直致力於開發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以便在短時間內再次飛行。太空梭只能部分重複使用,而且在兩次飛行之間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準備下一次飛行。相比之下,SpaceX 的獵鷹 9 號火箭已經表明,發射器大多都可以快速重複使用並翻新,有時只需 40 天。這大大降低了進入軌道的成本,使得像月球旅行這樣的事情更有可能成為私營公司的業務。
再來說說壞訊息:即使發射成本降低了,登月依然非常昂貴和危險。在可預見的未來,只有國家支援的宇航員或富有的遊客才能前往月球,後者可能仍然需要花費數百萬美元。理論上,這類旅行不僅可以證明往返月球表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給企業和國家一個更充分的發展月球基地的理由。很可能只有在這些基地建成,並且地球和月球之間有了定期往返的飛船之後,普通人才可能不需要貸一筆鉅款就能前往月球旅行。
那麼這可能是什麼時候呢?如果我們繼續以目前的速度發展,最早可能是 21 世紀末。不過,這個“如果”有很大的推測成分。儘管一些國家目前面臨著開展探月計劃的壓力,但無法確保這樣的計劃會持續下去。或者,一些國家和公司可能找不到留在月球上的理由,尤其是如果可以去火星的話。當然,如果在月球上發現了有價值的資源(如氦 3),或者其他有說服力的理由來維持月球探測,那月球旅行的時間線可能就會加快。這種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眾輿論和/或商業需求,這兩種力量在歷史上都很嚴苛。
總而言之,雖然我會欣然接受第一次去月球旅行的機會,但我認為在有生之年,我不會前往月球。可能會是我的侄子和侄女,但更有可能是他們的後代,如果一切順利的話。
斯科特・瑪格爾森 [華盛頓大學戲劇和表演研究教授,著有《飛行表演:從巡迴表演者到太空旅遊》(Performing Flight: From the Barnstormers to Space Tourism)一書]
我並沒有抱很大的希望。的確,從 20 世紀 60 年代末開始,我們就已經擁有了將普通人送上月球並返回地球的基礎科學技術,但公眾的興奮和納稅人的意願不足以維持這個夢想,至於建立月球基地和定期往返月球的未來夢想,就更不用多說了。
目前大部分的太空產業已經被私營公司接管,而且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富人可以自費參觀國際空間站,太空旅遊對普通人來說似乎再一次變得觸手可及。但在很多方面,我們似乎比十年前更難以實現月球旅遊的願景。表面上,目前的私人太空飛行掌握在伊隆・馬斯克、傑夫・貝索斯和理查德・布蘭森爵士等極少數億萬富翁手中,這項脆弱的事業取決於他們能繼續保持成功。那麼,我們最好留心他們的弱點,而且不僅僅是財務上的弱點:我們已經看到,一個有魅力的公眾人物的命運可能會隨著醜聞曝光或一條考慮不周的社交媒體動態而驟然變化。此外,由於可能對地球造成災難性的環境影響,太空產業也受到了輿論的密切關注。例如,定期太空旅行需要增加發射活動,會導致更多的黑碳排放到大氣中。
不過,有一件事或許能讓人冷靜下來。最近的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在輻射和低重力環境中,對人體造成的傷害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在太空飛行中,輻射和低重力是一直持續存在的要素。宇航員斯科特・凱利在太空生活了一年之後,科學家對他進行了一系列研究,表明我們的身體一旦離開地球的大氣層和重力的保護,基本上就會開始衰退。認知障礙、肌肉和骨骼退化以及心臟萎縮都是太空生活所帶來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負面影響。我想,對很多人來說,冒這些危險是值得的,但那些需要忍受更長暴露時間的機組人員和其他太空工作人員怎麼辦?對普通人來說,有朝一日在月球表面行走仍然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但我十分確定這最後一點將是最大的障礙,我們必須克服這個障礙,才能實現最終的目標。我不知道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會不會實現。
吉姆・貝爾 [亞利桑那大學地球與空間探索教授,《終極星際旅行指南》(The Ultimate Interplanetary Travel Guide)的作者,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陽系探索任務的重要參與者]
在我的《終極星際旅行指南》一書中,我想象在 200 年後的未來,普通人在太陽系中的行星際旅行就像我們今天在地球上旅行一樣普遍。我斷言,到那時,先進技術和其他技術的進步將大大縮短旅行時間,而外星目的地的基礎設施和服務的建設將支援太空旅遊作為可行的商業模式。
