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macOS“通用控制”深度體驗:蘋果全家桶的新臺階

macOS“通用控制”深度體驗:蘋果全家桶的新臺階

感謝各位家友閱讀本文!本文含有動圖,閱讀時間約15 分鐘。文末附贈五張 Apple 官方新年桌布,祝大家 2022 年工作順利!

01 寫在前面

2021 年 6 月,蘋果在 WWDC 開發者大會上推出了全新的 macOS Monterey 作業系統,而它的一項新功能備受矚目,其名為 “通用控制”(Universal Control)。“通用控制” 允許一套鍵盤、滑鼠、觸控板橫跨多臺 iPad、Mac 使用,且一臺裝置的檔案可拖拽到另一臺裝置中,相當便利。

不過,“通用控制” 在數碼圈中的熱度之所以居高不下,這就不得不談及兩個場外因素:

1.WWDC2021 舉辦的一週前,華為正式釋出鴻蒙作業系統,其 “多屏協同” 功能在形式上類似 “通用控制”,這自然引發家友對兩者的比較;

2.原計劃於 2021 年秋季實裝的 “通用控制” 跳票到 2022 年 1 月,也就是最近才進入公測狀態,這期間蘋果是否借鑑過鴻蒙也成為家友熱議的話題。

事實上,無論是 “通用控制” 還是 “多屏協同”,它們的思路無非是 “讓一套外設連線多個裝置”,而這種理念早已被羅技、微軟等計算機周邊裝置製造商實踐過。最初,外設在裝置間的流轉需要使用者主動按下切換按鈕(代表產品:羅技 K380 藍芽鍵盤),而如今,使用者在 PC、Mac 上安裝配套軟體後,外設可在滑鼠移動至螢幕邊緣時自動切換連線的物件(代表產品:Logitech Flow 外掛),甚至連檔案也能在裝置間自由傳輸。這是不是與 “通用控制”“多屏協同” 無比相像?在我看來,macOS 與鴻蒙無非是把第三方早已實現的功能整合到系統中,

討論蘋果與華為 “誰借鑑了誰” 毫無必要

△ iPad 妙控鍵盤發售前,K380 是我使用頻率最高的外設。

△ 想要使用 Logitech Flow,使用者首先得購買支援該功能的羅技滑鼠。

綜上,本文的焦點不會放在 “通用控制” 的基本功能上,因為跨屏操作這事兒並沒有新鮮度可言。我之所以認為 “通用控制” 值得用一篇文章來介紹,還是因為蘋果在細節處下的功夫:

  • macOS 如何判斷使用者想將滑鼠移動到哪個螢幕上?

  • 一套鍵鼠最多能橫跨幾臺裝置?

  • 相比連線多個顯示器,“通用控制” 有何優勢?

這些細節處理可能無法滿足所有人的胃口,但我相信,瞭解蘋果研發產品的思路,對國產廠商打磨新功能是有所幫助的。

02 裝置連線

作為 WWDC2021 的主要亮點,“通用控制” 沒有被當作旗艦產品的專屬特性,而是廣泛相容早至 6 年前的蘋果舊裝置。以下是具體機型:

MacBookPro(2016 年及後續機型),MacBook(2016 年及後續機型),MacBook Air(2018 年及後續機型),iMac(2017 年及後續機型),iMac(27 英寸配備 5K 視網膜顯示屏,2015 年末機型),iMac Pro,Mac mini(2018 年及後續機型),Mac Pro(2019 年機型)

iPad Pro,iPad Air(第三代及後續機型),iPad(第六代及後續機型),iPad mini(第五代及後續機型)

目前,“通用控制” 仍是測試版本。本文的功能體驗基於 macOS 12.3 Beta 2 與 iPadOS 15.3 Beta 2 系統版本。相比 Beta 1,“通用控制” 的穩定性上升了一個臺階,已經充分達到日用水準。

