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高等代數筆記【1】行列式的定義

高等代數筆記【1】行列式的定義


排列與逆序數

定義1.1 由 \(1,2,3,\cdots,n\) 組成的有序陣列稱為一個 \(n\) 階排列。

需要注意的是,\(n\) 階排列是一個有序陣列。例如,\((1,2)\)\((2,1)\) 儘管都是由元素 \(1,2\)組成的,但是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排列,因為它們的順序不同。以下,我們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將 \(n\) 階排列 \((j_1,j_2,j_3,\cdots,j_n)\) 簡記為 \(j_1 j_2j_3\cdots j_n\) .

定義1.2 我們稱 \(j_1j_2j_3\cdots j_n\) 中的一對元素 \(j_p,j_q\) 為一對逆序,當且僅當 \(j_p > j_q\)

\(p<q\) . 這個排列中所有不同的逆序的個數稱為這個排列的逆序數,記為 \(\tau(j_1j_2j_3\cdots j_n)\)

定義1.3 逆序數為奇數的排列為奇排列,逆序數為偶數的排列為偶排列。特別地,我們稱\(123\cdots n\) 為自然排列。

對於排列的一個基本的操作稱為對換,指將排列中的兩個元素互換位置。我們可以得到下面的命題

定理1.1 對換改變排列的奇偶性。

證明:分類討論。當對換的兩個元素是相鄰的時候,如

\[\cdots jk\cdots\Rightarrow\cdots kj\cdots \]

對於這個排列中的一對元素 \(i_1i_2\)

,若這兩個元素都不是 \(j\)\(k\) ,則 \(i_1i_2\) 為順序或逆序並不受該對換影響。若 \(i_1i_2\) 中的只一個元素是 \(j\)\(k\) ,則易見它的排序仍然不變。若 \(i_1i_2\) 就是 \(jk\) 則經過這個對換將 \(jk\) 由順序變為逆序(由逆序變為順序)。可以看出相鄰對換會將逆序數加或減一,由定義知改變了排列的奇偶性。

接下來考慮對換兩元素不相鄰的情況。若對換兩元素不相鄰,即

\[\cdots i_{n-1}ji_{n+1}\cdots i_{m-1}ki_{m+1}\cdots\Rightarrow \cdots i_{n-1}ki_{n+1}\cdots i_{m-1}ji_{m+1}\cdots \]

則這個對換可以由若干次相鄰對換得到。首先將 \(j\)

通過 \(m-n\) 次相鄰對換移到 \(k\) 的左側

\[\cdots i_{n-1}ki_{n+1}\cdots i_{m-1}ji_{m+1}\cdots\Rightarrow\cdots i_{n-1}jki_{n+1}\cdots i_{m-1}i_{m+1}\cdots \]

然後再將 \(k\) 通過 \(m-n-1\) 次相鄰對換移到 \(i_{m-1}\)\(i_{m+1}\) 中間

\[\cdots i_{n-1}jki_{n+1}\cdots i_{m-1}i_{m+1}\cdots\Rightarrow\cdots i_{n-1}ji_{n+1}\cdots i_{m-1}ki_{m+1}\cdots \]

這樣就得到了最初的對換,此時我們進行了 \((m-n)+(m-n-1)\) 次相鄰對換,奇數次改變了奇偶性,易見最終這個對換也改變了奇偶性。 \(\Box\)

有了這個重要的定理,我們可以證明一些重要的結論

定理1.2 所有的 \(n\) 階排列中奇排列與偶排列數量相同

證明:設偶排列個數為 \(s\) ,奇排列個數為 \(t\) .若兩個偶排列不同,則至少有兩個位置對應的元素不同。對於所有的偶排列,對換它們的前兩個元素,則得到了 \(s\) 個不同的奇排列,得 \(s\ge t\) ,反之,又可以得到 \(s\le t\) ,故 \(s=t\) . \(\Box\)


