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開放互聯參考模型(OSI)

開放互聯參考模型(OSI)

1、ISO的OSI(七層架構)

  1.1 物理層:首先解決兩臺物理機的通訊需求,例如:機器A往機器B傳送資料(位元流),物理層大致做這樣的事情,該層定義物理數倍的標準,光纖的介面及各種傳輸介質的傳輸速率等,主要作用是傳輸位元流,及0101二進位制資料,將他們轉化為電流強弱來進行傳輸,到達目的後在轉換為0101的機器碼,及數模轉換與模數轉換,網絡卡工作在該層。

  1.2 資料鏈路層:在傳輸位元流的過程中會產生錯傳,漏傳等不完整的可能,因此才有的資料鏈路層。該層定義瞭如何格式化資料以及如何控制對物理介質的訪問,提供錯誤檢測與糾正,確保資料傳輸的可靠性,本層將位元資料包裝成了幀,交換機就工作在這一層,交換機對幀解碼,根據幀中的資訊把資料傳送到正確的接收方。

  1.3 網路層:隨著網路節點的增加,點對點通訊是是要經過多個節點的,如何找到最佳節點和最佳路徑,將網路地址翻譯成實體地址,並決定如何將資料從傳送方路由到接受方,網路優先權,網路擁塞程度,服務質量以及可選路由的花費來決定一個網路節點A到節點B的最佳路徑,由於網路層處理並只能傳送,路由器連線網路各段,因此路由器屬於網路層,該層的資料稱為資料包,本層裡面重點協議為IP協議。

  1.4 傳輸層:該層解決了主機間的資料傳輸,解決了傳輸質量的問題,該層為OSI中最重要的一層,傳輸資料同時進行流量控制,或是基於接受方可接受資料的快慢程度,並適當的調整發送速率,除此之外傳輸層按照網路能處理的資料的最大尺寸(乙太網無法接受大於1500位元組的資料包),將較長的資料包切分,將每一片安排一序列號,以便資料到達接受方時能以正確的順序重組,該過程成為排序,該層的重點協議為TCP、UDP協議。

  1.5 會話層:建立和管理應用程式之間的通訊。

  1.6 表示層:解決不同系統之間通訊語法的問題。

  1.7 應用層:旨在更方便的接受網路中的資料(eg HTTP協議)

2、OSI總結:

  OSI是一個定義良好的協議規範集,定義了開放系統的層次結構,層次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各層所包括可能的任務,作為一個框架來組織和協調各各層所提供的服務,但OSI並沒有提供可實現的方法,而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來協調通訊標準的制定,即OSI並不是一個標準,而是一個制定標準所使用的概念型框架,事實上標準時是TCP/IP的四層模型,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的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路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3、OSI的實現:TCP/IP四層模型

  TCP/IP是一個網際協議群,泛指網咯通訊相關的所有協議

  3.1 應用層:對應七層模型中的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

  3.2 傳輸層:對應七層模型中的傳輸層

  3.3 網路層:對應七層模型中的網路層

  3.4 鏈路層:對應七層模型中的物理層,資料鏈路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