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普:到底什麼是相干光通訊
相干光通訊,英文全稱叫做 Coherent Optical Communication,是光纖通訊領域的一項技術。
相比於傳統的非相干光通訊,相干光通訊具有傳輸距離更遠、傳輸容量更大的技術優勢,因此廣受行業各界的關注,研究熱度不斷攀升。
什麼是相干光
在介紹相干光通訊之前,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什麼是相干光。
我們口頭上經常說的“相干”,大家都理解,就是“互相關聯或牽涉”的意思。
光的相干(coherence),是指兩個光波在傳輸的過程中,同時滿足以下 3 個條件:
1、頻率(波長)相同;
2、振動方向相同;
3、相位差恆定。
▲相干光
這樣的兩束光,在傳輸時,相互之間能產生穩定的干涉(interference)。
這種干涉,既可以是相長干涉(加強),也可以是相消干涉(抵消)。
如下圖所示:
很顯然,相長干涉可以讓光波(訊號)變得更強。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著名的楊氏雙縫干涉實驗
什麼是相干光通訊
好了,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說說什麼是相干光通訊。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相干光通訊,就是利用相干光進行傳輸通訊。
其實,這個說法是不對的。相干光通訊和非相干光通訊,基本都是用的鐳射,沒有本質的區別。
相干光通訊之所以叫“相干光通訊”,並不是取決於傳輸過程中用的光,而是取決於在傳送端使用了相干調製,在接收端使用了相干技術進行檢測。
▲上圖:非相干光通訊 下圖:相干光通訊 區別在兩端,不在傳輸路徑上
接收端的技術,是整個相干光通訊的核心,也是它牛逼的主要原因。我們可以先說結論:在相同條件下,相對於傳統非相干光通訊,相干光通訊的接收機可以提升靈敏度 20db。
20db 是什麼概念?100 倍!這個提升非常驚人了,接近散粒噪聲極限。在這個 20db 的幫助下,相干光通訊的通訊距離可以提升 n 倍,達到千公里級別(非相干光大約只有幾十公里)。你說香不香?
相干光通訊的發展背景
相干光通訊技術這麼厲害,它是一個新技術嗎?並不是。
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光通訊剛剛興起的時候,美國、英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就已經進行了相干光通訊的理論研究和實驗,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例如,美國 AT&T 及 Bell 公司,於 1989 和 1990 年在賓州的羅靈克里克地面站與森伯裡樞紐站間,先後進行了 1.3μm 和 1.55μm 波長的 1.7Gbps FSK 現場無中繼相干傳輸實驗,傳輸距離達到 35 公里。
後來,進入 90 年代,專家們發現,日益成熟的 EDFA(摻鉺光纖放大器)和 WDM(波分複用)技術,可以更簡單、更有效地解決了光通訊的中繼傳輸和擴容問題。於是,相干光通訊的技術研究,就被冷落了。
到了 2008 年左右,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爆發,通訊網路的資料流量迅猛增長,骨幹網面臨的壓力陡增。此時,EDFA 和 WDM 技術的潛力已經越來越小。光通訊廠商們,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技術突破點,提升光通訊的傳輸能力,滿足使用者需求,緩解壓力。
廠商們漸漸發現,隨著數字訊號處理(DSP)、光器件製造等技術的成熟,基於這些技術的相干光通訊,剛好適合打破長距離大頻寬光纖通訊的技術瓶頸。於是乎,順理成章地,相干光通訊從幕後走向了臺前,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春”。
相干光通訊的技術原理
