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2021年華為與小康-北汽-長安

2021年華為與小康-北汽-長安

2021年華為與小康-北汽-長安

華為造不造車?這是之前汽車圈內最有意思的話題,關於內部想要造車的訊息也頻繁被曝出。直至華為心聲社群釋出了一篇任正非簽發的決議,就是華為不造車,誰以後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就調離崗位,才讓這場爭論暫時平息。

2021年4月上海車展上,本該是屬於車企和新車的盛宴,但媒體日當天的大多數流量都被華為搶去,其展出了關於智慧汽車解決方案的多項技術,以及ADS自動駕駛,智慧車雲服務,車機智慧互動等。不造車的華為將自己定義為“Tier 1”,表示要做增量部件供應商,堅稱“在不造車的基礎上幫車企造好車”。

至此,人們的焦點也從“要不要造車”,變成了“華為跟哪些車企合作,怎麼合作”。

與其他傳統零件供應商不同,華為憑藉超高的研發能力,不僅推出了鐳射雷達、HUD等智慧硬體,在自動駕駛算法系統和晶片上下了不少功夫,形成了全產業鏈的覆蓋,隨後衍生出“輕合作”以及“深合作”的兩種生態模式。

所謂“輕合作”,就是華為提供HiCar、電驅動系統、以及鐳射雷達等軟硬體產品;“深合作”包括鴻蒙車機與自研車載計算晶片在內的全套 HI 解決方案。在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華為擁有的完整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和造車已經沒有太大的差別,這也是上汽陳虹不願和華為合作,稱這是“沒有靈魂”的理由。

2021年內,與華為合作較深,已經有實車釋出或上市的品牌主要有三家,分別為小康賽力斯/AITO、北汽極狐以及長安阿維塔。

今天盤點一下,這些和華為合作的車企,究竟是獲得了流量加持,賺的盆滿缽滿,還是已經“丟了靈魂”。

【 ·小康賽力斯/AITO——印記最深 】

小康是目前和華為合作最密切的車企,AITO的上市活動跟華為旗艦新品釋出會一起舉辦,期間餘承東全程為問界M5站臺。在此之前,沒有任何新車上市預售活動是交給供應商主辦的,並且期間沒有小康高管上臺發言。此外,問界M5的銷售渠道也併入了華為網路,現在訂車只能從華為商城進入,華為儼然把問界M5當成了自己的產品。

對於AITO來說,問界M5的華為Harmony OS智慧座艙是最大的亮點,這也是和賽力斯SF5合作“半成品”最大的不同,問界M5將智慧駕駛、智慧網聯、智慧座艙、智慧車雲和智慧電動涵蓋在一個整體,可實現打破不同裝置之間的資訊鴻溝,在互動邏輯和內容輸出呈現上,更多體現出華為元素。

除此以外,AITO問界M5的效能也比較強悍,採用了HUAWEI DriveONE純電驅增程平臺,可支援OTA升級,不斷迭代進化。這款車WLTC工況續航1102公里、快充45分鐘即可從20%充至80%、零百加速不到4秒,採用了全鋁合金底盤,與同級車相比擁有更強的動力和更高的穩定性。

賬面引數上問界M5儼然是同級的第一梯隊,25-32萬元的預售價不是太高。不過這款車最大的意義不在於產品端,而是華為與車企合作達到了新的高度。據悉,問界M5的整車設計、研發投產、市場營銷等全生命週期內,華為都已經深入介入,超出了一般供應商的業務範圍。

AITO工廠內的工作人員也表示,華為的產品質量管理體系非常嚴苛,與之前的產品相比有極大提升,為AITO的高品質提供保障,全新的設計語言以及鴻蒙智慧生態,都將帶給使用者新的體驗。同時,問界M5與之前的華為智選版賽力斯SF5一樣,能夠進入華為的銷售渠道,擁有巨大的流量入口。

距問界M5預售釋出已經有兩週多的時間,在走訪AITO經銷商時明顯能看出使用者對於問界M5的認可,華為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AITO問界M5全國大定訂單已經超過7,000輛,熱銷態勢已經明確,相比之前的賽力斯SF5有過之而無不及。

銷售節奏上,問界M5將在1月中旬陸續到店,月底即可開始試駕,2月中下旬公佈最終價格,現在下單預計3月底或者4月初可以提車。從當前的市場反響看,問界M5在華為加持後已經初現爆款潛質。

不過在華為印記過強後,市場中也有一些擔憂的聲音,認為小康在雙方的合作地位會愈發降低,過分依賴第三方企業會喪失話語權。縱觀華為在通訊領域的發展歷程,也是從供應商進入到手機領域。有意思的是,在任正非簽發的不造車宣告的末尾,意味深長地寫著“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

如此高調地釋出問界M5,可能是華為最終下場造車的“前奏”,為今後的生產和銷售積累經驗。

【·北汽極狐——一車難求 】

北汽極狐阿爾法S 華為HI版早在4月上海車展就公佈了預售價,說“一車難求”不是賣的好,而是到現在這款車都還沒有量產交付,經歷了兩次推遲。何為HI版?官方解釋道,HI是HUAWEI INSIDE的意思,意味著這款車搭載了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所有全套的解決方案,包含了ADS高階自動駕駛的系統,鴻蒙OS和麒麟晶片的智慧座艙,以及5G天線等。

阿爾法S 華為HI版所搭載的3顆鐳射雷達、400Tops算力、高精地圖,能準確提取車道及紅綠燈資訊,具備城市通勤能力的智慧駕駛;同時這套系統還具備持續自學習與快速迭代能力,在釋出之初被認為是最能代表華為高階技術的產品,本計劃在11月廣州車展上市交付。

