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go 中的 panic-recover-defer

go 中的 panic-recover-defer

背景:Go語言追求簡潔優雅,所以,Go語言不支援傳統的 try…catch…finally 這種異常,因為Go語言的設計者們認為,將異常與控制結構混在一起會很容易使得程式碼變得混亂。因為開發者很容易濫用異常,甚至一個小小的錯誤都丟擲一個異常。在Go語言中,使用多值返回來返回錯誤。不要用異常代替錯誤,更不要用來控制流程。在極個別的情況下,才使用Go中引入的Exception處理:defer, panic, recover。

panic:
1、內建函式
2、假如函式F中書寫了panic語句,會終止其後要執行的程式碼,在panic所在函式F內如果存在要執行的defer函式列表,按照defer的逆序執行

3、返回函式F的呼叫者G,在G中,呼叫函式F語句之後的程式碼不會執行,假如函式G中存在要執行的defer函式列表,按照defer的逆序執行,這裡的defer 有點類似 try-catch-finally 中的 finally
4、直到goroutine整個退出,並報告錯誤

recover:
1、內建函式
2、用來控制一個goroutine的panicking行為,捕獲panic,從而影響應用的行為
3、一般的呼叫建議
a). 在defer函式中,通過recever來終止一個gojroutine的panicking過程,從而恢復正常程式碼的執行
b). 可以獲取通過panic傳遞的error

簡單來講:go中可以丟擲一個panic的異常,然後在defer中通過recover捕獲這個異常,然後正常處理。

示例程式碼 main函式相當於呼叫者G,f函式相當於函式F

func main() {
      fmt.Println("c")
   defer func() { // 必須要先宣告defer,否則不能捕獲到panic異常
      fmt.Println("d")
      if err := recover(); err != nil {
         fmt.Println(err) // 這裡的err其實就是panic傳入的內容
      }
      fmt.Println("e")
   }()
   f() //開始呼叫f
   fmt.Println("f") //這裡開始下面程式碼不會再執行
}

func f() {
   fmt.Println("a")
   panic("異常資訊")
   fmt.Println("b") //這裡開始下面程式碼不會再執行
}
-------output-------
c
a
d
異常資訊
e

注意:利用recover處理panic指令,defer必須在panic之前宣告,否則當panic時,recover無法捕獲到pa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