那麼,我們這些 200 年後不在人世的人該怎麼辦?如果各國太空機構目前正在進行的計劃都取得成功,那麼在未來十年內的某個時候,訓練有素的宇航員將重返月球進行短期訪問。這個推測是合理的。如果以目前的趨勢,商業性和政府支援的空間系統繼續發展,載人星際發射器、人造衛星、火星探測器和漫遊車等技術都將在月球上得到證明,時間是 2020 年代至 2030 年代,在火星上則是 2030 年代至 2040 年代。雖然目前並沒有正在開發的月球基地或殖民計劃,但到 21 世紀下半葉,預計將會出現低成本和可靠性更高的深空探測方式,從而顯著推動深空經濟的發展,最早的定期太空旅遊機會也可能出現。
所以,我們要吃好喝好,加強鍛鍊,以長壽為目標。也許到了你退休的時候,在月球上過週末會成為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亞歷克斯・羅蘭(杜克大學歷史學名譽教授,主要研究軍事史和科技史)
我們可以有信心地說,這不會在未來 50 年內發生。在這個時間範圍之外,存在著太多的未知可能性。而在這段時間內,沒有任何可預見的技術能夠克服當前人類常規太空飛行所面臨的各種障礙,包括物理、政治、經濟和人體生理學等方面。從兩個很現實的問題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月球旅遊愛好者所面臨的挑戰。
首先,目前的航天技術更傾向於使用機器而不是人。在太空中做任何有意義的事情 —— 包括各種探索任務 —— 如果都派人去做的話,花費會是現在的 10 倍。在 20 世紀 60 年代的登月競賽中,情況確實如此,今天更甚。由於過去半個世紀的微電子技術和人工智慧革命,自動化和遠端控制的航天器可以在太空中做到任何人類能做的事情,而且它們能以更低的風險和更低的成本做得更好。無論是什麼任務,只要宇宙飛船上有人,其性質就會立刻轉變為生命支援和拯救任務,並要求把人活著帶回來。在不斷老化的國際空間站上,宇航員主要是作為人類科學研究的物件,用來研究失重、與世隔絕和輻射的有害影響。
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的第二個障礙是投資。什麼樣的人類集體 —— 國家、公司或社群 —— 會支付數百億或數千億美元把人送上月球?他們期望的投資回報是什麼?月球上的任何東西都補償不了把人送上月球的費用。把月球作為前往火星的中轉站也沒有回答投資回報的問題,而且還增加了賭注。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殖民地外天體,就像在沒有致富誘惑的情況下在地球上殖民一樣。更適合投資的地方在向我們招手,比如只有少數人生活的地球極地地區,或者還沒有人生活的海底。這兩個地方都更容易到達,也更便宜,可以更簡單、更安全地定居,探索和開發更有價值的東西。千萬富翁或億萬富翁可能會為成為早期月球遊客的名聲買單,但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普通人”有足夠的可支配財富來承擔哪怕一小部分的登月費用。
與其問普通人什麼時候能去月球,不如問在未來 50 年內是否有人會去月球。誰會去?為什麼去?這些問題或許更有意義。
馬克・鬆達爾(克利夫蘭州立大學法學教授兼全球空間中心主任)
從宇航員的歷史演變來看,這將是遲早的事情。考慮到國家以及企業家們推動太空旅行革命的強烈動力,我預計未來 10 年內將有第一批遊客踏上月球。
在太空時代初期,只有具備“適當素質”的軍事試飛員才能成為宇航員。科學家和其他“有效載荷專家”最終加入了宇航員隊伍,因為宇航員的職責已不僅僅是駕駛。1986 年,美國教師克里斯塔・麥考利芙加入了太空梭機組,為普通公民帶來了太空旅行的夢想。2001 年,俄羅斯開始向國際空間站運送遊客,丹尼斯・蒂託在軌道上待了 8 天。
一旦“星艦”在阿爾忒彌斯計劃下完成了多次載人和無人登月任務,證明自身的安全性,月球遊客也將緊隨而至。最早可能會在 2027 年。這些遊客有多“普通”將取決於票價,但票價會及時降下來的。到 2031 年,我預計人們會排隊前往月球旅行 ——“星艦”的設計就是為了滿足這一需求,一次飛行可以運送 100 人。不過,早在 2004 年,當縮尺複合體公司設計的“太空船 1 號”獲得安薩里 X 大獎之後,許多人相信很快就會有第一批亞軌道遊客飛上太空(該公司後來與維珍銀河合作設計了太空船 3 號)。但直到現在,我們仍在等待付費太空旅客在 2021 年的首飛。
彼得・沃德(華盛頓大學生物學教授和天文學兼任教授)
我覺得我們永遠也不會去月球。至少,我不會。
如今,出生率到處都在下降。再加上良好的藥物,人類社會變得越來越老齡化,這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國民生產總值份額將不得不用於處理像我這樣的老傢伙。未來每 10 年,地球上人類生產的可消耗金錢都將不斷減少。把錢投入到設計普通登月火箭上的計劃將越來越站不住腳 —— 整個太空計劃將會被吃幹抹淨,除非我們能找到從太空中獲利的方法。唯一能做到這一點的地方就是小行星帶,而在月球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拿來賺錢。
以及,什麼是普通人?他們承擔不起這種版本的星際太空飛行,因為在低太空飛行 10 分鐘就要花費 20 萬美元左右。如果我們能以某種方式將月球旅行的價格控制在 500 萬美元,那麼,有多少人能付那麼多錢?