接下來進入硬核階段,我們詳細解析一下相干光通訊的技術原理。
前面小棗君和大家說了,相干光通訊主要利用了兩個關鍵技術,分別是相干調製和外差檢測。
我們先看看光傳送機這邊的相干調製。
在此前的文章(連結)中,小棗君介紹過光載波調製的內容。
我說過,在落後的 IM-DD(強度調製-直接檢測)系統中,只能使用強度(幅度)調製的方式,通過電流改變鐳射強度,產生 0 和 1,以此實現對光波進行調製。
▲直接調製,非常簡單,但是能力弱,問題多
而在相干光通訊系統中,除了可以對光進行幅度調製之外,還可以採用外調變的方式,進行頻率調製或相位調製,例如 PSK、QPSK、QAM 等。
更多的調製方式,不僅增加了資訊攜帶能力(單個符號可以表示更多的位元),也適合工程上的靈活應用。
下面這張圖,就是一個外調變的示意圖:
▲相干光通訊的光傳送機(偏振 QAM)
如圖所示,在傳送端,採用外調變方式,使用基於馬赫-曾德爾調製器(MZM)的 IQ 調製器,實現高階調製格式,將訊號調製到光載波上,傳送出去。(具體原理,還是請參考剛才的文章連結:連結)
到了接收端,正如前文所說,進入關鍵環節了。
首先,利用一束本機振盪產生的鐳射訊號(本振光),與輸入訊號光在光混頻器中進行混頻,得到與訊號光的頻率、相位和振幅按相同規律變化的中頻訊號。
▲光接收機的大致結構
▲放大來看
這其實是一個“放大”的過程。
在相干光通訊系統中,經相干混合後的輸出光電流的大小,與訊號光功率和本振光功率的乘積成正比。由於本振光的功率遠大於訊號光的功率,所以,輸出光電流大幅增加,檢測靈敏度也就隨之提升了。
換句話說,非相干光通訊,是在傳輸過程中,使用很多的放大器,不斷中繼和放大訊號。而相干光通訊,直接在接收端,對微弱的到達訊號進行混頻放大。這就是相干光通訊技術的本質。
混頻之後,用平衡接收機進行檢測。
根據本振光訊號頻率與訊號光頻率的不等或相等,相干光通訊可分為外差檢測、內差檢測、零差檢測。
外差檢測相干光通訊,經光電檢波器獲得的是中頻訊號。還需要進行二次解調,才能被轉換成基帶訊號。
零差和內差檢測兩種方式帶來的噪聲較小,減小了後續數字訊號處理的功率開銷和對相關器件的要求,所以最為常用。
零差檢測相干光通訊,光訊號經光電檢波器後被直接轉換成基帶訊號,不需要進行二次解調。但它要求本振光頻率與訊號光頻率要求嚴格匹配,並且要求本振光與訊號光的相位鎖定。
接下來,是同樣非常重要的數字訊號處理(DSP)環節了。
光訊號在光纖鏈路中傳輸時,會產生失真,也就是不利的變化。
數字訊號處理技術,說白了,就是利用數字訊號比較容易處理的特點,去對抗和補償失真,降低失真對系統誤位元速率的影響。
它開創了光通訊系統的數字時代,是相干光通訊技術的重要支撐。
數字訊號處理(DSP)技術,不僅用於接收機,也用於傳送機。如下圖所示:
再來一張圖,幫助理解:
▲數字轉模擬,模擬轉數字
從上面的圖可以看出,DSP 技術進行了各種訊號補償處理,比如色度色散補償和偏振模式色散補償(PMD)等。
▲DSP 的各種補償和估算
▲DSP 各模組的作用
傳統的非相干光通訊,是要通過光路補償器件,進行色散補償等工作的。它的補償效果遠遠不如 DSP。
DSP 技術的引入,簡化了系統設計,節約了成本,省去了系統中原有的色散補償模組(DCM)或色散補償光纖等,使得長距離傳輸的鏈路設計變得更加簡單。
隨著 DSP 的更迭發展,更多的演算法和功能在不斷的加入,如非線性補償技術、多編碼調製解調技術。
▲常用的補償演算法
DSP 處理之後,就輸出了最終的電訊號。
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 100G 相干傳輸的案例,回顧一下整個過程。
▲圖片來自網路
在這個案例中,傳送端採用了 ePDM-QPSK 高階調製,接收端採用了相干檢測接收技術。
具體過程如下:
1、經過數字訊號處理和數模轉換後的 112Gbps 訊號碼流,進入光傳送端後,經過“序列-並行”轉換,變成 4 路 28Gbps 的訊號;
2、鐳射器發射的訊號,通過偏振分束器,變成 x、y 兩個垂直方向偏振的光訊號;
3、通過 MZM 調製器組成的高階調製器,對 x、y 偏振方向的光訊號進行 QPSK 高階調製;
4、調製好的偏振光訊號,通過偏振合波器,合路到一根光纖上,進行傳輸;
5、接收端收到訊號後,將訊號分離到 X、Y 兩個垂直的偏振方向上;