△ 參與測試的機型:MacBook Pro 2021 & 2017,iPad Pro 2021 & 2018

自 iOS8 與 macOS Yosemite 開始,蘋果在其生態系統中引入了一個名為 “連續互通” 的框架(Continuity Framework)。家友們熟知的隔空投送、App 接力、通用剪貼簿等都在該框架內。“連續互通” 的本質是一套蘋果裝置間的通訊方案,它包括:蘋果自研的 Apple Wireless Direct Link、AP 網路、低功耗藍芽等。這就是為什麼 “連續互通” 框架中的功能都要求開啟裝置的 Wi-Fi 與藍芽。儘管沒有官宣,我認為 “通用控制” 的執行仍然需要 “連續互通” 框架。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1. 不依賴路由器。Logitech Flow 要求所有裝置都連線至同一個 Wi-Fi,這就導致外設自動流轉的速度極大依賴 Wi-Fi 訊號的強度與穩定性。“通用控制” 實現了裝置間的直連,普適性強;

2. 學習成本低。一如 macOS X 中的 Bonjour,蘋果裝置間建立通訊是全自動的過程,使用者只需登陸同個 Apple ID,剩下的配置全都交給系統即可。

△ Mac 端,“通用控制” 在系統偏好設置➔顯示器➔高級… 中預設開啟。

△ iPad 端,“通用控制” 在置➔通用➔隔空播放與接力中預設開啟。

當軟體、硬體的最低要求全部滿足時,啟動 “通用控制” 易如反掌。你只需將 Mac 的滑鼠移動到螢幕邊緣,附近的 Mac、iPad 上就會在邊緣彈出提示條

△ 即使是測試版,該提示條也擁有完美的毛玻璃視覺效果。蘋果 UI 的一致性、美觀性值得友商學習。

△ 動圖:滑鼠首先被滯留在提示條內,而不是立刻進入裝置的桌面。此階段,使用者可移回滑鼠終止連線。當用戶繼續移動滑鼠時,提示條會被頂出一個鼓包,最終釋放滑鼠。

△ 動圖:“通用控制” 建立後,滑鼠在裝置間的移動沒有可感知的延遲。

△ 動圖:Mac 的鍵鼠遠端控制 iPad 時穩定、流暢。令人驚訝的是,我曾購買妙控板藍芽連線 iPad 來使用 iPadOS 的滑鼠,其延遲明顯比有線連線的 iPad 妙控鍵盤要大。而 “通用控制” 的延遲堪比有線連線

我在開頭提到,“通用控制” 的思路是 “讓一套外設連線多個裝置”,但這個描述對 “通用控制” 仍不準確,因為連線在 iPad 上的外設同樣能控制 Mac。換言之,蘋果並不是把 Mac 的鍵鼠用軟體模擬成一個藍芽裝置,然後無線連線 iPad;相反,真正在裝置間共享的,其實是 “游標” 這個虛擬物體。此設計讓 “通用控制” 網路中的所有裝置地位平等,即不存在 “傳送方” 與 “接收方”,而全部都是 “控制方”。擁有 Apple ID 的你,就是 “通用控制” 的主宰。

△ 用 Mac 控制 iPad 時,系統自帶的觸控板手勢均可使用。如果你在 Mac 端還開啟了 “三指拖拽”,則會觸發一個 Bug:iPad 既會觸發 “拖拽” 命令,如圖中 App 圖示的移動,又會觸發 “多指操作”,如圖中多工介面的開啟。鍵盤功能正常。

△ Mac 端通過第三方外掛實現的觸控板手勢無法在 iPad 上使用。

△ 用 iPad 控制 Mac 時,觸控板手勢全部失效,甚至連 “雙指滾動頁面” 這種基本操作也不行。鍵盤功能正常。

△ 用 Mac 控制 Mac 時,系統自帶的觸控板手勢均可使用,但第三方手勢依然無法使用。PS:miniLED 螢幕不會在相機中留下摩爾紋,有點意思。

“通用控制” 連線兩臺裝置時,它們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理想情況下,Mac 能識別 iPad 是在機器的左側還是右側,然後讓滑鼠符合直覺地流轉過去,如下圖所示:

△ 動圖:改變 iPad 的位置,提示條始終在 iPad、Mac 相鄰的邊緣彈出。

乍一看,Mac 似乎能辨別 iPad 的位置,但是考慮到通用控制的相容性和少量出錯的場景(下文詳述),蘋果很可能在其中使用了“猜測”的方法,而猜測的線索便是使用者的操作。試想:你將 iPad 放在 Mac 的左邊,那自然想將滑鼠往左側移,反之亦然。而當 iPad 位於 Mac 左側時,iPad 的右邊緣與 Mac 的左邊緣必然相鄰,如此一來,相對位置就確定了。

