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Python 一網打盡<排序演算法>之堆排序演算法中的樹

Python 一網打盡<排序演算法>之堆排序演算法中的樹

本文從樹資料結構說到二叉堆資料結構,再使用二叉堆的有序性對無序數列排序。

1. 樹

是最基本的資料結構,可以用對映現實世界中一對多的群體關係。如公司的組織結構、網頁中標籤之間的關係、作業系統中檔案與目錄結構……都可以用樹結構描述。

樹是由結點以及結點之間的關係所構成的集合。關於樹結構的更多概念不是本文的主要內容,本文只關心樹資料結構中的幾個特殊變種:

二叉樹

如果樹中的任意結點(除葉子結點外)最多只有兩個子結點,這樣的樹稱為二叉樹

滿二叉樹

如果 二叉樹中任意結點(除葉子結點外)都有 2 個子結點,則稱為滿二叉樹

滿二叉樹的特性:

根據滿二叉樹的定義可知,滿二叉樹從上向下,每一層上的結點數以 2

倍的增量遞增。也可以說,滿二叉樹是一個首項為 1 ,公比為 2 的等比數列。所以:

  • 一個層數為 k 的滿二叉樹總結點數為:2k-1 。

    滿二叉樹的總結點數一定是奇數!

  • 根據等比公式可知第 i 層上的結點數為:2i-1,因此,一個層數為 k 的滿二叉樹的葉子結點個數為: 2k-1

什麼是完全二叉樹?

完全二叉樹滿二叉樹的一個特例。

通俗理解:滿二叉樹基礎上,從右向左刪除幾個葉子節點後,此時滿二叉樹就變成了完全二叉樹。如下圖,在上圖滿二叉樹基礎上從右向左刪除 2 個葉結點後的結構就是完全二叉樹。

完全二叉樹的專業概念:

一棵深度為 k 的有 n 個結點的二叉樹,對樹中的結點按從上至下、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編號,如果編號為 i(1<=i<=n)

的結點與滿二叉樹中編號為 i 的結點在二叉樹中的位置相同,則這棵二叉樹稱為完全二叉樹。

專業概念有點像繞口令。

顯然,完全二叉樹的葉子結點只能出現在最下層或次下層,且最下層的葉子結點集中在樹的左部。

注意:滿二叉樹肯定是完全二叉樹,而完全二叉樹不一定是滿二叉樹。

2. 二叉堆

二叉堆有序完全二叉樹,在完全二叉樹的基礎上,二叉堆 提供了有序性特徵

  • 二叉堆根結點上的值是整個堆中的最小值最大值

    當根結點上的值是整個堆結構中的最小值時,此堆稱為最小堆。

    如果根結點上的值是整個堆結構中的最大值時,則稱堆為最大堆。

  • 最小堆中,任意節點的值大於父結點的值,反之,最大堆中,任意節點的值小於父結點的值。

綜合所述,二叉堆的父結點與子結點之間滿足下面的關係:

  • 如果知道了一個結點的位置 i,則其左子結點在 2*i 處,右子結點在 2*i+1 處。

    前提是結點要有子結點。

  • 如果知道了一個結點的位置 i,則其父結點在 i 2 處。

    根結點沒有父結點。

如上圖所示:

值為 5 的結點在 2 處,則其左結點 12 的位置應該在 2*2=4 處,而實際情況也是在 4 位置。其右子結點 13 的位置應該在 2*2+1=5 的位置,實際位置也是在 5 位置。

值為 19 的結點現在 7 位置,其父結點的根據公式 72 等於 3(取整),應該在 3 處,而實際情況也是在 3 處(位置在 3、 值為 8 的結點是其父結點)。

2.1 二叉堆的抽象資料結構

當談論某種資料結構的抽象資料結構時,最基本的 API 無非就是增、刪、改、查。

二叉堆的基本抽象資料結構:

  • Heap() :建立一個新堆。
  • insert(data): 向堆中新增新節點(資料)。
  • get_root(): 返回最小(大)堆的最小(大)元素。
  • remove_root() :刪除根節點。
  • is_empty():判斷堆是否為空。
  • find_all():查詢堆中所有資料。

二叉堆雖然是樹結構的變種,有樹的層次結構,但因結點與結點之間有很良好的數學關係,使用 Python 中的列表儲存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現如有一個數列=[8,5,12,15,19,13,1],現使用二叉堆方式儲存。先構造一個列表。

列表中的第 0 位置初始為 0,從第 2 個位置也就是索引號為 1 的地方開始儲存堆的資料。如下圖,二叉堆中的資料在列表中的儲存位置。

2.2 API 實現

設計一個 Heap 類封裝對二叉堆的操作方法,類中方法用來實現最小堆。

'''
模擬最小堆
'''

class Heap():

