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電動汽車崛起,電池發展卻還落後 2 萬英里

電動汽車崛起,電池發展卻還落後 2 萬英里

2003 年,工程師施特勞貝爾(JB Straubel)在午餐時的一番話,讓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相信電動汽車事業大有可為。

隨後,他在特斯拉擔任了 15 年的首席技術官,設計了特斯拉的第一批電池,管理充電站網路的搭建,並主導了美國內華達州超級工廠的建設。

有人說,對於電動汽車的崛起過程,鮮有人能夠比“特斯拉背後的智囊團”--施特勞貝爾--理解得更透徹。

2019 年,施特勞貝爾從特斯拉離職,馬斯克的傳記作者阿什利・萬斯(Ashlee Vance)表示,特斯拉不僅失去了一位創始人,也失去了“一部分靈魂”。

憑藉業內名氣和過硬實力,施特勞貝爾幾乎可以隨便挑矽谷的工作,然而他並沒有。施特勞貝爾留在了他位於內華達州卡森的牧場內,目所能及之處,看不到一棵樹。據稱,著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在這裡住過。馬克・吐溫曾描述這裡為“一片沙漠,被荒蕪的雪山所包圍。”

2017 年,施特勞貝爾就是在這裡建立了 Redwood Materials 公司,從事著如鍊金術一般神祕又複雜的業務:分解廢棄電池,將其重組成新的電動汽車所需的金屬材料,再重新投入到供應鏈中。

“城市採礦”,變廢為寶

施特勞貝爾的目標是解決電動汽車行業目前最突出的問題。雖然電動汽車在行駛時可以實現“零排放”,但隨著電動汽車逐漸興起,電池原料開採、製造和處理過程卻暗藏著環境危機。

施特勞貝爾表示:“現在的電動汽車,根本談不上‘可持續’,連相關的近期規劃都看不到。還在特斯拉的時候,我就有些受不了;前公司做大做強之後,我就實在忍無可忍了。”

Redwood 的倉庫是“汝之蜜糖,彼之砒霜”的最好註解。每個工作日,都有兩三輛重型卡車運來約 60 噸的廢舊智慧手機、電動工具和滑板車電池。施特勞貝爾手下相關團隊的 130 名員工就會從這些廢品中分離出來各種金屬,例如鎳、鈷和鋰,再將它們粉碎,並用化學物品處理成新的鋰電池原料,重新投入供應鏈。

電池中所使用的金屬一般都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澳大利亞和智利等國家,從露天礦中挖出或從沙漠池塘中蒸發出來。但施特勞貝爾認為,就在人們身邊,有一個“巨大的、未開發的”來源:普通美國人的車庫。他還估計,美國家庭中的舊手機、舊膝上型電腦中總共有大約 10 億個廢舊電池,從中都能回收到有利用價值的金屬材料。

對這些電池進行分解,再重新利用的過程被稱為“城市採礦”。電池材料創業公司 Sila Nano 的執行長基恩・博迪切夫斯基(Gene Berdichevsky)表示,大規模“城市採礦”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一輛高階電動汽車中的電池材料數量大約是一部智慧手機的 1 萬倍。但是,他補充說,按每千瓦時計算,一輛汽車電池中的鈷用量大約僅為一部手機電池中鈷用量的 30 分之一。博迪切夫斯基補充道,“因此,每回收 300 部智慧手機,其中的鈷就能用於生產 1 輛電動汽車的電池。”

Redwood 還在建立自己的工業合作伙伴網路,亞馬遜、電動巴士製造商 Proterra 和電動自行車製造商 Specialized 都包括在內,以回收他們的廢品。Redwood 已經開始從松下公司接收電子廢物,並將可重新利用的材料送回松下公司,松下公司在 Redwood 以北 50 英里處的特斯拉超級工廠內生產電池芯。

“零排放”還只是個概念

施特勞貝爾賭上自己特斯拉賺得的部分財富,認為 Redwood 可以在“迴圈經濟”的興起發揮重要作用。所謂迴圈經濟是一個誕生於 20 世紀 60 年代的想法,其核心是改變商品的設計、製造和回收方式。全球範圍內的一些大型企業正接受這一概念,其中就包括了蘋果公司,其 CEO 蒂姆・庫克(Tim Cook)所設定的目標是“不必從地球上開採任何東西來生產新的 iPhone”,這是該公司在 2030 年前實現碳平衡的承諾的一部分。

等迴圈經濟流行起來時,我們現在的做法,在子孫後代的眼裡一定非常愚蠢。目前鈷主要是來自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通常在大型工業礦井中開採,也有的使用基本工具手工挖掘。開採出的鈷可能被運往歐洲最大的鈷精煉廠所在地芬蘭,再運到世界上大部分陰極和電池的生產地中國,再被運往美國和歐洲。電池芯在歐美國家被組裝成電池組,再被運到電動汽車生產線上。

