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華為:研發協同,為什麼說效率是第一重要的事兒?

華為:研發協同,為什麼說效率是第一重要的事兒?

說到協同我們都理解它的意思,研發協同不就是讓研發人員的工作能同步協作嗎?搭建一個系統,讓他們在上面作業,聽起來不是特別困難的事。為什麼我會把研發協同作為最佳實踐呢?

在我們的印象裡,研發人員只需要研發產品、裝置並且加以維護,其他的幾乎都不用管。但是華為的研發卻不一樣,華為的研發網路覆蓋了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舉個例子,華為做手機時,手機還沒有做出來,研發人員就能讓銷售人員知道這個手機最終是什麼樣子。手機賣給客戶,出了問題,研發人員也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在華為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包括研發、製造、營銷、供應鏈、售後服務、財務、人力資源等等,這些環節都能在研發的網路上協同起來。如果說在這個專案上,華為有什麼重要的經驗可以分享給你,那就是一句話,對於研發來說,效率就是命門。我們都知道效率很重要,但對研發來說,效率可以說是第一重要的事。

提升工具的效率

如果研發不能提供好的工具,那麼在公司內部,每個員工做事都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公司外部,人家東西都上市了,你一個手機的樣機都還沒有弄出來,這情況多重複幾次,公司就不要幹這行了。

對研發來說,工具就是效率。我們都知道利用工具來提高效率,但其實工具本身的效率提升才能真正的提高作業效率。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研發的手機要做跌落實驗,看每次跌落後有沒有損壞手機,如果損壞,那就判斷它損壞到了什麼程度。有了試驗結果後,調整手機以及設計方向,才能確定一個手機是不是符合設計質量標準。

我們最初做跌落實驗使用的工具是機械手,你可能也見過跌落實驗的視訊,就是機械手拿著手機一下又一下的重複真實跌落的場景。但在現實中我們使用手機的時候,手機跌落的方式及場景會有很多,比如,掉落的場景:水泥地面,木製地板等;掉落狀態:螢幕先著地,還是邊緣先著地等;掉落高度:一米,兩米等。這麼綜合一下,我們將其拆分了十一個維度和 3000 多個測試用例,用機械臂一下一下的測試,不僅效率很低,成本也會很高,畢竟要報廢那麼多的手機,還要那麼多人在跌落後不停地測試,機械臂作為工具的效率太低。

那怎麼辦呢?華為現在使用的模擬模擬工具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華為用計算機模擬跌落行為,不需要全部通過真實的實驗來驗證了,現在我們從開始做第一次跌落實驗,到拿到所有跌落模擬結果,只需要 8 個小時,不僅節省了時間、人力、物力各種成本,而且極大地加快了手機的研發程序。

手機的跌落實驗還只是手機研發當中的一個小環節,你可能覺得效率提升不那麼明顯。我再來說一個模擬工具提高了整個專案效率的例子。華為做 5G 要研究一個特殊的頻段,叫毫米波。很長時間以來,毫米波技術一直是用在天文領域。在做 5G 的時候,華為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怎麼把這個技術通用化。我們最開始研究的時候是和國外一所大學合作的,當時這所大學是全球研究毫米波技術最領先的一個。它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是它所在城市的環境,這座城市裡的建築群複雜訊號的反射、折射、吸收、穿透各種場景都能測試到,特別適合模擬 5G 訊號在真實場景下的應用。

但在有了模擬平臺,並且我們對它持續建模和優化之後,我們的模擬系統完全不需要真實的城市環境,只需要依靠計算機的雲端計算和超算中心,就能把複雜的城市環境直接模擬出高清的 3D 地圖,這當然就極大地加速了研究的程序。現在這個模擬工具讓我們在毫米波的研究上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

提升網路的效率

工具的好壞決定了研發效率的高低,但這只是對研發某個專案的單點提高。我們開頭提到說,華為的研發覆蓋了一個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是個巨大的網路,怎樣才能提高整個網路的效率呢?