    # 初始化方法
    def __init__(self):
        # 數列,第一個位置空著
        self.heap_list = [0]
        # 大小
        self.size = 0

    # 返回根結點的值
    def get_root(self):
		pass

    '''
    刪除根結點
    '''
    def remove_root(self):
        pass

    # 為根結點賦值
    def set_root(self, data):
     	pass

    # 新增新結點
    def insert(self, data):
        pass

    # 是否為空
    def is_empty(self):
        pass

Heap 類中的屬性詳解:

  • heap_list:使用列表儲存二叉堆的資料,初始時,列表的第 0 位置初始為預設值 0

    為什麼要設定列表的第 0 位置的預設值為 0

    這個 0 也不是隨意指定的,有其特殊資料含義:用來描述根結點的父結點或者說根結點沒有父結點。

  • size:用來儲存二叉堆中資料的實際個數。

Heap 類中的方法介紹:

is_empty:檢查是不是空堆。

    # 長度為 0 ,則為空堆
    def is_empty(self):
        return self.size==0

set_root:建立根結點。保證根節點始終儲存在列表索引為 1 的位置。

    # 為根結點賦值
    def set_root(self, data):
        self.heap_list.insert(1, data)
        self.size += 1

get_root:如果是最大堆,則返回二叉堆的最大值,如果是最小堆,則返回二叉堆的最小值。

    # 返回根結點的值
    def get_root(self):
        # 檢查列表是否為空
        if not self.is_empty():
            return self.heap_list[1]
        raise Exception("空二叉堆!")

使用列表儲存二叉堆資料時,根結點始終儲存在索引號為 1 的位置。

前面是幾個基本方法,現在實現新增新結點,編碼之前,先要知道如何在二叉堆中新增新結點:

新增新結點採用上沉演算法。如下演示流程描述了上沉的實現過程。

  1. 新結點新增到已有的二叉堆的最後面。如下圖,新增值為 4 的新結點,儲存至索引號為 7 的位置。
  1. 查詢新結點父結點,並與父結點的值比較大小,如果比父結點的值小,則和父結點交換位置。如下圖,值為 4 的結點小於值為 8 的父結點,兩者交換位置。
  1. 交換後再查詢是否存在父結點,如果有,同樣比較大小、交換,直到到達根結點或比父結點大為止。值為 4 的結點小於值為 5 的父結點,繼續交換。交換後,新結點已經達到了根結點位置,整個新增過程可結束。觀察後會發現,遵循此流程新增後,沒有破壞二叉堆的有序性。

insert 方法的實現:

    # 新增新節點
    def insert(self, data):
        # 新增新節點至列表最後
        self.heap_list.append(data)
        self.size += 1
        # 新節點當前位置
        n_idx = len(self.heap_list) - 1
        while True:
            if n_idx // 2 == 0:
                # 當前節點是根節點,根結點沒有父結點,或說父結點為 0,這也是為什麼初始化列表時設定 0 為預設值的原因
                break
            # 和父節點比較大小
            if self.heap_list[n_idx] < self.heap_list[n_idx // 2]:
                # 和父節點交換位置
                self.heap_list[n_idx], self.heap_list[n_idx // 2] = self.heap_list[n_idx // 2], self.heap_list[n_idx]
            else:
                # 出口之二
                break
            # 修改新節點的當前位置
            n_idx = n_idx // 2

測試向二叉堆中新增資料。

  1. 建立一個空堆。
heap = Heap()
  1. 建立值為 5 的根結點。
heap.set_root(5)
  1. 檢查根結點是否建立成功。
val = heap.get_root()
print(val)
'''
輸出結果
5
'''
  1. 新增值為 12和值為132 個新結點,檢查新增新結點後整個二叉堆的有序性是否正確。
# 新增新結點
heap.insert(12)
heap.insert(13)
# 輸入數列
print(heap.heap_list)
'''
輸出結果
[0, 5, 12,13]
'''
  1. 新增值為 1 的新結點,並檢查二叉堆的有序性。
# 新增新結點
heap.insert(1)
print(heap.heap_list)
'''
輸出結果
[0, 1, 5, 13, 12]
'''
  1. 繼續新增值為 151983 個新結點,並檢查二叉堆的狀況。
heap.insert(15)
heap.insert(19)
heap.insert(8)
print(heap.heap_list)
'''
輸出結果
[0, 1, 5, 8, 12, 15, 19, 13]
'''

介紹完新增方法後,再來了解一下,如何刪除二叉堆中的結點。

二叉堆的刪除操作從根結點開始,如下圖刪除根結點後,空出來的根結點位置,需要在整個二叉堆中重新找一個結點充當新的根結點。

二叉堆中使用下沉演算法選擇新的根結點:

  1. 找到二叉堆中的最後一個結點,移到到根結點位置。如下圖,把二叉堆中最後那個值為 19 的結點移到根結點位置。
  1. 最小堆中,如果新的根結點的值比左或右子結點的值大,則和子結點交換位置。如下圖,在二叉堆中把 195 的位置進行交換。