在一輛電動汽車被貼上“零排放”標籤之前,鈷從礦場開採出來,到最後送到汽車製造商手裡,需要經歷長達 2 萬英里(約 3.2 萬公里)的超長途旅行,而這一旅程可不是“零排放”。

儘管如此,仍有獨立研究者表示,電動汽車對環境的破壞還是比傳統內燃機汽車要小。但是目前這個行業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施特勞貝爾認為,如果電動汽車的電池可以不斷地被回收再利用,那麼電動汽車製造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可以減少一半以上。

7 月,Redwood 發展提速,從投資人那裡籌集了 7 億多美元,能夠再招 500 多名新員工,並擴大業務範圍。按照當前 37 億美元的估值計算,這家公司現已成北美價值最高的電池回收企業。今年,Redwood 預計將處理 2 萬噸廢料,目前已回收的材料就足以生產 4.5 萬個電動汽車電池組。

迴圈經濟支持者們表示,這種經濟可以讓地球變得更加可持續,減少堆積如山的廢品。2019 年,世界經濟論壇估計,到 2030 年,“迴圈電池價值鏈”可以佔到實現巴黎協議規定的目標所需減排量的 30%,並在全世界範圍內創造 1000 萬個安全和可持續方面的就業崗位。

Lombard Odier 投資經理公司的可持續解決方案主管克里斯蒂娜・克奇(Kristina Church)說,運輸是建立迴圈經濟的“核心”,它不僅佔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六分之一,而且還與採礦和能源網交織在一起。

採礦企業 Glencore 的銅與電子元件迴圈負責人庫努爾・辛哈(Kunal Sinha)說到:“要想讓全世界在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僅靠資源效率、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是遠遠不夠的。這個差距可以通過推動迴圈經濟,改變消費方式,重複使用東西,以及回收再利用來彌補。”他還補充說:“回收的作用不容小覷。回收相當於提供了‘額外’的供應,一方面填補了需求缺口,另一方面還有助於緩解排放壓力。”

供應緊縮不容小覷

“城市採礦”雖然現在還比較小眾,但電動汽車已贏得廣泛政治支援,應對氣候變化上也已出臺了相關政策,城市採礦將在 2030 年之前成為主流。美國能源部部長珍妮弗・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就呼籲政府作出承諾,在美國本土建立一個鋰基電池供應鏈。

這也是美國政府的目標之一,美國現任政府計劃在 2035 年實現 100% 的清潔電力,併到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格蘭霍姆表示,到 2030 年末,全球清潔能源技術市場的價值將達 2300 萬美元。格蘭霍姆還提到,隨著中國等國家加大相關投資力度,美國也不願落後。

歐洲監管機構也在強調環境和社會問題之間的矛盾。例如,如果汽車製造商停止生產燃油車,德國就會面臨嚴重的失業威脅。

根據麥肯錫的資料,中國政府正在對該行業進行補貼,以在 2030 年之前每年將電動汽車的銷量提高 24%。

然而,對電動汽車的大力支援,有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今年出現的全球半導體短缺問題暴露了準時制模式(Just-in-time,JIT 模式)汽車供應鏈的脆弱性。晶片短缺僅僅是一個預兆,它可能意味著更大的破壞即將來臨,由於所有汽車製造商都希望對各自的產品進行電動化,未來鎳、鈷和鋰等電動汽車電池關鍵材料的供應也很有可能會遭遇供應瓶頸。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釋出的資料顯示,今年電動汽車的銷量僅佔全球汽車總銷量的 4%。但是預計到 2030 年時,這一比例將大幅提升至 34%,2040 年將進一步提升至 70%。

英國伯明翰大學教授保羅・安德森(Paul Anderson)表示:“未來將出現對原材料的大規模爭奪。大家現在都急著把技術推向市場,對回收利用卻沒有足夠的考慮。”

G2 Venture Partners 的清潔能源投資人莫妮卡・瓦爾曼(Monica Varman)估計,電池金屬的需求將在兩到三年內超過供應。隨著市場對使用可持續材料重新設計電池這一做法做出反應,將出現一場持續 5 年左右的“供應緊縮”。再生材料有助於緩解供應問題,但分析師們認為,在未來 10 年中,它最多也只能滿足 20% 的需求。

像 Redwood 這種以回收並再利用廢棄材料為主要業務的創業公司目前還是少數。其中一家就是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 Li-Cycle 公司。Li-Cycle 成立於 2016 年,今年早些時候在與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的合併中籌集了超過 6 億美元的資金,當前估值為 17 億美元。Li-Cycle 已經與 14 家汽車和電池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其中包括通用汽車和 LG 化學的合資公司 Ultium。