6、通過相干檢測接收,X、Y 兩個垂直方面偏振的訊號,變成電流 / 電壓訊號;
7、通過 ADC 模數轉換,將電流電壓訊號變成 0101... 這樣的數字碼流;
8、通過數字訊號處理,去除色散、噪聲、非線性等干擾因素,還原出 112Gbps 的電訊號碼流,結束。
相干光通訊的其它支撐技術
相干光通訊的效能強大,但是系統複雜度高,技術實現難度大。
▲非相干光 VS 相干光(圖片來自通訊百科)
想要實現相干光通訊的實際應用,還要依賴以下幾項技術:
偏振保持技術
在相干光通訊中,相干檢測要求訊號光與本振光的偏振方向相同,即兩者的電向量方向必須相同,才能獲得相干接收所能提供的高靈敏度。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訊號光電向量在本振光電向量方向上的投影,才能真正對混頻產生的中頻訊號電流有貢獻。
為了保證搞靈敏度,必須採取光波偏振穩定措施。
目前主要有兩種方法:
一,採用“保偏光纖”,使光波在傳輸過程中保持光波的偏振態不變。(普通的單模光纖,會由於光纖的機械振動或溫度變化等因素,使光波的偏振態發生變化。)
二,使用普通的單模光纖,但是在接收端採用偏振分集技術。
頻率穩定技術
在相干光通訊中,半導體鐳射器的頻率穩定性非常重要。而鐳射器的頻率,對工作溫度與電流變化非常敏感。
如果鐳射器的頻率隨工作條件的不同而發生漂移,就會影響中頻電流,進而提升誤位元速率。
頻譜壓縮技術
在相干光通訊中,光源的頻譜寬度也非常重要。
只有保證光波的窄線寬,才能克服半導體鐳射器量子調幅和調頻噪聲對接收機靈敏度的影響。而且,其線寬越窄,由相位漂移而產生的相位噪聲越小。
為了滿足相干光通訊對光源譜寬的要求,通常會採取譜寬壓縮技術。
相干光通訊的應用
看到這裡,大家對相干光通訊技術的特點應該是非常瞭解了。
簡而言之,它是一種先進且複雜的光傳輸系統,適用於更長距離、更大容量的資訊傳輸。
在光纖的長距離傳輸中,一般每 80km 的跨度,就會採用 EDFA(摻鉺光纖放大器)。
▲EDFA,這玩意價格不便宜,野外環境還容易壞
有了相干光通訊,長距離傳輸就省事多了。而且,相干光通訊改造,可以直接利舊現有的光纖光纜,成本可控。
在現實應用中,相干光通訊可以用於現有骨幹網 WDM 波分複用系統的升級,也可以用於 5G 的中回傳場景。甚至城域 FTTx 光纖接入,都開始研究相干光通訊的引入。
目前,對相干光通訊最熱門的討論,集中在“資料中心互聯”場景,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 DCI(Data Center Interconnect)。
▲資料中心
DCI 互聯對長距離相干光模組的需求非常強烈。尤其是今年國家大力推動“東數西算”,對相干光通訊市場有不小的刺激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相干光通訊在星間自由空間光鏈路通訊領域(也就是衛星通訊),也是研究熱門。
光載波的傳送頻寬大、質量體積小、功耗低、抗干擾和抗截獲效能強,非常適合用於衛星通訊。相干光通訊技術,已經成為衛星通訊領域的“潛力股”。
結語
總而言之,相干光通訊技術的迴歸和普及,有利於進一步挖掘光通訊的效能潛力,提升極限頻寬,降低部署成本。
目前,相干光通訊技術的研究還在持續進行中。相干光模組工藝複雜、體積大、功耗大的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針對相干光通訊各個關鍵環節的技術創新,還有很大的空間。
未來,相干光通訊究竟會走向何方?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獻:
1、相干光通訊技術,徐飛;
2、什麼是相干光通訊和非相干光通訊,通訊百科;
3、知否,知否,什麼是相干光通訊,是德科技;
4、PM-16QAM 相干光通訊中偏振複用及追蹤技術的研究,張曼麗;
5、相干光通訊的使命和基本原理,知乎,白銀之魔女;
6、超越 100G 速率的相干光傳輸技術探討,易飛揚通訊;
7、何為相干光通訊系統,CSDN;
8、相干光通訊,百度百科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