行列式的定義

對於一個 $ n$ 行 \(n\) 列的陣列,行列式是這樣的一種運算,它將這個陣列計算為一組數。

定義1.3

\[\begin{vmatrix} {a_{11}}&{a_{12}}&{\cdots}&{a_{1n}}\\ {a_{21}}&{a_{22}}&{\cdots}&{a_{2n}}\\ {\vdots}&{\vdots}&{\ddots}&{\vdots}\\ {a_{n1}}&{a_{n2}}&{\cdots}&{a_{nn}}\\ \end{vmatrix} =\sum_{j_1j_2j_3\cdots j_n} (-1)^{\tau(j_1j_2j_3\cdots j_n)}a_{1j_1}a_{2j_2}\cdots a_{nj_n} \]

又記為 \(\det(A)\)\(|A|\)

其中 \(\sum\limits_{j_1j_2j_3\cdots j_n}\) 表示對所有可能的 n 階排列進行求和。

在定義時我們要求 \(a\) 的第一個指標按照順序排列,而對第二個指標求逆序數,實際上這是不必要的

定理1.3

\[\det(A)=\sum_{j_1j_2j_3\cdots j_n} (-1)^{\tau(j_1j_2j_3\cdots j_n)+\tau(i_1i_2i_3\cdots i_n)}a_{i_{1}j_1}a_{i_{2}j_2}\cdots a_{i_{n}j_n} \]

其中

\[A=\begin{pmatrix} {a_{11}}&{a_{12}}&{\cdots}&{a_{1n}}\\ {a_{21}}&{a_{22}}&{\cdots}&{a_{2n}}\\ {\vdots}&{\vdots}&{\ddots}&{\vdots}\\ {a_{n1}}&{a_{n2}}&{\cdots}&{a_{nn}}\\ \end{pmatrix} \]

此處的 \(A\) 為矩陣,儘管我們並沒有引入矩陣的概念,但在此處,我們只需要知道 \(\det(A)\) 與定義1.3中的行列式形式一致即可。

證明:這兩種求和有著相同的項數,且每項之間只有前方符號不同,因此只需證明對應項符號相等即可。對於 \(a_{i_{1}j_1}a_{i_{2}j_2}\cdots a_{i_{n}j_n}\) ,設它進行了 \(t\) 次對換後將第一個指標 \(i_n\) 變為自然排列,即

\[a_{i_{1}j_1}a_{i_{2}j_2}\cdots a_{i_{n}j_n}\Rightarrow a_{1j_1^{\prime}}a_{2j_2^{\prime}}\cdots a_{nj_n^{\prime}} \]

\(\tau(i_1i_2i_3\cdots i_n)\)\(\tau(j_1j_2j_3\cdots j_n)\) 有相同的奇偶性,則它們經過相同次數的對換後仍具有相同的奇偶性,得 \(j_1^{\prime}j_2^{\prime}j_3^{\prime}\cdots j_n^{\prime}\) 為偶排列,於是有

\[(-1)^{\tau(j_1j_2j_3\cdots j_n)+\tau(i_1i_2i_3\cdots i_n)}=(-1)^{\tau{({j_1^{\prime}j_2^{\prime}j_3^{\prime}\cdots j_n^{\prime}}})} \]

\(\tau(i_1i_2i_3\cdots i_n)\)\(\tau(j_1j_2j_3\cdots j_n)\) 有不同的奇偶性,則它們經過相同次數的對換後仍具有不同的奇偶性,得 \(j_1^{\prime}j_2^{\prime}j_3^{\prime}\cdots j_n^{\prime}\) 為奇排列,於是有

\[(-1)^{\tau(j_1j_2j_3\cdots j_n)+\tau(i_1i_2i_3\cdots i_n)}=(-1)^{\tau{({j_1^{\prime}j_2^{\prime}j_3^{\prime}\cdots j_n^{\prime}}})} \]

這樣就證明了命題。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