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當下的力量讀書總結

當下的力量讀書總結

思維是什麼?即是自己當下時刻所思所想。那麼提出一個問題:思維等同於意識嗎?否,如果意識是一片大海,那麼思維就是大海中一道一道的洋流;意識一般是主觀的,是清晰且合理的方向,而思維很多時候是被動的,不由自主的zhuome某些事情時,即是思維被動表現,且有時候這種被動是不太容易停止的。

首先,《當下的力量》是一半引入思考的、值的一讀的書。為了加深記憶與思考,就整理一篇讀後總結吧。

本文中所有觀點,都未必是書中原意,大多是讀書時我根據自己的思考寫的,甚至有些跟書中的觀點完全相反,比如說作者相信宗教,或者說相信玄學的‘哲學’,而我是不相信的,感覺作者會把一些他想不通的地方歸因於玄學;但這並不妨礙書中所述能帶給我一些思考,還是很值得一讀的。

思維是小我

思維是什麼?即是自己當下時刻所思所想。那麼提出一個問題:思維等同於意識嗎?否,如果意識是一片大海,那麼思維就是大海中一道一道的洋流;意識一般是主觀的,是清晰且合理的方向,而思維很多時候是被動的,不由自主的zhuome某些事情時,即是思維被動表現,且有時候這種被動是不太容易停止的。

很多人會無意識的誤認為:思維即是自我。思維是很容易被外界、情緒等影響,是一個不穩定的存在。思維還可能會前後矛盾,比如今天像買一款鞋子,明天就不喜歡了;甚至是同一時刻自相矛盾糾結,比如糾結於今天吃火鍋還是吃板面。而自我不應該具有這些特徵,思維不是自我,最多隻能算自我的很小一部分。

既然思維不是自我,意識到這一點以後,如何由思維的狀態覺知到自我,或者說更接近自我呢?答案是觀察思維、感受自身。當思維出現在大腦中的時會,觀察思維會讓它消散;當然我們也可以下意識的停止思維,觀察比下意識的停止可能要來的輕鬆,可以自己試一下哪個更適合自己。

一旦意識到思維未必就是自我的意識,有意識的驅散那些不受控制的或者非主動的思維,很多思維問題相關的痛苦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思維需要控制

其實思維也未必不是自我,有意識的思維是自我,而無意識的則不是。無意識的思維,就像是一匹野馬,會消耗內心的能量,破壞內心的平靜,產生內心的消耗與痛苦。所以思維需要被控制,我們需要給這匹野馬套上韁繩。

用來分析問題、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的思維,是我們主動進行的,這些是有意識的思維,是我們強大的工具,我們不需要干預、或者阻撓它。而無意識的、不小心發生的、為之煩累又難以停止的則不是我們主動進行的思維,這些我們需要停止它,因為這樣的思維會不斷的消耗我們、磨損我們,日積月累其造成的危害還是不容小覷的。

那麼如何控制它或者停止它呢?有多種方式:去觀察它,或者下意識的停止它,或者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或者其他簡單的事情上)。可以多試試,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

多次嘗試控制無效思維以後,我們會感受到相較之前更多的平靜,更少的自我內耗。這很可貴、少了內耗則有更多的力量,而平靜甚至比快樂更重要,因為快樂總是短暫的(生物機制的限制,《人類簡史》中好像提到過;所以不要因為快樂逝去而難過,平靜一下就很好),而平靜卻可以時常的存在。

痛苦的存在也是一種小我

與“認同思維即自我”類似,認同“一個痛苦的存在即自我”也是一種常見的錯誤認同。這樣的認同簡單的說,大概就是時常(甚至日常)認為自己就是痛苦的,自己就是一個痛苦的化身。但是沒有人是痛苦的化身,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平靜,迴歸平和的自我。

認同思維即自我,會把自己侷限於小我之中,不斷消耗;而認同痛苦的存在即自我,則會把自己困於痛苦之中,深刻的感受痛苦。摒棄無意識思維消耗的方法很簡單(但需要多多的嘗試),脫離痛苦存在之中的方法也類似:觀察大腦是如何為“當下時刻”貼上痛苦標籤,以及這個過程所產生的痛苦。通過觀察這種思維活動,就能擺脫抗拒的狀態,與當下時刻並存。逐漸的接納、不管是什麼樣的情況、接受它就像是自己的選擇一樣,讓當下時刻成為自己的盟友而不是敵人,這將會不可思議的改變整個生活。關注當下,關注當下的這一個個瞬間,回到關注當下的狀態,自己主動的意識也會逐漸的迴歸到當下,也就能採取更好的行動,直接的改善目前的情況。

