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體感造成思想差異

體感造成思想差異

判斷 終究 安全 記憶 層次 們的 給他 動物 人在

4、以體感為主導感覺形成的個人思想

感覺不僅僅是大腦獲取信息的基本來源,也是個人幸福或痛苦的決定因素。這一點在體感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任何一種體感在產生的同時總是附帶著幸福或痛苦體驗。一個人的大部分知識經驗都來自於體感,並且他所追求的幸福也是體感體驗時,我們將這個人的思想認定為以體感為主導感覺形成的。

這種思想的表現形式是怎樣的?那些人的思想屬於這一範疇?這種問題聊起來會非常的寬泛,同時也顯得言無所據。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別人的行為、語言等側面了解一個人的思想,但終究不是準確的。所以我們更多需要回顧自我的思想歷程,來理解接下來的理論。不得不說這有著強烈的信口開河嫌疑,但也是我們當下能夠進行研究的主要辦法。

在層次需求理論中,人類最基礎的需求就是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生理需求的產生與得到滿足的判定完全取決於體感,這點無需贅言;安全需求的產生與滿足直接或間接取決於體感。一個人的身體出現傷病,不安全感隨之產生;一旦身體健康如初,安全感得到滿足。而成熟的人會依據情勢判斷對自己的傷害是否產生,並依此產生安全需求。比如:人們過馬路會躲避車輛,遇到蛇會逃跑,避免摔倒或淹水等。雖然並沒有實質性的體感產生,但人們在自己的大腦中已經通過以往的經驗模擬了做某事會產生的體感,從而對是否安全作出判斷。有時候,我們甚至會幻想別人的迫害,產生不安全感。但我們對安全的判斷依據永遠會歸結到體感的痛苦或幸福上去。

我們可以這樣定義所討論的主題,一個人的主要需求是生理和安全需求,並在追求這種滿足的過程中所建立的思想就是以體感為主導感覺形成的思想。哪些人會有這種思想?那些只能體會生理與安全需求被滿足的人和生理與安全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的人。前者說的是嬰兒與兒童,後者則可以是所有貧困到在生死邊緣徘徊的人們。他們的行為就可以被概括為以體感為主導感覺所形成思想的表現形式。

有些人認為嬰兒沒有思想,這是錯誤的。事實上我相信,人在母親的肚子裏一旦開始成形並能調動自己的肢體那一刻就有思想了。不過,縱觀嬰兒到兒童的整個過程,他們的思想都非常簡單。雖然兒童逐漸有了更復雜的思想,能夠對更多情感、知識做出判斷處理,但我們仍然將他們歸於一類。後面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好處。

一般人可能都無法回憶起自己在嗷嗷待哺或在媽媽肚子裏心裏想些什麽。所以我們只能通過行為來研究嬰兒的思想。嬰兒最主要自主行為就是——哭。餓了會哭,痛了會哭,不舒服會哭······總之一切讓他不舒服的感覺產生,他都會用哭來表達。而那些不舒服的感覺被排除,嬰兒的哭就偃旗息鼓。可以看出,幾乎一切的嬰兒行為動機都來自於對不好體感的排除和對好的體感的追求。因而他的思想設定可以簡單的概括為:身體不舒服就哭;身體舒服了就不哭。事實上,嬰兒的思想並不簡單,他們會笑,會盯著自己喜歡的事物看,會哭來表達自己的不喜歡。但這些東西的考證需要更具體的證據,而我們也找不回嬰兒時期的記憶,所以就借助對兒童的研究來說明吧。

到了兒童時期,人能夠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對於這個世界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如何更好更多的獲取感官體驗才是兒童所關心的。糖果、遊戲、色彩艷麗的圖書和動畫是兒童最喜歡的事物。在兒童的世界裏,好吃、好玩、好看似乎就是他們一切行為的動機。回想我們的童年時代,大人的一顆糖就能隨意支使我們,玩遊戲玩到家長來拉也依依不舍,看一天的動畫片仍然樂此不疲。就是因為這些東西能夠帶給我們快樂啊!當然我並不是說兒童就沒有感情和智慧。其實,好奇、憤怒、悲傷或對家人朋友的感情也會成為兒童的行為動機。尤其是好奇,這是兒童學習的最大自主動力,是人類從懵懂無知變得博學有禮的最大動機。不過,兒童認識、理解、判斷事物的方式依然主要依賴體感。一個陌生的東西放到兒童面前,他們會去看,去摸,去聞等,然後依據體感的反饋得到對動物的認知。成年人對孩子常常有一種偏見:多手多腳,什麽都喜歡摸一下、看一下。其實這並不是什麽惡習,只是兒童認知世界的方式而已。因為認知世界的方式相對單一 ——體感,以偏概全的偏見在兒童的思想中尤為明顯。感冒藥很苦,是壞東西;給糖吃的叔叔是好人;不帶我去遊樂場的奶奶是壞蛋······壞人就該長得醜,會打人,罵人;好人就是溫柔的,不打人,不罵人;那些會身體素質強的運動員就是厲害;爸爸媽媽不會各種高難動作就是普通等。兒童依照體感建立起自己對於世界的認知判斷,而對事物的分類、理解又回歸到體感上去。這就是兒童的思想本質。

人的思想是連續的,在兒童時期形成的思想,如果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通過教育來改善塑造,思想就會終身固化了。假如一個人並沒有接受教育,而且生活困頓,並沒有享受到豐衣足食、生活無憂的待遇,他的思想就我們討論主題的典型。前面所描述的人在我們的爺爺輩中非常常見。大家試著回想一下,自己爺爺奶奶的思想和行為就能理解我所要表達的意思了。老人們最喜歡對我們說的就是,他們年輕的時候生活多麽艱難,連飯都吃不上。現在的生活多麽好,大家吃的飽,穿的暖。老人們最喜歡教導我們要努力讀書,那樣才能當大官掙大錢,不用像父母那樣辛苦的勞作。好吃好喝好玩,盡享生活的福分。在老人們的思想當中,生活的一切苦難與不如意都來自於衣食住用的不滿足,或者說生理需求的不滿足。而一切的幸福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滿足。即使他們會進行其他的消遣娛樂,會交朋友、走親戚,生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實現吃穿用度的無限滿足。從而他們的思想行為一切都以此為核心進行展開。老人們愛後人就給他們創造衣食無憂的條件,創造不了就鼓勵孩子們去追求衣食無憂的幸福。

吃穿用度成了先輩們一生最大的束縛,也成了他們一輩子追求的幸福。這種思想是幸還是不幸,我們無從評判。但幸而我們不再拘泥於那種思想。

體感造成思想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