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總結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總結

人是否可以改變?

答案是可以,並且任何人都可以。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

阿德勒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目的論”,即過去所有的經歷都對現在的你沒有任何影響,能影響你的取決於你賦予這件事的意義。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所以會為了某個“目的”,而去找到合適的因。比如我不敢上臺演講,是因為性格內向,性格內向是因為從小沒有在充滿愛的家庭長大等等。阿德勒認為,你是先有了“不敢上臺演講”這個目的,然後為了解釋這個目的才有了自認為的因,對你而言“不演講”是一種善(善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這樣可以不用害怕別人的眼光,不用擔心說錯話等等。

心理創傷是否存在?

答案是不存在。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這一點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意義。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的確很有趣。他認為心靈過去所受的傷害(心理創傷)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戲劇的時候,它那因果規律的簡單邏輯和戲劇性的發展程序自然而然地就會散發出攝人心魄的魅力。

阿德勒說:“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特別注意,並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相反,影響會很大。但關鍵是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麼。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憤怒是自然感情的流露還是捏造出來的?

答案是捏造的。比如說當你接手同事寫的忍無可忍的程式碼,不按規範書寫的程式碼,還沒有任何註釋的時候,你肯定在心裡已經默默問候了它的親人。阿德勒認為這時候的憤怒是完全捏造的(也可以理解為是完全可控的),憤怒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比如說是為了讓對方能夠按照規則行事,壓制對方讓其屈服,於是為了這個目的你發怒了。達到目的的手段除了憤怒還有很多種,而你選擇了憤怒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

無論你是否滿意現在的自己,這一切都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你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裡選擇了“不幸”。這既不是因為你生在了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為你認為“不幸”對你自身而言是一種“善”。在希臘語中,“善”這一詞語並不包含道德含義,僅有“有好處”這一層含義;

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

人無論在何時也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中都可以改變。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儘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還是感覺現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覺得一直這樣不做改變比較輕鬆吧。

如果一直保持“現在的我”,那麼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結果會怎樣等問題都可以根據經驗進行推測,可謂是輕車熟路般的狀態。即使遇到點狀況也能夠想辦法對付過去。

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會遇到什麼問題,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未來難以預測,生活就會充滿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也就是說,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鬆、更能安心。

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

“無論之前的人生髮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你為什麼討厭自己

阿德勒認為“一切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你為什麼討厭自己呢?為什麼只盯著缺點就是不肯去喜歡自己呢?那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為了不受傷,只要變成一個只看自己的缺點、極其厭惡自我、儘量不涉入人際關係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來,只要躲在自己的殼裡就可以不與任何人發生關聯,而且萬一遭到別人的拒絕,還可以以此為理由來安慰自己。心裡就會想:因為我有這樣的缺點才會遭人拒絕,只要我沒有這個缺點也會很討人喜歡。

在人際關係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別人。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種事情根本就無法做到。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

自卑感是一種“自己沒有價值或者只有一點兒價值”之類的感覺

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並且,我們都活在主觀世界中。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

我們都走在一個並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並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

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

因為不想失敗,所以就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結果就會選擇錯誤的道路。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退出權力之爭,這些都不是“失敗”。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想要取得別人認可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採取“滿足別人的期待”這一手段,這其實都是受“如果做了恰當的事情就能夠得到表揚”這種賞罰教育的影響。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標成了“滿足別人的期待”,那工作就會變得相當痛苦吧。因為那樣就會一味在意別人的視線、害怕別人的評價,根本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部落格: https://blog.86886.wang
GitHub: https://github.com/wm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