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訊息稱小電欲啟動直營轉代理,共享充電寶渠道模式生變

訊息稱小電欲啟動直營轉代理,共享充電寶渠道模式生變

今年 7 月,美團充電寶業務被曝出多個自營城市被代理商接盤。雖然官方予以否認,但還是引發了外界對其業務大撤退的猜測。

而近日,網路上也流傳著一張共享充電寶品牌“小電”的相關截圖,題為“直營小分隊轉渠道政策”。據其內容顯示,無論是盈利、虧損城市,均可根據對應的計算方式轉讓為代理模式,且轉讓物件同時包括直營員工和代理商。

當前正在處於排隊上市的小電,是否也出現了業務變化?

對此,小電相關業務人士向新浪科技迴應稱,小電全國重點城市仍為直營模式,主要針對規模較小的四五線城市發展渠道代理業務。

轉代理共享充電企業將殊途同歸?

成立於 2016 年的小電,2020 年曾意欲科創板上市,今年轉道申請赴港上市。目前,小電宣稱入駐全國 1600 座縣級以上城市 —— 這在全國總計約 2000 個市、縣之中,佔比已達 8 成之多。

招股書顯示,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小電科技共享充電服務點位數已達 71 萬個,投放充電寶近 600 萬個,其中直營與第三方渠道的佔比為 93.6%和 6.4%。

雖然數量龐大的直營點位帶來了市場的高度覆蓋,但隨著進場和分成費用的不斷提高,2018 年至 2019 年,小電相應的開支增長超過 300%。

財報顯示,2020 年小電淨虧損超 1 億元,而分成費用達 7.1 億元、進場費超 3 億元,佔其毛利潤的近 7 成。

“直營模式”是共享充電行業起步之初,各品牌較多采用的商業模式,品牌自持裝置,自建渠道,直接面向合作商家和消費者。而隨著競爭日趨激烈,品牌方需要支付的進場費和收益分成越來越高,這也導致了共享充電行業的毛利率與淨利率產生巨大差距。

這在另一家共享充電寶企業身上也得到了體現。資料顯示,2020 年怪獸充電的毛利率高達 84.67%,而淨利率卻僅為 2.68%;其剛剛釋出的 2021 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當季營收為 9.724 億元同比增長 52.9%,但大部分的營收都貢獻給了銷售與營銷費用,銷售與營銷費用佔營收比例高達 80%。

不難看出,重資產的直營模式,已成為共享充電寶企業的巨大負擔。

網傳的這份小電“轉代理”政策顯示,若要成為小電旗下已盈利城市的代理商,需要一次性繳納一筆轉讓費;虧損城市轉讓雖不收轉讓費,但代理商仍需支付一筆“裝置採購款”,且費用均需一次性付清。這項政策背後,無疑是上市前對現金流的渴求。

小而美的共享充電如何承載頭部玩家的野心?

直營模式所積累的渠道和點位資源,毫無疑問是共享充電寶品牌的一大核心資產。然而隨著競爭白熱化,品牌方憑藉“點位”再取得爆發式增長已不再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代理模式不失為一種新的探索。

只不過,不設限的轉代理,將長期經營的點位拱手轉讓,也頗有“斷臂求生”的悲壯。

有人說,共享充電是一門“小而美”的生意,同期誕生的其他共享經濟業態如今大都歸於沉寂,只有共享充電賽道還在不斷誕生上市以及準上市公司。有業界人士預測,共享充電行業至少還有五年的紅利期。

由諮詢公司沙利文與頭豹研究院聯合釋出的《2021 年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白皮書》預測,2020 年至 2025 年,共享充電行業的年複合增長率約為 20.8%,行業仍有相當的空間。隨著移動智慧裝置的不斷普及、電池技術革命未有預期,怪獸充電創始人蔡光淵“手機無處充電、深夜被困路邊”的共享充電應用場景,放在當下依舊成立。

然而,留給中小玩家們的空間和時間或許已經不多了。

縱觀行業,怪獸充電已經登陸美股成功上岸,儘管股價不穩,但畢竟身披共享充電第一股的名頭;由街電、搜電合併的竹芒,儘管具備了“直營 + 代理”雙模式,但從字面的融合真正走向業務、產品和模式的全面融合仍需時日;正在排隊上市的小電,也還需用後續的業績和股價證明自己。

而對於消費者而言,直營或是代理模式,並不會對大眾日常使用共享充電服務帶來明顯的變化。長期來看,以往動輒高額補貼、花式免費的燒錢手段,或是斥巨資支付入場費、非理性的高額分成,都將隨著共享充電行業格局的變化而趨於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