不過從近期調查來看,雙方的合作似乎沒有了以往那麼緊密。據北汽藍谷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阿爾法S 華為HI版已經完成裝配,唯獨缺少華為鴻蒙智慧座艙系統,所以無法完成交付,許多演示功能都還無法正常實現。而之前廣州車展宣傳的“首款搭載華為鴻蒙OS”和“首款搭載華為高階自動駕駛ADS系統”也不再被提及。

與華為小康的合作模式不同,華為和極狐重點是在硬體層面的磨合,可以進行深度匹配開發,但是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並且極狐也有一些上汽的感覺,不想把“靈魂”全部交給華為。據相關媒體引用極狐內部人員的表態,華為希望取代麥格納的思維,在合作中取得更多的主導權。這顯然是極狐不能接受的,這也給雙方之後的合作帶來了不確定性。

銷售層面,阿爾法S 華為HI版目前仍在預售階段,訂車使用者的提車時間已經拉長到2022年上半年,且等待期間沒有任何積分或者權益的補償,引起了不少使用者的不滿。之前提及的進入華為銷售渠道售賣也一直沒有準確訊息,極狐方面只是表達了下一步也在面向使用者運營去進行一些更為大膽的商業模式創新,去做深度賦能。

從極狐和華為的合作經歷來看,這並不是一個雙贏的結果。阿爾法S 華為HI版雖然在釋出之時擁有許多越級配置,並搶到了許多“首款”的概念,但由於交付問題被AITO搶得了先機。相關資料顯示,阿爾法S在2021年的累計銷量不到兩千輛,品牌影響力上也沒有藉助華為更上一層樓。

對於華為來說,HI的合作模式是未來主要的發力方向之一,相比整車製造,華為提供的軟體升級和硬體供應能帶類更高的利潤。在華為極狐的“HI”品牌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合作不利後,可能也會影響其他廠商對於華為的印象。

【·長安阿維塔——後起之秀 】

2021年8月,長安籌備已久的高階電動車品牌——阿維塔正式釋出,由長安品牌主導,華為、寧德時代負責全棧智慧汽車解決方案與電池解決技術。在釋出會現場,華為LOGO被放在最中央,左右兩側是長安和寧德時代,足以看出華為在阿維塔品牌中的重要地位。

據悉,阿維塔科技聚合了長安汽車、華為、寧德時代各自在研發製造、智慧解決方案和能源管理生態領域的優勢技術,深度整合三方戰略資源,基於智慧電動網聯汽車平臺CHN,未來三年將推出SUV、轎車等多種產品,首款產品代號E11,將在今年9月量產。目前E11沒有特別具體的引數資訊,僅釋出了零百加速時間4秒、400TOPS智慧駕駛晶片以及鴻蒙智慧座艙,整體尺寸和蔚來ES6差不多。

華為和阿維塔的合作與上述兩個品牌有一些差異,這也和阿維塔比較開放的品牌理念以及股權結構有關。長安在阿維塔的股份佔比不到40%,第二大股東是寧德時代,華為雖然秉承不入股的原則僅做技術支援,不過三方都需要阿維塔在電動車市場打出名號,這給了華為更多的發展空間,並且和極狐這種基於成熟產品進行二次合作模式不同,可拓展性更強。

作為新品牌,阿維塔的主要發展模式就是藉助三方資源,著力打造硬體、軟體、智慧生態的融合能力,在高階自動駕駛能力上就需要華為的解決方案。餘承東在為阿維塔站臺時表示,“華為依託在ICT領域30多年的技術積累,通過Huawei Inside的方式,為阿維塔提供智慧汽車的整體解決方案。”

相較AITO和極狐,阿維塔更像是含著金鑰匙誕生的品牌,集各方優質資源於一身,分別利用自身的優勢互補,努力實現1+1+1>3的效果,華為除了提供技術支援外,在銷售渠道鋪設上也會給予阿維塔幫助。以目前情況看,阿維塔的產品、技術、營銷渠道等已經佈局完善,首輪融資結果也表達了資本市場對於新品牌的認可。

對於阿維塔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儘快讓E11量產上市。2022年堪稱智慧電動汽車發展最為關鍵的一年,高算力晶片、鐳射雷達等先進配置都會推向市場,電動車在智慧化的競爭會進入到下半場的關鍵階段。一旦E11能取得先發優勢,對於日後搶佔高階市場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結語:

綜合來看,2021年和華為合作的車企在市場端並沒有獲得多少成效,更多是沾上了華為概念,被市場給予了較高的期望。和博世等傳統供應商不同,華為的LOGO無時無刻都伴隨在合作品牌的身旁,給車企帶來了極大的關注度,讓他們獲得了資本的認可,北汽、小康、長安無不收到了這波紅利。但華為的光環實在太過耀眼,正在蓋過一些聲量較小的主機廠。

傳統車企在軟體技術上有天然的劣勢,引入華為有助於完善產品開發,能夠在激烈的電動車競爭中先“活下去”。當然,也沒有一家成功的車企會過度依賴第三方企業,在這場合作中也是促使主機廠加速核心技術的研發,雙方未來能夠在平等的基礎上協同發展。

2022年,先期和華為合作的三家車企都將大規模開啟交付,並且會有更多新夥伴入局,從最終的銷售資料就能明顯判斷出華為對於車企究竟有無實際加成。此外,2022年還是電動車市場變革的重要節點,華為將持續深入參與到汽車行業當中,未來兩年和車企合作的成效也是審視華為智慧汽車業務成敗的關鍵指標。

參考連結:

https://www.sohu.com/a/514779066_383324?referid=0008

人工智慧晶片與自動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