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軟體工程記錄

軟體工程記錄

軟體工程

設計階段:

概要設計:進行軟體體系結構的設計、資料設計、介面設計;

詳細設計:進行資料結構、演算法的設計;

介面設計階段:是描述軟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軟體內模組之間的呼叫關係。主要依據是需求分析階段的資料流圖

資料字典:

·包括資料項{資料項名,資料項含義說明,別名,資料型別,長度,取值範圍,取值含義,與其他資料項的邏輯關係}

資料結構、資料流、資料儲存、處理邏輯等;

·對資料流圖中的各個元素做出詳細的說明,是描述資料的資訊集合。

軟體開發模型:

瀑布模型:嚴格按照開發的生命週期執行、存檔。安全但缺乏靈活性、無法解決軟體需求不明確或不準確的問題。

原型模型:從初始原型開始開發,逐漸演化成最終軟體產品。(適合對軟體需求不明確或缺乏認知的情況)

增量開發;將軟體產品作為一系列的增量構建來設計、程式設計、整合、測試。(在開發中逐步理解需求)

螺旋模型:將“瀑布模型”與“原型模型”結合起來,加入了“風險分析”。(適合複雜的大型軟體)

風險:

風險暴露=分析影響×分析概率。“風險暴露”是一種量化“風險影響”的指標。

·根據“風險的優先順序”來確定“風險控制策略”,而“優先順序”是根據“風險暴露”來確定的。

“構件”複用:

使用前,進行合理性檢驗、適應性修改,再整合到新系統中。

Gantt圖:

·直觀標明專案進度與時間的關係,通過條狀圖來表示。可以直觀地標明:專案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每個任務的進展情況。

·但不能表明任務間的依賴關係。

PERT
圖:

·是一個網址模型,描述任務間的依賴關係。

·在該圖中,專案的關鍵路徑時,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任務流,其他都是非關鍵路徑。

白盒測試資料標準:

根據程式內部邏輯以及指定的覆蓋標準。

耦合程度

·常用耦合度和內聚度來衡量模組獨立程度的標準

·由低到高:非直接耦合、資料耦合、標記耦合(通過變數呼叫)、控制耦合、外部耦合、公共耦合和內容耦合。

內聚程度

由高到低:功能內聚、順序內聚、通訊內聚、過程內聚、瞬時內聚、邏輯內聚、偶然內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