活在當下

所謂過去,只是當下的一個對映,所有的過去,都曾經是當下。未來也是當下的一個對映,未來時間都是基於我們經歷的眾多當下所假設出來的時間維度。雖然這種意義上的過去和未來,我們很難接觸到,但是很多焦慮、恐懼、痛苦卻依託於過去和未來而存在。令我們感到痛苦的總是過去發生的某件事件,令我們感到恐懼或者焦慮的總是未來可能會怎麼樣怎麼樣;因為我們給予了過去和未來過多的關注,我們才會感受持續到痛苦或焦慮等。

那麼,當我們厭倦了這些痛苦、焦慮等情緒,想擺脫它們的時會,要怎麼去做呢?關注當下!只要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當下,集中到當下這一刻、這一個個瞬間,則過去與未來皆無處安身,依託於過去和未來的焦慮與痛苦等也將不復存在。我們的注意力脫離了過去和未來,我們會感受到周圍很多之前被我們忽略的美好的事務;我們會發現有那麼多可以做的有意義的事情。

一旦真正的關注當下,則過去與未來皆無處安身,依託於過去與未來的痛苦同樣無處安放。

我們也只能活在當下,任何事情都只能在當下完成。雖然我們也要適當的回憶過去、設想未來,但我們應當給予當下更多的注意力,此乃我們之所在。

對過去耿耿於懷,是一種過於關注過去的現象。目標占據過多的注意力會使得當下變成了一種達到未來的手段,是一種過於關注未來的現象,會奪走當下所做事情本應帶給自己的樂趣。如果有的話,這兩種情況我們都應該有意識的作出改變,去更多的關注當下。

作者所謂的臣服

作者所描述的臣服,並不是臣服於其他人或者物,而是臣服於當下的狀況,不給它貼心理標籤,沒有批判,也沒有抗拒,沒有消極情感;接受當下的現實,然後積極的採取行動,努力取得理想的結果。

我們可以嘗試另一種表達方式:與自己和解,不因外物、環境等因素與自己較勁,不產生責備、悔恨、生氣等負面情緒。如果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馬上接受事實,且積極應對,分析思考理性的應對方式,並認真的貫徹、執行。

有兩個與當下和解的機會。一是接受當下的現實;接受現實就會少很多痛苦和不開心,會生活在一種非抗拒的、輕鬆的狀態之中。如果做不到第一個,則還有第二個和解的機會,即:如果不能接受外在的狀況,那麼請接受內心狀況;也就是說不要取抗拒痛苦,允許它的存在,在不貼心理標籤的情況下,觀察它、擁抱它這將會把深深的痛苦轉化為深深的寧靜;雖然這是一種磨難,但也會成為復活和提升的契機。

如果你還怨恨過去的一些關係親近的人所做的或者沒有做的事情,那麼你應該時相信他們當時有個選擇,他們可以採取不同的行動。人們看起來好像是有選擇的,但這其實是一個錯覺。只要思維及其受制約的模式控制著個人的生活,那麼這個人就不會有選擇,其思維認同的狀態嚴重失常。這是一種病態,幾乎每個人都不同程度的遭受著這種疾病帶來的痛苦。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有怨恨了,而是對其病態產生慈悲。

當我們向事實臣服時,就會全面的進入當下時刻,並且過去將不再擁有任何力量。臨在是關鍵、當下時刻是關鍵。

無名

感受無限大的空間、永恆久遠的時間,與之相對的是無念的寂靜、和當下的瞬間;當空間和時間作為未顯化狀態,則進入無念和臨在的狀態,這大概是一種冥想時類似的狀態。

“如果你能感受到你的情緒,就離你的內在本我不遠了(可以認為是一種更好的狀態);如果主要是認同自己的思維,就比較遠了。在進入內在本我之前,需要將意識帶進情緒之中。”,這裡的情緒指不好的情緒,主動的意識帶入情緒之中,會逐漸化解、轉化情緒。

“一個普遍的規則是,男人最大的障礙是思維,女人最大的障礙是痛苦之身,雖然少數情況下,相反的情況也存在。” “作為女人,主要任務是轉化痛苦之身,當處理痛苦之身時,如果能感受到強烈的臨在,同樣會從思維認同中解放出來。”

“就像不能與黑暗抗爭一樣,也不能與無意識抗爭,一旦試著這樣做,事物對立的另一面就會得到加強,就會被其中一個對立面所認同,會創造一個敵人,並把自己拖入到無意識狀態之中。” 那麼如何做呢?關注當下,意識就會自然而然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