這隻能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華為研發團隊的數字化轉型不是為了提升某個產品、某個專案的效率,而是要在公司內部形成全流程的效率飛輪,效率飛輪建立之後,知識和能力的積累形成正向迴圈研發的效率才能整體提高。我舉個例子,華為在某個國家有一批基站,天線外面的天線罩和裡面的電路板靠得比較近,一旦滲進雨水效能就會下降。我們當時特別關心那個地方下雨的情況,但每次下雨都要去檢查一下有沒有滲水,這不僅很麻煩,並且效率特別低。那能否在研發的過程中就及時發現並落實這個設計規劃呢?我們研發的一些檢查工具放在天線開發的工具包裡,檢查工具能自動檢查這個電路板和外面匹配的外罩之間的間距,以後研發人員設計天線罩的時候就會自動執行這個檢查工具。那也就是說在研發階段,它就能知道這個地方是不是太窄了,這個問題就從事後處理變成了事前管控。

雖然只添加了一個檢查工具,但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華為研發的工作理念。我們仔細想想,能發現塑料罩滲水這個問題的應該是在基站工作一線作業人員,他們會來回跑動檢查滲水情況。他們的解決方案可能是在外面照個遮雨棚或者多跑動多檢查。但不管怎麼說,這個問題都是一線作業人員來解決的,但在華為,這個問題必須由研發來解決。

在華為,研發是產品全生命週期、全流程當中,最終兜底的那個,我們說這個叫端到端,強調對最終結果負責,一旦對最終結果負責,研發要關注的就必須覆蓋產品的全生命週期和全流程。比如在供應鏈環節,器件的原材料能不能持續供應;在製造環節,這個器件的成本高不高;在售後客戶使用的環節,器架的質量和效能是不是穩定。所有的這些研發都要關注,而這些研發關注的因素都會用數字化的方式成長在知識庫裡。這之後任何一個新的工程師、剛畢業的應屆生進來,他都不會一無所知,他直接就可以依託這些知識點輔助的工具開始幹活。那些前人踩過的坑,他想再踩都很難。檢查工具的新增是對產品的一個改進工作。

我們再來看看現在研發人員的工作是怎麼從設計最初到覆蓋產品全生命週期、全流程的。舉個例子,研發人員接到需求要做一部手機,他會從供應商那裡採購關於這個手機的各種器件。器件當然有很多,我們就只能看其中的一個,比如一個電阻。當供應商給到這個店鋪的時候,研發人員就會要求供應商提供這個店鋪的所有數字化資訊,比如尺寸、功率等。

當採集到所有器件的數字化資訊之後,研發人員就開始設計產品組裝器件,設計過程中的產品可以同步到 3D 數字化方式呈現出來。而且這個 3D 模型和最終產品生產出來的樣子分毫不差。整個鏈條上的人,比如製造人員、銷售人員、客戶在合適的階段都能看到產品的實時狀態。在研發的數字化轉型中,這就叫資料同源產生即釋出,意思就是隻要資料不涉密,在它產生的時候就直接釋出給相關的環節和相關的人了。那如果電阻的尺寸有改動,比如供應商在那邊改小了一個尺寸,修改了 0.01 毫米,它只要一改研發這邊,不管是硬體設計的人員還是工藝製造的人員都能立即知道,他們就能根據這個修改,看其他哪個器件會受影響再進行調整。

這意味著什麼呢?比如說這個電阻不能用了,得換成別的,這在數字化轉型以前,在其他公司整個專案可能就推倒重來。而現在有了數字化,華為可以做到立即調整,不會耽誤最終專案完成的截止時間。能做到這些,依靠的是華為硬體數字化的 IT 系統,叫 HDP 。有了這個數字化的研發平臺,華為的研發的網路才能覆蓋到產品的全生命週期,全流程提升作業體驗。

數字化提高了研發整個網路的效率,但提高效率並不是我們數字化轉型的終點,我們提高效率的同時,也提升了研發人員的作業體驗。說到研發人員,你會想到什麼?很多人的印象就是碼農,他們熬夜寫程式碼,有些人甚至會說我們主義都有了,就差一個人寫程式碼了。過去很多人把研發人員當成機器、當成工具,而華為現在想做的事,希望能把這個態度轉變過來。我們關注的重點在人身上,人才是寶貴的資源。如果僅僅從人的角度考慮增加產出的措施,就是加班。無效的加班會帶來什麼後果呢?就是拿人的休息時間來換取任務的完成。要真正提高研發效率,是要從本質上提升研發人員的作業效率和他們的工作體驗,解放他們對工作環境的依賴,解放他們在工具上花費的低效時間,解放他們修改工具造成錯誤的時間,他們的工作效率和體驗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