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Python 為什麼能支援任意的真值判斷?

Python 為什麼能支援任意的真值判斷?

本文出自“Python為什麼”系列,請檢視全部文章

Python 在涉及真值判斷Truth Value Testing)時,語法很簡便。

比如,在判斷某個物件是否不為 None 時,或者判斷容器物件是否不為空時,並不需要顯示地寫出判斷條件,只需要在 if 或 while 關鍵字後面直接寫上該物件即可。

下圖以列表為例,if my_list 這個簡短的寫法可以表達出兩層意思:

如果需要作出相反的判斷,即“如果為 None 或為空”,只需要寫成if not my_list 即可。

與眾不同的真值判斷方式

通常而言,當一個值本身是布林型別時,寫成"if xxx"(如果真),在語義上就很好理解。如果 xxx 本身不是布林型別時,寫成“if xxx”(如果某東西),則在語義上並不好理解。

在 C/C++/Java 之類的靜態語言中,通常要先基於 xxx 作一個比較操作,比如“if (xxx == null)”,以此得到一個布林型別的值的結果,然後再進行真值判斷。否則的話,若“if xxx”中有非布林型別的值,則會報型別錯誤。

Python 這門動態語言在這種場景中表現出了一種靈活性,那麼,我們的問題來了:為什麼 Python 不需要先做一次比較操作,直接就能對任意物件作真值判斷呢?

先來看看文件 中對真值判斷的描述:

簡單而言,Python 的任何物件都可以用在 if 或 while 或布林操作(and、or、not)中,預設情況下認為它是 true,除非它有__bool__() 方法返回False

或者有__len__() 方法返回0

對於前面的例子,my_list 沒有__bool__() 方法,但是它有__len__() 方法,所以它是否為 true,取決於這個方法的返回值。

真值判斷的位元組碼

接著,我們繼續刨根問底:Python 為什麼可以支援如此寬泛的真值判斷呢?在執行if xxx 這樣的語句時,它到底在做些什麼?

對於第一個問題,Python 有個內建的 bool() 型別,可以將任意物件轉化成布林值。那麼,這是否意味著 Python 在進行真值判斷時,會隱式地 呼叫 bool() 呢(即轉化成if bool(xxx))?(答案為否,下文有分析)

對於第二個問題,可以先用dis

模組來檢視下:

POP_JUMP_IF_FALSE指令對應的是 if 語句那行,它的含義是:

If TOS is false, sets the bytecode counter to target. TOS is popped.

如果棧頂元素為 false,則跳轉到目標位置。

這裡只有跳轉動作的描述,仍看不到一個普通物件是如何變成布林物件的。

Python 在直譯器中到底是如何實現真值判斷的呢?

真值判斷的原始碼實現

在微信群友 Jo 的幫助下,我找到了 CPython 的原始碼(檔案:ceval.c、object.c):

可以看出,對於布林型別的物件(即 Py_True 和 Py_False),程式碼會進入到快速處理的分支;而對於其它物件,則會用 PyObject_IsTrue() 計算出一個 int 型別的值。

PyObject_IsTrue() 函式在計算過程中,依次會獲取 nb_bool、mp_length 和 sq_length 的值,對應的應該就是 __bool__() 和 __len__() 這兩個魔術方法的返回值。

這個過程就是前文中所引用的官方文件的描述,正是我們想要找的答案!

另外,對於內建的 bool(),它的核心實現邏輯正是上面的 PyObject_IsTrue() 函式,原始碼如下(boolobject.c):

所以,Python 在對普通物件作真值判斷時,並沒有隱式地呼叫 bool(),相反它呼叫了一個獨立的函式(PyObject_IsTrue()),而這個函式又被 bool() 所使用。

也就是說,bool() 與 if/while 語句對普通物件的真值判斷,事實上是基本相同的處理邏輯。 知道了原理,就會明白if bool(xxx) 這種寫法是多此一舉的了(我曾見到過)。

至此,我們已經回答了前文中提出的問題。

驗證真值判斷的過程

接下來,有 3 個測試例子,可以作進一步的驗證:

你可以暫停而思考下:bool(Test1)bool(Test1()) 各是什麼結果?然後依次判斷剩下的兩個類,結果又會是什麼?

