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資料分析師7大能力:梳理標籤體系

資料分析師7大能力:梳理標籤體系

大家好,我是愛學習的小xiong熊妹。

 

上期分享了資料分析師必備能力:打標籤。這次分享一個更高階能力:構造標籤體系。在提升能力的順序上,當然是先會打一個標籤,再會搞整個體系了。

一、什麼是標籤“體系”?

圍繞一個業務場景,實現業務閉環操作的若干個標籤組合,稱為標籤體系。之所以需要標籤體系,是因為單一的標籤沒辦法滿足閉環操作的需求。比如上一篇中,小熊妹津津樂道的“促銷敏感型”標籤,雖然區分度高,但是孤零零拿這一個標籤又能幹啥呢?啥也幹不了。

 

想要促使使用者消費,至少得:

  • 分析使用者

  • 選擇渠道

  • 創作廣告

  • 選擇商品

  • 給予優惠

 

這樣至少得五個標籤,才能把“發一條資訊提醒使用者來消費”這件事給辦成了!這就是圍繞:發信息促成使用者消費場景下的,一個簡單的標籤體系(如下圖)。

 

二、為什麼需要“體系”?

一來,單獨的標籤很難發揮作用,發揮作用需要考慮多個標籤。這就需要體系化設計。

 

二來,業務部門經常各自為政。比如:

  • 同樣是“潛力使用者”,運營、產品、內容各自搞一套定義。
  • 一個叫“高價值”,一個叫“高成長”,看似不同標籤,實則一個演算法。

     

而實際做專案的時候,又需要幾個部門坐下來一起談。沒個統一的說法,那場面真是雞同鴨講,亂七八糟。最怕的是,他們會自說自話講半天,最後全部甩給我!說“做資料的來分析分析……”分析啥呀,連物件都沒統一呢!

 

所以,為了保住飯碗為了有效推動業務工作,更得體系化設計了。

三、如何梳理標籤體系

有了梳理指標體系的經驗,再來梳理標籤會很容易,它分為五步:

  • 第一步:明確業務場景(有明確的物件、目標、流程)。

  • 第二步:把相關業務方都拉進來,一起討論。

  • 第三步:把有關物件、流程的,和分類有關的問題,集中討論。

  • 第四步:篩選出重要的分類維度,固定成標籤。

  • 第五步:給這些標籤起名字,定好使用環節。

 

這裡的第一步,第二步和梳理指標體系是相同的,重大區別是第三步。打標籤,就是為了突出重點,找出重要的分類情況,因此最看重的是:有多少種分類?and 哪種分類對你最有意義?

 

還拿開頭的“發信息促成使用者消費場景”舉例。這個場景一共有5個重要環節,梳理標籤體系,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來看。

 

比如第一個環節:分析使用者。可以問各個業務方:

  • 哪一類使用者大家最關心?
  • 這一類使用者有何意義?
  • 大家想如何定義?

     

注意!即使同一批使用者,有可能關注點不同,打的標籤就不一樣。比如:

  • 運營部門可能重點關注誰會流失,覺得不流失的也不用管。
  • 商品部門可能重點關注新品偏好,為今年新品找潛在使用者。
  • 產品經理可能重點關注會不會買,做高購買路徑是剛需。

 

這時候應該分三個方向,先單獨討論清楚,打好標籤。然後再三個部門坐下來共識:是否可以接受對方標籤,是否有修改意見。

 

 

如果真的像上邊假設的情況,大家各掃門前雪,那反而輕鬆了。最怕的是,大老闆想“減少使用者流失”,然後各個部門關於“流失”的定義,吵得一塌糊塗,誰都不肯讓步。

 

這時候有個和稀泥的辦法, 就是把他們提的各種邏輯,按MECE法梳理出來,然後全!部!做!出!來!用的時候大家各取所需。或者更好的方案是,讓他們各發神通,打出個主僕尊卑來,然後咱再聽令行事。

 

 

最怕的,就是不!吭!聲!然後任由他們自說自話,最後:請資料分析給一個公平公正公開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完美方案……這麼搞,最後就是做資料的小可憐兒改了幾十版,還是被某些人吐槽:不完美呀。天啊,我要打住了,再吐槽下去要歪樓了。

 

總之,當五個部分標籤都打好以後,業務就能在每個環節選擇標籤組合方案了。

 

四、標籤體系的價值

可能有的小夥伴會問:我不打標籤行不行。反正標籤也是一系列規則/演算法的計算結果,我每次都寫sql撈數,不也一樣。

 

只做一次的話,確實可以這樣,但是這樣並不好:

  • 效率低下。很多標籤是可以重複使用的,每次都寫規則太麻煩。

  • 缺少積累。“高潛力”“高頻互動”“促銷敏感”等問題,無從對比驗證,積累不了經驗

  • 無法迭代。一堆散亂的規則咋迭代。有一個明確目標,就能想各種辦法迭代升級,推動標籤從簡單的規則計算,向建模方向發展。

 

 

而以上三點,也是標籤體系的優勢:效率高、可積累經驗、可迭代升級。所以想做得深入,一定是需要建標籤體系的。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會發現:溝通太重要了!溝通不好,一切白費,因此下一篇我們來分享《資料分析7大能力之溝通能力》敬請期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