永遠不要說永遠,但我認為至少在這個世紀,普通人還無法到月球旅行。
羅伯特・格利希(太空旅遊專家,安伯瑞德航空大學兼職助理教授)
我的簡短回答是:在未來 10 年到 100 年之間。
在我的《太空旅遊教科書》(Textbook of Space Tourism)中,我把目前和未來的太空旅遊活動分為 10 個具有不同複雜度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然景點和其他”,最後一個階段是“超越飛行”。我將月球飛行定義為第八階段:“與一個簡單的亞軌道或軌道飛行相比,月球飛行場景的複雜度顯著增加…… 在太空旅遊的背景下,月球旅行在短期內不太可能,除非遊客只在月球軌道,沒有登陸。1968 年,阿波羅 8 號的宇航員在月球軌道上飛行,他們從宇宙飛船上看到的景象與遊客可能看到的景象是一樣的…… 一旦前往地球軌道的大規模太空旅遊成為日常,富有的遊客就會想去月球旅行,甚至登陸月球。”
記住這一點,假設已經有了安全的月球火箭,我會想象一個樂觀的場景:少數“普通人”會在不久的將來贏得一張去月球旅行的門票。但悲觀的場景可能是,即使從長遠來看,由於安全、環境和財政問題未得到解決,“普通人”仍無法造訪月球。現實的情況可能介於兩者之間,未來將告訴我們答案。
加勒特・瑞斯曼(美國工程師,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員)
普通人的月球旅行可能會比你想象的更快到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其他國家的太空計劃都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將代表其各自政府的人員送上月球,但也有普通人將目光投向了月球。事實上,一位名叫前澤友作的普通人已經與 SpaceX 公司達成了繞月航行的協議。其他機會也將隨之而來。在新的商業模式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與 Spacex 等私人公司簽訂運輸服務合同,這些私營公司擁有並負責運營登月的運載工具,這使得他們可以將其用於非 NASA 客戶。誠然,這些客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普通人”,而是非常富有的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成本將會下降,可得性將會上升。那麼,什麼時候非億萬富翁也能買票去月球呢?沒人知道確切的答案。普通人可以承受航空旅行的費用花了大約 60 年的時間,直到 1978 年放松管制。在太空方面,我希望我們能在未來的 50 年裡做得更好,讓人們都負擔得起。
朱莉・布里塞(佛羅里達太空研究所助理科學家)
在一定程度上,這取決於你對普通人的定義:是非宇航員,比如非常富有的太空遊客,還是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
太空遊客顯然都十分富有,他們可能會比普通人更早造訪月球,正如他們已經造訪了國際空間站一樣。像藍色起源這樣的私營公司很可能會提供這種服務,類似於他們現在所提供的亞軌道飛行服務。
無論如何,我認為順序是這樣的:首先是宇航員,然後是建造基礎設施的技術人員/工人,然後是一些願意在月球定居的拓荒者,再然後才是更多的人口。
問題的關鍵是提高地月之間常規的空間經濟用途。如果在月球上定居能帶來經濟上的好處,普通人的月球旅行最終可能只是一個附帶效應。就像在火車被用作交通工具的時候,城市會自然而然地沿著鐵路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