揭曉答案:

bool(Test1)    # True
bool(Test2)    # True
bool(Test3)    # True

bool(Test1())  # True
bool(Test2())  # False
bool(Test3())  # True

原因如下:

  • 類物件沒被例項化時,bool() 不會呼叫它的 __bool__() 或 __len__() 這兩個魔術方法
  • 類物件被例項化後,若同時存在 __bool__() 或 __len__() 魔術方法,則 bool() 會先呼叫 __bool__() 方法(PS:這個方法要求返回值必須為 bool 型別,因此只要有它,就必然不需要再用__len__() 方法來判斷真假)

數字型別如何作真值判斷?

除了這 3 個例子,還有一種情況值得驗證,那就是對於數字型別,它們是怎麼做真值判斷的呢?

我們可以驗證一下數字型別是否擁有那兩個魔術方法:

hasattr(2020, "__bool__")
hasattr(2020, "__len__")

不難驗證出,數字擁有的是 __bool__() 魔術方法,並沒有__len__() 魔術方法,而且所有型別的數字其實被分成了兩類:

  • __bool__() 返回 False:所有表示 0 的數字,例如0, 0.0, 0j, Decimal(0), Fraction(0, 1)
  • __bool__() 返回 True:所有其它非 0 的數字

文章小結

Python 中if xxx 這種簡便的寫法,雖然是正規的真值判斷語法,並它但並不符合常規的語義。在 C/C++/Java 之類的語言中,要麼 xxx 本身是布林型別的值,要麼是一種可返回布林型別值的操作,但是在 Python 中,這個“xxx”竟然還可以是任意的 Python 物件!

本文通過對文件、位元組碼和 CPython 直譯器的原始碼逐步分析,發現了 Python 的真值判斷過程並不簡單,可以提煉出以下的幾個要點:

  • if/while 是隱性的布林操作符: 它們除了有“判斷”真假的作用,還具有隱式地將普通物件計算出布林結果的功能。實際的操作是直譯器根據“POP_JUMP_IF_FALSE”指令來完成的,其核心邏輯跟內建的 bool() 是共用了一個底層方法
  • 真值判斷過程依賴兩個魔術方法: 除非被判斷物件有__bool__() 方法返回False 或者有__len__() 方法返回0 ,否則布林操作的結果都是 True。兩個魔術方法總是會先計算__bool__()
  • 數字型別也可做真值判斷: 數字有__bool__() 魔術方法,但沒有__len__() 魔術方法,除了表示 0 的數字為 False,其它數字都為 True

如果你覺得本文分析得不錯,那你應該會喜歡這些文章:

1、Python為什麼使用縮排來劃分程式碼塊?

2、Python 的縮排是不是反人類的設計?

3、Python 為什麼不用分號作語句終止符?

4、Python 為什麼沒有 main 函式?為什麼我不推薦寫 main 函式?

5、Python 為什麼推薦蛇形命名法?

6、Python 為什麼不支援 i++ 自增語法,不提供 ++ 操作符?

7、Python 為什麼只需一條語句“a,b=b,a”,就能直接交換兩個變數?

8、Python 為什麼用 # 號作註釋符?

9、Python 為什麼要有 pass 語句?

10、Python 為什麼會有個奇怪的“...”物件?

本文屬於“Python為什麼”系列(Python貓出品),該系列主要關注 Python 的語法、設計和發展等話題,以一個個“為什麼”式的問題為切入點,試著展現 Python 的迷人魅力。所有文章將會歸檔在 Github 上,專案地址:https://github.com/chinesehuazhou/python-why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