△ 換言之,就算 iPad 放在左側,而滑鼠往 Mac 螢幕的右側滑,依然能觸發 “通用控制”,只不過 iPad 位置是錯誤的

由於 Mac、iPad 的相對位置無法自動識別,使用者想改變裝置的空間關係,就需要在 Mac 的系統偏好設定中手動調整。儘管 “通用控制” 必須使用 Mac 螢幕的左、右邊緣觸發,但將 Mac 的底邊作為共享的邊界也是可行的。

△ 動圖:拖拽 iPad 螢幕的示意圖,使用者就能自定義 iPad 的位置。

△ iPad 的擺放位置是有限制的,比如 iPad 不能置於 Mac 的頂端。

當 Mac、iPad 進入鎖屏狀態時,“通用控制” 將斷開。此時使用者必須再次移動滑鼠至邊緣,觸發 “通用控制” 的連線。不過,如果你在設定中勾選了 “自動重新連線”,那當附近的裝置被再次喚醒後,它們會自動進入 “通用控制” 狀態。

△ 動圖:“通用控制” 的中斷與重連。

03 拖拽體驗

相比能跨裝置使用的滑鼠、鍵盤,檔案的跨裝置拖拽是 “通用控制” 的另一亮點。儘管隔空投送基本解決了蘋果生態的資料傳輸問題,但與它相關的按鈕一般藏在系統級的共享選單中,且並不是任何資料型別都支援隔空投送。隨著適配 “拖拽” 特性的 iPad / Mac App 越來越多,“通用控制” 得以實現 隔空投送”無法完成的便捷操作。

△ 檔案跨裝置拖拽時,其縮圖會自然地穿過螢幕邊界,這大大降低了裝置間的割裂感。

△ 動圖:文字的跨裝置拖拽。如果使用隔空投送,使用者只能傳輸整個網頁至 Mac,而 “通用控制” 則讓 iPad App 更直觀地與 Mac 聯動。

△ 動圖:Procreate 圖層的跨裝置拖拽。此操作相當於匯出圖層為圖片,是與 App 本身密切相關的功能。“通用控制” 因此拓展了 iPad App 的使用場景。

拖拽檔案時,資料的無線傳輸速度決定著使用者體驗。我使用一個大小為 3.3GB 的檔案來測試 “通用控制” 的傳輸速度,方法為:用秒錶記錄檔案傳輸完畢的時間,然後將檔案大小除以該時間得到速度。傳輸重複三次。

  • 無線模式時,“通用控制” 平均速度為 91 MB/s,無失敗,此速度介於 USB2.0 與 USB3.0 之間;

  • 由於蘋果宣稱 “通用控制” 也支援有線連線,我在插線情況下再次測試傳輸速度,結果不變

  • 隔空投送時,平均傳輸速度為 71 MB/s,略慢於 “通用控制” 的檔案拖拽。

04 多裝置組合

至此,“通用控制” 相比 Logitech Flow 或鴻蒙 “多屏協同” 只是操作有差異,核心功能仍相同。不過,“通用控制” 可同時連線兩臺以上裝置的能力才是它最大的優勢。將 iPad 作為第二螢幕的 “隨航” 功能早已有之,但 “隨航” 僅支援一臺 Mac 連線一臺 iPad,而無法像連線顯示器般一次性擴充套件四個;縱觀整個 “連續互通” 框架,裝置間的互動總是限制在兩點之間,“通用控制” 的多裝置組網尚屬首次。

與連線一臺裝置類似,讓 “通用控制” 連線第二臺 iPad 的方法便是將滑鼠移向 Mac 螢幕閒置的一側,然後觸發相同的提示條。三臺裝置必須登入相同的 Apple ID,這是裝置間互相識別的關鍵。