    注意:總是和最小的子結點交換。

  1. 交換後,如果還是不滿足最小二叉堆父結點小於子結點的規則,則繼續比較、交換新根結點直到下沉到二叉堆有序為止。如下,繼續交換 1219 的值。如此反覆經過多次交換直到整個堆結構符合二叉堆的特性。

remove_root 方法的具體實現:

	'''
    刪除根節點
    '''
    def remove_root(self):
        r_val = self.get_root()
        self.size -= 1
        if self.size == 1:
            # 如果只有根節點,直接刪除
            return self.heap_list.pop()
        i = 1
        # 二叉堆的最後結點成為新的根結點
        self.heap_list[i] = self.heap_list.pop()
        # 查詢是否存在比自己小的子結點
        while True:
            # 子結點的位置
            min_pos = self.min_child(i)
            if min_pos is None:
                # 出口:沒有子結點或沒有比自己小的結點
                break
            # 交換
            self.heap_list[i], self.heap_list[min_pos] = self.heap_list[min_pos], self.heap_list[i]
            i = min_pos
        return r_val

    '''
    查詢是否存在比自己小的子節點
    '''
    def min_child(self, i):
        # 是否有子節點
        child_pos = self.is_exist_child(i)
        if child_pos is None:
            # 沒有子結點
            return None
        if len(child_pos) == 1 and self.heap_list[i] > self.heap_list[child_pos[0]]:
            # 有 1 個子節點,且大於此子結點
            return child_pos[0]
        elif len(child_pos) == 2:
            # 有 2 個子節點,找到 2 個結點中小的那個結點
            if self.heap_list[child_pos[0]] < self.heap_list[child_pos[1]]:
                if self.heap_list[i] > self.heap_list[child_pos[0]]:
                    return child_pos[0]
            else:
                if self.heap_list[i] > self.heap_list[child_pos[1]]:
                    return child_pos[1]

    '''
    檢查是否存在子節點
    返回具體位置
    '''
    def is_exist_child(self, p_idx):
        # 左子節點位置
        l_idx = p_idx * 2
        # 右子節點位置
        r_idx = p_idx * 2 + 1
        if l_idx <= self.size and r_idx <= self.size:
            # 存在左、右子節點
            return l_idx, r_idx
        elif l_idx <= self.size:
            # 存在左子節點
            return l_idx,
        elif r_idx <= self.size:
            # 存在右子節點
        return r_idx,

remove_root 方法依賴 min_childis_exist_child 方法:

  • min_child 方法用查詢比父結點小的結點。

  • is_exist_child 方法用來查詢是否存在子結點。

測試在二叉堆中刪除結點:

heap = Heap()
heap.set_root(5)
val = heap.get_root()
print(val)

# 新增新結點
heap.insert(12)
heap.insert(13)
# 新增新結點
heap.insert(1)
heap.insert(15)
heap.insert(19)
heap.insert(8)
# 新增結點後二叉堆現狀
print("新增結點後二叉堆現狀:", heap.heap_list)
val = heap.remove_root()
print("刪除根結點後二叉堆現狀:", heap.heap_list)
'''
輸出結果
新增節點後二叉堆現狀: [0, 1, 5, 8, 12, 15, 19, 13]
刪除根節點後二叉堆現狀: [0, 5, 12, 8, 13, 15, 19]
'''

可以看到最後二叉堆的結構和有序性都得到了完整的保持。

3. 堆排序

堆排序指藉助堆的有序性對資料進行排序。

  • 需要排序的資料以堆的方式儲存
  • 然後再從堆中以根結點方式取出來,無序資料就會變成有序資料 。

如有數列=[4,1,8,12,5,10,7,21,3],現通過堆的資料結構進行排序。

heap = Heap()
nums = [4,1,8,12,5,10,7,21,3]
# 建立根節點
heap.set_root(nums[0])
# 其它資料新增到二叉堆中
for i in range(1, len(nums)):
    heap.insert(nums[i])
print("堆中資料:", heap.heap_list)
# 獲取堆中的資料
nums.clear()
while heap.size > 0:
    nums.append(heap.remove_root())
print("排序後資料:", nums)
'''
輸出結果
堆中資料: [0, 1, 3, 7, 4, 5, 10, 8, 21, 12]
排序後資料: [1, 3, 4, 5, 7, 8, 10, 12, 21]
'''

本例中的程式碼還有優化空間,本文試圖講清楚堆的使用,優化的地方交給有興趣者。

4. 後記

在樹結構上加上一些新特性要求,樹會產生很多新的變種,如二叉樹,限制子結點的個數,如滿二叉樹,限制葉結點的個數,如完全二叉樹就是在滿二叉樹的“滿”字上做點文章,讓這個''滿"變成"不那麼滿"。

在完全二叉樹上新增有序性,則會衍生出二叉堆資料結構。利用二叉堆的有序性,能輕鬆完成對資料的排序。

二叉堆中有 2 個核心方法,插入和刪除,這兩個方法也可以使用遞迴方式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