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馬原選擇題的重點熱點考點的彙總

馬原選擇題的重點熱點考點的彙總

【政經&科社】選擇題

  1. 價值就是隱藏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可以把價值理解為抽象勞動。

  2. 交換價值表面上看是使用價值決定的,但是真正決定交換比例的不是使用價值,而是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3. 注意:勞動二重性和商品兩因素之間是因果關係。

    具體勞動負責生產使用價值,抽象勞動負責生產價值。

  4. 注意:政治經濟學的大多數概念他們的本質都是“關係”,要選與“關係”有關的說法。

    商品的價值在本質上體現了生產者之間一定的社會關係。貨幣的本質不是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剝削關係。

    但是工資的本質要注意,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5. 貨幣具有五種基本的職能:

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而最基本的職能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時候可以是觀念的貨幣,但是執行流通手段的時候,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1. 價值規律的內容是不變的,但是表現形式卻是一直變化的。

    在簡單商品經濟時期,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時期,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

    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壟斷價格上下波動。

  2.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構成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著商品經濟的本質及發展過程。

    其次,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經濟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礎。

    最後,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著商品生產者的命運。

  3. 解決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商品和貨幣的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靠的都是“交換”。

  4. 勞動力成為商品,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其一,勞動者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支配;

    其二,勞動者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物質條件。

    (注意:成為商品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者。)

  5. 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條件是:勞動力成為商品。

  6. 剩餘價值是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

    一方面是生產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

    另一方面是生產剩餘價值的過程,即價值增殖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7. 計算題必備公式:

    剩餘價值率 m' = m / v = 剩餘勞動 / 必要勞動 = 剩餘勞動時間 / 必要勞動時間

    利潤率 = 利潤 / 成本價格 = m / (c + v)

    成本價格 = c + v

    生產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

    壟斷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壟斷利潤

  8.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都伴隨著剩餘勞動時間的延長。相對剩餘價值伴隨著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而絕對剩餘價值沒有。相對剩餘價值伴隨著全社會的技術進步,而絕對剩餘價值沒有。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個別企業獲得超額剩餘價值,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所有企業家獲得相對剩餘價值。

  9. 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而資本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10. 資本積累導致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導致失業,導致兩極分化,導致資本主義滅亡。

  11. 按照資本是否增值,資本家的資本可以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按照資本在迴圈中的不同職能,資本家的資本可以區分為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按照資本週轉的方式,一次週轉的叫流動資本,多次週轉的叫固定資本。

  12. 社會生產是連續不斷地進行的,這種連續不斷重複的生產就是再生產。

    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問題。

  13. 平均利潤是不同部門間資本家競爭的結果;

    而超額利潤是同一部門內,不同企業之間競爭的結果。因此,平均利潤的形成,不否定超額利潤的存在。

  14. 不同的資本家在瓜分剩餘價值的過程中是存在著競爭和矛盾的,但是在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和壓榨這一點上,他們是有著一致的利益的。

  15.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這一基本矛盾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

    其二,單個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16. 金融寡頭是指操縱國民經濟命脈,並在實際上控制國家政權的少數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

    金融寡頭在經濟領域中的統治主要是通過“參與制”實現的。金融寡頭對國家機器的控制,主要是通過同政府的“個人聯合”來實現的。金融寡頭還通過建立政策諮詢機構等方式對政府的政策施加影響。

  17.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尖銳化的必然結果。

    首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資本主義生產資料在更大範圍內被支配,從而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

    其次,經濟波動和經濟危機的深化,要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最後,緩和社會矛盾,協調利益關係,要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

  18.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有五種:

    第一種是國家所有並直接經營的企業。

    第二種是國家與私人共有、合營企業。

    第三種是國家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私人壟斷資本的再生產過程。

    第四種是巨集觀調節,主要是國家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經濟手段。

    第五種是微觀規制,主要有三種類型:其一,反托拉斯法,其二,公共事業規制,其三,社會經濟規制。

  19. 國際壟斷同盟是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組織通過訂立協議建立起國際壟斷資本的聯盟。

    早期的國際壟斷同盟主要是國際卡特爾,當代國際壟斷同盟的形式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聯盟為主。

  20.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

    第一,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水平分工逐漸取代國際垂直分

    工,成為居主導地位的分工形式。

    第二,貿易全球化。

    第三,金融全球化。

    第四,企業生產經營全球化。

  21.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三點:

    一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根本的推動

    力。

    二是跨國公司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

    三是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22.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

    第一,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第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第三,經濟全球化推動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發展。

    第四,經濟全球化促進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

  23. 經濟全球化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第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

    第二,加劇了發展中國家資源短缺和環境汙染惡化。

    第三,一定程度上了增加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和經濟風險。

  24.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發生新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當代資本主義發生新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

    其次,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利和利益的鬥爭,是推動當代資本主義發生新變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當代資本主義產生了重要影響。

    最後,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發揮了重要

    作用。

  25.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客觀事實,正視這些新變化,深刻分析這些變化的實質:

    第一,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從根本上說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

    第二,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基本框架內的變化,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根本性質發生了變化。

  26. 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並不能掩蓋其自身的侷限性,其表現是:

    其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二,資本主義制度下財富佔有兩極分化,引發經濟危機。

    其三,資本家階級支配和控制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和執行,不斷激化社會矛盾和衝突。

  27.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為實現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飛躍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8. 馬克思、恩格斯在指導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過程中,闡述了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相互關係的重要原則:

    一是堅持無產階級的國際聯合;

    二是堅持各國黨的獨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馬克思曾多次強調,第一國際只是各國工人運動聯絡和合作的中心,而不是指揮中心。

  29. 十月革命是世界歷史上劃時代的重大事件,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首先,它將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變為現實,開啟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其次,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運動。再次,它激勵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壓迫民族解放鬥爭的新高潮。

    最後,它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推動了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

  30. 列寧對蘇維埃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思考:

    首先,把建設社會主義作為一個長期探索、不斷實踐的過程。

    其次,把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放在首要地位。

    再次,在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條件下,利用商品、貨幣和市場發展經濟。

    最後,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

  31. 蘇聯模式:

    第一,在發展戰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發展國民經濟為首要任務,以重工業為發展重點,實現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

    第二,在經濟體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結構上形成了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形式,在經濟執行中排斥市場機制,完全採用行政手段,形成了過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

    第三,在政治方面,主要表現為過度集權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自上而下的幹部任命制,軟弱而低效的監督機制等。

  32. 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性的原因:

第一,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制約。

第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發展狀況的制約。

第三,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

第四,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1.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站在科學的立場上,提出並自覺運用了預見未來社會的方法論原則:

    第一,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指明社會發展的方向。

    第二,在剖析資本主義舊世界的過程中闡發未來新世界的特點。

    第三,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中不斷深化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認識。

    第四,立足於揭示未來社會的一般特徵,而不可能對各種細節作具體描繪。

  2.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揭示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

    第一,物質財富極大豐富。

    第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

    第三,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

【馬哲】選擇題

以下內容很多,但不是要求硬背下來的,深刻理解後記進腦子裡的,不要強求自己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