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叉樹基本操作(層序、先序建立,遍歷方式等)
阿新 • • 發佈:2021-12-06
0.1 演算法分類
十種常見排序演算法可以分為兩大類:
- 比較類排序:通過比較來決定元素間的相對次序,由於其時間複雜度不能突破O(nlogn),因此也稱為非線性時間比較類排序。
- 非比較類排序:不通過比較來決定元素間的相對次序,它可以突破基於比較排序的時間下界,以線性時間執行,因此也稱為線性時間非比較類排序。
- 穩定:如果a原本在b前面,而a=b,排序之後a仍然在b的前面。
- 不穩定:如果a原本在b的前面,而a=b,排序之後 a 可能會出現在 b 的後面。
- 時間複雜度:對排序資料的總的操作次數。反映當n變化時,操作次數呈現什麼規律。
- 空間複雜度:是指演算法在計算機
- 比較相鄰的元素。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它們兩個;
- 對每一對相鄰元素作同樣的工作,從開始第一對到結尾的最後一對,這樣在最後的元素應該會是最大的數;
- 針對所有的元素重複以上的步驟,除了最後一個;
- 重複步驟1~3,直到排序完成。
- 初始狀態:無序區為R[1..n],有序區為空;
- 第i趟排序(i=1,2,3…n-1)開始時,當前有序區和無序區分別為R[1..i-1]和R(i..n)。該趟排序從當前無序區中-選出關鍵字最小的記錄 R[k],將它與無序區的第1個記錄R交換,使R[1..i]和R[i+1..n)分別變為記錄個數增加1個的新有序區和記錄個數減少1個的新無序區;
- n-1趟結束,陣列有序化了。
- 從第一個元素開始,該元素可以認為已經被排序;
- 取出下一個元素,在已經排序的元素序列中從後向前掃描;
- 如果該元素(已排序)大於新元素,將該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 重複步驟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於或者等於新元素的位置;
- 將新元素插入到該位置後;
- 重複步驟2~5。
- 選擇一個增量序列t1,t2,…,tk,其中ti>tj,tk=1;
- 按增量序列個數k,對序列進行k 趟排序;
- 每趟排序,根據對應的增量ti,將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長度為m 的子序列,分別對各子表進行直接插入排序。僅增量因子為1 時,整個序列作為一個表來處理,表長度即為整個序列的長度。
- 把長度為n的輸入序列分成兩個長度為n/2的子序列;
- 對這兩個子序列分別採用歸併排序;
- 將兩個排序好的子序列合併成一個最終的排序序列。
- 從數列中挑出一個元素,稱為 “基準”(pivot);
- 重新排序數列,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小的擺放在基準前面,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大的擺在基準的後面(相同的數可以到任一邊)。在這個分割槽退出之後,該基準就處於數列的中間位置。這個稱為分割槽(partition)操作;
- 遞迴地(recursive)把小於基準值元素的子數列和大於基準值元素的子數列排序。
- 將初始待排序關鍵字序列(R1,R2….Rn)構建成大頂堆,此堆為初始的無序區;
- 將堆頂元素R[1]與最後一個元素R[n]交換,此時得到新的無序區(R1,R2,……Rn-1)和新的有序區(Rn),且滿足R[1,2…n-1]<=R[n];
- 由於交換後新的堆頂R[1]可能違反堆的性質,因此需要對當前無序區(R1,R2,……Rn-1)調整為新堆,然後再次將R[1]與無序區最後一個元素交換,得到新的無序區(R1,R2….Rn-2)和新的有序區(Rn-1,Rn)。不斷重複此過程直到有序區的元素個數為n-1,則整個排序過程完成
- 找出待排序的陣列中最大和最小的元素;
- 統計陣列中每個值為i的元素出現的次數,存入陣列C的第i項;
- 對所有的計數累加(從C中的第一個元素開始,每一項和前一項相加);
- 反向填充目標陣列:將每個元素i放在新陣列的第C(i)項,每放一個元素就將C(i)減去1。
- 設定一個定量的陣列當作空桶;
- 遍歷輸入資料,並且把資料一個一個放到對應的桶裡去;
- 對每個不是空的桶進行排序;
- 從不是空的桶裡把排好序的資料拼接起來。
- 取得陣列中的最大數,並取得位數;
- arr為原始陣列,從最低位開始取每個位組成radix陣列;
- 對radix進行計數排序(利用計數排序適用於小範圍數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