Li-Cycle 董事長蒂姆・約翰斯頓(Tim Johnston)表示,公司計劃在北美各地建設設施,收集舊電池並將其轉化為粉末形態的鋰、鎳、鈷和石墨。Li-Cycle 還將建立更大型的生產中心,將 95% 以上的物質再加工成電池級的材料。

約翰斯頓擔心,如果沒有大規模的城市採礦,即將到來的電池原材料短缺將帶來與 1973 年阿拉伯石油禁運一樣的後果。當時美國的汽油價格在四個月內翻了兩番,美國政府對那次事件的描述為“對整個國家經濟穩定造成了結構性挑戰”。

約翰斯頓表示:“石油供應可以相對快速地恢復,畢竟開發一個油井和開始抽油並不需要太長時間。但開採鋰、鈷或鎳礦,5 年起步。因此,電池原材料短缺不僅可能造成與石油禁運一樣嚴峻的影響,甚至是更為深遠的長期影響。”

規模化回收?得從產品設計說起

除了能夠緩解供應鏈壓力並保護環境外,“城市採礦”還能帶來更低價的原材料。2018 年一項關於中國廢棄電視機中的金和銅的回收研究表明,回收過程的經濟性是原始開採的 13 倍。

施特勞貝爾指出,現有電池中可提取的高價值材料要比開採出來的材料多得多。他說道:“在岩石、礦石和鹽水中,這些關鍵材料的濃度都非常低,但回收電池中的材料濃度很高。我們在對的地方提取對的材料,所以材料濃度要比傳統的採礦業高出一大截。”

Li-Cycle 的約翰斯頓則表示,當前在礦區發現的最高等級的鋰礦石只含有 2% 到 2.5% 的氧化鋰,而在“城市採礦”中,其濃度是這個數字的 4 到 5 倍。

然而,由於許多產品在設計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材料回收,因此從廢棄產品中提取有價值材料的過程非常複雜。計算機制造商戴爾的體驗設計負責人艾德・博伊德(Ed Boyd)表示:“現在的產品在設計時考慮的都是組裝時間、成本、質量等因素,有些產品的拆卸和分解要花 20 至 30 分鐘,因此在回收時對其進行快速拆解不太實際。”

約翰斯頓團隊目前正研究如何大幅降低所用材料的數量,並在 1 分鐘之內完成產品拆解。他表示:“實際上,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只是以前沒把拆解難度作為一個設計標準。”

迴圈經濟真正規模化:任重而道遠

雖然很少有人斷然否定迴圈經濟的作用,但是也有很多人對此懷疑這些過程是否能夠迅速擴大規模,以滿足未來 10 年中對清潔能源接近指數級的需求。礦業企業 Anglo Pacific 的

CEO 朱利安・特雷格(Julian Treger)表示:“廢材料回收這個想法聽著貌似有吸引力,但最終它就像是冶煉和提煉。這是一個增值加工的環節,一般不會帶來巨大的利潤。”

南非的 TechMet 是一家投資於金屬開採、加工和回收的企業,其創始人布萊恩・蒙耐爾(Brian Menell)稱迴圈經濟是一個“艱鉅的任務”。他說道:“10 年後,一個經過優化的鋰離子電池回收行業也許能滿足電動汽車行業 25% 的電池金屬需求。所以它只能成為一個貢獻因素,而不是解決方案。”

當行業開始回收更多的電動汽車電池時,迴圈經濟真正規模化。電動汽車電池的平均壽命為 15 年,因此第一波電池在短時間內還不會達使用壽命而回收。這個較長的時間線足以讓技術不斷髮展,但是與此同時,時間也會帶來風險。G2 Ventures 的瓦爾曼表示,如今大力發展回收技術,但如果化學物質快速發展,那麼現在的化學物質所構成的電池到時候可能被時代淘汰了。

諮詢公司 Circular Energy Storage 的創始人漢斯・埃裡克・梅林(Hans Eric Melin)表示,如何持續獲得廢棄的汽車電池也可能是一個挑戰,因為發達國家的舊汽車經常被出口到發展中國家重新使用。

梅林發現,截至 2018 年底,日產聆風電動汽車大約有 40 萬輛,其中近五分之一已在烏克蘭、俄羅斯、約旦、紐西蘭和斯里蘭卡等國家註冊。在這些國家,回收廢舊車輛電池難度更大。

Sila Nano 的博迪切夫斯基表示,目標是生產出使用壽命為 30 年的電動汽車電池。如果成功,未來的回收需求就會減少,整車成本也會下降,有利於降低電動汽車的普及門檻。他說道:“我有信心,將來我們會換車,但不會換電池。在延長電池使用壽命和回收利用方面而言,我們甚至還沒有觸及到電池時代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