△ 第一臺 iPad 成功連線在 Mac 的右側。

△ 第二臺 iPad 成功連線在 Mac 的左側。

△ 此時,使用者可在設定介面管理兩臺 iPad 的空間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 Mac 沒有識別 iPad 位置的能力,如果使用者在兩臺 iPad 均亮屏的情況下嘗試啟動 “通用控制”,Mac、iPad 的相對位置很容易錯亂。據我觀察,後亮屏的 iPad 會先被 Mac 發現並連線。

△ 動圖:無論將滑鼠滑動到 Mac 螢幕的左側或右側,響應 Mac 的 iPad 始終是右側那臺。

既然使用者能自定義裝置的位置,那我們就可以實現一些騷操作。比如:把兩個 iPad 相鄰放置,實現 iPad 與 iPad 的無縫連線。

不出意外,跨裝置的檔案拖拽此時仍然有效,於是我們就能將一臺 iPad 的檔案拖入另一臺中。建議蘋果將 “通用控制” 的啟動權開放給 iPad,這對擁有多臺 iPad 的使用者十分有用。

△ 動圖:將 IT 之家 App 中的圖片拖動至 QQ 聊天視窗中傳送。

當然,檔案也能在三個裝置中逐個拖拽。儘管 MacBook Pro 的觸控板已經很大,想將游標移動三個螢幕的寬度仍然吃力。此類操作更適合藍芽滑鼠。

△ 動圖:來自 iPad 的圖片經過 Mac 最終進入另一臺 iPad 中。

隨著裝置的升級換代,部分使用者手頭會積累多臺舊 iPad 和 Mac,而藉助 “通用控制”,老裝置也能成為算力並加入到工作流中來。我目前只有四臺符合要求的 iPad / Mac 裝置,因此最多組成四個節點的控制網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只有 Mac 能啟動 “通用控制” 組網,理論上 Mac 數量越多,網路的上限越高。

△ 動圖:橫跨四個螢幕的檔案拖拽操作。

相比將 iPad 作為擴充套件螢幕,“通用控制” 的顯著優勢就是讓 iPad App 在不浪費 iPad 儲存、算力的情況下,與 Mac 配合使用。比如,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會使用 iPad 端的 Notability 做筆記。之前,我用兩套外設分別控制 Mac 與 iPad 來寫報告、看筆記。後來,我在 Mac 上安裝了電腦版的 Notability,然後把 iPad 的筆記同步過來,方便操作的同時佔用了 Mac 的效能與空間。如今有了 “通用控制”,我不再需要讓同一份資料拷貝兩次來實現裝置間的聯動。Mac 專心做複雜任務,iPad 專心做便攜任務,需要共享的資料直接選中、拖拽,好不快活。

此外,如果你的工作場所有公款採購的蘋果裝置,“通用控制” 可以打破公司電腦和私人電腦間的界限,極大便利了資料的處理與傳輸。比如,我的工位有一臺公司出資的 Mac Pro。這臺 Mac Pro 效能強勁,專門用來處理較大的工程,並且部署了高價購買的正版軟體。最初,我只能通過 U 盤在 MacBook 與 Mac Pro 間傳輸資料,且桌子上如果放了 Mac Pro 的鍵鼠,也就放不下 MacBook 了。藉助 “通用控制”,我現在能用 MacBook 直接操作 Mac Pro,清理 U 盤、查殺病毒都成為過去式。

05 總結

世人常期待蘋果能不斷推出 “喬布斯式” 的創新,因此當蘋果的某個功能 “新意不足” 時,就喜歡對其冷嘲熱諷。我認為,一個公司的延續不可能依靠顛覆過往的創新,因為這種創新是具有破壞性的:如果手機能擁有電腦的效能、續航、軟體、螢幕大小,且又通過某種方式保持便攜性,那人們還會購買電腦嗎?蘋果不希望用 iPhone、iPad 去革 Mac 的命,於是 “通用控制” 出現了。在這幾天的體驗中,我那些已經處於吃灰狀態的老裝置又開始散發餘熱。我曾認為蘋果構想的裝置生態是 1 + 1 + 1:電腦、平板、手機有一個就夠了,一臺裝置就能提供全部功能;而現在,蘋果生態變成了 N + N + N:淘汰的同類舊裝置依然有用,它們的效能、儲存可以讓新裝置更上一層樓,而不至於被丟棄在房間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