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提升最重要的原則 - Doing one thing at a time
url=NotLrz-4f4eCgENFAECrXNw88mSLoJ2Rc2MrkP4aes1yQvPjNQRlmdYcbz9oP9U8JoBzJeY-DSUhhInxfUJjVq">番茄工作法。說的是選擇一個你待完畢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專註工作。中途不同意做不論什麽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短暫歇息一下(5分鐘即可),每4個番茄時段多歇息一會兒。
我嘗試過幾次,最後每次都感覺這個工具還是不太有用,把時間管理搞得有些過於復雜了。
盡管這個工具對我不太適用,但我覺得番茄工作法背後的精髓是非常對的。就是在一段時間內你僅僅專註在一件事情上。心無旁騖,這才是效率極大提升的關鍵,詳細要專註的做多久,歇息多久。倒真的不是那麽重要了。
劉未鵬在他的文章也剖析了,“多任務”切換須要耗費很多額外花銷,假設僅僅做一件任務。就不會有此損失。
程序猿們都知道,任務切換須要耗費很多額外的花銷。通俗地來講,首先須要保存當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夠順利切換回來。然後要載入目標任務的上下文。假設一個系統不停地在多個任務之間來回倒騰,就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在上下文切換上,無形中浪費非常多的時間。 相比之下。假設僅僅做一件任務,就不會有此損失。這就是為什麽專註的人比不專註的人時間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 任務切換的暗時間看似非常不明顯,甚至非常多人覺得“多任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有時候的確是),但日積月累起來就會發現。消耗在切換上的時間越來越多。 另外,大腦開始一件任務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定時間來“熱身”。這個時間因人而異,而且能夠通過練習來改變。舉個樣例,你看了一會書之後,忽然感到一陣 無聊。忍不住打開瀏覽器,十分鐘後你想起來還要繼續看書,但要回復到當時理想的狀態,卻須要一段時間來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記憶中相關的知識全都激活起來, 從而才幹進入“狀態”,由於你上了十分鐘網之後這些記憶已經被抑制了。假設這個“熱身”狀態須要一刻鐘,那麽看似十分鐘的上網閑逛事實上就花費了二十五分 鐘。 假設閱讀的樣例還不夠生動,對於程序猿來說事實上有更好的樣例:你敲代碼寫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開了一通會,寫到一半的代碼擱在那兒。 等你開完會 回來你須要多久能夠又一次進入狀態?又或者,你正在調試程序,你已經花了二十分鐘的時間把與這個bug可能相關的代碼前前後後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構建了一個 大致的地圖,就在這時,呃,你又被叫去開了個會(:D)。開完會回來,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時間來回憶一下剛剛弄清的東西了。 迅速進入狀態的能力是能夠鍛煉的,依據我個人的經驗,至少能夠縮短到3-5分鐘。但要想全然進入狀態。卻是非常難在這麽短的時間實現的。 所謂全然進入 狀態,舉個樣例:你看了3個小時的書,或者調試了半個小時的程序之後,往往滿腦子都是相關的東西,全部這些知識都處在活躍狀態。換言之你大腦中全部相關的 記憶神經網絡都被激活了,要達到這樣一種忘記時間流逝的“沈浸”狀態(心理學上叫做“流體驗”)。不是三兩分鐘的事情。而一旦這樣的狀態被破壞,無形間效率就會大打折扣。這也是為什麽我總是傾向於創造大塊的時間來閱讀重要的東西,由於這樣有利於“沈浸”進去,使得新知識能夠和大腦中與其相關的各種既有的知識充分融合,關聯起來,後者對於深刻的記憶非常有幫助。 |
要做好Doing one thing at a time還是須要相關配套技法的,比方下面幾條:
當你在狀態時,就多幹點;不然就好好歇息:有時候會連著幾天不是工作狀態。有時在工作狀態時卻又能天天忙活 12 小時,這都非常正常的。
僅僅做那件有著最大影響的事情。
——Jason Cohen
假設你把它們記下來,它就不會再蹦來蹦去了。
相關引用1.劉未鵬,暗時間:http://mindhacks.cn/2009/12/20/dark-time/2.Etienne Garbugli,26 Time Management Hacks I Wish I‘d Known at 20。http://www.slideshare.net/egarbugli/26-time-management-hacks-i-wish-id-known-at-20
效率提升最重要的原則 - Doing one thing at a time